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斌
在南宋的家訓中,愛國詩人陸游的家訓堪稱獨樹一幟。不僅他的家訓文章具有不同于他人的鮮明特色,而且他以詩教子的詩體家訓,在中國家訓史上也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傳清白家風的《放翁家訓》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今浙江紹興人,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曾著《放翁家訓》,是了解他家訓思想的重要文獻?!斗盼碳矣枴酚蓛刹糠纸M成:前一部分寫于乾道四年(1168)五月十三曰,時年陸游44歲;后一部分他自述“吾年己八十”,故可知當寫于開禧元年(1205)前后。
陸游44歲時寫的前一部分家訓,僅六百多字,主要追述陸氏家族的歷史,要子孫繼承祖先宦學相承、清白儉約、注重節(jié)操的家風。陸游歷數(shù)陸家世代傳承的良好家風:陸家在唐代“為輔相者”就有六人,他們“廉直忠孝,世載令聞”,五代時因為不愿“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于是棄官不仕,舉家東徙,淪為平民。即便為百姓,陸家也是“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xiāng),家法凜然,久而弗改”。宋朝建立以后,陸家“百余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然而,這樣一個顯貴之家,卻始終保持著清廉的家風。陸游的高祖陸軫出入朝廷四十多年,但一生沒有超出日常用度之外的財產(chǎn);陸游的祖父陸佃,官至尚書左丞,可生活極其簡樸。
陸游撰寫這部分家訓時,正值因極力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而被罷官在家,因此他在家訓中諄諄告誡子孫要繼承家族的優(yōu)良家風,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勤勞節(jié)儉、為官清廉的美德,他說陸家雖是世家顯族,但自己所憂慮的正是子弟的奢侈,他認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二是保持高尚的節(jié)操,陸游談到自己之所以寫此家訓,是擔心子孫受不良習俗的影響,怕優(yōu)良的家風不能傳之后代,他告誡子孫要遠離世俗的影響,以屈志從人求富貴、用市儈手段謀利為奇恥大辱,永遠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陸游還在家訓中就處世之道對子孫進行教誨,其主要內(nèi)容一是要子孫為善,“使世世有善士,過于富貴多矣,此吾所望于天者也”;二是要子孫力戒懶惰,抓緊時光干些事情,免得“至老必抱遺恨”;三是要子孫不可為飽口福而濫殺動物;四是要子孫不可貪得無厭;五是要子孫力戒與人爭訟;六是要子孫平等待人,他告誡子孫“有與吾輩行同者,雖位有貴賤,交有厚薄,汝輩見之,當極恭遜。己雖官高,亦當力請居其下”。
別具一格的教子詩
在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史上,以詩教子、訓子,且數(shù)量最多者,非陸游莫屬。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陸游9300多首詩中,專門訓子或者言及教子的就有200首之多。陸游的教子詩,與他的《放翁家訓》一樣,是其一生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對子孫苦口婆心的囑告,字里行間,既洋溢著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拳拳報國之心,又飽含著一個慈祥的父祖對子孫們的濃濃親情、深深愛意。
陸游的教子詩,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內(nèi)容極其豐富,歸納起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出生于“廉直忠孝,世載令聞”的仕宦之家的陸游,從小就深受忠君愛國思想的熏陶,抗金愛國、恢復中原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這不僅是陸游的畢生信念和為之奮斗不己的人生目標,而且體現(xiàn)在他對兒輩一以貫之的教育之中。
陸游殷切地期望兒輩要關心國家大事,念念不忘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乾道元年(1165),陸游因大力宣傳和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獲“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免去隆興府通判職務。即便是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陸游仍不計個人得失,教育兒子以國家大事為重。
陸游教子愛國詩中最令人贊嘆的,是他去世前一年冬天寫的最后一首教子詩,也是他的遺囑: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響遏行云、氣壯山河的《示兒》詩,在我國幾乎婦孺皆知,不僅激勵著陸游的子孫為國盡忠,也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捍衛(wèi)祖國獨立尊嚴而浴血奮戰(zhàn)。
陸游在許多教子詩中都向兒子們進行為官之道的教育,其中《送子龍赴吉州掾》是論述最為全面系統(tǒng)的一首。嘉泰二年(1202)初,陸游次子陸子龍去吉州任司理參軍,掌管訟獄等事,在這首長詩中,陸游結合子龍的官職特點,分四個方面對兒子進行了教育:首先,判理訟獄要公正細心,不可濫用酷刑。其次,“庭參亦何辱,負職乃可恥”,不可以官職卑微謁見上司而覺得羞恥,不能履職盡責才是奇恥大辱。再次,堂堂正正做官,靠自己的俸祿撫養(yǎng)教育子女,不要惦念生活窘迫的老父親。最后,要多向品德高潔、學問精湛的師長學習,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陸游在詩中還囑咐子龍到任后去看望自己的故交舊好周必大、楊萬里、陳希周、杜思恭,這些人為官為文都值得兒子學習,他要求兒子與他們“相從勉講學,事業(yè)在積累。仁義本何常,蹈之則君子”。
陸游78歲那年,奉旨到京編修國史。在寄給兩個在外做官的兒子的詩中,他回憶起自己一生坎坷的仕途生涯,告誡兒子要如自己一樣靠本事做官,不要為做官而自我束縛,不要學習那些挖空心思、鉆營做官的人:“得官本自輕齊虜,對景寧當似楚囚。識取乃翁行履處,一生任運笑人謀?!?/p>
耕讀傳家生活理想的灌輸
耕讀傳家、為仕為農(nóng)是陸氏家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游的生活理想。他一生幾次罷官復官,生活貧困,但回鄉(xiāng)后卻能安然躬耕田畝,讀書教子,雖苦猶樂,這不能不說是其生活理想的支撐。他在紹熙二年(1191)寫的《示兒》詩中,生動地描繪了自食其力的勞作之余,與兒子們一起讀書學習、鉆研學問、談論國家大事的快樂恬淡的田園生活。
陸游一生好學不倦,71歲時為表明活到老、學到老的心志,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老學庵”。他寫自己在大雪紛飛、殘燈如豆的夜晚,不顧年老體衰,與書麈戰(zhàn),教育兒子堅持苦讀,不要感嘆逢時不遇:“病臥極知趨死近,老勤猶欲與書鏖。小兒可付巾箱業(yè),未用逢人嘆不遭。”
陸游為兒孫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他也反復教育子孫努力學習,以便用自己的知識報國恤民。這種勉學勸學詩占了他訓子詩的相當部分。他勉勵兒子要珍惜時光,勤奮學習:“我今僅守詩書業(yè),汝勿輕捐少壯時”“已與兒曹相約定,勿為無益費年光”“我老空追悔,兒無棄壯年”“何似吾家好兒子,吟哦相伴短檠前”。
陸游在詩中還向子孫們傳授了許多學習方法:一要勤奮,“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二要踏實,他在《讀經(jīng)示兒子》中教導他們做學問要有追根“窮源”的精神,“文能換骨余無法,學但窮源自不疑”。三要力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盡管他所講的力行主要指儒家的倫理道德,但他強調(diào)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及實踐的重要性,還是很有價值的觀點。四要向生活學習,“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五要虛心,他要子孫像偉大的孔夫子那樣,虛心向別人學習,永不自滿,“巍巍夫子雖天縱,禮樂官名盡有師”。
縱覽陸游的家訓文與家訓詩,其樸實無華的哲理語言、平等開明的訓喻方式、親情愛心的濡染浸潤,在我國古代家訓史上形成了鮮明的特點。陸游的兒子個個都很孝順,知書達禮。他的長子子虞和三子子修官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子虞,他在淮西做官時,清正廉潔,頗有政聲,故任滿離職,百姓挽留,州郡長官上表朝廷,贊揚其政績。
在家庭教育上,陸游應該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家長;在家訓史上,他的家訓尤其是卷帙恢宏、別開生面,永遠值得我們借鑒的詩體家訓,寫下了彪炳千秋的濃重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