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廣俠
(淮陰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淮安 223001)
周恩來精神對踐行“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價值觀的示范作用
邵廣俠
(淮陰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淮安 223001)
周恩來精神對公民踐行“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價值觀均具有示范作用。踐行愛國價值觀必須心存愛國之志,展現效國之行;踐行敬業(yè)價值觀必須立足崗位,踏實工作,奮發(fā)圖強;踐行誠信價值觀必須真誠待人,務實做事;踐行友善價值觀必須善待他人,善待社會,善待環(huán)境。
周恩來精神;核心價值觀;示范作用
周恩來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黨性道德精華和民族性道德精華的高度統(tǒng)一,其內容博大精深,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的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它涉及國家、社會與公民三個層面。在新的歷史時期,周恩來精神是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桿。筆者曾討論過周恩來精神對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價值觀的推動作用,以及周恩來精神對踐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本文著重探究周恩來精神對踐行“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價值觀的示范作用。
作為公民層次的愛國價值觀,涉及熱愛祖國的故土山河、熱愛祖國的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等多個方面。愛國需要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與效國之行相結合,新時期的愛國主義,還需要將愛祖國、愛人民與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統(tǒng)一起來。當我們從公民的視角來看周恩來的愛國言行時,其愛國價值觀的示范作用表現得十分明顯。
周恩來從小深受優(yōu)秀愛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他在少年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注重探求救國的真理。為了祖國的光明前途,他先后積極投身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與抗日戰(zhàn)爭,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為粉碎西方國家的政治孤立與經濟封鎖,他在毛澤東同志支持下,廣交世界朋友,開拓了我國外交工作新局面。1954年在出席亞非會議前后,美蔣反動派采用炸飛機并到印度尼西亞本土暗殺等方式,企圖除掉周恩來。周恩來為了國家民族利益,將一切置之度外,面對妻子鄧穎超的擔心,他說:“文仗如武仗,不能無危險”[1]。在萬隆會議期間,他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費盡心機。當時大多數國家代表希望這次會議能夠取得一些實質性的進展,但也有少數國家代表猛烈抨擊共產主義,甚至點了中國的名,會議氣氛相當緊張。面對如此狀況,作為代表團長的周恩來,不卑不亢,他一邊傾聽大家的發(fā)言,一邊思考對策,輪到自己發(fā)言時,他把原先準備好的發(fā)言稿改成書面發(fā)言散發(fā),明確宣告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存異的,不是來標新立異的。最終求同存異的與會方針,得到了與會代表的認同,不但驅散了原先緊張的氣氛,還使萬隆會議得以最終形成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而永載史冊。這一成功的背后,凝聚了周恩來多少愛國的情感與智慧!可以這么說,周恩來精神深深地熔鑄在了我們的愛國主義旗幟中。
周恩來精神啟示我們,踐行愛國價值觀,首先必須心存愛國之志,通曉愛國的道理。要明確自己作為公民與祖國的關系,明確國強我榮、國弱我恥的道理,增強國防意識、民族團結意識,提高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自覺性。要不斷增強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像周恩來那樣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立志,立長志,心憂祖國,放眼世界,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像周恩來那樣,心系國家的安危,祖國與人民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向與奮斗目標。周恩來精神也啟示我們,踐行愛國的核心價值觀,必須胸懷報國之情??吹絿沂聵I(yè)發(fā)展、人民生活幸福,就會感到無比的欣慰,看到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受阻、利益受到外人染指,就會怒發(fā)沖冠;像周恩來那樣對國家抱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學習時想到為國,戰(zhàn)爭時想到為國,和平建設工作時想到的還是為國,自覺將個人價值融入社會價值,融入祖國事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使自己喜怒哀樂,與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不斷躍升自己愛國的境界。
周恩來精神還啟示我們,踐行愛國價值觀,必須展現效國之行。周恩來自立下為國奮斗的志向后,一生踐行,至死不渝。現在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是小人物,哪能對國家有什么大的作為?我們踐行愛國價值觀,不論個人的職位,而論個人對國家的貢獻。即使我們把周恩來作為偉人,他從平凡到偉大的人生過程,對我們的啟迪也是深刻的,即公民在愛國的過程中,也會升華自己,提高自己,在獻身國家民族事業(yè)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互動的過程。作為公民,不管身在何處,能力大小,只要把愛國的志向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就是在有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公民,我們將黨和人民交給自己手頭的事情做好,就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添磚加瓦,就是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效舉動。作為公民外出旅游,這本是小事,但到外國去,心中有周恩來精神作為支撐,能夠以周恩來為榜樣,有效展示中國人的文明素養(yǎng),就是愛國的具體行動,這看似小事,但小事不小,這事關國人的形象。展示中國公民良好的修養(yǎng),這就是體現我們公民愛國的一種有效方式。
敬業(yè)的“敬”,有尊重熱愛之意;敬業(yè)的“業(yè)”,可以是學業(yè),也可以是職業(yè)。敬業(yè)是指一個公民專心致志于自己的學業(yè)或工作。周恩來精神豐富的內涵,就表現于其從事的學業(yè)與職業(yè)過程中,敬業(yè)精神是周恩來精神的主旋律??梢赃@么講,敬業(yè)精神滲透于周恩來工作的一切領域與整個過程。周恩來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勤業(yè)、慎業(yè)與精業(yè)等精神風采,對我們踐行敬業(yè)價值觀具有巨大的示范價值。
愛崗是敬業(yè)的基礎,周恩來一生為國家做過許多事情,但不管在什么崗位上,他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鄧小平同志總結周恩來的一生,說他每天工作都在12個小時以上,有時超過15小時。周恩來是愛崗敬業(yè)的模范,他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從而成就了輝煌的人生。人們常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才愿意去鉆研,熱愛才愿意去付出。從職業(yè)的視角看,人生的黃金時間是在職業(yè)生涯過程中度過的,人生輝煌的歷程也基本展現于自己的職業(yè)生活中,我們要想做好工作,首先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當下有人總是這山看到那山高,工作中投入不足,心高氣傲,缺乏愛心與耐心。實際上,周恩來在建設歲月中抓經濟、搞統(tǒng)戰(zhàn)、管外交,工作頭緒很多,壓力很大,但他全力以赴,滿腔熱情地把工作做好。有人對自己不熟悉的崗位,總不愿干,說什么專業(yè)不對口等等。實際上,新中國搞經濟建設,周恩來作為最高行政首長,總理國務,也不是什么都熟悉。當時西方一些人說共產黨人搞經濟是零分,但周恩來在自己的崗位上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科學論證,注重實踐,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獲得了“大管家”的美譽。周恩來的愛崗敬業(yè)精神,對我們公民踐行敬業(yè)的價值觀有重要的示范價值。
現在有些人總想一夜成名,短期致富。這樣的神話是有的,但不具有普遍性。人生職業(yè)的情感與才能,需要長期的積累,百煉才能成鋼。周恩來精神表明,不論是做群眾工作,還是做其他工作,都需要有愛心,有耐心。俗話說,一口吃不出胖子。無論在什么工作崗位上,都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自己的事情。把復雜的事情變簡單,叫做有創(chuàng)意,把簡單的事情長期做好,是行家里手。熟能生巧,巧就是效益,巧就是水平,巧就是能耐。如果一個人坐不得冷板凳,耐不住寂寞,就很難有自己的職業(yè)成就。我們不是簡單地反對更換工作崗位,不適合自己的崗位可以換,但不能做什么工作都是五分鐘熱度。即使在工作中因崗位的原因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自己受到了委屈,也應正確面對。周恩來曾深有體會地告誡干部們說,領導者要受得起委屈。實際上,領導工作是崗位中的一種。不管在什么工作崗位中工作都難以一帆風順。你熱愛自己的工作,付出多了,有人或許會說你癡;你工作出色,受到了獎勵,或許會有人嫉妒。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要你在工作崗位上始終勤奮努力地干,腳踏實地地干,并注意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急躁,不草率,慎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抱著對事業(yè)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像周恩來所說的那樣對工作“有臨事而懼的精神”[2]410,你這塊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梢哉f,周恩來敬業(yè)精神,對人們立足崗位、踏實工作、奮發(fā)圖強,有較好的示范作用。
一個人職業(yè)生活時間長了,可能會出現職業(yè)倦怠。周恩來敬業(yè)精神就是克服職業(yè)倦怠的一劑良方。周恩來精神啟示我們,“想要比現在還新的思想”,“學要學離現在最近的學問”,“做要做現在最新的事情”。[3]331只要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就會煥發(fā)出職業(yè)生活中的斗志,激發(fā)出職業(yè)生活中的熱情,從而不斷增強職業(yè)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將自己的工作融入社會,那時,我們感到的就不是自私的可憐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千萬萬的人。如能這樣,就達到了職業(yè)奉獻的高境界。而奉獻就是敬業(yè)的核心內容,周恩來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周恩來精神的基本要求就是立足崗位作貢獻。奉獻的人生是美麗的,人生的幸福在于給予。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是,給永遠比拿愉快。敬業(yè)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周恩來敬業(yè)精神啟示我們,在工作中應多奉獻少計較;珍惜自己的崗位,將它看成是服務群眾、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工作不僅是一種職業(yè),還應是自己追求的事業(yè)。認真學習與踐行周恩來的這種奉獻精神,我們就不會被工作的壓力打倒,而會感受到工作的樂趣,我們會不斷超越,積極進取,不斷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業(yè)績。當下有人總滿足于自己的眼前利益,信奉給多少錢干多少事。實際上,利益有政治利益、經濟利益與文化利益等,利益也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周恩來敬業(yè)精神啟示我們,在工作中不能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整個社會需要奉獻,你奉獻了,組織會予以肯定與鼓勵,更何況奉獻的同時我們還在工作崗位上提高自己的能力,修煉自己的涵養(yǎng),升華自己的品位,培育自己良好的情操,這本身就是對自己付出的回報。尤其在中國特別需要工匠的時代背景下,周恩來敬業(yè)精神有利于人們將勤業(yè)、慎業(yè)、樂業(yè)、創(chuàng)業(yè)結合起來,譜寫新時期公民敬業(yè)奉獻之歌。
誠信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也是現代公民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與價值追求。誠信要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真誠待人,務實做事,講求信用,說到做到,杜絕自欺或欺人。可以說,誠信的價值觀表現了公民為人處事的基本態(tài)度,它是公民的做人之本、立業(yè)之基、修養(yǎng)之要。周恩來是誠信的表率,他對誠信有深刻的見解,認為誠信是天道、人道、政道、國道。周恩來始終倡導做老實人,告誡人們世界上最可靠的人是老實人,最聰明的人也是老實人,因為老實人能夠經得住歷史與事實的考驗。周恩來把誠信看作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方式,并有效運用于工作、學習與生活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展示了個人的高尚品德。誠信既是周恩來精神的基礎,也是周恩來精神的重要內容。
周恩來精神啟示我們,應做一個誠實的人,一是一,二是二,不自欺,不欺人,當自己身上存在錯誤時,不隱瞞,而要如實地告訴他人。周恩來認為這樣既可以警醒自己,也可以教育他人?,F有資料表明,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中作自我批評最多的人,這不僅沒有降低他的威信,相反由于他的真誠,贏得了人們普遍的愛戴與信任,這是以誠換誠的必然結果。當下,誠信遭遇危機,有少數人為了自己的一時之利,做出了違背誠信的事情,如大學生四六級英語考試中的作弊,不法商人交易中的短斤少兩、假冒偽劣,干部工作中的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等,都是為人們所不齒的,周恩來精神對之有重要的警醒與教育作用。實際上,不誠實,不僅會受到他人的唾棄,在社會活動與人際交往中失去本錢,而且自己的良心也會受到責備,心理易于失衡,沒有安全感,幸福指數自然也低。我們時常說周恩來真心付出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學界有人經過長期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誠信道德是一種資本力。周恩來誠信精神,對公民樹立誠信意識,展現誠信行為有重要的示范價值。周恩來精神啟示我們,做事要務實,不搞花架子,“做實事,收實效,才會對人民有利”[2]350。
當下民眾普遍追求生活的高品位,人們不僅追求公平正義,也追求誠信友善,誠信的生活氛圍是社會價值追求的方向,也是公民向往的美好愿景。我們應像周恩來那樣,求真務實,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能說話算數,說到做到。周恩來從小志存高遠,終生都在踐行“為中華之崛起”的誓言,說過“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后,就矢志不移地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一生;說要好好地服務人民,就一輩子為人民拉車,在“文革”中寧愿少活十年,也要履行自己的諾言,真正做到了為人民服務而死。說話算數,是公民美好人格的獨特展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才把誠信看作是人的“第二身份證”。如果言而無信,則“世俗日偷,民風不古”[3]150。像一些大學生到期不還貸,少數老板拖欠農民工工資,少數干部出爾反爾等,這種現象復延開來,就會加大公民之間交往的社會成本,大家互不相信,整個社會的公民信任體系就難以有效建立,大家相互防范,就會活得很累。醫(yī)生的話,患者將信將疑,干部的話,群眾感到做作,警察的話,老百姓覺得是嚇唬,就連到菜場買菜,雖然老農說是自家地里長的,沒有噴灑家藥,我們也是半信半疑。現在人們普遍防著“陌生人”,沒有與他人的第一次接觸,哪里有熟悉人。這就促使人們反思,周恩來當年外出到東北、天津讀書,到日本、歐洲留學,新中國成立后與外國人打交道,靠什么贏得了他人的信任?追根溯源就是誠信。當年中國與日本建立外交關系時,他與首相田中之間關于誠信的言談與互書誠信條幅贈予對方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我們曾做過這樣的調查,你愿意與什么樣的人交朋友?其中回答最多的是誠信的人。周恩來的誠信精神感動過許多人,也征服了無數人。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必須真誠待人,忠人之用,像周恩來那樣,對待朋友像春天般地溫暖,與人相處不藏奸、不?;?,待人處事講信用、守信譽,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了這種真,才可能有善與美。我們常說要培養(yǎng)自己的真善美,離開真誠,就不可能有善與美,這就是誠信被視為做人根本的重要原因。在公民做人的層面上,誠信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誠信也是自我實現的保障,還是個人修養(yǎng)達善的要求,這種修養(yǎng)與要求,既可以是對人對事的,也可以是對情感的。周恩來在工作中守信譽,在情感中忠實于和鄧穎超的愛情,形成了他們之間互敬互愛的愛情與婚姻佳話。從這個意義上說,誠信的人生是美麗的,誠信的人格是高尚的。我們經常說要追求、要奮斗,要做高尚純粹的人,做幸福的人,這就需要我們以周恩來精神滋養(yǎng)自己,打好誠信的人生之基,時時處處構筑自己的誠信大廈,長期堅持以誠換誠,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形成良好的公民社會誠信氛圍做出自己的努力。倘若如此,我們就能在周恩來誠信精神示范與感召下,形成整個社會注重追求誠信價值觀的良好氛圍。這樣,和諧的春風就會吹到每個人的心里。
友善既是一種與人相處的道德準則,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與方式,還是一種個人追求的道德境界。友善作為價值觀,要求公民善待他人,善待社會,善待自然,善待自我。周恩來精神彰顯于他的工作生活與學習中,體現在友善同志、友善親人、友善鄰里、友善人類中。周恩來是友善道德規(guī)范的榜樣,周恩來精神對我們踐行友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示范價值。
我們知道,友善他人,包括友善親人,友善朋友,友善其他相關的人。周恩來注意友善親人,他對八嬸母等長輩尊敬有加,他對晚輩關懷備至。他在周秉德、周爾輝等晚輩成長中傾注了大量的愛心,對他們“不懂事”而違反家規(guī)的言行,既不是不管不問,放任自流,也不是無限上綱,進行暴風驟雨式的批評,而是通過推心置腹的交談,以春風化雨式的友善態(tài)度教育晚輩?,F在有些人,總說自己工作忙,心里煩,對長輩與晚輩的態(tài)度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表現為只關心他們的物質方面的需要,不注意滿足他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或過分溺愛,或漠不關心。有的人總認為教育子女或晚輩是自己的私事,不能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他們進行有效溝通,經常表現出缺乏耐心溝通、細致關心等友善的一面,導致子女或晚輩人格上的缺陷,沒有將子女或晚輩有效教育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當然,我們說友善親人,也不是說沒有原則,不講方法。周恩來為了友善對待鄧穎超,處理好夫妻關系,他們共同制定了“八互”原則;周恩來為了友善晚輩,教育引導他們成長,制訂了十條家規(guī)。周恩來寓友善親人于平等相處、相互尊重、共同進步等規(guī)則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堪稱我們學習的榜樣,對引導人們尊重長輩有示范價值,對引導夫妻友好相處有示范價值,尤其對引導晚輩健康成長有示范價值。搞好家庭關系,不僅利于公民個人的幸福,也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更何況,你對家人的友善態(tài)度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帶到與其他人的相處過程中。
周恩來精神對我們友善社會也有示范價值,他既倡導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又身體力行地服從社會利益的需要,善待社會,注重用友善精神去滋潤社會肌體,促使社會煥發(fā)生機與活力。周恩來精神利于激勵我們樹立大局觀念,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促使五十六個民族團結成一個整體,大家之間友好相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當前,面對中國起步階段的慈善工作,你是以友善的寬容姿態(tài)進行建設性的建議,還是事不關自己,甚至是誹謗、中傷大家的態(tài)度,這決定著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速度。現階段我們的慈善工作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作為公民,不是拋棄社會,與社會對立,而是應該直面問題,關心社會,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并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類似的問題還有許多,如與他人開車剮碰了,是得理不饒人,還是抱著友善的態(tài)度進行有效的溝通,妥善地處理,這不但體現了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也關于社會文明風尚的培育。實際上,善待社會、善待他人,最終也是善待自己。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友善對待社會,得到的回報就是來自于社會中他人的友善與關愛。周恩來友善對待社會與他人,得到他人的愛戴,形成了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如果說周恩來上善若水,那么其魅力在于友善社會,不爭名利,在奉獻社會中得到精神的升華。以柔克剛,練就了堅強的意志力,換位思維,達至了有效的應變力。周恩來精神啟迪我們,應注重低調做人,寬宏大量,胸懷寬廣,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養(yǎng)成奉獻的風氣,堅決避免傲氣。
周恩來歷來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周恩來精神啟示我們,要善待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愛護地球上的花草樹木,友善對待動物、植物,是它們給我們帶來了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是它們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示。我們應與它們和諧相處,尊重它們生長規(guī)律,感恩它們?yōu)槲覀兩钤龉馓聿?,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找到友善的道德情感,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積極行動起來,參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按照習近平同志的要求就是,“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4]當然,我們倡導友善,是有原則的,有底線的。周恩來善待民眾,友善自然,但對敵人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冷酷無情。我們要守住友善的底線,在堅持大是大非的前提下,體現友善的寬容姿態(tài),諒解的心胸,化干戈為玉帛,在減少內耗的基礎上,讓大家彼此真誠交往,將全部精力投入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干出業(yè)績,服務社會,建設祖國。這樣,在周恩來精神的感召下,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就將成為公民自覺的價值追求。
[1] 老一代革命家家書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301.
[2] 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周恩來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4]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責任編輯:張 超
A84
A
1007-8444(2017)02-0141-05
2016-11-2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13YJA710013)。
邵廣俠,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工作與周恩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