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秋紅(1.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2.越南國家大學 附屬外國語大學, 越南 河內)
漢越觸覺詞通感隱喻之比較
范氏秋紅1,2
(1.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2.越南國家大學 附屬外國語大學, 越南 河內)
通感是基于生理學和心理學的一種語言和認知現(xiàn)象,通感隱喻則是感覺詞的特殊隱喻。因此,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對漢越基本觸覺詞的通感隱喻認知在共性和個性方面的差異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對比分析,研究表明:人類有共同的感覺和生理機制,越南和中國由于文化傳統(tǒng)和地理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與差異,從而使得二者在觸覺形容詞的通感隱喻方面有很多異同之處,兩種語言中同一個基本概念的觸覺詞共同投射到一個目標域,但所修飾的對象也有一定的差異。
漢語;越南語;通感;通感隱喻;觸覺形容詞
中國語言學界學者袁暉把通感隱喻定義為:“在人們交流思想的過程中,為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有意地把人的各種不同感覺互相溝通起來,這種修辭手法就叫作‘通感隱喻’”[1]。越南語言學家丁忠樂(Dinh Trong Lac)1983年對通感隱喻的定義是:“在認識和言語表達中,人們用一種感覺代替另一種感覺”[2]。1994年,他又對這一定義進行了補充:“通感隱喻是表示由不同大腦中樞產(chǎn)生的兩個或多個感覺詞之結合。通感隱喻的心理基礎是各感官互相作用或相互結合”[2]??梢?,研究者們都把通感隱喻看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和一種認知手段。
通感隱喻類屬于概念隱喻,本質上是一種映射關系,用描寫始源域感覺的詞語映射到目標域的感覺。從一個感官范疇的認知域轉移到其他感官范疇的認知域。
英國語義學家Ullmann[3]根據(jù)“可及性”(accessibility)強弱劃分了五種感官的等級,把人的感官功能從低級到高級排列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視覺??杉靶栽綇姷母泄倬驮降图墸杉靶栽饺醯母泄倬驮礁呒?。Ullmann也指出通感現(xiàn)象中 80%是用較低級的感知來表達較高級的感知。於寧[4]、季鈺[5]認為“通感規(guī)律是基于身體經(jīng)驗的認知規(guī)律”,通感隱喻的映射方向是單向映射,從發(fā)育較早的感官感覺到后發(fā)育的感官感覺,其中發(fā)育最早的感覺是觸覺,之后是味覺、嗅覺、聽覺和視覺都是出生后才慢慢完善的。欒鷗[6]也認為通感隱喻的映射方向對應于感官的身體化特征,即“總是由體現(xiàn)身體化特征較多的感知來描述體現(xiàn)身體化特征較少的感知”。趙艷芳認為[7],人體的五種感官之中,觸覺感受器官存在于身體的各個部位,所受空間距離的限制最大,獲取的信息是事物最基本的屬性,形成的感覺概念最容易認知,所以觸覺是最基本、最活躍的感覺。
(一)觸覺→嗅覺
漢語和越南語系統(tǒng)中都有專門表示嗅覺感知結果的詞語,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時候人們用觸覺性狀的詞語來描寫嗅覺感知到的感受,例如:
(1)黃少安教授參加我們的Teatime 活動 ,在四處彌漫的咖啡暖香中,我們一邊細細品嘗著香醇的飲料,一邊聆聽黃教授講述。(sketchengine數(shù)據(jù)庫)
(2)他認為淡水魚土腥味重、刺多…(CCL)
咖啡的香味是用嗅覺器官感知的,這里“暖”是觸覺器官感受到的感覺,但“香”和“暖”都給人舒服、溫暖的心理感覺。土腥氣是用鼻子才能感受到的,但氣味分子濃度高,分量大,使人難受,類似重量大的物體的感覺。所以觸覺詞“暖”、“重”與嗅覺詞“香”、“腥味”結合起來描寫氣味的特征。
越南語里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比如:
(二)觸覺→味覺
漢語和越南語系統(tǒng)中,表達味覺性狀詞語非常豐富,有基本的味覺詞,有混合味覺詞,有心理味覺詞等等,如:“酸、甜、苦、辣、咸、澀、鮮、甜津津、酸溜溜、苦澀、酸甜、美”,“ Chua,cay,mǎn,ngot,,bùi,chát,ngon,chua chua,ngòn ngot”等等。
生活中我們通常用味覺詞來表達味覺感受,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只用味覺性狀詞無法完整地表達味覺的感受,這時就可以用一些表示觸覺性狀的詞來表達?!拜p”和“重”都屬于觸壓覺的范疇, 而觸壓覺是觸覺的一小類。 有時這兩個觸覺詞用來描寫味道的程度,如:
(5)他們就增加一點苦味,有的地區(qū)喜歡口味輕的啤酒,他們就減少苦味。
(6)西安的小吃口味很重,比如羊肉泡饃,服務員會上一盤大蒜頭和辣醬給你調味。
可見,觸覺通于味覺的現(xiàn)象較為少見。所用的特指味覺感受的形容詞也很少。“輕”和“重”本義是指“分量大”或“分量少”,可以衡量的,比如,“這張桌子有十二斤重”?!拜p”和“重”作為觸覺通于味覺詞的時候就帶有表示味道“淡”或“濃”;“淡”或“咸”的意思。
越南語與“重”“輕”相對應的“nǎng”、“ nhe”也經(jīng)常用在味覺域,表示酒的濃度高或低,如:
(三)觸覺→視覺
觸覺詞語向視覺轉移,描寫視覺印象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在各種語言中都可以找到觸覺詞語用來描寫視覺感受的現(xiàn)象,如英語有“Warm Colors and Cool Colors”,漢語有“暖色”、“冷色”,越南語有“màu lanh(冷色), màu nóng(熱色)”。
(10)老年人喜歡冷色穩(wěn)重沉著,青年人喜歡暖色,健朗活潑。(CCL)
色彩的溫度感和人類的心理有關,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由于聯(lián)想經(jīng)驗形成的,是顏色帶給人的主觀感受。暖色是指紅、橙、黃類光波長的鮮艷顏色;冷色是指綠、青、藍、紫類光波長度接近紫色波長范圍的顏色。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紅色常讓人聯(lián)想到太陽、火焰、血液等熱烈的東西,所以使人感到炎熱或暖和。而綠色、藍色是森林、大海、藍天等寧靜的自然風光的顏色,所以給人冷和靜的感覺。
不只顏色有冷暖,人體的一些部位如面孔、眼、眼光等也有主觀冷暖感受,如:
(12)他怔怔地望著李石清冷冰冰的面孔,想說什么,但終于沒敢開口。(CCL)
(13)她用熱辣辣的目光盯著我看。(莫言《豐乳肥臀》)
(14)他那溫暖的目光使我感到,他的關心是十分真誠的。(CCL)
足見,用觸覺詞來表達人類對視覺的認知,使得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事物更加真實、親切。
(四)觸覺→聽覺
(18)如果是藝術片,受傷的男主人公將以冷言冷語反抗,然后憤而離家出走。(莫言《豐乳肥臀》)
(19)“你叫什么名字?” 她笑著,用溫暖的聲音問。(莫言《豐乳肥臀》)
(一)漢語“熱”和越南語“Nóng”通感隱喻間的差異
漢語的“熱”和越南語的“Nóng”的基本義都是表示溫度高,都有表示性格、關注度、疾病、藥性等引申意義。不過,據(jù)我們的考察,漢語“熱”的通感用法比較少見,投到聽覺域一般出現(xiàn)于幾個成語,如“冷嘲熱諷, 冷譏熱嘲”?!盁帷迸c反義詞“冷”結合,從觸覺域的“冷、熱”轉到聽覺域,形容用尖刻、辛辣的語言進行嘲笑和譏諷。
(22)書店營業(yè)員竟冷嘲熱諷:這么小小的年紀就談情說愛,買什么愛情詩選,怎么得了?
有時,“熱”還可以表示辛辣的食物,或投射到嗅覺域描寫一種特殊的氣味如:
(23)那熱辣辣的酒像火燙一樣通過喉嚨直吞到肚子里,嗆得她快流眼淚了。
(24)醫(yī)院對面有一家面包店,老遠就聞到熱烘烘的面包氣味。
(二)漢語“涼”和越南語“mát”通感隱喻間的差異
“Mát”還能轉移到聽覺域“nói mát”指以冷靜的態(tài)度,輕柔的語氣說話,聽起來像稱贊似的,不過,深層意義含有責怪的意思。漢語的 “涼” 不能描寫視覺、味覺、嗅覺的感受。但“涼” 可投射到聽覺域,如“男聲蒼涼悲壯” ,指說話聲音使人感覺憂傷、悲痛;或“風涼話”是落井下石之類的話語,形容站在事件之外說諷刺性的話,常常用于對不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和講話的人的反駁,是打消別人積極性的嘲諷話。
(30)消息傳開,有人興奮,也有人說風涼話:“自行車是夕陽工業(yè),唔得(不行)。”(CCL)
學習漢語和越南語的人,在語言運用過程中,很多人不掌握這些小小的差別,以為“nói mát”的意義對應于“說風涼話”,所以就混淆了。
(31)那位醫(yī)生語氣生硬地說:“沒有病歷本,你叫我怎么看病?”
漢語還有“嘴硬”、“耳朵軟”也是“硬”、“軟”投射到聽覺域的用法,如:
(34)江水山硬著嘴分辯:“大叔,你別聽我媽瞎說,我一點事沒有……”
(35)維嘉說,“老淡說他什么都好,就是耳朵軟,沒主意?!?/p>
“硬”與“嘴”搭配表示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說話還體現(xiàn)不服,或指故意不真實的話。越南語也有“嘴硬”類似的結構“cú’ng hong,cú’ng miêng”(硬喉嚨、硬嘴), 但詞語意義跟漢語的“嘴硬”的意義完全不一樣,如:
(36)Rành rot quá. Chi vo’ cú’ng hong, khng c?iu’o’c. Thiành chiu vy.(他有道理了,那個妻子硬著喉嚨,只好服氣,不再犟嘴了)
一般來說,表示事物的名詞都可以與“mó’i c ú’ng”搭配?!癱ú’ng硬”之所以能修飾“mó’i新”是因為一個新的、沒有用過的東西,一般情況下都比已用過的東西硬。比如,一本新書、一張新紙幣都比舊書、舊紙幣硬。
(五)漢語“輕、重”和越南語“nǎng, nhe”通感隱喻間的差異
漢語的“輕、重”和越南語的“Nǎng, nhe”都可以用于味覺域,但是,描寫對象卻不一樣。越南語的“nǎng, nhe” 一般只能用以描寫酒的濃度。中國人常用表達觸覺感知的“重”投射到味覺域來表達味覺感受,形容味覺量的濃度較大(化學物品對感官刺激的適宜量),喜歡吃咸、辣、麻等更加刺激味蕾的味道。與此相反的是口味“輕”指喜歡吃清淡的、不太刺激味蕾的味道。越南人直接用味覺詞“咸”、“淡”表達,沒有這種表達方式。
(38)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慣偏高熱量、高甜度以及重口味,這樣的食物吃起來的確不錯,但這同樣是造成你肥胖的主要原因。
(39)因為川人口味重、好麻辣,導致結直腸癌在四川發(fā)病率較高。
“重”和“nǎng” 都可以描寫嗅覺的性質,如,“味道重”( nǎng mùi)指身體或事物的酸臭味。越南語還經(jīng)常用“nǎng, nhe”描寫花香、香水等氣味的濃度,如:“mùi tho’m nhe”(香味很輕)指香味比較淡,“mùi nǎng” (重味)指香味比較濃。據(jù)我們的考察,越南語的“nǎng, nhe”在嗅覺域的使用頻率高于“重、輕”。
(41)Tù’ng co’n gió lu’ó’t qua cánhúa chín lào sào,u’a mt mùi tho’m nhe nhàng,…(一陣一陣微風把田野已熟的稻谷輕飄飄之香氣送過來)
在投射到視覺域的情況,對應于漢語的“輕色調”越南語有“gam màu nhe”。除此以外越南語“nhe”還可以直接修飾顏色詞,表示顏色的分量小,不太刺激眼睛的清淡顏色,如:
同樣, “mu’a nǎng hat, mu’a nhe” (重雨、輕雨: 大/小雨) 中“nǎng, nhe” 都是從觸覺到視覺的挪移表示“密度大/小”,如果雨的密度大,雨水多,誰的重量當然也“重”,反過來,雨的密度小,水量少,水重量會“輕”。所以“mu’a nǎng hat, mu’a nhe”中, “重、輕”的派生意義是從“重、輕”的原型意義通過人們的聯(lián)想而出現(xiàn)的。漢語中這種詞義的轉移用法都非常罕見 。
除此之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有些表示此觸覺感受的詞語用以描寫其他的觸覺感受,如越南語的“khc ú’ng(干硬)、 ngui lanh(涼冷)”里面的“硬”描寫“干”印象,“冷”表達菜已涼的意思;或者兩個不同觸覺感受詞互相結合描寫其他感覺器官的感受,如:“anh(尖冷)、軟黏)…”先后描寫臉部和說話的語氣;或是一個觸覺詞
在研究過程中,本文對漢越兩種語言的113個觸覺域感覺詞的通感隱喻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分類,結果表明:其中映射到聽覺域的詞語最高,有51個,其次是映射到視覺域的詞語,有48個,再次是映射到味覺域的詞語,有9個,而映射到嗅覺域的詞語比例最低,只有5個,詳見圖1。
不過不是所有的觸覺感覺詞都可以映射到其他的四個感官感覺域,各個詞語的通感隱喻能力也不同。下面是越南語和漢語基本觸覺詞通感意義對比表,見表1。
總之,通感隱喻是現(xiàn)代漢語和越南語常見的修辭手法,也是一種特殊的認知語言現(xiàn)象。通感隱喻的出現(xiàn)基于人類共有的生理機制。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是代表五官去認識周圍萬物。人的五官彼此聯(lián)通,在不同程度上會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共同協(xié)調來感知事物的全面性、整體性。同一個刺激作用于不同的人,基本上會產(chǎn)生同樣的無條件的生理反應,這就是人類天生已有的本能。這種刺激同時給人一種心理感受。不同的刺激給人相同或相似的生理反應或心理感受就是形成通感隱喻的最大原因。感覺是源于身體體驗,所以本質上身體體驗也是形成通感隱喻的根源。
漢語和越南語都有著通感隱喻現(xiàn)象,不過,兩者有異有同。漢越觸覺感覺形容詞的通感意義轉移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詞語所修飾的對象不同。這一點說明了越、中兩國人民各自對世界萬物的理解、體會方式以及聯(lián)想方式也有異有同。相同點反映了兩國文化長期交流的影響;相異點反映了兩國特有的文化特色影響到人民的思想。
[1]袁 暉.論現(xiàn)代漢語中的“通感”[J].江淮論壇,1980(5):109.
[2]Dinh Trong Lac. 99 phu’o’ng tiên và biên pháp tu tù tiê'ng Viêt[M] .nhà xu't ba?n giáo duc, 1994:52-60.
[3]Ullmann 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61.
[4]於 寧.“通感”與語義的演變規(guī)律:國外研究成果介紹[J].當代修辭學,1989(6):32-34.
[5]季 鈺.痛感的多維度立體化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8.
[6]欒 鷗.通感的認知闡釋[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8:23-50.
[7]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Chu Bích Thu. Tính tù’ tiê'ng Viêt hiênai (tù’ cách tiê'p cn tù’ vu’ng-ngu~’ ngha-ngu~’ dung) [M].Viên ngn ngu~’ hoc, 2006:70-71, 99-106.
(責任編輯 文 格)
The Synesthesia Metaphors Contrastive Research of Tactile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PHAM THI THU HUONG
(1.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Hubei,China;2.UniversityofLanguagesandInternationalStudies-VNU,Hanoi,Vietnam)
Synaesthesia,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phenomenon,is based o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Synaesthetic metaphor is a special metaphor of sensory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ynaesthesia metaphor cognition of common tactile words based o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terms of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Actually, Vietnam and China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However, human beings have the common sensation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Consequently, synaesthetic metaphor presented in tactile adjectives in the two languages has a lot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lthough the tactile words of basic concepts project onto the same target domain, the objects modified are different.
Chinese; Vietnamese; synaesthesia;synaesthetic metaphor;tactile adjective
2016-10-09
范氏秋紅(1981-),女,越南河內人,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生,越南國家大學附屬外國語大學漢語教師,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H030; H15; H44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