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西方幸福觀比較研究

      2017-03-10 16:26:56黃文娟
      懷化學院學報 2017年6期
      關鍵詞:幸福觀基督教感性

      黃文娟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中西方幸福觀比較研究

      黃文娟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古往今來眾多中西方哲學家都在努力探討幸福問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中西方不同類別的幸福觀。西方文化史上以理性主義幸福觀、感性主義幸福觀、基督教幸福觀這三類幸福觀為代表。中國古代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入世主義”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避世主義”以及佛家的“出世主義”幸福觀,本文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來探究幸福觀,這對構建當代幸福生活有著深刻的啟示。

      中西方;幸福觀;異同;啟示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幸福觀

      《尚書·洪范》中的“五?!焙汀傲鶚O”是中國最早的關于幸福觀的論述,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有好德,五曰好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五種幸福就是長壽、幸福、健康安寧、愛好美德和高壽善終,構成了幸福的要素;六種不幸就是早死、疾病、憂愁、四貧窮、邪惡、不壯毅?!渡袝ず榉丁芬粫惺前研腋Ec不幸福并提,用相對論的形式描述奠定了我國古代關于幸福觀最早的理論基礎,為后世的諸子百家幸福觀的研究直接提供了理論來源。

      (一)儒家的幸福觀

      中國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孔子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雖然他并沒有明確的提出幸福觀的概念,但是從他的著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提倡的主旨“仁”與“義”中蘊含著豐富的幸福觀思想。

      在孔子的《論語》一書中用“仁”的頻率總共是109次,如此高頻的出現(xiàn)突出了“仁”的核心地位?!叭省奔词菒廴?,既要要學會如何愛人也要推己及人幫助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意在告訴世人幸福來源于愛自己與幫助他人?!叭硕蝗?,禮如何?人而不仁,樂如何?”孔子認為人不“仁”非人,“仁”乃是孔子追求的古代最高的道德準則,也是孔子認為人一生當中應當為之努力追求的價值所在更是達到至高幸福的必要條件?!傲x”是儒家文化中另一個重要方面,“義”即是追求君子行為準則也是追求幸福行為準則的基點。孔子將“義”與“利”對立是區(qū)別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尺度。“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边@就是后來儒家的“義利之辯”成為儒家道德觀的重要內容,這和古希臘蘇格拉底的理性主義幸福觀思想不謀而合,都旨在探索人們的道德和幸福真諦。

      (二)道家的幸福觀

      道家也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文化,認為世間萬物本來的狀態(tài)就是最好的狀態(tài),萬事萬物應合道順道,順應自然,亦是最大的幸福。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在道家的思想高度上提出了自然無為的幸福觀思想。無為是首要的,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強調無為才能無不為,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違背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莊子則認為“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游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得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币馑际遣灰屝谋惶撁?,不要讓心做謀略的場所,不要讓心被俗事糾纏,不要讓心被后天知識的主宰。要默默地體驗那沒有窮盡的本源,自由自在地在其中游樂而不留下蹤跡,任其所能稟承自然,從不表露也從不自得,也就是心境清虛淡泊而無所求罷了。旨在說遵循一切事物的自然屬性,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追求名利,不被其牽絆,享受這天性的釋放,自由的發(fā)展這就是人類追求的幸福。道家所主張的幸福好比“桃花源”般清靜無為的田園生活,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心靈的釋放和精神的享受,認為名利是牽絆幸福的根源,只有摒棄這羈絆才能獲得極大滿足,感受幸福。

      (三)佛家的幸福觀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世紀西方基督教文化盛行之時,佛教傳入中國,雖然佛教并非中國的本土文化,但是所起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佛教認為世間本無幸??裳?,只有皈依佛門,潛心修行,積善行德,才能免受生死輪回之苦,最終獲得靈魂的救贖達到“涅槃”的境界?!澳鶚劇辈攀钦嬲男腋?。

      《心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即是佛家追求的幸福,也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簡單來說,“色”是指所有能看見或看不見的事物現(xiàn)象,而這些現(xiàn)象皆由因果產生,“空”是指世間所有事物都是從無到有的。佛家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定數(shù),有因有果,瞬息萬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事物。佛家還有一個重要思想“因果報應”,佛家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提倡人積善行德,樂善好施,這樣才能獲得幸福,將幸福與道德相統(tǒng)一,這點與儒家甚是相似。此外佛教有三毒“貪(對于喜好的偏執(zhí))、嗔(對于討厭的偏執(zhí))、癡(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是阻礙人獲得幸福的最大障礙,人類的種種苦難主要來源于自身的貪欲心、怒心和愚癡心所以佛教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就是讓我們修養(yǎng)身心,去貪,去癡、去愚,這樣才能獲得解脫找到幸福。

      縱觀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釋三家關于幸福觀的論述,雖然三者關于幸福觀的思想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就是追求幸福是最終目的。儒家思想的“仁”和“義”從道德角度來闡釋幸福的定義。道家思想的“自然無為”認為清心寡欲無欲無求,不受名與利的束縛回歸自然達到“逍遙游”的境界才能獲得幸福。以及佛家思想強調的“超凡脫俗”、“樂善好施”、“戒三毒”達到“涅槃”的境界才能脫離苦海得到幸福,雖然三者的出發(fā)點不同但是均強調約束自己控制自身的欲望達到精神層面的幸福。

      二、西方哲學中的幸福觀

      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追求幸福的歷史,研究西方哲學史上的幸福觀會了解到人類孜孜不倦追求的幸福竟是那樣的一致,又是那樣的各不相同。西方哲學史上幸福觀大致經歷了幾個階段從感性主義幸福觀到理性主義幸福觀又到中世紀哲學幸福觀。

      (一)感性主義幸福觀

      西方最早關于幸福觀論述的是梭倫(前638年—前559年)生于雅典,古希臘“七賢士之一”,關于梭倫有一個“幸?!睂υ挼墓适拢瑥暮涂寺逅魉沟膶υ捴锌梢酝耆故境鏊髠惖男腋S^念,歸納出五點:一是中等財富,二是身體健康,三是心情愉快,四是好兒孫,五是好的善終。從以上他的觀點中可以看出梭倫注重人的感性認知,認為人的幸福和財富、德性、健康、家庭、命運相關聯(lián)。這為后世的西方哲學家們研究幸福觀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德謨克利特(前460年—前370年)的哲學思想在古希臘倫理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雖然在他并沒有明確的提出幸福觀的概念但是在他相關殘存的著作中依然能夠看到他對相關方面的深刻見解。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組成的,人的肉體和靈魂均是由原子組成,只有通過不斷的社會實踐才能發(fā)展獨立的人格。他的“原子論”具有深刻的自然主義思想,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對人的幸福觀思考。他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幸福就是快樂。在他看來幸福和快樂是人生的目的,他的幸福觀是建立在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的,他承認物質享受和感官滿足,并認為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快樂和幸福。

      伊壁鳩魯(前341年—前270年)將快樂與幸福掛鉤認為快樂達到人生最高的善即“至善”才能獲得幸福?!翱鞓钒研腋I畹拈_始和目的。因為我們認為快樂生活是我們最高的善。我們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fā),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他認為感性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甚至將快樂分為三類:一是人類最基本需要的快樂,二是并非一定需要的快樂,三是人性貪婪,欲望驅使的快樂。通過分類告訴世人只有第一種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并且通過努力追求是可以得到的,其他的兩種快樂并不是真正的快樂,只是表面層次的快樂,就算得到了也只是暫時的、虛幻的。

      費爾巴哈(1804年—1872年)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發(fā)展了伊壁鳩魯幸福觀的觀點,他的幸福觀主要總結為三個方面:(1)人本來就是幸福的:“一切生物都是對生命的愛,對自我保存的愿望、對幸福的追求”。(2)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生命分界的地方和生命分界的東西,也就是追求幸福分界的地方和追求幸福分界的東西”。(3)幸福來源于道德:費爾巴哈公開批判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認為他們的觀點是違背人性的不可能給人類帶來幸福感,他認為道德就是幸福,沒有任何道德可以孤立存在,都必須以物質條件為基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幸福觀更側重于物質方面及滿足人的感性需要。

      (二)理性主義幸福觀

      赫拉克利特(前540年—前470年)。他有句著名的言論:“如果幸福在于肉體的快感,那么,就應當說,牛找到草料吃的時候是幸福的”。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層面的理想幸福生活,精神層面的幸福感遠遠高于肉體之上反對僅僅把感官的享受當做是幸福;蘇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畢生都在研究人生意義和道德價值,他有一個著名的命題“知識即美德”,他將德行與幸福聯(lián)系起來認為一個人只要知道善的知識那么行為就是善良的那么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同時他呼吁:“善人是幸福的,惡人是不幸的”。提倡讓別人多做力所能及的善事,這樣就能夠感受到幸福的真諦;柏拉圖(前427年—前347年)作為蘇格拉底的學生自然繼承了他的思想體系,他的“理念論”是其道德思想和幸福觀的理論基礎,在他的理念世界中善居于最高位置即“至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至善”想要達到這目的必須依靠理性,他的理念論影響了他的幸福觀。柏拉圖認為幸福和快樂是兩回事,快樂屬于感性領域,如果沒有理性的參與就不是真正的幸福,一個人想要獲得最真實的幸福就必須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用德性去追求至善,只有至善永恒地可以給人帶來幸福;亞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作為柏拉圖的學生,前者的思想也是深刻地影響著亞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多探討幸福觀問題的人,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影響,認為幸福就是“至善”,他認為的“至善”主要分為三類“外在之善”(財富、高貴出生、友愛、好運)、“身體之善(健康、強壯、健美、敏銳)”和“靈魂之善”(節(jié)制、勇敢、公正、明智)。由此可見,外在之善和身體之善是靈魂之善的基礎和前提,靈魂之善才是最真實的善,才是最真實的幸福。

      (三)基督教的幸福觀

      中世紀封建社會時期隨著基督教的盛行代表基督教思想的以上帝為中心的幸福觀出現(xiàn),基督教神學家不同于理性主義和感性主義幸福觀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原罪)應該拋棄一切個人私欲追求上帝從而獲得幸福。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圭那和馬里坦。

      奧古斯?。?54年-430年)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認為“誰擁有一個恩典的上帝,誰就是幸福的人。”他將人的幸福寄托在上帝身上,認為只有追求上帝才能將自己從泥潭之中解救出來才能得到上帝賜予的幸福,因為人生下來就自帶罪惡必須反省自身并向上帝懺悔這樣才能獲得幸福,幸福的生活只屬于追求上帝和信奉上帝的人;宗教思想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托馬斯·阿圭那(1225年—1274年)在繼承了奧古斯丁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的完善了基督教幸福觀,阿圭那反對感性主義的福樂觀(幸福即是快樂)他認為身體的快樂并不是真正的快樂,不能把幸福寄托在身體上的快樂這并不是人類的最后目的,應該與上帝相結合,因為“除上帝之外,任何東西都不能使人幸福并滿足他的一切愿望?!边@種思想具有強烈的宗教意識把人們的幸福寄寓天堂,認為在人世間所受的苦難都是為了死后的幸福,這也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更好的管理被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資產階級尋求精神上的慰藉,使基督教神學思想再一次興起,法國哲學家馬利坦(1882年—1973年)的幸福觀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產生。他認為人類追求幸福的過程是不幸的,也并不能得到永恒的幸福,所謂永恒的幸福就是涉及基督教信仰問題,反對曾把上帝排除在外的理性主義幸福觀,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帶給人類幸?!吧系郾旧硎切腋!被浇躺駥W理論認為人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類與上帝是相統(tǒng)一的關系,只有信仰上帝,上帝才會將永恒的幸福恩賜于人類,人類才會獲得由衷的喜悅。

      縱觀西方幸福觀發(fā)展歷程,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幸福觀。首先感性主義幸福觀是將幸福與快樂掛鉤,認為幸福就是快樂,追求幸福是追求精神層面的感官快樂。理性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不僅僅是快樂,人類的幸福必須是在理性的可控下才能得到幸福,理性主義幸福觀強調節(jié)制控制人的欲望同時認為“知識即美德”,將幸福與道德掛鉤。沒有道德沒有快樂從而沒有幸福。基督教幸福觀與上述兩者不同,立足于宗教的基礎上闡述幸福觀思想,認為人只有信奉上帝,以上帝為中心才能得到上帝恩賜于人類的幸福,但是基督教幸福觀強調的精神層面的幸福觀與理性以及感性主義幸福觀相同。

      三、中西方幸福觀的異同

      《尚書·洪范》中的“五福”和“六極”是中國最早的關于幸福觀的論述,梭倫是西方最早提出幸福觀學說的學者,他提出的幸福觀時間與中國古代《尚書·洪范》時間相差無幾?!渡袝ず榉丁返奈宸N幸福就是長壽、幸福、健康安寧、愛好、美德和高壽善終,構成了幸福的要素;六種不幸就是早死、疾病、憂愁、四貧窮、邪惡、不壯毅。而梭倫的幸福觀一是中等財富、二是身體健康、三是心情愉快、四是好兒孫、五是好的善終。從以上他的觀點中可以看出梭倫注重人的感性認知,認為人的幸福和財富、德性、健康、家庭、命運相關聯(lián)。將兩者相比較可以看出《尚書·洪范》的幸福觀與梭倫的幸福觀其中的內容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兩者都認為幸福必須要有好的身體,財富,安寧等一系列的條件;兩者都是個體角度出發(fā)來談論幸福觀兩者都認為幸福是是上天或者是上帝的恩賜。所不同的是:1.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重視高壽善終,認為短命或者外來禍事導致死亡都是一種不幸,梭倫的幸福觀并沒有提及人的壽命;2.梭倫的幸福觀中強調人類幸福的要素必須得有好的兒孫,但是在《尚書·洪范》卻未曾提及。

      (一)理性主義與儒家幸福觀的異同

      中國古代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與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兩者都是道德理想主義者。儒家主張的“仁”與“義”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幸福觀思想?!叭省奔词菒廴耍纫獙W會如何愛人也要推己及人幫助別人,是追求古代道德最高的準則,“義”即是追求君子行為準則也是追求幸福行為準則的基點。從以上可以看出儒家的幸福觀將“仁”與“義”聯(lián)系在一起即是將道德與幸福相關聯(lián)。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蘇格拉底畢生都在研究人生意義和道德價值,他有一個著名的命題“知識即美德”,他的幸福觀也是將德性與幸福聯(lián)系起來。所以兩者的相同之處皆是將德性與幸福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兩者的生活都極力反對縱欲過度,崇尚簡樸,孔子和蘇格拉底一生都淡泊名利,雖然一生貧苦但也隨遇而安。最后一個相同點是兩者都追求精神層面的幸福觀,蘇格拉底認為“身體易逝,靈魂不朽”主張?zhí)角笪粗菑淖陨沓霭l(fā)這和儒家的“自省”本質是一樣的強調從內到外的追求幸福。兩者的不同之處:幸福與德性的側重點不同,蘇格拉底認為幸福并不等同于德性,而認為“幸福是一個過程”,只有將德性在社會實踐中實現(xiàn)才能感受幸福。孔子則認為德性就是幸福,并沒有將德性與“幸?!毕鄬αⅲJ為擁有道德就會擁有幸福。

      (二)感性主義與道家幸福觀的異同

      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與感性主義幸福觀的代表人物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共筑了中西方幸福觀的自然主義方向。道家的幸福觀是遵循一切事物的自然屬性,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追求名利,不被其牽絆,釋放天性,自由的發(fā)展。而感性主義認為幸福和快樂是人生的目的,一切幸福是建立在自然主義基礎之上的,將感性主義與道家相比較的話可以得出這兩者是相同之處都是順應自然,依照自然而生活。畢竟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兩者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1.德謨克利特認為順應自然生活,是指按照自己的本性及宇宙萬物的本性生活,不回避社會,不逃避責任,但是道家的“避世”主義思想則是“無為而治”順應自然,歸隱山林與世無爭。2.兩者對幸福等級的看法不同,道家思想強調“天人合一”,自己的能力與所得到的幸福是成正比的,莊子的逍遙游中借用動物的大小來比喻人感受幸福的多少。伊壁鳩魯繼承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理論,把身體和靈魂比作兩個不同的原子,快樂也被分成兩部分:一身體的快樂(無痛苦),二靈魂的快樂(無煩惱)。

      (三)基督教神學與佛家幸福觀的異同

      圣奧古斯丁是基督教盛行時期最著名的哲學家并且他是基督教倫理學和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佛教非中國本土文化是由印度傳入,佛教的宗教思想雖不如基督教一樣影響深遠但是也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份。佛教認為世間的幸福,只有皈依佛門,潛心修行,積善行德,最終獲得真正的幸福?;浇躺駥W家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原罪)應該拋棄一切個人私欲追求上帝從而獲得幸福。兩者相比較可以看出有三點相同之處:1.基督教和佛教都鼓勵多做善事從而獲得來世的幸福?;浇痰摹霸镎摗闭J為人生下來就有罪,必須信仰上帝,追隨上帝,多做善事才能獲得來世的幸福。佛教的“因果輪回”,“普度眾生”思想也是許諾眾生的來世幸福。2.兩者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武器,佛教宣揚人生之苦只有信佛才能得到精神滿足,將人引入涅槃的境界,追求虛幻的幸福?;浇毯推浔举|一樣,因被統(tǒng)治階級生活貧困,為了更好的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所以讓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只有信仰上帝,才能獲得永恒的幸?!薄2煌幨牵核欧畹闹黧w不同,西方信奉上帝,而中國信奉神靈,上帝無所不能而神靈各司其職。

      綜上所述,中西方對幸福探討的方向是一致的,兩者都認為幸福是人類追求的最終目的,幸福與快樂、幸福與道德都密不可分,但是由于背景的差異兩者的理解是不盡相同的:中國是在集體主義的文化背景下,強調集體的幸福感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對幸福的影響。西方是在個人主義的文化背景下,強調個體的滿足和道德的完善。探討中西方幸福觀的問題不僅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觀也對當代研究幸福觀提供了理論基礎。

      四、構建當代幸福觀啟示

      現(xiàn)當代伴隨著高新技術和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物質文化需求也在不斷的發(fā)生改變,與此同時衍生出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想日趨嚴重導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矛盾愈發(fā)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一個正確的幸福觀來指引人生方向,結合中西方的幸福觀研究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精神追求與物質滿足相統(tǒng)一

      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是幸福的必要條件,假如連最基本的生活都成問題,如何感受到幸福?設想一個人每天為了生計奔波,食不果腹,居無定所,那想必他并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但是光有物質基礎就一定能感受到幸福嗎?這個問題并沒有明確的答案,只能說光有物質基礎遠遠不夠,精神世界的貧瘠也一樣不能感受幸福的真諦。正如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所說的幸福也是一個精神實現(xiàn)的過程。但是精神世界也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由上述可見,真正的幸福是精神世界和物質基礎的辯證統(tǒng)一,只有兩者都滿足了才能更好的感受幸福。

      (二)勞動奉獻與生活享受相統(tǒng)一

      中西方幸福觀思想崇尚簡樸,但是當今經濟文化水平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幸福固然是不能排斥享受,但是享受非享樂是建立在勞動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說過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勞動,人類的幸福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的,沒有勞動就沒有物質基礎何來享受之源,何來幸福之說。幸福早已不是吃飽喝足那么簡單,還有精神層面的享受,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將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示進而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是當代追求的幸福觀。

      (三)個人命運與社會發(fā)展相統(tǒng)一

      西方哲學家們普遍認為人是獨立的個體,甚至將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但其實個人的發(fā)展是離不開社會的,個人的幸福也離不開社會的幸福,兩者是密不可分的關系。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泵撾x社會的個體是不存在的,因為人始終具有社會屬性。

      [1]周秉鈞注譯.尚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1:120-129.

      [2]安德義.論語解讀[M].北京:中華書局,2007:55-175.

      [3]吳迪,田照軍.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幸福觀思想[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3):113-114.

      [4]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31-37.

      [5]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103.

      [6]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536-544.

      [7]章海山.西方倫理史話[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8]王麟.蘇格拉底這樣思考:通往幸福的16種方式[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5.

      [9]張榮.奧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觀辨正[J].哲學研究,2003(5):76-82.

      [10]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第八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68.

      [11]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倫理學研究室.現(xiàn)代世界倫理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83.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方松華.中西幸福觀之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1995(2):34-41.

      [14]熊曉正,夏思永.中國和希臘古代幸福觀念的比較[J].體育科學,2006,26(5):83-87.

      [15]白雪.古代中國和希臘幸福觀對比研究[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11,10(12):1280-1283.

      [16]孔德生,蔡麗.關于“幸福”的中西方哲學探討[J].理論探討,2010(6):156-158.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 of Happiness

      HUANG Wen-juan
      (College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Anhui,Hefei,Anhui 230601)

      Aristotle once said:“happiness is the only goaland purpose of human existence.”So what is happiness?What is the purpose of pursuing happiness?Why pursue happiness?This is a philosophical question that many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ers try to explore.Under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different kinds of happines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have been formed.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Heraclitus,Socrates,Aristotle and Plato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rationalism happiness;Democritus,Epicurus and Feuerbach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Perceptually happiness and Augustine,Thomas,Maritai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ristianity happiness.In ancient China,there are these views about the happiness——with Confuciu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fucian“into the world”and to Lao-Tzu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aoist“retire from the world”and Buddhist“out of the world”.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China and the west,which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ppy life.

      Chinese and western;happiness view;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enlightenment

      B82-02

      A

      1671-9743(2017)06-0075-05

      2017-04-25

      黃文娟,1991年生,女,安徽馬鞍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猜你喜歡
      幸福觀基督教感性
      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淺談高職院校“奮斗幸福觀”教育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40
      分析網絡新聞的感性面對及思考
      新聞傳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
      崇尚感性意味著什么
      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
      學習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0
      開放型大學學生幸福觀教育初探
      領導干部正確幸福觀的著力點
      灵璧县| 琼中| 怀化市| 青河县| 仙居县| 赫章县| 额尔古纳市| 太仆寺旗| 南澳县| 勃利县| 新化县| 榆树市| 泰安市| 乌恰县| 收藏| 肥城市| 阳高县| 黄骅市| 巨鹿县| 承德县| 定襄县| 重庆市| 冀州市| 股票| 白朗县| 德阳市| 上思县| 正安县| 安乡县| 紫阳县| 华阴市| 嵩明县| 德化县| 枣强县| 钟祥市| 蓝山县| 三明市| 岳普湖县| 衡阳市| 政和县|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