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有個習俗,敬畏山水,敬服山水。三明誕生了多位閩學大師,也是理學的發(fā)源地之一。理學強調(diào)天人合一,倡導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使其成為人們內(nèi)化于心的自覺,這里無山不綠,無林不翠,也是一座理學文化滋養(yǎng)的城市。
建寧的金鐃山帶著理學的氣韻,驚天動地的千層崖瀑布從天而降,遠山如屏,近嶺如黛,白云出岫,玉帶縹緲,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山嵐飄浮,都如在詩畫之中,如登仙境。順著山脊而上,逐漸向主峰白石頂靠近。它仿佛天外來客,擺在高山之巔。光滑的巖壁上,靠人力搭建起一條上下懸空的棧道,向上看,是無處可攀的絕壁,向下看,是深不見底的峽谷,遠望去,是一個個小山包。
一座祠堂,記錄的不僅僅是一個氏族的興衰變遷史,更承載了子孫后裔慎終追遠、敬祖睦宗的血脈親情。走進石壁,如同走進了北京故宮,那飛檐翹角的宮殿式建筑,那氣如長虹的銅路,那寬廣宏大的廣場,立即讓你感受到氣勢不凡,熱血沸騰。還有那一件件文采飛揚,精美絕倫的書法、楹聯(lián)和雕塑,有如客家人的一部史詩,向你講述著客家人的歷史。
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三明境域的祠堂被廣泛辟作紅軍后方陣地,參與并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如老一輩革命家彭德懷、楊尚昆所率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東方軍司令部,就曾設在沙縣富口荷山村陳家祠堂;寧化縣第一次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在淮土劉氏家廟召開;彭湃縣蘇維埃政府,初設在湖村巫坊陳家祠;紅軍獨立第七師醫(yī)院設在寧化石壁張氏家廟,閩紅軍醫(yī)院設在寧化城關謝氏家廟。作為曾經(jīng)的革命遺址,三明許多祠堂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處處都可以觸摸到革命的足跡。
到了寧化,不妨好好品味一番客家美食??图易嫦纫虺D甑倪w徙,艱苦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具有地方風味的魚生、韭菜包、燒賣、大卷、三蒸湯、松丸、伊面等客家小吃。而回程所到的國民美食城——沙縣更有琳瑯滿目的小吃等著你。
客家小吃種類繁多,又道道做工精細,風味萬千。如今,隨著海內(nèi)外“客家尋根熱”的不斷升溫,踩著八十年前紅軍途經(jīng)的道路,品著眾多客家風味的小吃,去領略客家文化獨有的韻味,去感受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