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夢玲 王冬艷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哈爾濱 150000)
《孟子》公共管理思想解析及其時代意義
沈夢玲 王冬艷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哈爾濱 150000)
《孟子》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一部講述治國理政思想和策略的儒家名著,其中對公共管理思想也做了較多的著墨。其作者孟軻以“性善論”為基點,提出了他以“仁政”為核心的公共管理思想,并詳細論述了該思想的實施策略,給后世較詳細地展現(xiàn)出了早期封建社會儒家學派在公共管理方面相對樸素的思想光芒。這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的公共管理理念以及政策措施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公共管理 孟子 儒家 仁政
今天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之下,全球政府的公共管理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為順應形勢變化,各國政府為追尋適合本國的治國之路,都在積極探索新的公共管理體制。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政治、經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公共管理體制的建立健全,越來越受到領導者的重視。尤其是當前官僚主義、貪污腐敗之風日益凸顯的情形下,對政府公共管理的研究對于當前的國家公共管理改革更具有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我國政府公共管理改革需要新的公共管理思想為指導,而新的公共管理思想一方面是對外國政府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借鑒和吸收;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對我國傳統(tǒng)管理思想的挖掘和汲取[1]1。
《孟子》作為中華民族儒家學派的歷史巨著,以其深刻的說理和理念,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洗禮,在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各階層人民的為人處事等社會實踐中,均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散發(fā)出了歷久彌新的思想光芒?,F(xiàn)存的《孟子》共有七篇,記錄了孟軻與其學生的對話,包含了孟軻的政治思想和治國方略,全書共三萬余字,字字珠璣,意境深遠。長期以來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該書中所體現(xiàn)的孟子的教育思想,然而在孟子的眾多思想理論中,諸如其“性善論”“仁政”“民貴君輕”等的公共管理思想也占有重要地位。這些豐富的管理思想和理論資源對我國古代乃至今天擴展政府公共管理理論和指導現(xiàn)實改革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孟子是儒家學派第一個提出系統(tǒng)的人性理論的人,“性善論”是孟子道德哲學的核心內容[2]5,也是孟子一系列思想學說的基石。當然在談論《孟子》的公共管理思想時,也要以“性善論”這一主張為其哲學基礎。
孟子在孔子人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其基本觀點包括:第一,人類有著共同的本性,這個本性是以仁、義、禮、智等道德意識為內容的社會屬性。第二,孟子在《公孫丑上》中說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認為善性是人生來就有的。第三,認為善性人皆有之,但起初只是一種道德萌芽,經過自我修養(yǎng)形成完整的道德,然后通過學習、教育等過程,“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故此,孟子的性善,不只是指人天生具有性善的特點,而且指人有從善的能力[3]。同時他以此為基礎,通過“善”將堯舜與廣大民眾聯(lián)系在一起,激勵、吸引無數(shù)民眾在理性和道德良知上不懈追求,引導眾人努力向善。從個體出發(fā)逐漸形成整體的道德修養(yǎng),從個體到整體,實現(xiàn)對整個國家的有效管理。
由此可見,該書中所蘊含的公共管理思想源于“善”并將“善”的指引作用發(fā)揮到了極致。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國家公民從自身做起,努力學習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正是孟子這一思想具體體現(xiàn)。今天是一個法治時代,但法律不是萬能的,法制也總有其空白之處,在這些法制所不及的地方,應該是包括“性善論”在內的德治的廣闊空間。同時當今社會有些人視法制如草芥,從而引發(fā)了一系列權大于法、利大于法、義大于法的事件,這時在加強法制的基礎上,用“人之初,性本善”等人性上的最基礎道義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就顯得至關重要?;谖覈鴼v史和現(xiàn)實情況,目前我國的主流社會是沒有宗教信仰的,至于歐美各國宗教和少數(shù)民族宗教只在少數(shù)民眾中存在,而長期以來的主流思想仍是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目前,我們需要的就是充分挖掘傳統(tǒng)“性善論”中與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相契合的部分,并加以創(chuàng)新以便更好地規(guī)范當前國家公民的日常行為。
孟子提出“性善論”,結合當時儒家學派極力倡導的“大同世界”理念,并審視當時最底層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熱,感同身受。于是他極力向君主表達了“仁政”的治理理念?!叭收睂W說是孟子的政治綱領,在這里也是其公共管理思想的核心內容。
作為學者,孟子也只具有“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能力,其“仁政”理念還有賴于統(tǒng)治者的施行和推廣。為了說服統(tǒng)治者真心接受其“仁政”理念,孟子博古通今,根據(jù)之前的統(tǒng)治者的成與敗,分別劃分為“仁”與“不仁”,即“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離婁上》)”充分向君王論證了施仁政的必要性。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莫測以及歷史的經驗使孟子深刻地領會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認識到君王要鞏固一國之統(tǒng)治,就不可忽視廣大普通民眾的力量。因此他又提出“民為貴”的思想,大膽地宣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在這里,人民是居于第一位的,可見在當時,孟子已經充分認識到人民在一國政治中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孟子還強調君主在國家管理過程中要想獲得百姓的擁戴,就要做到與民同樂。他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梁惠王下》)?!敖裢醢l(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由此,孟子將仁政作為其公共管理思想的核心,向古代君王描繪了一幅天下一統(tǒng)、君民同樂的繁盛前景[4]。
盡管這些主張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其向君主傳達出的“仁政”的理念,深得當時廣大底層民眾的認同。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民本”和“仁愛”,即一切要以親民、愛民為起點。在階級矛盾日益突出的封建統(tǒng)治下,其目的在于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發(fā)展。
而當前,“仁政”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昭示了我們今天在國家管理上必須堅持以民為本、走群眾路線。我國當前施行“仁政”主要體現(xiàn)在關心廣大百姓的生活疾苦,制定利于百姓生活的相關政策,縮小貧富差距,緩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促進全社會的和諧。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時期,孟子“仁政”思想依然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孟子特別強調統(tǒng)治者要輕徭薄賦、制民之產。今天國家出臺政策減免各項稅收,增加多項補貼,切實關注三農問題、民生問題等,都可以說是孟子“民本”思想在新時代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針對當前一些道德冷漠、道德敗壞、信任危機等現(xiàn)象,批判地繼承并創(chuàng)新孟子的“仁愛”思想,對全社會進行道德教化,重點以廣大青少年為教育對象,培養(yǎng)廣大民眾以“仁愛”為先的道德素質。減少社會犯罪現(xiàn)象,穩(wěn)定社會治安,通過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環(huán)境、生態(tài)文明的自然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持續(xù)維護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和平團結,從而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更進一步。
公共管理涉及到內容和對象非常繁雜,若要使這一行政系統(tǒng)有效運轉,達到“仁政”的目的,更好地為統(tǒng)治者服務,孟子還提出了一些具體實施策略[5]。
1.分與和。所謂“分”,是指勞動分工,“和”指的是人們在工作中,由于一己之力很難達到良好的目標,因此需要多人之間的通力合作?!峨墓稀氛f:“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6]81這里孟子充分論證了社會分工的重要性。社會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各行各業(yè)的產品,如果一定要自己身兼百職,什么都靠自己造出來才用,這無疑會讓人們疲于奔命,并且嚴重阻礙社會發(fā)展的進度。
然而有時候僅有分工沒有合作同樣是低效的?!峨墓隆氛f:“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于子。意指每個人在做好本職的同時,要積極加強與他人的通力配合。以“通功易事”實現(xiàn)社會層面的大分工與整體合作,從而達到共同追求的目標。在孟子所在的時代,能夠通過實踐觀察,從個體力量的發(fā)揮到群體力量的協(xié)作,辯證地提出了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以此策略來推行其以“仁政”為核心的公共管理思想。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是難能可貴的,也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當然這對當前社會不管是大層面還是小范圍的有效分工合作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沿襲孟子的公共管理分工與合作的思想,這與我國當前小范圍的行政事務管理中的分工與合作也是融為一體的,即分工是在合作大背景上的相對分工,而合作也是以職能部門分工為基礎的,兩者統(tǒng)一于行政的最終目的,即實現(xiàn)權力整合、消除部門沖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進社會善治、實現(xiàn)行政效益。同時,基于我國相對特殊的國情,在具體運用公共管理分工與合作時,需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有規(guī)可依的部門職責分工合作的管理制度。而在我國當前公共管理領域,總體來說,“分”有余而“和”不足,這其中主要涉及部門的利益調整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首先必須依賴于制度跟進,然后執(zhí)行到位。至于公共管理具體制度的制訂,其中除了包括原則、方法、措施外,關鍵是要有一個大的視野,即要從更大范圍內,集合多部門的力量,必要時也要將管理相對于人的利益納入其中,進而實現(xiàn)更大范圍內分工與合作的最大效益。
2.養(yǎng)民富民。孟子以周文王為案例,認為其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業(yè)績,主要歸功于其“養(yǎng)民富民”的施政主張。以此為基礎,孟子還提出了自己的“養(yǎng)民富民”策略[7]。周文王治世時少征稅、少禁令、不連坐等治國理政措施,對“鰥、寡、獨、孤”等弱勢群體非常關愛,“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這些也對孟子影響頗深。后來,孟子在其儒家思想中,根據(jù)周文王的治國理政實踐,孟子提出了“養(yǎng)民富民”的公共管理理念,具體措施包括:一是減稅,即將原本確定的老百姓賦稅,盡可能地減少,從而盡量地減輕百姓的負擔,將更多的財富集中在老百姓手中,實現(xiàn)“藏富于民”;二是保障糧食供給,“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三是保護工商業(yè),“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關,譏而不征”;四是保護私人財產,孟子結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實際,為了進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他倡導統(tǒng)治者“制民之產”,也就是說要給老百姓一定的私人財產,并且從法律上保障這些財產的私有性。
孟子的養(yǎng)民富民思想,歷久彌新。今天我國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主張切實關注三農問題、民生問題等等,正是孟子這一思想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fā)展。我國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以及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中,均確立了藏富于民的公共管理策略,這與孟子的養(yǎng)民富民、藏富于民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孟子在提出養(yǎng)民富民思想時,配套提出的以上四種具體措施相對來說還比較樸素,這也是當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展的客觀局限所致。而當歷史發(fā)展到今天,我國公共管理策略中提出的藏富于民理念,也有了更多的現(xiàn)實意義。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為此中央政府提出轉型升級的經濟發(fā)展綱領,將經濟增長從投資拉動過渡到消費拉動,從而讓普通民眾能夠參與到更多的經濟運作,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這也正是藏富于民的具體體現(xiàn)。近年來,我國政府為最基層農民、中小企業(yè)主減免稅賦的力度是非常大的,非常值得肯定。由此聯(lián)想到當前民眾感受最深、關注最多的住房、教育、醫(yī)療,這每一項都事關人民的切身利益,并且對民眾的生存和發(fā)展會帶來巨大的影響?;诖耍l(fā)展經濟,讓民眾獲取更多經濟利益是藏富于民的一個方面,而保障民眾生活則是藏富于民的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方面。孟子公共管理的養(yǎng)民富民、藏富于民的歷史經驗證明,政府過度征斂民眾的財富不僅會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而且壓制和摧殘了社會的組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今天政府要打好發(fā)展和保障兩張牌,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養(yǎng)民富民、藏富于民。
3.教民?!敖堂瘛?,既是孟子公共管理思想的實施策略,也是這一思想有效推行的保障?!敖堂瘛?,即對人民施行教化,在這里具體指的是讓人民普遍懂得封建倫理道德。“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8]”在孟子看來,人民生活富足之后,這是統(tǒng)治者必須要做的一件事。由此可見,孟子的“教民”思想也是其公共管理理念中不可忽視的部分,也體現(xiàn)出了統(tǒng)治者“善政”的發(fā)展理念。而如何做到“教民”,孟子主要從德教方面,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主要包括明辨義利,分清理欲、舍生取義等。以道德教化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是推行其思想的一種保障。其中有些提法雖然顯得過于拘謹,如舍生取義,將仁、義放到了十分高的地位進行弘揚,并希望人們能夠做到用生命去捍衛(wèi)當時社會的這一核心價值理念,因此又具有相對積極的一面。
由此分析可見孟子在國家管理上更加青睞德治。他強調統(tǒng)治者要為政以德、勤政愛民,這也是我國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然而在今天,事實證明僅僅依靠法治或是德治都無法確保國家長期穩(wěn)定、社會長治久安。如果說法治是剛,那么德治則為柔,要想保證一國長治久安,就得做到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剛柔并濟。也就是說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只重視發(fā)揮法治的規(guī)范與強制作用,同時還要大力發(fā)揮德治對人們的教化和引導作用,應將兩者充分結合。
綜上所述,不可否認孟子公共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回歸到他生活的年代他的思想?yún)s是具有前瞻性的,并對今天現(xiàn)實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為此,在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我們需要用歷史的、辯證的觀念走進《孟子》,充分挖掘和汲取其中公共管理思想的精華,并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不斷完善當前國家的公共管理理論。
[1]王曉璐.老子思想對政府公共管理的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
[2]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M].中華書局,2010.
[3]趙法生.孟子性善論的多維解讀[J].孔子研究,2007(6).
[4]黃森榮.孟子的“仁政”及其管理倫理[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9).
[5][7]梁芷銘.從公共管理角度探析《孟子》的儒家思想[J].欽州學院學報,2014(4).
[6]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M].中華書局,2010.
[8]楊伯峻.孟子譯注.盡心章句上[M].中華書局,1960.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編號12E130)、黑龍江省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編號1253213)。
沈夢玲,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王冬艷,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教育史。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4.37
B222.5
A
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