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普生
(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蘇東坡的黃州智慧
涂普生
(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蘇東坡貶謫黃州,在其人生的厄運中,一舉創(chuàng)造了耀世的輝煌。是蘇東坡的善待自己,隨遇而安;入世做事,借權(quán)惠民;物我聯(lián)思,禪悟進取;恣意走筆,欲縱還收等四大黃州智慧,使其創(chuàng)建了殊異的人生范式,值得體鑒回味。
黃州智慧;隨遇而安;物我聯(lián)思;恣意走筆
我國北宋時期文學巨擘、上個千年世界文化英雄蘇東坡(名軾,字子瞻,公元1036—1101年),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凡四年零四個月。作為欽犯,蘇東坡在黃州期間,處在其人生最低谷。歷史的結(jié)論告訴我們,蘇東坡不僅在黃州沒有沉淪下去,反而一舉登上北宋乃至中國的文壇頂峰。破譯蘇東坡的人生密碼,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是蘇東坡的黃州智慧,造就了他的輝煌人生,并使黃州成為了蘇東坡的精神地標,東坡文化成為了黃州的文化標識。蘇東坡的黃州智慧,十分豐富,最主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蘇軾被貶黃州做團練副使且不準簽署公事,是北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開年的事。在此之前,蘇軾于公元1079年4月任浙江湖州太守;公元1077年4月至1079年3月,在江蘇徐州當太守。時遇黃河潰口,徐州成為重災(zāi)區(qū)。蘇軾帶領(lǐng)徐州人民抗洪,取得巨大勝利。次年二月,皇上頒旨重獎。時不過一年,蘇軾在其湖州任上,成為欽犯被押至大牢。于1079年年底,被貶當時的下等州黃州。蘇軾從朝廷有功之臣,一下子變成為朝廷欽犯??梢哉f是從其人生輝煌高峰上,一下子迭入其人生低谷,差點小命就沒了。對于蘇軾來講,這個人生打擊不謂不大。
蘇軾被解押到黃州后,在其住所定惠院填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凄涼而痛楚地剖露了他當時的處境和心境。面對這么高懸的人生落差,能使自己的心態(tài)調(diào)整過來,能使自己生存下去,并且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反彈,蘇軾表現(xiàn)出了超人的智慧,那就是善待自己,隨遇而安。蘇軾用他的智慧的實踐告訴世人,所謂善待自己,隨遇而安,就是首先尊重自己的來之不易的生命。生命是受之父母的,同時生命也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不能完全服從于情感和境遇。在人生境遇的改變中,人的主觀只能去服從和適應(yīng)客觀,而不能以任何極端方式去對抗這種改變。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隨遇而安,以安身而安心,以安心而安神。蘇軾在躬耕東坡時,取號為東坡居士,以居士的修行來養(yǎng)心安神。
在黃州期間,蘇東坡以“出世為人,入世做事”而安身,以“吾本黃州民”,“吾乃識字農(nóng)人耳”而安心;以“融入自然”、“回歸自然”而安神。蘇東坡經(jīng)常這樣想,我平時飲用的長江水,都是從故鄉(xiāng)岷江流下來的水,何必思鄉(xiāng)?他說:“大江半是峨眉雪水,飲食沐浴皆取之,何必歸鄉(xiāng)哉?”蘇東坡住在臨皋亭時,極為欣賞的一種生活情趣,就是飯后“倚于幾上,白云左繞,清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當是時,有所思又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每當此時此境,蘇東坡都感到十分愜意。
蘇東坡“善待自己,隨遇而安”的這種人生智慧,是一種大智慧,具有很強的人生意義。社會學家研究表明,凡為人者,在其人生道路上,均有順境和逆境。具體到每個人,占有比例大體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出現(xiàn)的時間早晚和頻率不一樣。換而言之,就是每個人在其人生道路上,都會碰到順境和逆境。當一個人在其人生道路遭遇逆境時,是否能延續(xù)生命?是否能勝利突圍,并實現(xiàn)反彈?關(guān)鍵在于他的智慧。蘇東坡以善待自己,隨遇而安這一超人智慧,度過劫難,并實現(xiàn)反彈,看似平常,實屬非常。在人生道路上,當逆境出現(xiàn)時,蘇東坡的智慧是,首先善待自己,尊重生命,想方設(shè)法地讓自己的生命延續(xù)下去,給自己尋找一個生存空間,而不是相反;然后,就是盡量盡快地讓自己融入民眾,融入自然,融入風土民情,亦即隨鄉(xiāng)入俗,營造一個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使自己的生命空間里,有安身、安心、安神之境、之情、之途徑。再然后,就是尋找機緣,完全解脫自己,并盡可能地實現(xiàn)反彈,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自己的新的人生價值。蘇東坡的這種人生智慧,對于每個人來講,其意義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在黃州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定惠院抄《周易》、《漢書》,并經(jīng)常到黃州安國寺坐禪參佛,與安國寺僧首繼蓮談經(jīng)說佛。如此一來,在蘇東坡的腦際里,儒、釋、道進一步相互交融。正因為如此,蘇東坡又形成了一個新的大智慧,這便是入世做事,借權(quán)惠民。他被貶黃州,乃為欽犯,其一言一行,黃州知府還得向朝廷報告?zhèn)浒浮3μK東坡有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不許簽署公事,即不得擁有一點一絲公權(quán),不得過問政事。在這種情形之下,蘇東坡即將自己定位為“兩界之人”:出世之人和入世之人。以便做到出世為人,入世做事。也就是將自己的戴罪之身,超乎界外,置于塵世之外;而將自己聰明才智,和為國為民之愿望,融入民眾之中,置于塵世之中,以竭力為社會、為百姓多做點實事,多做點好事。這,便是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也是蘇東坡謫黃期間的人生價值取向和生活理念。
既要出世為人,又要入世做事,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十分困難的。這是因為社會中的許多事,非有公權(quán)而莫能為之。大家知道,蘇東坡剛來黃州時,他所見所聞的第一大黃州乃至鄂東的社會問題,便是棄嬰和溺嬰問題。蘇東坡經(jīng)過了解,知道棄嬰、溺嬰問題的發(fā)生,由來已久。主要原因,一是宗嗣思想觀念致使重男輕女;二是貧窮境遇而無力撫養(yǎng)。蘇東坡深知,要解決這么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么個人命關(guān)天的問題,你有再好的心腸,再好的動機,而沒有公權(quán),是無能無力的。在這種情況下,蘇東坡利用自己的名望,借權(quán)而為之。蘇東坡與安國寺大和尚繼蓮一起,討論黃州棄嬰、溺嬰問題。經(jīng)過多次商討,終于找到了捐資救濟遏制和解決溺嬰問題的一些辦法。首先,與地方名士和文人建立了民間救濟機構(gòu),在他自己生活拮據(jù)的情形下,帶頭捐資一千錢,資金由繼蓮管理;其次,蘇東坡致函地方官提出施救建議,希望官府解決問題。
蘇東坡在黃州借權(quán)惠民的這個事例,折射出他的善良和人生智慧之光芒。在蘇東坡被貶謫之前,歷朝歷代,都有貶官,其數(shù)絕不在少。而像蘇東坡這樣,身為欽犯而不許簽署公事的貶官,并且在這個窘境中,借用公權(quán),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的,可謂十分罕見。蘇東坡的這種智慧超人之處,在于他身處窘困之中,以“出世”而避窘困,以“入世”而為民謀,以“借權(quán)”而成大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記得有一位哲人曾經(jīng)這樣說過,一個人的人生輝煌,不是在其平順之中放射出來的,而是在他身處人生低谷之中,其反彈力的大小,以及反彈的高度而放射出的光輝。蘇東坡被貶黃州,是其人生中的首度遭遇,是其人生的最低谷。在這種境況之下,能茍延殘喘,即屬不易??商K東坡不僅延續(xù)了生命,而且實現(xiàn)了驚艷人生的反彈,在黃州一舉登上了他的創(chuàng)作極頂。
研究其在黃州的人生軌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蘇東坡是靠其過人的智慧而取勝的。這種智慧就是,物我聯(lián)思,禪悟進取。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他的主要生活,就是抄寫國粹、修禪參佛、行善惠民、躬耕東坡、交朋結(jié)友、游歷山水、勤奮寫作。蘇東坡泛舟長江而有“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之感慨,而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之哲思;沙湖相田途中遇雨,而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之襟懷,更有“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之心態(tài);游蘄水(今浠水縣)清泉寺時見溪水西流,而有“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之頓悟,還有“休將白發(fā)唱黃雞”之自我激勵。這些實例,都無一例外地折射出蘇東坡的物我聯(lián)思,禪悟進取的智慧。
在蘇東坡看來,山水無言,景物無語。然而山水景物蘊含著無數(shù)禪機,無數(shù)的人生哲理。物與我是相通的,具有廣大的、豐富的禪悟空間。面對自然之物、人文之景物,進行聯(lián)想、奇想、遐想、幻想,進行類比思維,可以收到勝讀十年書的奇效。就是這種物我聯(lián)思,禪悟進取的智慧,使得蘇東坡在途中遇雨時,聯(lián)系自己的人生遭際,便有“自然界有風有雨,人生何不如此”的感悟,從而進一步認識到人生本來如此,并且進一步撫平了自己的心理傷痕,有了人生定力。特別值得回味的是,蘇東坡與浠水麻橋名醫(yī)龐安常一起游清泉寺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清泉寺門前的蘭溪(今浠水)的河水,一反水向東流的自然規(guī)律,而自東向西流。面對這一奇特的自然現(xiàn)象,聯(lián)想到自己“百年強半”,且身為欽犯的實際情況,進行禪悟,從而有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的人生感喟;有了“奮發(fā)有為”這一新的人生價值取向,以及其后創(chuàng)造的人生輝煌。蘇東坡這種由物而感,聯(lián)想而悟的智慧,使其開啟了智慧的門窗,懂得了世界上之萬事萬物并非一成不變,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在某些情況之下,特殊性還反映了一般性?;诖?,蘇東坡選取了“奮發(fā)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徹底離棄了自卑沒落的人生態(tài)度。由于這種靚麗的人生轉(zhuǎn)折,勝利地實現(xiàn)了他的人生反彈,由其人生底谷,而一舉登上了北宋文壇頂峰,乃至成為上個千年的世界文化英雄,創(chuàng)造了由底谷而實現(xiàn)崛起的人生范式。應(yīng)該說,蘇東坡這種人生智慧,是一筆巨大的人類共同財富,是我國古代人生智慧的典范。
蘇東坡在黃州謫居期間,時間雖然只有四年零四個月,但共寫作750多篇詩、詞、文、賦、札,平均一天多時間便寫了一篇作品,不可謂不是勤奮而高產(chǎn)的作家。他在黃州期間,一改官場為文習性,生發(fā)了“恣意走筆,欲縱還收”的超人智慧,形成了他的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學思想。他也常得意地說:“吾文如萬斛之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蘇軾《文說》)蘇東坡在黃州創(chuàng)作的一詞二賦,即《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便是其“恣意走筆,欲縱還收”的超人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他的“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學思想的結(jié)晶。
《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展開赤壁鏖兵這一雄壯偉烈的歷史畫卷著筆,一下子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闊大悠遠的歷史社會空間。然后,恣意走筆,寫景抒情,談今說古,感事悟哲,甚至連詞之音律要求也不顧了。在即將收筆之處,發(fā)出“人生如夢”的感嘆。接著,用“一樽還酹江月”寓意深遠的字句,完美收官,給人以“欲縱還收”藝術(shù)美的感受。斯詞一出,被認為宋詞一洗羅綺之態(tài),充滿豪放之氣勢。自此,北宋詞壇之上,豪放派獨樹一幟,盡領(lǐng)風騷,蘇東坡也因此而成為中國文壇上豪放派詞之鼻祖?!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吩~橫空出世之后,時隔兩個多月和近五個月,《赤壁賦》《后赤壁賦》先后問世。細讀二賦,我們不難看出,蘇東坡全然不顧楚辭、漢賦等文體之律條,恣意走筆,當敘則敘,當議則議,當抒情則抒情,當思辯則思辯,當歌則歌,當對話則對話,當空幻則空幻,當坐實則坐實。在恣意走筆之中,自然而然地將詩、詞、歌、賦、散文、議論、人物、場面、心境等融為一體。在二賦結(jié)尾處,一用“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作結(jié);一用“開戶視之,不見其處”作結(jié),均給人以“欲縱還收”的美的享受。二賦面世,對楚辭、漢賦文體進行了全新的改革。北宋文壇之上,因之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賦體樣式,這便是“文賦”,也叫“蘇賦”。黃州創(chuàng)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后赤壁賦》的問世,宣告了蘇東坡對宋詞、漢賦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的成功。同時也使得蘇東坡在黃州一舉登上文壇巔峰,成為中國文壇上詞賦改革創(chuàng)新的旗手?!绊б庾吖P,欲縱還收”的智慧,也使得蘇東坡成為高踞文壇之上,為人景仰的巨擘。
蘇東坡的才華和人生智慧,是其成為文壇巨擘、成為世界千年文化英雄的內(nèi)核。他的這些智慧的生發(f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博覽群書,融會貫通是基礎(chǔ)。被貶黃州的非常境遇,黃州的生活磨煉,黃州父老的濡沫,黃州歷史文化的熏陶,以及黃州特殊地理位置和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等等,都是催生蘇東坡黃州智慧的重要條件和重要因素。今天,我們來總結(jié)、學習、傳承和弘揚蘇東坡的黃州智慧,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對于釋放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正能量,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責任編輯:郭杏芳]
Su Dongpo’s Wisdom in Huangzhou
Tu Pusheng
(HuanggangPolytechnicCollege,Huanggang438002Hubei)
Su Dongpo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during this doom of life, he had created a great glory in history. Su Dongpo treated himself better, accommodated himself to circumstances; he worked hard to benefit the people with his rights; his four Huangzhou wisdoms like free words and modesty, etc. which help him establish an odd life style for our references.
Huangzhou wisdom; Accommodate to circumstances; Associate with things; Free words
2017-02-11
涂普生,男,湖北武漢人,研究員,原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黨委書記,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會長。研究方向:東坡文化。
I206.2
A
1672-1047(2017)01-0005-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