山西省孝義市柱濮中心校 于清愛
語文審美教育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療治和補缺,它可以提升學生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自覺抵制和消除各種精神污染,主動接收和吸取種種高潔、優(yōu)美的“營養(yǎng)”,成為內(nèi)心世界豐富而高尚的審美的人。
現(xiàn)今教育的趨勢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變。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是今后教育的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適應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才能適應人才需求“通才型”“一專多能型”和“復合型”的社會。
“語文”這個工具是人們思維和交流思維成果的工具,它的運用是同人們的思想感情、知識閱歷緊密聯(lián)系著的。因此,葉圣陶認為語文教育必須致力于“訓練思想”和“培養(yǎng)感情”。語文審美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了使人們的“思想益正確而完善,情感益懇摯而縝密”,從而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人。葉圣陶還指出:中學生要具有審美鑒賞的本領,因為這“豈但給你一點審美的興趣,并將擴大你的眼光,充實你的經(jīng)驗,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發(fā)展。”并且說:“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jīng)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語文課程標準》也十分強調(diào)審美教育的作用,認為“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fā)展。”“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p>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紹,凝練生動的優(yōu)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nèi)容為本的審美內(nèi)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下面,本人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一些認識。
我們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绔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諸如此類的優(yōu)秀形象還有許多,有偉人,有貧民,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xiàn)代的,美麗紛呈,各具特色。而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過對立的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nèi)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zhì)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我們教育的對象--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學實錄,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課文《鳥的天堂》中作者寫道:“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情景,“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tài)的樹葉描繪得栩栩如生。
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yōu)美的句式來表現(xiàn)。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
人物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方法,在引導學生琢磨人物對話時思考,為什么這句話他(她)講合適,別人講就不合適。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zhì)之美感。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并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樣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fā)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chǎn)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后,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fā)作者與讀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文章的情感。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挖掘?qū)W生的知識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