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毓婕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紅樓夢》成書的歷史背景探析
杜毓婕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我國古典主義文學的巔峰——《紅樓夢》,是在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孕育出來,成為中國審美文化的精粹結晶體。在探尋這部巨著成書的歷史背景中,從政治背景、經濟發(fā)展、時代思想和文藝大成四個方面,去挖掘《紅樓夢》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紅樓夢;歷史背景;紅學
在浩瀚如林的紅學研究中,《紅樓夢》博采一千多年來中國文藝之眾長。既有《詩經》中民族“集體無意識”狀態(tài)的心靈抒寫,又有《楚辭》中“九死其尤未悔”的真情謳歌;既有漢賦“文藻華麗”的宇宙洋洋大觀,又有唐詩中山川壯麗的家國情懷;既有宋詞綿密清雅的韻致,又有元曲通俗易懂的真切。
曹雪芹用嚴格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記錄了封建制度無可挽回地走向滅亡的歷史印記。在《紅樓夢》中展示的審美世界里,能夠入微地感受到封建社會走向末世的歷史趨勢。更為重要的是,《紅樓夢》中的歷史是一種以感性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歷史,舉重若輕地讓我們具有了深重的“歷史感”。
《紅樓夢》的成書時代在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都t樓夢》的出現(xiàn),與那個時代環(huán)境息息相關。書中,詩詞曲賦無一不精,幾乎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成就,顯然與這一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具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紅樓夢》成書大約于清代康熙、乾隆兩朝,這時中國社會的封建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當時社會經濟形勢的需要。
隨著晚明資本主義萌芽的逐漸成長,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與思想文化,都顯得越來越失去了活力。盡管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依靠自己過人的才華與苦心經營,使封建社會回光返照,再度攀上高峰。但也不能從根本上使封建體制再現(xiàn)生機。
清初封建帝王權力的不斷擴大,一方面固然能夠加強統(tǒng)治,確保清朝江山的穩(wěn)固。但是另一方面,它帶來很多弊端。
首先是一人獨裁,權力過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朝廷大小官員依賴性太強,一切由皇帝做主,而皇帝卻不是萬能的。清王朝是由滿族統(tǒng)治,是以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多數(shù)人,以文明較為落后的民族統(tǒng)治占大多數(shù)的文明先進的民族,這會使政治文化處在一種中間狀態(tài)。再加上民族之間的固有矛盾和不信任,所以很多大臣尤其是漢大臣最主要的目的是保住官位,而不是有所作為。政治上的保守傾向極為嚴重,大臣們因循守舊之風盛行。
其次,皇權的過度集中,也使帝位的爭奪變得極其殘酷。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勢與富貴,大臣們不但與同僚結黨,而且在皇位繼承人尚未明朗的時候,內外勾結,相互利用,這一特點在康熙晚年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雍正即位后,更是大肆殺戮政敵。曹雪芹家族的被抄,就是在帝位問題上受到了牽連,曹家的沒落與皇權的更迭直接相關。
第三,閉關鎖國情況嚴重,即使是康乾盛世,朝廷也實施較為嚴厲的海禁措施。這使得與當時文學藝術正在蓬勃發(fā)展的歐洲缺乏交流,幾乎無法吸收西方文學的理性思維。
第四,這一時期的文字獄盛行,思想禁錮相當嚴重。明代雖然也有文字獄,但發(fā)生的次數(shù)少,涉及的面也較窄。而清代的文字獄不僅頻繁,而且往往波及無辜。究其原因,滿族入關,其在人數(shù)上屬于少數(shù),在文化上遠遠落后于中原文明,因此導致了他們一方面在政治上、種族上的強烈的優(yōu)越感;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又有自卑感。正是由于這種心理,使?jié)M族統(tǒng)治者一方面試圖通過科舉制度籠絡漢族知識分子,驅使?jié)h族文人為其所用;另一方面則想方設法打擊漢人的民族自尊心與文化優(yōu)越感。
另外,清朝的官制有世襲罔替不減等和降襲兩種情況。比如在《紅樓夢》中北靜王世襲的仍是王爵,而賈代化為京營節(jié)度使世襲一等神威將軍(有爵有職),賈珍為世襲三品爵威烈將軍(有爵無職),此應屬于降襲的情況。[1]
這種世襲制由家到國的普遍影響力,導致親族間內耗不斷,家人之間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為身份地位進行殘酷無情的斗爭。譬如在賈府之中,賈赦與賈政貌合神離,賈寶玉與賈環(huán)之間充滿了矛盾糾葛。另一方面,世襲制加劇了貴族在特權環(huán)境下的囂張跋扈、放縱無度。賈府子弟從賈珍到賈璉、賈蓉、薛蟠等兄弟子侄,整日不學無術、聲色犬馬、放浪形骸的生活情狀,便是清朝世襲制的真實寫照。
清初農業(yè)的恢復與發(fā)展,為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手工業(yè)與商業(yè)的發(fā)展,不但直接帶來了城市的繁榮,而且為了滿足市民的種種需要,城市文化娛樂場所日益增多,酒館、茶樓、妓院的生意日益興隆,城市經濟迅猛發(fā)展,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對社會風氣、道德觀念、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但是,清初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實際受益者卻不是創(chuàng)造這些財富的勞動者??梢哉f,清代經濟繁榮處于頂峰的時候,也正是社會生活水平貧富差距最大的時候。
《紅樓夢》第十六回中趙嬤嬤對賈蓉、王熙鳳感慨道:“噯呦呦,那可是千載希逢的!那時候……只預備接駕一次,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別講銀子成了土泥,憑是世上所有的,沒有不是堆山填海的?!镞^可惜’四個字竟顧不得了。”
明清時期禮儀之繁瑣可謂達到了封建時代的頂峰,封建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各種禮節(jié)有:賓儀、吉儀、嘉儀、兇儀四章。賓儀是針對日常社會交往而言的,所以它的內容最為繁瑣。吉儀包括祭先、祭旁親、祭五祀、禱水旱4條。嘉儀包括婚、冠2條。兇儀包括吊哭、居喪2條等。[2]
這段迎接賈元春省親的對話,映射著康熙六次南巡,四次在南京住于織造署。為了接待康熙皇帝,曹寅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巨額虧空。而這個虧空,康熙心知肚明,所以特地讓曹寅與同樣承擔了接待任務的蘇州織造李煦輪流擔任兩淮鹽政。
第十六回趙嬤嬤講完之后,王熙鳳覺得奇怪,江南甄家何以有那么多錢,能夠接待皇上四次。趙嬤嬤說:“告訴奶奶一句話,也不過是拿著皇帝家的銀子往皇帝身上使罷了!誰家有那些錢買這個虛熱鬧去?”
皇帝的錢又是從哪里來的?說到底,這樣的巨額負擔,最終還是落在了老百姓的頭上??滴踔圆蛔尣芗乙酝獾娜巳局附瓕幙椩爝@個位置,就是因為一旦查賬,那將造成不可估量的丑聞。所以,這團火要一直讓曹家包著,直到熄滅。這樣的皇帝,這樣的大臣,這樣的時代,怎么能夠真正地達到盛世呢?
再說賈府平日里吃飯,因為人多,一般是各房在各房里吃。賈母的日常膳食是由專門的大廚房負責料理的,不作預算,吃什么吃多少,沒有任何的限制和規(guī)定。賈母的飯菜是“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寫了,天天轉著吃”,可見她日常的飲食是何等的精挑細選!賈母吃的“牛乳蒸羊羔”,精選的是“沒見天日的東西”,是在母胎里沒出世的羊羔。[3]
又如在第四十一回中,劉姥姥與賈母一道用飯,薛姨媽讓王熙鳳給劉姥姥布菜,就吃到了“茄鲞”。鳳姐還給劉姥姥介紹了這道菜的做法:
鳳姐兒笑道,“把才摘下來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凈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配他,怪道這個味!”
清代的皇室貴族、城市市民日常食制是一日兩餐,而農民因繁重的體力勞動需吃三餐。但在巨大的貧富差距之下,貴族階級所食用的膳食是普通農民遠遠不能企及的精致和考究。在清初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之下,這種貧富差距在飲食上突出得越發(fā)明顯,真可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明代中后期開始,由陽明心學思潮而掀起了一場狂飆突進的思想解放運動,轟轟烈烈,影響巨大,對人性自由的渴望,對物質欲望的肯定,使人們痛快淋漓地感受了一次精神洗禮。
到了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在思想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顯然與他們適應了時代的呼喚與期待有關。在當時社會,對物質財富,對人的自然欲望的追求成為合理、正當?shù)囊?,甚至是思想進步、解放的標志。
《紅樓夢》正是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產生的。一方面,作者曹雪芹對明末以來的男女真情、個性自由等傳統(tǒng)命題作了全新的探索,高舉思想解放的大旗,歌頌男女發(fā)乎自然的真情,繼承并發(fā)展了《西廂記》《牡丹亭》等文學作品中的斗爭精神,對傳統(tǒng)儒學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作了激烈的批判;但是另一方面,曹雪芹又對過于重視物質利益,導致物欲橫流的時代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指責。
《紅樓夢》深刻、全面、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幅正統(tǒng)思想的維護者與離經叛道者之間禮教與反禮教思想的逐層深入、越演越烈的動態(tài)沖突畫面,淋漓盡致地控訴了“禮教吃人”的殘酷罪行。[4]
《紅樓夢》的一個思想重點,是全面地反映和揭露了當時那個資本主義思想萌芽的轉折時代,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筑——思想文化的質變。如第七十三回里寫道:“更有時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惡,說這原非圣賢之制撰,焉能闡發(fā)圣賢之奧,不過是后人餌名釣祿之階。”第八十二回:“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誆功名,混飯吃,也罷了,還要說‘代圣賢立言!’”借賈寶玉之口,痛快淋漓地對神圣不可侵犯的儒家經典進行了猛烈地抨擊。
在平等思想上,賈寶玉與李贄有著相同的觀點。李贄承認,婦女在男權社會的壓迫性系統(tǒng)中,客觀上是受到限制的。但同時,他也指出,不能因此歧視婦女,說婦女天生就是“短見者”。
在《紅樓夢》第一回中,曹雪芹便寫道:“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哉!”第十三回:“金紫萬千水誰治國,裙釵一二可齊家?!?/p>
李贄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保持純真天性的,不受社會污染、戕害的品格,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童心說”。賈寶玉也認為,未出嫁的女子之所以清澈純凈,就是因為“童心”尚未喪失。而已婚婦女深受封建禮教毒害,喪失了“童心”,因此“濁臭不堪”。
如第五十九回:“女兒未出嫁時是顆無價的寶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變出許多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再老了,更變得不是珠了,竟是魚眼睛了。”
賈寶玉所提倡的人格的獨立和自由,反對禮教和理學教條對人的禁錮,啟發(fā)人們從封建正統(tǒng)文化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
《紅樓夢》這樣的杰作,它不可能孤立地產生,在清代文學總體水平提高的基礎上,它脫穎而出,因此顯得更高大。
清初,無論是傳統(tǒng)的雅文學,如詩、詞、散文、駢文,還是元明以來新興的市民階級通俗文學,如小說、戲曲,幾乎所有的文學藝術形式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都t樓夢》又是通俗小說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這與這一時期各種文學形式的全面發(fā)展有著極大的關系。可以說,沒有時代給予文學營養(yǎng),曹雪芹是很難達到這一高度與水平的。
清初的詞成就也很高,遠遠超過了元明,是繼宋詞之后的又一次勃興。代表人物有陽羨詞派的陳維崧,浙西詞派的朱彝尊以及滿族詞人納蘭性德。納蘭性德與曹寅關系密切,而他的詞風,更接近于南唐后主李煜。清初整體的詞作,都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清初的詩歌潮流中,曹雪芹的家族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特別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以自己的官場地位和詩歌才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清初詩歌的發(fā)展。曹寅的詩是接近或者說有意學習盛唐的,他主持編過《全唐詩》,深受康熙欣賞。
至于曹雪芹本人,則可能更傾向于魏晉六朝,有人曾把他比喻成曹植,他的朋友則把他比作李賀。在他去世后,朋友寫詩紀念他稱:“牛鬼遺文悲李賀”。從紅樓夢詩詞來看,這些評價都有一定的道理。
如《紅樓夢》中有名的《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瓲柦袼廊z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賈寶玉與林黛玉就生命問題坦誠交流,互訴衷腸,落花的命運與少女的命運融為一體。這些都是通過曹雪芹高妙的詩詞體現(xiàn)給讀者的。
《紅樓夢》是對清代初期、中期社會全景式的反映,不但在文學上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對中國社會、中國人的思想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我們研究它成書的歷史背景非常有必要。
曹雪芹所處的時期,康乾盛世已經到了轉折的關頭,堪稱是強弩之末,逐漸露出走下坡路的跡象。正如那句話所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是曹雪芹生活時代最好的寫照。
曹雪芹以《紅樓夢》這樣一部愛情、家族、社會的悲劇史,再現(xiàn)了末世最后的歡愉,為封建時代的最后一個盛世高峰,譜出一曲哀切動人的挽歌。
[1]曲廣娣.《紅樓夢》與清代官制[J].汕頭大學學報,2015,(6).
[2]方鈺,孫華瑩.淺析宋明時期鄉(xiāng)約的發(fā)展及功能發(fā)揮[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7).
[3]金蘭.《紅樓夢》飲食文化研究[D].江南大學,2009.
[4]高卓群.《紅樓夢》禮教與反禮教思想沖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
責任編輯:張 慶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DU Yu-jie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ing 810007,China)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peak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which was nurtured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became an essence of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is great novel is investigated from four aspects:political background,economic development,era thought,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re researched in terms of the formation of this great work.
“A Dream of Red Mansions”;historical background;hongloumeng scholarship
2016-05-31
杜毓婕(1992-),女,太原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思潮研究。
1004—5856(2017)02—0067—04
I207.41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