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邕寧區(qū)新江鎮(zhèn)屯亮小學 李格聯
在教學中適當運用直觀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不僅能有效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對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解決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得到長期從事數學教學的教師們的共識,可是,從一些課堂教學狀況看來,在課堂直觀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準備和教學過程中由于忽略,使直觀教學的功效發(fā)生變異。下面是我在運用直觀教學當中總結出的,可能不是很成熟的,教師在教學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供大家參考共同探討。
實用性是要求直觀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具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必須與教材同步,這樣就便于感知與數學知識的聯系,方便教師的講解,促進表象的轉化。
統一性是要求教師所使用的教具與學生所使用的學具應保持一致,也可以直接用教具讓學生“板演”避免教師講解與學生接受的脫節(jié),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幫助理解所學的知識。
采用教師演示同時學生觀察并口述每一個步驟和過程,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動手,最后師生共同概括結論,從而把形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促進知識的形成與內化,這樣便于學生更靈活的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有效地訓練思維能力和發(fā)展智力。
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都要與課堂教學內容及課堂教學實際緊密聯系,突出直觀性,形象性,達到凝聚注意力,激發(fā)興趣,形成表象,把握知識點的目的。該什么時候用就什么時候用,防止濫用,才能使直觀教學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生特別低年級學生思維中的抽象概括水平非常低下,還停留在直觀形象思維。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善于概括事物的直觀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直接屬性,他們更多會被事物的外觀和實際意義所吸引。”在教學中適當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不僅能有效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對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和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動手操作是一種探究知識的手段,是多種感官參與認識過程的學習方式,包括用眼觀察、張口敘述、動腦思維等外在與內在活動。大部分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往往被操作材料奇特的形狀、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始終對操作對象保持有目的、定向的的注意,不能準確地抓住重點做深入的觀察研究。特別是當觀察的重點為操作的過程而非操作的結果時,學生往往并沒有對稍縱即逝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注意。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慎重選用操作材料,弱化操作材料本身的色彩、形狀對學生的吸引力,盡量選擇間接地操作材料,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排除無關屬性的干擾,研究事物的本質屬性。選擇操作材料的一條重要標準是要看該操作材料是否有利于認知活動的開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直觀操作材料就是無益的,甚至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和妨礙他們的思維進程。由此可見,操作材料的選擇要同時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并不是越直觀越好。
合理的利用操作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效率,但是如果在操作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不當,就會出現操作材料變成玩具的現象。這不僅影響課堂紀律,更為嚴重的是他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浪費了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導致課堂低效率的結果。
學生的年級越低、越需要教師的指導。低年級學生的知覺選擇性發(fā)展不健全,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有意注意。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經常有一批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時常被操作材料奇特的形狀、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持久保持對操作對象定向的、有目的注意。特別是當觀察的重點為操作的過程而非操作的結果時,學生往往并沒有對稍縱即逝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注意。因此,在操作過程中和操作結束后,都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導的內容,一是觀察的重點,主要觀察什么;二是觀察的方法、順序,怎樣觀察。對于操作過程中的指導,要引導學生將觀察與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離開操作材料后,才有可能在頭腦中留下準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總之,直觀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喚醒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使他們對所學內容形成清晰的表象,從而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盡管如此,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決不能搞一刀切,操作材料的直觀性程度應該依據各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水平,不同難易程度的教材來決定。力求做到動手操作和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活動相結合,力求保證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與抽象邏輯思維之間有緊密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