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鰲陵鄉(xiāng)九年級學校 廖雪冰
眾所周知,一個集體(單位、公司、班級等),若有一個得力的管理團隊,工作會更輕松更和諧,團隊工作效率會更高,工作效益也會更好。就師生而言,學習成績,教學成績也會日益增進,越發(fā)理想。所以建設一支強有力的班隊隊伍,是班隊建設的一件大事。了解學生特長與缺點,賢能者居位,從班委干部的人選到確定,根據特長分工協(xié)作,小幫手的能力被展現(xiàn)出來。各司其職的他們,既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獨擋一面,也要榜樣示范,以身作則。建設好這支團隊,老師要少操好多心啊!班上的紀律、衛(wèi)生、學習督查、標志佩戴、黑板報的設計與書寫、校園活動的開展(朗誦、書畫、歌唱、舞蹈、運動會)等等,放手讓他們去管理,去策劃,他們在發(fā)揮特長與才能的時候也體驗著成就感帶給他們的精神享受。讓他們在自信中更全面發(fā)展。班干部的先鋒作用達到了,就會成為教師手中鋒利的砍柴刀,事半功倍。
班會是每個班級一周的例會,既要總結前面的得失,也要布置安排后面的工作,更多的時候在班會時帶領大家感悟人生,學會表達與感恩。主題班會中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更突出。
我校校園文化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文藝匯演、國學經典朗誦比賽、運動會、感恩演講、愛心捐助等等。在這些活動中做教育,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時候。土耳其有一句名言——上帝為每一只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這些活動讓不同的學生有展示自己自信的一面,縮小與其他學生的情感差距,讓學生之間更團結更和諧。
記得有一年我剛接一個七年級,班里有一位女學生每天基本都低著頭,精神萎靡,對學習一點不主動,一了解才知道他是班上成績較差的學生,因為學習不好,所以很自卑,不敢與人對視,更不敢與人爭辯,哪怕自己是對的,也不敢多言,自信心嚴重缺乏。但聽同學說她的歌唱的特別好,舞蹈也跳的不錯,于是我?guī)е康男哉宜劻嗽?,我想借機會幫幫她,同時也感染一下其他類似的學生。我讓她負責臨近的一次學校組織的文藝演出比賽,一開始有好些學生不聽她指揮,我在班上講,在這個問題上她說的話就是我的意思,只要是對的必須執(zhí)行,那一刻我看到了她眼中閃爍的淚花,感激的眼神,她努力而自信的沖我點了頭,從節(jié)目的選定、編排、到演出,我知道她付出了很多,在匯演中,我班一舉奪得特等獎第一名,當我在班會上帶領大家用最熱烈的掌聲感激她時,她哭了,她也笑了。事實證明我的思路是對的,在活動中做教育,讓更多的孩子能找到自信。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星星,都會在不同地點,不同的場合,不定的時間發(fā)光發(fā)熱。這個女生后來變了,不再怕別人嘲笑,有了老師的真誠鼓勵,有老師做堅強的后盾,她放下心里的自卑感和陰霾,學習興趣濃了,帶動一波人都努力了,中考雖沒考上重點高中,但在高中經過特長培養(yǎng),考取了音樂學院,現(xiàn)在在一所中學任音樂教師,也成了該縣的一名文藝骨干。
朗誦比賽也是做教育的好陣地,古今中外的文學精髓可以讓學生好好的去誦讀,去感受不一樣的風格,不一樣的風采。去體味作者所處的年代,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所表達的情感。從李紳的《鋤禾》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從戴望舒的《雨巷》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古今中外的佳作,一次一次滌蕩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思想進一步升華,從勤儉節(jié)約到愛國愛家,從自信自立到發(fā)奮圖強,從團結友善到誠信守法,在這些作品中,讓我們感受、感悟,也碰撞學生的靈魂,鞭策學生的成長!
還有很多的校園文化活動都是做教育的基地。
家訪是學校工作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其實也是家庭教育的另一種方式。是與家長溝通交流,同時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和生活的環(huán)境、學生在家的真實表現(xiàn)、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家長受教育的程度、家長對教育的理解等等。關注各類學生,特別對于處理問題學生有很強的針對性。同時可以達成家校聯(lián)合,共同對孩子關注負責,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養(yǎng)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確學習目的,認真愉快學習。
對于我班級的每一個學生我都會至少完成一次家訪,在家訪工作中開展教育效果明顯。在了解某些家庭實際情況和個體情況后,針對個別現(xiàn)象,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工作,效果才好。如我班有好幾個學生一度呈現(xiàn)自暴自棄、故意搗亂、不尊重人、不團結同學的現(xiàn)象。究其根源,有因為父母親常年在外打工,感到自己不被關愛的;有沒有了父母親而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大,老人年歲大了又有病,家庭條件太差的;也有父親殘疾后,母親跟別人跑了,父親脾氣日益暴躁,經常酗酒打罵孩子的;也有母親為了留錢給自己打牌不給孩子交生活費,還跟老師大吵大鬧,讓孩子覺得沒臉待在班級,不想再讀書的;還有網絡成癮,為了上網,將爺爺奶奶反鎖家中的;也有因父母離異,給孩子造成心里影響嘗試早戀的。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家庭和學生個體,作為老師的我們在考慮孩子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尊重和理解他們,給與愛與關懷,讓他們減少缺失感,找回信心。像我們這類鄉(xiāng)村學校留守孩子有很多。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狀,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現(xiàn)狀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社會中最寶貴的財富,唯有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有愛、溫暖的空間才會讓他們敞開心扉,健康的生活。在家訪活動中,切實際的做好家長和學生的工作,灌輸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務實的,也是有效的。
教育是潛移默化的,耳濡目染也好,榜樣示范也罷,唯有讓學生真正參與了,親身體驗了,那樣的感受才能植入內心,終身受益。如春游秋游活動,班級野炊,打掃街道,到敬老院幫幫忙等等。在活動中,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學會團結互助,學會合作,學會團隊精神,尊老扶弱,學會善良,有愛心,學會感恩,與人為善,學會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與社會接軌。讓學生體驗到被關注,被感恩,被需要。讓自己更努力成為社會更需要的人。
這諸多種種都是教育所在,任重而道遠,教育要深入人心,更要做到鐘愛學生。有愛的靈魂才能有更大的教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