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濤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伐吳,大敗,之后臥薪嘗膽,韜光養(yǎng)晦。過了22年,公元前437年再伐吳,取得完勝,夫差自刎,吳亡國。勾踐之后又經過了六代,越國被楚滅,“后六世為楚所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楚,越舊部避秦亂散入浙江東部、閩中和閩北山區(qū)。漢代立國第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封侄子劉濞為吳王,吳藩國都邑在揚州,初轄三郡:東陽郡(郡治在金華)、鄣郡(郡治在吉安)、吳郡(郡治在蘇州),共領五十三個縣。公元前154年,劉濞牽頭,七個藩國發(fā)動叛亂,三個月后平復,吳國被撤藩,至西漢末年,吳地共存置七個郡,會稽、九江、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據《漢書·地理志》)。
越分東越和南越。
東越有兩脈,閩越和東甌,均是越王勾踐的后代。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東越助漢,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封立閩越王,都邑在東冶(武夷山)。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封立東海王,又稱東甌王,都邑在東甌(溫州永嘉縣)。吳王劉濞發(fā)動叛亂,東甌王先是隨吳,后殺吳王。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伐東甌,東甌王求漢保護,得以解圍,后又向漢朝廷申請內遷。東甌國全國整體移民,分散內遷安置到江、淮之間。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閩越反漢,閩越王被誅。武帝下詔,閩越國民全部內遷,也是分散安置在江、淮之間(據《史記·東越列傳》)。至此,勾踐的兩脈后代均返鄉(xiāng),雖然不是回故里,也算葉落歸根。
南越在秦朝時設郡,郡治在番禺(廣州)。南越王趙佗是河北正定人,秦時初為南??さ囊粋€縣令,后深得郡尉信任繼位。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封趙佗為南越王。
劉邦時期,漢與南越的關系有點一國兩制的意思,南越有完全的自治權,不受漢節(jié)約束。“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史記·南越列傳》)呂后時期,漢朝廷限制相互間的貿易往來,尤其禁止鐵器南運。趙佗宣布獨立,自號“南趙武帝”,此后不斷北犯,攻掠長沙周邊諸縣。
漢文帝繼位后,委派官員修葺趙佗在正定的祖墳,且按時節(jié)祭掃。趙佗大為感動,自撤帝號以蕃臣事漢。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相國呂嘉謀反,殺南越王及漢使臣。一年后叛軍被剿,誅呂嘉,南越國滅。自趙佗稱王后,南越國經五代王,共93年。
西漢時期,最大的外患是北方匈奴,吳和越則是最大的內患。吳國牽頭的“七國之亂”,給國家造成很大動亂,也讓朝廷找到充分的理由終結了藩國制。漢的藩國相當于自治區(qū),但比今天的自治區(qū)權限大,經濟是獨立的,而且“宮室百官同制京師”。漢代建國后,封異姓功臣王國七個,同姓王國九個,侯國一百多個,國家一半的區(qū)域是由各個自治區(qū)構成。而吳國是自治區(qū)里的龍頭老大,經濟強大,百姓安居樂業(yè),在當時,吳國的百姓是不納稅賦的,“無賦,國用饒足”?!捌邍畞y”平復后,所有王國裁撤,集權中央,到漢武帝時期,基本上恢復了秦始皇時的郡縣國家。
漢代之前吳越的民風,與今天江浙地區(qū)差異很大,“吳、粵(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fā)”(《漢書·地理志》),從孔子編選《詩經》時的“楚無詩”,到秦漢的“楚人輕悍,又素驕”(《漢書·劉濞傳》),究其根本,是文化上的薄弱所致。這種局面自宋之后,再經明、清,及至近現代,重科舉,尚儒養(yǎng)仁,經濟上甲天下,文化上也是蔚為大觀。
僅僅天養(yǎng)人是不夠的,人之大更需自我修養(yǎng)。
選自《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