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蘇蘇
(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 管理信息系, 江蘇 南通 226010)
微公益視角下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研究
滕蘇蘇
(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 管理信息系, 江蘇 南通 226010)
微公益積少成多傳遞著社會的正能量,彰顯現代文明社會的進步。微公益具有思維獨特的內涵和特點,為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提供了機遇。要針對目前高職院校開展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進行微公益視覺下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研究,形成微公益理念,打造高職院校精品微公益項目,完善高職院校微公益管理體系。
微公益;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長效機制
微公益通過利用互聯網自下而上的平民性、大眾性、便捷性,來實現公益項目的受益面廣、門檻低。微公益推動了平民公益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給公民傳遞了一種人人參與公益的理念。高職院校應把參與微公益活動作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學生通過微公益平臺可以使志愿服務工作常態(tài)化地開展,促進志愿服務的項目化,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為社會和諧發(fā)展,為志愿服務項目常態(tài)化發(fā)展做出貢獻。
微公益就是從看似沒有很大影響力的公益著手,重視點滴積累的過程和結果。即使沒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可觀的收益,但這并不妨礙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從事微公益事業(yè)的熱情。因為微公益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平臺,將眾多大學生微不足道的愛心匯集凝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正能量。[1]
微公益的特點首先是簡單易實施。與傳統的公益項目相比較,微公益門檻比較低,相對比較平民。只要愿意參加公益活動,人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成為微公益的組織者、參與者。即使一次簡單的轉發(fā)和紅包的支持就可以算是一次微公益活動。其次是廣泛參與度。通過微信、微博、QQ平臺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公益活動中,通過互聯網可以超越時空、凝聚各方力量,使微公益項目可以跨越不同區(qū)域、不同行業(yè)開展,將眾多人的愛心聚少成多,進而真正實現微公益,積少成多凝聚成大效益。最后是形式多樣化。微公益是大學生參與到公益活動中的新形式,依托現代技術具備多樣化的特點,由于參與人員的眾多且多樣化,所以選擇參與微公益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參與公益事業(yè)的熱情和積極性。
(一)微公益適應時代要求
社會提倡“眾籌”服務理念,微公益提倡“積小善成大德”的志愿服務理念,通過學生的點滴,成就社會進步。曾經有一名學生在大三實習期間得白血病,需要大量資金,家庭貧困,通過同學們的一條條微信,相互之間不斷地傳遞,讓真愛凝聚,最后眾籌到數十萬元,幫助這位學生順利度過難關。
(二)微公益符合當代大學生思想
95后大學生是移動互聯網的最大用戶群,也是最大的忠實粉絲,他們無時無刻關注著互聯網的動態(tài),有著敏銳的思維,樂于接受新鮮事物,適應時代發(fā)展,能及時發(fā)現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和事,參與到公益服務中,傳播公益理念。[2]他們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會感染身邊的同學,從而讓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校園文化,實現大學生奉獻的個人價值。
(三)微公益拓寬志愿服務途徑
微公益最大特點就是能夠發(fā)掘身邊微需求,并便于將愛心付諸實際行動,它具備低成本、便開展、高參與的特點,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開展志愿服務有效便捷的途徑。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一段文字,就能夠圖文并茂地將志愿服務內容充分地展示出來;一條微信,一個贊,一句留言,一個轉發(fā)就可以使志愿服務信息傳播給千千萬萬的人。通過這樣的途徑,能夠讓眾多人及時充分了解志愿服務,自愿參與進來,拓寬志愿服務途徑。
(一)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開展缺乏持續(xù)性
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活動大多比較集中在三月份的學雷鋒月,在三月里各個院系組織開展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務活動,其他時間很難做到延續(xù),主要的原因是志愿服務內容的空洞化、缺少項目化、缺乏拓展的空間、沒有長期穩(wěn)定的具有一定實力的共建單位,而且長時間讓學生開展單一的志愿服務活動讓他們缺乏積極性,這樣就會造成明顯的志愿者流失現象,不便于志愿服務的長期開展。
(二)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缺乏資金支持
高職院校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因為學生目前是沒固定的經濟收入和來源,所以應該得到學校,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的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讓大學生們更多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奉獻自己的愛心??傊鄙俟潭ǖ馁Y金來源不便于更好地開展志愿服務,這就會使得志愿服務流于形式,讓一些應該得到服務的對象得不到應有的幫助。
(三)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廣泛
高職院校在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一直都是只有部分積極主動的學生參與并且堅持下去。從目前的志愿者打卡器中可以看到注冊的人數和學生數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較大的可能性是因為有大部門的志愿服務項目對志愿者在技能或者專業(yè)上有一定要求,這就使得很多學生無法參與進去或者適應。微公益項目特點是低成本,高參與,宜開展的,提倡人人參與,人人為社會作貢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形成微公益理念
微公益貴在行動,提倡人人參與,匯聚點滴,從我做起,積小成大這樣的一種服務理念,所以高職院校應該以微公益精神為出發(fā)點,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樂于奉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來提升自己的能力,高職院校把參與微公益活動作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和第二課堂的成績聯系起來,最終達到在點滴的互幫互助中共同成長,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二)搭建微公益平臺
微博、微信、QQ是學生們主要的溝通交流工具,所以高職院校應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QQ等平臺,來吸引更多學生關注身邊的公益。根據95后學生特點來設計他們感興趣的微公益話題,比如定期傳播志愿服務理念,設計志愿服務并及時告知,開展志愿服務項目等內容引起學生的高度關注,同時可以把網上的微公益項目轉變?yōu)榫€下的志愿服務活動。積極打造院級的微公益項目超市,把學生志愿者組織和微公益項目緊密結合起來,最終形成志愿服務項目的多樣化。[3]
(三)使志愿服務項目化
微公益的開展最終目的就是使志愿服務項目化,便于實施。團市委每年組織開展公益項目大賽,通過大賽的開展,可以使志愿服務活動的資金得到保障,學院提供志愿服務的學生,便于定期跟社區(qū)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筆者負責的“同一世界 童益夢想”志愿服務項目成功入圍2015年南通市公益項目,項目在南通市崇川區(qū)青檸驛站開展,服務對象是虹南社區(qū)的流動花朵,根據這一片區(qū)孩子們的特點,針對他們學校以外的時間,精心設計了四大板塊活動,從益智手工制作、環(huán)保知識品析、海洋生態(tài)保護、低碳生活體驗等方面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好習慣,從而帶動身邊更多的人關注環(huán)境問題。從此項目的申報,審批,運作到最后的驗收環(huán)節(jié),發(fā)現只有優(yōu)化服務資源,才能推動志愿服務項目的品牌化建設,才能得到學生喜歡,社會收益的效果。
(四)完善有效保障機制
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開展需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從微公益視角出發(fā),高職院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需要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首先,團委和團總支在學生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其次,要給予資金保障,便于采購相關材料;最后,在平常的思政教育中注重微公益的傳播,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推動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活動常態(tài)化。從微公益視角出發(fā),為社會和諧發(fā)展,為志愿服務項目常態(tài)化發(fā)展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 遠 揚)
[1] 趙穎.微公益視角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常態(tài)化的思考[J]. 滁州學院學報,2013(4):68-70.
[2] 滕蘇蘇,馮可可.實踐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J]. 湖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30-33.
[3] 張斯民.以微公益為載體創(chuàng)新高校共青團志愿者工作策略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 (12): 222-223.
G647
A
1671-5454(2017)04-0115-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31
2017-05-04
滕蘇蘇(1983-),女,江蘇南通人,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管理信息系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
本文為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2016年院級課題“志愿精神培育引領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機制與路徑研究”(編號:HYJY/2016C04)以及江蘇省學校共青團2017年課題“實踐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編號:YB201704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