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 要】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學模式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教學效率不高,它不僅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那么,怎樣才能激發(fā)興趣,打造充滿活力的思想品德課堂呢?
【關鍵詞】政治 教學方法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39
隨著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修訂課程標準,調整課程內容,刪除一些抽象的理論、概念,降低難度系數(shù),使教材的編排設計更科學、更合理,教材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接近學生,但是要上好思想政治課并非易事。政治課缺乏英語課的活躍,語文課的生動形象,數(shù)學課的趣味,地理課的廣博,枯燥、煩悶、壓抑、呆板仍是思想政治課的代名詞。本文就讓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活起來,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教師要仔細研究教材,更新教學方法
深刻把握教材,做到深入淺出,是處理教材的根基。正如特級教師霍懋征所說:“千重要萬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這個法那個法,不掌握教材就沒有法。”教師要對照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不僅要理清知識脈絡,找準重點、難點、關鍵點和易錯點,挖掘知識內容所體現(xiàn)的思維深度和所蘊含的價值情感,更重要的是探求將知識轉化為易于學生接受的方法的途徑。
二、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思想
傳統(tǒng)的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滿堂灌”。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四十五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時間。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遠不象現(xiàn)象上表現(xiàn)出來的那樣簡單,它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yǎng)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學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這種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我在教學實踐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首先,結合教科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增添了許多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象和事例,使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動形象事例相結合。這樣學生不僅接受所學知識,而且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其次,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還特別重視學生這個主體,想方設法讓他們活起來,動起來。比如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談自己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當眾提出來,然后發(fā)動同學們一起“會診”,從課本中尋找“藥方”。許多同學說想不到平日以為枯燥無味的政治課還真這么管用,能解決許多實際問題,能為人生指明正確的航向,一些同學還成了小哲學迷,立志將來要當個哲學家。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起來。
第三,在教學中我注意將群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教學中我堅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生活經歷、性格氣質的學生,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教學。比如有的同學因學習成績較差而產生破罐子破摔思想。我就反復為其講解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鼓勵他們從點滴做起,最終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第四,在教學中,我從不認為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算了事,而是把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作為政治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平時嚴格要求學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按照共產主義道德標準,隨時注意自我約束和自我矯正。進一步我還要求學生運用馬列主義的基本理論去分析各種社會現(xiàn)象,并學會用這個武器去糾正不良社會風氣。
三、始終圍繞學生展開
由于受應式教育思想的影響,政治課教學中注入式,滿堂灌、一言堂的現(xiàn)象還比較普遍,課堂成了“講堂”,教師成了“講師”,呈現(xiàn)出典型的單向型傳授特征。一味強調教師對學生的灌輸,老師成了真理的化身,老師講的理論觀點都成為不可挑戰(zhàn)的“圣旨”。于是學生便成為看客、聽客。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否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弱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當學生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的時候,教師用巧妙的方法讓他們的頭腦擺脫思考。事實上,這樣做使學生的頭腦日益遲鈍起來?!币虼?,要變“講堂”為“學堂”,變“講師”為“導師”。首先,要堅持以啟發(fā)式為教學指導思想,注重發(fā)揮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做到教師當“編劇+導演+演員”的復式角色,學生當“觀眾+主演+編劇”的角色。其次,進行學法指導,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即因材施“教”,又因材施“學”,使之學會學習。再次根據(jù)“本情”、“師情”、“學情”,采取不講、少講,精講策略,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自學、思考、活動,達到“跳一跳,夠得著”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學堂”。
民主平等是創(chuàng)新、素質教學的重要特征。而在傳統(tǒng)的政治教學中,教師處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位,“師道尊嚴”反映此種情況下的師生關系為教師是主宰、權威,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控制者。學生處于從屬、絕對順從的地位,是被動的服從者,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和積累,輕視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運用,學生很難改變配角的地位。政治教學中則表現(xiàn)為教師講答案、抄答案,學生學答案、背答案。這種“學答”式教學把學生當成盛裝知識的“容器”,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chuàng)造?!彼栽诮虒W中,師生間首先應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而是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設計師和引路人,學生疑難問題的解答人;教師也不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權威,而是課堂討論的平等參于人,啟發(fā)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倡導者,用“學問”代替?zhèn)鹘y(tǒng)的“學答”。但在“學問”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與眾不同的疑問、見解以及異想天開的設想,對學生挑戰(zhàn)書本、挑戰(zhàn)教師、挑戰(zhàn)權威的勇氣要表現(xiàn)出極大的耐心、寬容和尊重,并投以贊許的目光和會心的微笑。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但不固執(zhí)己見,敢于說他人沒有說的話但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對書本中的“定論”挑戰(zhàn)但不是無知妄語,敢于對教師在課堂上不合適宜的說教說“不”,但不是蔑視師長,敢于堅持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但不是離群索居。在創(chuàng)新課堂中,教師沒有了滿堂灌和注入式的陋習,呈現(xiàn)在課堂上的是一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場面,教師給了學生不計其數(shù)的學習機會,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了參與的可能,機會是均等的,參與也是公平的。
總之,思想政治教學中,雖無千篇一律的定法,只要注重“活”與“動”的有機結合,正確運用,則大大有益于學生對思想思想政治課的學習,真正使思想政治課的價值得到體現(xiàn),真正激活思想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