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華,劉定遠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主義思想
侯曉華,劉定遠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黑人女性在追求種族、性別平等所做的斗爭一直是黑人女性主義文學作品探討的主題之一。作為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艾麗斯·沃克創(chuàng)作了大量此類作品,其中很多呈現(xiàn)了黑人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如《日常用品》,小說展現(xiàn)了黑人女性的創(chuàng)造力及姐妹情誼,為研究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提供了又一視角。
《日常用品》;創(chuàng)造力;姐妹情誼;艾麗斯·沃克
引言
艾麗斯·沃克是美國當代較有影響力的黑人女性作家。她首次在其文章《尋找母親的花園》中提出“婦女主義”(womanism)這一概念,這對于黑人女性主義文學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女性非洲裔美國人,她尤其關注居住在美國的非洲黑人婦女的生存狀態(tài)。因此,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說和批評文集大多將重點集中在對非洲黑人婦女爭取性別平等和種族平等中所經(jīng)歷的痛苦掙扎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樂觀、團結的精神。《日常用品》是收錄在她的雜文集《愛與煩惱:黑人婦女的故事》中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情節(jié)簡單,但主題卻深邃而復雜,為研究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提供了又一視角。[1]
沃克指出:黑人婦女在種族和性別歧視雙重壓力下,通過自己的斗爭和爭取,另辟蹊徑來完善自己的生活。她們通過歌唱、做飯、縫紉、種植花草等方式來娛樂時光。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活動中,黑人婦女們交流情感、技藝,從而增強她們之間的凝聚力和親情,使她們在承受雙重壓力的社會底層仍然能愉快地生活。這些日常消遣和技藝也成為黑人婦女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2]
沃克在其小說《尋找母親的花園》中寫道: 在創(chuàng)造力受到壓制后,黑人婦女用日常生活中更為普通的諸如縫制被子、培育花朵等方式來釋放其創(chuàng)造力。而這種無語的藝術形式成為黑人女性文學的新形式。[3]小說《日常用品》中就描述了幾代黑人婦女傳承縫制被子的古老技藝以及在代代相傳的日常生活中所建立的親切而自然的姐妹情誼。
小說開頭寫道:“ 我在院子里等她來。昨天下午我和麥吉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笤帚掃過的地方還留有波浪紋。這樣的一個院子舒適無比,超乎想象。與其說它是一個院子,不如說它是延伸出來的客廳。當硬地面掃得和屋內(nèi)的地面一樣干凈時,當院子邊緣的細沙被小小的、不規(guī)則的溝槽勾勒出線條時,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院子里坐坐,看著院子里的榆樹,等待微風習習吹來,而這微風永遠都吹不進房間里?!盵4]133-134“我”(母親)和麥吉是沃克筆下非洲傳統(tǒng)婦女的代表。她們接受非洲黑人傳統(tǒng)教育,代代相傳祖先各種習俗、文化。這里面包括縫紉被子、唱歌、做家務等。沃克刻畫的這兩位傳統(tǒng)黑人婦女熱愛自己的生活,她們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母女倆將院子收拾得整潔、敞亮——就像延伸的客廳。 于是這間客廳既有戶外的優(yōu)勢,同時又保留了房間的整潔性。沃克用這一細節(jié)刻畫出非洲傳統(tǒng)婦女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與一般意義的創(chuàng)造力不同的是,她們的創(chuàng)造力體現(xiàn)在平凡的日常生活當中。
小說高潮部分寫道:多年后回家的姐姐迪伊在母親房間發(fā)現(xiàn)兩床百衲被后立即向母親索要。這是怎樣的被子呢:“這兩床被子是外婆用一塊塊小布片拼起來的,…… 被子上縫有外婆五十多年前穿過的衣服上拆下來的碎布片,還有杰雷爾爺爺?shù)呐迤澙麥u旋紋花呢襯衣上拆下來的碎布片,以及一小塊褪色的火柴盒大小的藍布片,那是依茲拉曾祖父在南北戰(zhàn)爭時穿的軍服上拆下來的。”[4]142可見,被子的歷史便是家人的歷史,縫制被子的過程既是和已故親人的對話,也是對他們的懷念,更是創(chuàng)造力的傳承。她們用家人舊衣服上的布片來縫制被子,既體現(xiàn)非洲傳統(tǒng)婦女勤儉持家的習俗,更展現(xiàn)她們變廢為寶的藝術家氣息。
1.從迪伊看姐妹情誼
黑人婦女之間的姐妹情誼讓每個人受益:她們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友愛,超越了種種傳統(tǒng)的障礙。在《日常用品》中,雖然姐姐迪伊與妹妹麥吉之間無論人生軌跡、接受的教育,還是價值觀都存在巨大差異。最終,姐姐夢寐以求的百衲被也沒能如愿地據(jù)為己有;相反,妹妹得到了那兩床被子。但姐姐坦然接受這一事實,并告誡妹妹要用新的方式和理念來對待被子,賦予被子新的生命。血緣關系和與生俱來的姐妹情誼維系著姐妹之間在分歧下的互助友愛。是如同母親和妹妹一樣成為傳統(tǒng)的非洲裔黑人婦女還是如同白人社會中的成功白人婦女,姐姐迪伊的內(nèi)心有過矛盾。由于她從小接受了主流白人文化的教育,所以最終迪伊選擇了遵循白人的價值觀和文化觀。而她的選擇表明她將從自己民族的歷史中尋找亮點,發(fā)掘本民族昔日的榮耀。然后將這些價值和瑰寶進行宣傳、發(fā)展。[5]迪伊這些表現(xiàn)都表明她是不同于母親和妹妹的新黑人婦女形象,而這也是沃克提倡的婦女主義的體現(xiàn)。[6]
2.從麥吉看姐妹情誼
妹妹麥吉與母親相依為命,不離不棄。她的日常生活便是讀書給母親聽,唱歌給母親聽,照顧母親的生活起居。小說的結尾寫道:在姐姐離開后,麥吉和母親如釋重負,無比輕松地坐在院子里喝茶、吃點心。她們又恢復了她們相依為命但又愜意無比的往常生活。這種三觀一致的情誼是姐妹情誼的又一表現(xiàn)方式。
麥吉對已故阿姨迪伊和外婆的關心、了解以及從她們那里學習逢紉百衲被技藝則是姐妹情誼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外婆和阿姨教授她百衲被的縫制技術,在學習的過程中,她與外婆之間的感情不斷深厚。外婆離世后,她懷念外婆的方式便是把外婆親手縫制的百衲被蓋在身上,時時感受外婆的關愛。 小說寫道:“把它給姐姐吧,沒有這兩床被子我也一樣能懷念外婆?!边@種家庭中延續(xù)的親情,更是沃克所提倡的姐妹情誼。
姐姐迪伊向母親索要被子卻被母親拒絕。母親說那被子早已許諾給麥吉作為嫁妝。姐姐仍不放棄,抱怨道:“她根本不懂被子的價值,而且她會笨到把被子當日常用品蓋在身上。”但母親仍堅持把被子給麥吉。這時,麥吉對母親說:“把被子給姐姐吧,沒有這些被子我一樣能記住外婆?!痹邴溂磥?,被子是外婆、阿姨和自己共同勞動的成果,是她懷念外婆和阿姨的載體,更是親情傳遞的載體。而這種親情的傳遞、互相的關愛正是黑人婦女姐妹情誼、和諧相處的表現(xiàn),這正是沃克所崇尚的“婦女主義”。這些日常用品是靜默不發(fā)聲的,但是靜寂無語決不表示不存在,它蘊含著深刻的內(nèi)涵,包含了所有潛在的聲音,表達了黑人婦女對世界、人生最為內(nèi)在的感受。讀懂這些藝術的內(nèi)涵就能讀懂黑人女性文化和女性情感。[6]
20世紀80 年代初期,艾麗斯·沃克在黑人女性主義批評的重要論文《尋找母親的花園》中提出了“婦女主義”(womanism) 這一概念,它與人們熟知的“女性主義”(feminism)不同的是,“婦女主義”針對黑人婦女面臨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雙重壓迫的狀況:黑人婦女們應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性別歧視, 這便是“姐妹情誼”。而且,黑人女性主義思想認為黑人婦女能夠與黑人男性和諧共處,與黑人男性團結起來共同對抗種族歧視。[7]
[1] 王軍. 20世紀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J]. 西南大學學報,2007(11):157.
[2] 凌建娥. 身份、創(chuàng)造力與姐妹情誼[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7):90.
[3] 曾竹青.《尋找母親的花園》的黑人女性主義傳統(tǒng):兼談艾麗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義觀[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9):76.
[4] 張漢熙,等.高級英語(第三版)[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5] 張沖. 面對黑色美國夢的思考與抉擇[J]. 外國文學評論,1995(1):74.
[6] 黃炳瑜. 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99.
[7] 王永丹. 花園中的紫顏色[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7(12):32.
責任編輯:之 者
2016-12-10
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外語專項)“艾麗斯·沃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研究”(編號:701307—164)研究成果。
侯曉華(1976—), 女,湖北潛江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語篇分析;劉定遠(1971—),男,江西萬載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
I106.4
A
1671-8275(2017)01-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