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麗
蔬菜專家是怎樣煉成的!
李紅麗
2003年的秋天,住在一個院內的崔媽媽讓我?guī)兔θシN菜。想著平日里老人家總送些時令小蔬給我,我便滿口答應了崔媽媽的要求。
地里各式蔬菜郁郁蔥蔥,田頭坐著幾個種菜人。有位大姐從地里摘來幾個南瓜,遞給我說:“農藝師,您幫忙看看,這些瓜咋了?是蟲子吃了還是氣瓜???”還沒等我開口,大伙兒就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說是氣瓜(相傳南瓜拇指大小的時候,有人用手指小瓜,南瓜生氣后形成氣瓜);有的說是被蜂子螫了;有的說是長蛆吃不成了。
等大伙兒話畢,我告訴大家:“用手指南瓜形成氣瓜的說法不符合科學道理。這些壞掉的南瓜是被一種叫瓜實蠅的害蟲為害了,瓜實蠅在瓜上產卵后,瓜內長蛆就會爛掉。”看著隨處可見的爛瓜,我提醒大伙兒:“被害南瓜不能亂丟亂棄,要及時撿除并集中處理,否則瓜實蠅為害會越來越重,到最后就無瓜可吃了?!睆哪且院螅揖统闪朔綀A百里的蔬菜專家。
說實話,在學校學的那點書本知識不足以應付生產中的突發(fā)事件。宜昌市長陽縣是全國聞名的蔬菜大縣,年蔬菜種植面積在3.34萬hm2以上,境內的火燒坪、榔坪等鄉(xiāng)鎮(zhèn)的反季節(jié)蔬菜品種多,設施栽培和健康栽培等新技術應用普遍;低山河谷地帶的蔬菜大棚和露地栽培品種更加豐富。每到蔬菜基地,我都害怕會碰到解決不了的難題。
因為平時農民朋友們的問題太多太多,有問種子的,有問病蟲的,有問質量管控的,也有問種植技術的,涉及方方面面。比如:“番茄種啥品種好?”、“鮮紅的和粉色的番茄品種間的差異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辣椒‘瘋了’咋辦?”、“白菜‘半邊瘋’是咋回事?”、“苦瓜種子不愛發(fā)芽咋整?”、“黃花上小蟲子咋治療?”……為了不讓農民朋友失望,我下決心好好學學,隨即便買了很多蔬菜專業(yè)書來充電,還從網上搜索各類常見蔬菜知識,但還是感覺遠遠不夠用。
常言道:“三年一個生意手,十年一個莊稼漢。”過硬的專業(yè)本領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天,我到長陽縣蔬菜辦公室取經,看見菜辦同事桌上的《長江蔬菜》,不由眼前一亮。這不是最權威、最全面、含金量最高的蔬菜專業(yè)雜志嗎?這里面不是有專家們的成功經驗嗎?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從這以后,我迷上了《長江蔬菜》……
《長江蔬菜》(上半月刊)開辟了品種導航、高山蔬菜、栽培技術和專家坐診等13個欄目。學習品種導航后,根據長陽縣氣候特點,我向菜農們推薦了許多新品種,比如奶油生菜、翡翠早南瓜、京豐1號甘藍、雪單1號白蘿卜等30多個品種。
爬滿墻的絲瓜
2003年,長陽高山蔬菜忽然遭遇特重病害,初期大白菜和甘藍生長緩慢、矮小,后期基部葉片變黃、萎蔫呈失水狀,嚴重時全株枯死。病株地下部著生許多根瘤,有的大如雞蛋。這種病害是我和同事們從未見過的。
正在這個時候,《長江蔬菜》刊登了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朱鳳娟和邱正明2位老師撰寫的《長陽縣高山蔬菜產銷調研報告》。我反復閱讀,對照內容指導自己的工作,從文章中我第一次認識了十字花科根腫病和甘藍細菌性緣枯病、大白菜蕪菁花葉病毒病。以前看到白菜成株成片倒蔸,從根部爛掉,我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而朱鳳娟和邱正明2位老師的文章則讓我對該病有了細致的了解和認識。
2015年,《長江蔬菜》發(fā)表了賀亞菲的《同是農業(yè)人,為何有人歡喜有人愁?》的文章。這篇文章立刻吸引我的眼球,他說出了大多數農業(yè)經營主體的困惑,引起共鳴。面對高高在上的“蒜你狠”、“姜你軍”,農業(yè)人有的歡喜;面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大宗品種,農業(yè)人有的愁眉不展;面對突如其來的農業(yè)寒冬,我跟著作者一起思考,一起行動。
看到有著千年栽培歷史的絲瓜,花朵燦爛而結瓜寥寥的現(xiàn)象,我向菜農推薦了《長江蔬菜》上金永祥等發(fā)表的《大棚絲瓜長季節(jié)高效栽培技術》中的“換頭、整枝和落蔓”技術,強調摘去主蔓生長點,進行換頭,控制主蔓生長過快和莖蔓要按順時針方向盤繞的技術要點。
2015年,《長江蔬菜》新設農業(yè)創(chuàng)客欄目,專門介紹家庭農場和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等模式探討,提出“農批對接”、“農超對接”,實現(xiàn)蔬菜生產和銷售的無縫對接的新思路,強調家庭農場和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要堅持蔬菜標準化生產和生態(tài)栽培,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保障“菜籃子”安全。受此啟發(fā),2016年7月,我組織長陽“三品一標”企業(yè)參加了全國青少年兒童食品安全科技創(chuàng)新試驗示范基地(以下簡稱青基地)的創(chuàng)建活動。
試想,一個企業(yè)生產的綠色食品蔬菜能達到“青基地”的食品安全要求,能進入學校、幼兒園供應孩子們食用;基地可視化管理,家長和孩子自由采摘,邊學習植物知識邊體驗親子生活,何樂而不為?
《長江蔬菜》開通微信公眾號后,我常常跟著里面文章中介紹的“小陽臺、大作為”的方法學習蔬菜水培技術,學習自制蔬菜生長營養(yǎng)液等,如今我的小陽臺,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新鮮蔬菜,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
每天清晨醒來,我都習慣性地打開微信,瀏覽《長江蔬菜》微信公眾號上的文章。驀然回首,十三載光陰已過。還記得2003年的那一眼,《長江蔬菜》成了我的導師和益友。當我從實踐中學到竅門時,我會第一時間敲打鍵盤,洋洋灑灑,撰文一篇,然后寄給她;當我收到雜志后,我會緊緊抱住她,細細打量她,認真閱讀她。我很想對她說,這些年,一路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