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油”字語義場的生成及其文化意蘊

      2017-03-09 10:50吳雅琦李奇志
      關(guān)鍵詞:油水語義

      吳雅琦,李奇志

      ( 1.威斯康星大學(xué) 麥迪遜分校,威斯康星 麥迪遜 53706;2.武漢輕工大學(xué) 藝術(shù)與傳媒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23)

      “油”字語義場的生成及其文化意蘊

      吳雅琦1,李奇志2

      ( 1.威斯康星大學(xué) 麥迪遜分校,威斯康星 麥迪遜 53706;2.武漢輕工大學(xué) 藝術(shù)與傳媒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23)

      “油”字是漢語言中的核心詞之一,從甲骨文到春秋金文、戰(zhàn)國文字,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記錄了我國油文化的各種形成事項。從語言文字的視角看,我國油文化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在圍繞著“油”字所呈現(xiàn)的“油”的語義場上。“油”字進(jìn)入本語義場后,很快顯示出替代“膏”“脂”之勢,并最終成為現(xiàn)代漢語“油”語義場的主導(dǎo)詞。“油”本身具有各種物理特性,而其物理特性在社會發(fā)展和運用中又衍生出不同的文化比喻義,由此生成了我國豐富的“油”語言文化意義場。

      “油”字;“油”語言;語義場

      文字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油”字在斯瓦德什(M.Swadesh)的《百詞表》中位居第32位,是語言中最核心的詞之一。從油文化的角度而言,“油”字是中國油文化的載體。一般認(rèn)為,我國所能見到和識別的漢字是殷商甲骨文。從甲骨文到春秋金文、戰(zhàn)國文字,從篆書到隸屬再到楷書,記錄了我國油文化的各種形成事項。

      一、“油”字語義場的出現(xiàn)

      從語言文字的視角看,我國油文化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在圍繞著“油”字所呈現(xiàn)出的“油”的語義場的形成上。

      在我國先秦文獻(xiàn)中,已有“油”的記載。只不過,其時的“油”并非現(xiàn)在的“油”。

      “油”,形聲字,從水,由聲?!墩f文·水部》載:“油水,出武陵屏陵西,東南人江。”可見,“油”的本義指水,是一條河流的名字。

      先秦文獻(xiàn)中的“油”并不指稱“油脂”的意義,且不單獨以字的面貌出現(xiàn),而是以“油油”、“油然”之類的詞的形式出現(xiàn)?!坝陀汀痹谙惹匚墨I(xiàn)中,意義主要有三種:一是“形容濃密而飽滿潤澤”,如《尚書大傳》卷二:“﹝ 微子 ﹞乃為麥秀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倍侵浮傲鲃用病?,如《楚辭·劉向<九嘆·惜賢>》:“ 江湘油油,長流汩兮?!?三是指“和悅恭謹(jǐn)貌”,如《禮記·玉藻》:“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鄭玄 注:“油油,説敬貌。”

      “油然”出于《孟子·梁惠王上》。在先秦文獻(xiàn)中,意義也主要有三:一是指“盛興貌”,如《孟子·梁惠王上》有:“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倍侵浮白匀欢弧保纭肚f子·知北游》:“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比侵浮笆婢徝病?,如《孔子家語·五儀》中有“ 孔子 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qiáng)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先秦時期,具有后世“油”特質(zhì)的“油”多以“膏”、“脂”或“肪”稱之,其指稱的多樣化,充分表明了那時對油脂的多方位認(rèn)識和利用。從油脂的來源看,先秦使用的動物油脂多是從家養(yǎng)畜禽的脂肪中提煉出來的,如牛、羊、豬、犬等等,不同的動物油脂有不同的名稱?!吨芏Y·冬官·梓人》鄭注:“脂者,牛羊?qū)?;膏者,豕屬。”[1]《說文解字》曰:“戴角曰脂,無角曰膏”[2]。從油脂的形態(tài)看,《禮記·內(nèi)則》孔穎達(dá)疏曰:“凝者曰脂,釋者為膏?!盵3]從油脂的味道看,《周禮·天官·庖人》曰:“膏臊,犬膏。膏腥,豕膏也。鮮,魚也。羽,雁也。膏膻,羊脂也?!盵4]

      我國早期的植物油脂樣態(tài)與現(xiàn)在的液體樣態(tài)不同,是將含油量較高的植物種子或果實搗碎成泥狀加以使用的,也稱為膏、脂?!冻o·招魂》曰:“蘭膏明燭,華容備些?!蓖跻葑?“蘭膏,以蘭香煉膏也。無故自凝曰坐?!盵5]“蘭膏”是用澤蘭葉子提煉出的“膏”狀植物油脂,說明屈原時代的楚人已用澤蘭熬煉油脂供照明用,《楚辭》中的“蘭膏明燭”可能是目前我們所見的最早利用植物油脂作為照明能源的記載。

      根據(jù)學(xué)術(shù)界的研究,魏晉時期,“油”的語義場包括五大成員:“膏”、“脂”、“油”、“肪”、“澤”。從各成員的使用比例來看,魏晉“油”語義場呈現(xiàn)兩極分化的趨勢。其中,“膏”、“脂”、“油”的使用頻率都很高,分別達(dá)121例、150例、144例,呈三足鼎立之勢。新生力量“油”自東漢進(jìn)入該語義場以來,使用頻率急速增長。“肪”、“澤”的使用率相對而言則較少,分別只有19例和7例?!盵6]“油”指稱“油脂”大約在東漢時期,《釋名·釋飲食》有言:“奈油,搗奈實和以涂增上,燥而發(fā)之,形似油也。奈油亦如之。”“油”之所以能逐漸替代“膏”、“脂”進(jìn)入本語義場,與人們的認(rèn)知習(xí)慣有關(guān)。“油”初義為水,上文《釋名·釋飲食》說奈油“形似油也”,說明植物油和水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同屬液體,這種物理上的相似使人們順理成章地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因此,“油”也就產(chǎn)生了“油脂”的新義,進(jìn)入了本語義場。

      從用法上看,“油”的使用情況和“膏”、“脂”相同,可以指動物的脂肪,如“以韭根,炒存性,旋搗末,以豬脂油調(diào),敷之”[7]。也可以指植物提煉出來的油脂,如“清麻油十三兩,菜油亦得,黃丹七兩,二物鐵檔文火煎,粗濕柳批蓖,攪不?!盵8]。還可以指身體油或燈油,如“香油”、“足油”、“膏油”、“酥油”等等。

      總之,“油”雖較晚進(jìn)入本語義場,但一旦進(jìn)入后,發(fā)展非常迅速,其使用很快就呈現(xiàn)替代“膏”“脂”之勢,并最終成為現(xiàn)代漢語“油”語義場的主導(dǎo)詞,具有了強(qiáng)大的生命力。此后,“肪”、“澤”的使用頻率和比例很少。魏晉以后,“肪”向構(gòu)詞語素的方向發(fā)展,少有單用,而“澤”所表示的“化妝用的脂膏”之義的特殊用法也逐漸消亡。所以,我們今天研究的是“油文化”,而不是“膏文化”或“脂文化”。

      二、“油”字的語言文化意義面面觀

      由上所述可知:“油”是形聲字,從水,從由,由亦聲?!坝伞钡幕疽饬x為“滑動”。“水”指“汁水”、“液體”?!八迸c“由”聯(lián)合起來表示“潤滑的液體”,因此,其本義為“潤滑的(動植物)汁液”。后來的“油”主要指動物的脂肪和由植物或礦物中提煉出來的脂質(zhì)物,這樣的脂質(zhì)物本身具有各種不同的物理特性,而其物理特性在社會發(fā)展和運用中又生衍出不同的文化比喻義,由此生成了我國豐富的“油”語言文化意義場,下面我們擇其要義而述之。

      (一)與“燈”“光”相關(guān)的“油”語言

      “油”有色澤光潤之義?!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酚小昂淌蛴陀汀敝f,索隱:“光悅貌?!庇纱?,引申出一系列詞語來說明這一特性,如:“油光可鑒”,意指非常光亮潤澤;“油光光”,意指表非常光亮;“油光晶亮”,意指非常光滑明亮;“油晃晃”(或“油幌幌”),意指油光閃亮;“油浸浸”形容物體光亮油潤。由于動植物油具有這樣光潤的工能,古代女子為了使頭發(fā)光亮柔順,常常用油抹頭發(fā),但這只能是富貴人家才用得起,一般人家是用不起的,所以產(chǎn)生了“賣油的娘子水梳頭”,“賣油的只聞香”等等諺語來描述古代一般民眾的窮苦生活情狀。

      “油”不但有光潤,而且燃之能照明,這一特點使油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照明生活中都離不它,油燈的發(fā)明就是顯例。含“油”字的熟語作為一種語言和文化現(xiàn)象,是反映和體現(xiàn)我國文明歷史中照明工具油燈形制的一個重要佐證。如:

      不撥燈不添油——省心(芯)

      燈盞無油——火燒芯(心)

      燈盞無油——光費心(芯)

      熬盡了燈油——燒心(芯)

      燈盞添油——不變心(芯)

      這些歇后語的功能是雙重的,一方面說明了我國古代燈具的形制:從原理上來說,任何器皿只要能夠盛放油脂,再配上引火裝置——芯,即可充當(dāng)燈具之用,換言之,油和燈芯是實現(xiàn)照明的核心要素。從形態(tài)的相似性上,一般推斷中國古代燈具的原始母型應(yīng)為“豆”。戰(zhàn)國的《爾雅·釋器》云:“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 鐙)?!鄙媳P下座,中間以柱相連,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奠立了中國油燈的基本造型。南北朝的《玉篇》(顧野王)中首次出現(xiàn)了形聲字“燈”,意“燈火也”,從“火”旁表明燈的照明特征。再后來又將“燈”簡化為“燈”,《玉篇》中寫道“燈,火也”?!岸埂?、“登”、“鐙”、“燈”、“燈”的字形演變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器皿的用途從盛食器到禮器、再到普通照明工具的歷史變遷。上面的歇后語,通過燈盞燈芯、用油點燈、撥芯添油、油助芯燃的描述,基本反映了我國油燈的基本形制和特點。更主要的是,這些歇后語以“芯”諧“心”,以“油燒”喻“變故之大”,來說明“油燒”之于“人心”的不可抗拒與痛苦難忍。

      就使用的燃料而言,我國的燈具分膏燈和燭燈,即后世所言的油燈和燭臺。我國油燈與技術(shù)文明以及造型藝術(shù)息息相關(guān),反映了科技的進(jìn)步和審美的時尚。為了消煙除塵,漢代的青銅燈加裝了導(dǎo)煙管;為了節(jié)省燃料,宋代發(fā)明了夾瓷盞(省油燈);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設(shè)計了內(nèi)藏式燈(氣死貓);為了方便實用,明清時利用力學(xué)原理制造了臺壁兩用燈。無論如何變化,油燈能長明,都必須要不斷續(xù)油,若無油的助燃動力,則會燈火熄滅。由此延伸至人事,人們就用成語“油干火盡”來形容罄盡。用“ 油干燈盡——玩兒完”喻指人的精力或財力消耗一空;進(jìn)而用“耗干了油的燈火——奄奄一息”、“油干燈草盡——說滅就滅”等熟語形容人的身心被消耗得心力衰竭,生命垂危。當(dāng)然,“油”與“燈”的關(guān)系還有很多向度的解讀,如用“長添燈草滿添油”比喻做事應(yīng)做好充分準(zhǔn)備。用“不費燈芯也費油”說明做任何事總得有些損耗和花費。用“出了燈油錢,站在黑地里”喻指付出代價,沒有結(jié)果。用“有芯無油總枉然”指代沒有基礎(chǔ),就算費盡心機(jī),也不起作用。用“省油燈”來喻指安分、老實、不招惹麻煩的人,反之,用“不是省油的燈”之俗語,來指代或是精明、干練,有根底,有來頭,主意多、智慧高,或非同一般,不簡單的人,甚至是工于心計,不好對付,不甘寂寞,不規(guī)矩安分的人。

      (二)與“滑”“火”相關(guān)的“油”語言

      油的另一個廣為人知的特性是滑,其本義是潤滑,用在為人處事上,逐漸引申為油滑,即圓滑世故而不誠懇。到清代,油滑之義得到進(jìn)一步強(qiáng)化,有“油嘴滑舌”與“油腔滑調(diào)”等成語問世。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一回:“俺看他油嘴滑舌,南腔北調(diào),到底算個甚么?”[9]

      這里,首次出現(xiàn)“油嘴滑舌”,形容人說話油滑輕浮,愛耍嘴皮子。該詞語有時作“ 油嘴花脣”或“ 油嘴油舌”?!坝汀迸c“嘴”一聯(lián)姻,往往就是輕浮油滑之義:“油嘴子”、“小油嘴兒”、“油花嘴”都屬此類。而王士禎《師友詩傳錄·卷一·郎廷槐問》:“若不多讀書,多貫穿,而遽言性情,則開后學(xué)油腔滑調(diào),信口成章之惡習(xí)矣。”[10]由此可見,“油腔滑調(diào)”更側(cè)重不學(xué)無術(shù),任意恣性,說話的語氣與聲調(diào)的輕浮油滑,不誠懇,不嚴(yán)肅。關(guān)于這類的成語頗多,“油頭滑腦”,形容人狡猾輕浮,也作“油頭滑面”“ 油頭滑臉”?!胺勖嬗皖^”或“油頭粉面”,形容人打扮得妖艷粗俗。另外,在中國民間流傳著“真朋友,淡中如水,假朋友,蜜里調(diào)油”等諺語。這表明,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為比喻的交友之道,得到了全民族各階層人們的認(rèn)同。

      中國文化是倫理型文化,溫柔敦厚、訥于言敏于行是言行準(zhǔn)則,對油滑之性特別鄙薄。所以,漢語中出現(xiàn)了許多與“油”字有關(guān)的歇后語來描述這一特性:

      錐子上抹油——又尖又滑

      油簍里的西瓜——又圓又滑

      掉在油缸里的老鼠——滑頭滑腦

      雞蛋掉進(jìn)油鍋里——又圓又滑

      雞蛋掉油缸——又圓又滑

      腦殼上搽豬油——滑頭

      嘴上抹豬油—— 油嘴滑舌

      嘴巴上掛油瓶——油嘴滑舌

      肉墩子——油透了

      夜耗子上燈臺——油嘴滑舌

      凡士林涂嘴巴——油腔滑調(diào)

      吃著油條唱歌——油腔滑調(diào)

      小耗子鉆油簍——油嘴滑舌

      手板腳板都是油——滑手滑腳

      油滑走向極端的結(jié)果就是“油子”、“老油條”、“油渣子”等等民間稱呼語的形成。此外,與油相關(guān)的稱呼還很多,如“油炸鬼”,指代十惡不赦之壞人。現(xiàn)在大部分地方叫油條、炸面,在粵語及閩南語地區(qū)仍叫油炸鬼?!坝驼ü怼钡膩碓磁c秦檜有關(guān)。據(jù)《清稗類鈔》:“油炸檜長可一人,捶面使薄,兩條絞之為一,如繩以油炸之。其初則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惡秦檜之誤國,故象形似誅之也?!盵11]關(guān)于“油炸鬼”,張愛玲是這樣說的:燒餅是唐朝自西域傳入,但是南宋才有油條,因為當(dāng)時對奸相秦檜的民憤,叫“油炸檜”,至今江南還有這名稱?!巴嫌推俊?或“油瓶頭”),婦女重嫁時帶往男家的前夫所生子女。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天祥沒有兒女,楊氏是個二婚頭,初嫁時帶個女兒來,俗名叫做‘拖油瓶’。”[12]而“油博士”,方言中形容渾身弄到油跡的人。

      油是烹調(diào)必需的原料之一。我國大約在宋代就形成開門七件事的民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鲞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盵13]第一折:“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盵14]隨著植物油的大力發(fā)展,民間逐漸形成了吃油炸食品的習(xí)慣,這樣一批與油炸相關(guān)的俗語就產(chǎn)生了,如:

      油炸麻花干干脆脆——全身都酥了

      油炸辣椒夠戧——夠受的

      油炸花生米——干干脆脆

      油炸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

      油煎冰棒——一場空

      油炸必須要有鍋,油鍋通常指盛有沸油的鍋,稍不留神就會給人帶來致命傷害,所以常用來比喻險境。慣用語“下油鍋”喻指受熬煎,受酷刑。佛教中下地獄是不幸之最。地獄,有十八層之多,越往下層,苦難越深重,其中不但有閻羅、判官、鬼卒等兇神惡煞,還有刀山、油鍋、碾盤、鋸解、石磨種種酷刑。舊時迷信說法,人在生前造了孽,死后到陰間要受下油鍋的酷刑。漢語與“油鍋”相關(guān)的歇后語有:

      滾油鍋里撿金子——難下手

      啄木鳥下油鍋——嘴硬骨頭酥

      滾油鍋里撒鹽巴——炸起來了

      滾油鍋里炸油條——翻來覆去

      冷水澆進(jìn)了熱油鍋——炸了鍋了

      鍋里的炸油條——翻來覆去

      臭豆腐下油鍋——有點香

      油是很好的燃料,本身能起火。晉張華《博物志》卷四說:“積油滿萬石,則自然生火。”[15]“火上澆油”一語就說明了油能生火,油助火燃,火見油旺的特性。該詞語比喻于矛盾中增加激化因素,使人更加憤怒或使情況更加嚴(yán)重。也作“火上添油”、“撩火加油”、“火上加油”、“往火上倒油”、“潑油救火”。

      (三)與“貴”“肥”相關(guān)的“油”語言

      油在古代是稀缺物資,是貴重物質(zhì),所以民間認(rèn)為什么東西貴重往往用油來比喻或形容,如“滴水貴如油”、“淡水貴如油”、“飲水貴如油”、“吃水貴如油”、“飲水貴如油”、“人情貴如油”、“香煙貴如油”,等等。而“春雨貴如油”的俗語最為人知。就地理位置而言,我國華北地區(qū)春旱一般比較嚴(yán)重,春雨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加上春季氣溫回升快,風(fēng)天多,水分蒸發(fā)快,容易形成連續(xù)干旱。而這時正是農(nóng)作物播種成苗的好時期,也要求充足的水分,因而春旱顯得尤為突出。此時,若有雨水降臨,自然就顯得特別寶貴,故有“春雨貴如油”之說。相關(guān)俗語還有:“水甜莊稼富,春雨貴如油”;“十年九冬旱,春雨貴如油”;“下雪就有糧,下雨就有油”;“春雨貴似油,春雪農(nóng)民愁”;“春雨貴如油,夏雨滿地流”;“春雨貴似油,多下農(nóng)民愁”等等。

      “頭伏鋤谷滿碗油,二伏鋤谷半碗油,三伏鋤谷沒有油?!庇团c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關(guān)系密切。因為谷茁最容易遭受雜草危害,所以必須及早中耕除草,促進(jìn)谷子生長。該諺語是說,谷子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前期鋤地效果最大,如果到生長后期,中耕效果就大大降低。蘭州人有“一個石頭二兩油”的諺語,指的是:蘭州人把老砂地收拾平整,然后上足糞,再把砂子和石頭依次鋪在肥地上,這樣就有很好的保墑、保肥作用,這種地種植葫蘆收成特好?!耙腽B(yǎng)好牛,一月一碗油”則說明油對牛防治“百葉干病”的作用。

      油的貴,還與“肥”有關(guān)。“肥”含脂肪多的,與“瘦”相對。我國唐代以前主要使用動物油脂,所以“油水厚(大)”則必須肉肥。由此,“油水”有兩層意義:一是飯菜里含的脂肪質(zhì);二是比喻分外的或不正當(dāng)?shù)氖杖牖蚝锰帯@“油水”,漢語產(chǎn)生了一些歇后語,或是油水多的,如“耗子啃駱駝——大有油水可撈,臭蟲咬胖子——沾油水,肥雞飩湯 ——油水多,大師傅的肚子——油水多,綿羊尾巴——油水多”;或是油水少的,如“老鼠尾巴熬湯——沒多大油水,蚊子腹中刳脂油——沒有油水,蛤蟆骨頭熬湯——沒多大油水,狗嘴里的骨頭——沒太多油水,雞骨頭熬湯——沒多大油水,雞腸子上刮膏——沒多大油水,青菜煮豆腐——沒什么油水,癟芝麻榨油——沒多大油水 ”。另外,“揩油”、“撈油水”、“沾油水”、“擠油水”、“榨油水”、“討油水”等等慣用語,都是貶義,大都體現(xiàn)了“刮別人的油水長自己的膘”的特點,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負(fù)面社會現(xiàn)象和因素。

      (四)其它與“油”相關(guān)的熟語

      1.關(guān)于賣油郎的歇后語。在古代,賣油郎地位不高,所以,關(guān)于他們的歇后語,多帶一點嘲諷性質(zhì),如“賣油的梆子——挨敲打的貨,賣油的不打鹽——不管閑(咸)事,賣油條的拉胡琴——游(油)手好閑(弦),賣油的敲鍋蓋——好大的牌子”等等。

      2.關(guān)于麻油的歇后語。麻油是備受我國人民喜愛的油,所以歇后語很多。常見的有:“豬油里摻麻油——香上加香,麻油拌小菜 ——個個喜愛,小磨香油拌涼菜——個個喜愛,麻油拌韭菜——各人心里愛,麻油煎豆腐——下了大本錢,屁股上擦香油——不值一聞,舌頭上抹香油——油嘴滑舌,吃麻油唱曲子――油腔滑調(diào),鱉蛋上抹香油——圓滑,狗肚子盛不下四兩香油——非倒出來不行,大簍香油澆芝麻——得不償失”等等。

      3.關(guān)于動物與油的熟語。很多動物歇后語都跟油有關(guān)系,如“吞了煙袋油的蛇——離死不遠(yuǎn),黑狗偷油打白狗 ———搞錯了,柏油燙豬頭——連根拔,油燈上燉豬蹄—— 慢慢來,肥豬身上抹油——多此一舉”等等。在動物與油的關(guān)系中,數(shù)老鼠與油之間的關(guān)系最為有趣。在民間,“老鼠偷油”的故事流傳很廣,并且“老鼠偷油”還成為了圍棋術(shù)語,圍棋中邊角死活的一個基本形狀因棋形像一只小老鼠而得名。而“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更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經(jīng)典童謠。老鼠機(jī)敏、狡猾、貪得無厭的形象也在“油老鼠”、“耗子鉆油坊 ——吃香”,“老鼠鉆油壺———有進(jìn)無出”,“掉在油缸里的老鼠——滑頭滑腦”,“紅眼老鼠出油缸—— 吃里爬外”等熟語中得到生動的刻畫。

      4.另外,民間還有許多有關(guān)油坊、油缸、油甕、油簍、油瓶、油壺、油葫蘆等與油相關(guān)的熟語產(chǎn)生。這些熟語從油與相關(guān)物件的連接上產(chǎn)生聯(lián)想,把一些抽象的觀念用形象的方式給予表達(dá),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例如:

      油鹽罐子形影相隨—— 一對兒

      油壺里打跟頭——胡(壺)鬧

      倒了油瓶不扶——懶到家了

      油漆匠的家當(dāng)——有兩把刷子

      油瓶當(dāng)鼓槌——空對空

      油簍里擲骰子——沒跑(跑不了)

      油庫著了火——近不得身

      油畫里卷國畫——話(畫)里有話(畫)

      豬油蒙心——一點不清醒

      背油桶救火——一惹火燒身

      大風(fēng)地里點油燈——一吹就了

      大河里漂油花——一星點兒

      大簍灑香油,滿地拾芝麻——得不償失

      打了瓶子灑了油——兩頭不落一頭

      在此類熟語中,“扳倒葫蘆灑了油——一不做,二不休”的影響很大。唐朝趙元一《 奉天錄》卷四有:“光晟臨死言曰:‘傳語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盵16]意思是說,要么不干,既然干了就索性干到底。成語“一不做,二不休”,就是從“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轉(zhuǎn)化來的。后來又與“扳倒葫蘆灑了油”連接,使這一成語具有了形象性和概括性,用起來更具有生活氣息和民間智慧。

      在我國當(dāng)下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加油”一語。加油,字面意義是給運作的機(jī)器如車子等添加燃料油或加入潤滑油,其象征意義是對自己或他人的鼓勵、支持或是激發(fā)動力,是生活中最為常用的一個詞。“加油!”是老外眼中最牛的“中國元素”。這個運動場上的助威號子,最初是從油坊里產(chǎn)生的,后來移植出來,成為助威號子。在這簡潔、熱烈又響亮的叫喊聲里,延續(xù)著中國人民的堅毅與純樸、歡快與協(xié)同的精神氣質(zhì)和面貌。

      [1]孫詒讓.周禮正義[M].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3375.

      [2]許 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M].徐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1963:90.

      [3]禮記正義[M].鄭 玄,注;孔穎達(dá),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970.

      [4]孫詒讓.周禮正義[M].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264.

      [5]洪興祖.楚辭補(bǔ)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204.

      [6]龍 丹.魏晉核心詞“油”語義場初探[J].廣西社會科學(xué),2007(7):146-149.

      [7]葛 洪.肘后備急方:卷5[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134.

      [8]葛 洪.肘后備急方:卷8[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205.

      [9]李汝珍.鏡花緣[M].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2:103.

      [10]王士禎.王士禎全集:第8冊[M].山東:齊魯書社,2007:103.

      [11]徐 珂.清稗類鈔:第7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0:75.

      [12]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89.

      [13]吳自牧.夢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298.

      [14]武漢臣.玉壺春[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8.

      [15]張 華.博物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5:352.

      [16]趙元一.奉天錄:卷4[M].北京:中華書局,1985:32.

      (責(zé)任編輯 文 格)

      2017-01-18

      吳雅琦(1992-),女,湖北省武漢市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xué)麥迪遜分校碩士,主要從事語言學(xué)研究。

      李奇志(1963-),女,湖南省郴州市人,武漢輕工大學(xué)藝術(shù)與傳媒學(xué)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女性文學(xué)與文化等研究。

      I206.5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3.0029

      猜你喜歡
      油水語義
      語言與語義
      核磁共振方法研究油水過渡帶驅(qū)替特征
      批評話語分析中態(tài)度意向的鄰近化語義構(gòu)建
      油水兩相流超聲波衰減測試方法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rèn)知闡釋
      12種黃酮化合物油水分配系數(shù)的測定
      “吃+NP”的語義生成機(jī)制研究
      誤區(qū):維生素K需補(bǔ)充,但要遠(yuǎn)離“油水”
      油水(雙語加油站●跟我學(xué))
      元氏县| 凤凰县| 即墨市| 朔州市| 通渭县| 双城市| 甘谷县| 淮阳县| 襄汾县| 甘孜县| 庆城县| 安徽省| 彭水| 嘉禾县| 曲沃县| 东山县| 吉木乃县| 当涂县| 阆中市| 内丘县| 房产| 七台河市| 珠海市| 阿瓦提县| 娄烦县| 全椒县| 侯马市| 苍南县| 潜江市| 石阡县| 宜川县| 香港| 长垣县| 嘉义市| 大厂| 尖扎县| 江城| 湟中县| 弥勒县| 天峨县|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