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歌德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中的“行動”與“斷念”觀

      2017-03-11 02:29:58馮亞琳
      關鍵詞:邁斯特雷納歌德

      馮亞琳

      (四川外國語大學 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中心, 重慶 400031)

      歌德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中的“行動”與“斷念”觀

      馮亞琳

      (四川外國語大學 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中心, 重慶 400031)

      在歌德老年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或者斷念的人們》中,(人物的)“行動”與“斷念”體現(xiàn)了一種既對立又互補的辯證關系,“斷念”既是“行動”的前提,也是“行動”的必由之路。作為主題,它們不僅是敘述的緣由,也構成了敘述的內(nèi)容,作家據(jù)此塑造了一批出身不同、形象各異的“斷念-行動者”。面對新時代的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人只有擯棄舊有,才能投身新的生活。這一語境中的“斷念”,并不意味著消極放棄、而是主動應對,是走向“行動”的必由之路。

      歌德;《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行動;斷念;漫游

      眾所周知,歌德在1796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以下簡稱《學習時代》)與他1829年完成的《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或者斷念的人們》(以下簡稱《漫游時代》)雖然在題目上貌似二部曲,人物也有一定的交叉和延續(xù),但兩者在情節(jié)上和敘述方式上卻大相徑庭。盡管如此,這兩部小說也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認為的那樣沒有太大的關系,而是相互之間有著邏輯上的內(nèi)在延續(xù)。這種邏輯上的延續(xù),與其說是人物和情節(jié)上的,不如說是主題上的。這里所指的主題是“行動”(Tat, T?tigkeit)和“斷念”。在《學習時代》中,“行動”和“斷念”是主人公威廉·邁斯特漫長的自我修養(yǎng)的終點所在,是他克服了之前迷戀于戲劇之路等各種誘惑之后才達到的境界,也是他在塔樓組織引導下確立的新的人生目標。至于這一目標的內(nèi)涵何在及其是如何達成的,至少在《學習時代》的結尾還是未知數(shù)。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恰恰可以在《漫游時代》中找到。甚至可以說,相對于《學習時代》,作為目標的“行動”,在《漫游時代》中不僅是人物活動的主線,更是敘述的動因:無論是主人公威廉,他熟悉的塔樓兄弟會的幾位朋友,還是他在旅途中結識的其他一些人,要么已經(jīng)以自己的方式行動著,要么正在尋找自己的活動領域。正是在這一框架中,威廉最終成了傷科大夫,如今改名叫蒙坦的雅諾獻身于崇山峻嶺中的礦業(yè)開采,威廉新認識的莊園主“叔父”忙于他的社區(qū)開發(fā)和管理,雷納多在外出游歷幾年后成了積極的移民活動家,娜塔利婭的弟弟弗里德里希在小說即將收尾的時候也神奇現(xiàn)身,他不僅成為雷納多忠實的助手,也為自己的發(fā)展找到了方向;與他們的移民美國的項目形成競爭的是一個叫奧多亞德的青年才俊的歐洲項目,他招攬的是留在歐洲大陸開荒種地的人??梢姡鎸π聲r代的到來,究竟何去何從,人們必須做出決斷;就像小說中描寫的紡織娘們面臨的形勢那樣:機器即將代替手工,人要生存下去,就得另謀出路。如果說,歌德以一種松散的、拼貼式的“平行敘述”[1](P.186)方式,展現(xiàn)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全景圖的話,那么,面對新時代的萌動,人究竟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遂成為作者尤其關注的問題。

      伴隨“行動”主題的,是對歌德晚年世界觀和創(chuàng)作思想均有重大意義的“斷念”(Entsagung)。“斷念”思想對歌德到底有多么重要,從他的自傳《詩與真》中即可看出。甚至可以說,老年歌德在回顧他的一生時,是把舍棄舊我和當下的感情糾紛作為他不斷前行的前提的。盡管如此,對研究《漫游時代》的學者而言,“斷念”卻一直是一個“不尋常的概念”。[2](P.320)在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中,值得關注的有:克里斯蒂安-哈爾特穆特·賽德爾(Christian Hartmut Sch?del)從歌德的自然科學研究和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統(tǒng)一關系出發(fā),以形變(Metamorphose)為核心概念,討論了行動與斷念兩者內(nèi)在的倫理道德關聯(lián);[3](PP.24-25)伯恩特·佩施肯(Bernd Peschken)認為,《漫游時代》中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斷念”與“提升”(Erhebung)的關聯(lián),與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分離”和“結合”的對立。[4](P.249)托馬斯·德格林(Thomas Dgering)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fā),把“斷念”與資本主義經(jīng)濟對個體的控制和統(tǒng)治聯(lián)系起來加以審視;[5](P.2)耶蕾米·阿德勒(Jeremy Adler)在小說開篇解讀出了人在自然中的斷念:“人服從于神,適應于世界秩序,并斷念?!盵6](P.224)在國內(nèi),幾部《漫游時代》的中譯本*這里主要指關惠文、張榮昌和董問樵的三個譯本。都選擇了不將《漫游時代》的副標題(“或者斷念的人們”)譯出。這并不意味著譯者沒有意識到這一概念對小說的核心意義。張榮昌先生在他的譯序中專門對“漫游和斷念”的關系進行了闡釋。他認為,這部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即體現(xiàn)在小說的標題和副標題中:“漫游,就是說不再從自我這個中心出發(fā)去看世界,而是從多方位觀察、參與并順應世事……而斷念則意味著:不把自身,而是把整體看作最高價值,這就是說,滿足眼前的迫切要求。”[7](P.3)他從小說的內(nèi)涵出發(fā)對“漫游”與“斷念”所做的定義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為他把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放到了整體框架中進行審視,從而見出了它們之間的一致性。

      以上梳理表明,解讀歌德在小說《漫游時代》中表達的“行動”與“斷念”思想,不是僅憑單一或被動的理解就能做到的,而是必須把理解與分析本身當作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過程。[2](P.323)本文正是在此前提之下,將“斷念”和“行動”放在一個辯證統(tǒng)一的框架中去考察,繼而據(jù)此分析由這兩個互相對立又互相補充的概念延伸出去的行為方式和理念的含義,進而深入挖掘隱藏在這一對辯證關系背后的敘述功能和審美意義,最后探究歌德在現(xiàn)代性思想萌動的19世紀初期有關新時代給人帶來的挑戰(zhàn)之思考以及這一思考的張力。

      一、漫游與斷念

      “漫游”系從德語詞“Wanderung”譯出,它原本含有“徒步旅行”之意,還有從一地遷至另外一地的意思。這一雙重意義也體現(xiàn)在《漫游時代》的敘述結構上。具體而言,“徒步旅行”在敘述層面上對應的是主人公威廉的“漫游”;也就是說,以主人公威廉在漫游途中的所見所聞構成一條連線,由此建構起一個敘述性框架;在這一框架之內(nèi),一些似乎并不相干的中篇(Novelle)故事以及日記、箴言等被穿插其中。在情節(jié)層面上,“漫游”則指涉“移民”,其中包括由一批開明貴族青年組成的“塔樓組織”所開啟的“移民美國”計劃,也包括下文不斷提到的由奧多亞德領導的歐洲本土移民項目。與后者不同的是,“移民美國”這一計劃在《學習時代》的結尾已有暗示。*在《學習時代》中,當雅諾告訴威廉他即將乘船去美洲時,威廉積極回應道:“這樣的建議是值得認真考慮的,因為我的格言正是:‘走得越遠越好?!痹斠姼璧隆锻み~斯特的學習時代》,馮至、姚可昆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535頁。到了《漫游時代》,該計劃正式實施,不僅有人已經(jīng)前往“大洋彼岸”、在那里建立了“新殖民地”,而且雷納多和弗里德里希等人也在廣泛發(fā)動和組織新的移民。

      無論是“漫游”和“遷移”,都是《漫游時代》中最為顯著的“行動”形式。正如下面這首“漫游者之歌”所表明的那樣:

      從峻嶺到丘陵,

      向下沿著山谷前行,

      猶如翅膀振響,

      似有歌聲飄蕩;

      隨著心潮浮動,

      現(xiàn)出歡樂與智慧,

      讓你的奮斗沐浴愛戀,

      讓你的生活成為行動。[8](P.589)

      除了徒步旅行和遷移之意,歌德選取“學習時代”(Lehr jahre)和“漫游時代”(Wander jahre)作為他的兩部小說的題目,顯然也與德國工匠學徒期滿之后須有一定時間的漫游期這一行規(guī)不無關系。從這個層面來看,《漫游時代》是《學習時代》的必然延續(xù),對于在《學習時代》拿到“塔樓組織”畢業(yè)證的威廉來說,如今他經(jīng)歷的正是他“滿師”之前的漫游期。由于他在“塔樓兄弟會”中立下了誓言,因此威廉的漫游既是承諾,同時也是對規(guī)定的服從。正像小說開篇時威廉給他在遠方的未婚妻娜塔利婭的信中表達的那樣:“我的生活應當成為一種漫游。我得履行漫游者特殊的義務,并經(jīng)受特殊的考驗……我不允許在同一個屋頂下面待三天以上的時間。我至少要離開一英里才能投宿下一個駐地。這些規(guī)定很適合把我的歲月變成漫游時代,防止我產(chǎn)生哪怕是最輕微的定居想法?!盵8](P.268)為什么不得在同一個地點停留三天以上的時間?對此我們雖然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威廉的漫游是以放棄定居為必要條件的,而與定居一起被放棄的自然還有婚姻和家庭。因為令人頗感詫異的是,威廉雖然深愛著娜塔利婭,但他們并沒有結婚并建立家庭,而是由威廉獨自帶著兒子走上了漫游之路。到了小說末尾,兩人再相見變得更加渺茫和不確定起來——敘述者在一處提到娜塔利婭隨著哥嫂一起去美國了;至于威廉是如何打算的,則不得而知。這種情節(jié)上的不合理與其說是作者的疏忽,不如說是出于小說主題深層的需要。因為通觀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固守家庭的人雖然不能說沒有,但單身占了絕大多數(shù),而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幾乎成了一種常態(tài)。

      里夏爾德·邁爾(Richard Maier)在他的研究中區(qū)分了“山區(qū)的傳統(tǒng)社會”和“平原上的現(xiàn)代社會”兩種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9](PP.51-53)這顯然也適用于分析小說中的家庭狀況。在山區(qū),家庭依舊是主要的生活和勞動單位。威廉漫游途中造訪的圣·約瑟夫一家便是一個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傳統(tǒng)家庭;而在雷納多參觀的手工紡織作坊里,勞動是由家庭成員共同承擔的。比如,平時孩子們干的“選棉”工作,到了“冬日夜晚”,男人們也去做。紡紗則是女人們干的活兒;走進作坊,映入?yún)⒂^者眼簾的是一幅家庭勞作圖:“老祖父坐在火爐旁邊,干著……輕松的活兒,一個孫子站在他身旁,似乎很想自己去搖動卷筒機。為了理出經(jīng)線,父親這時正在把線軸插在一個用橫桿隔開的織機架上。”[8](P.624)可見,在傳統(tǒng)社會,家庭集社會和經(jīng)濟功能為一體,而這一功能在平原地帶的“現(xiàn)代社會”中明顯減弱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不再那么緊密。威廉離開約瑟夫一家、來到下一站“叔父”的莊園,姑媽“馬卡利亞”、她的兩個侄女以及侄子雷納多自稱是他的家人,但從小說中至少很難看出他們是否真正生活在一起。家庭成員之間不再是父母和子女這樣的直系親屬關系,而是一種親屬聯(lián)盟;其成員相互之間的溝通也不是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而是主要依靠書信來往;偶然的一頓聚餐不僅被安排在室外進行,參加聚餐的人員可能還有管事、獵人、馴馬人、花匠、守林人和其他“不能一眼看出他們職業(yè)的人”。[8](P.331)

      因此,可以這樣概括《漫游時代》中不同的家庭類型:一是完整、并包攬一切功能的傳統(tǒng)家庭,其基本特征是父權至上和“與世隔絕”(weltfremd),[2](P.409)就像生活在一座半成廢墟的修道院里的約瑟夫一家那樣。這一類家庭在《漫游時代》中為數(shù)極少;與此相對的,是占絕大多數(shù)的“殘缺不全”(fragmentarisch)的現(xiàn)代家庭。[9](P.107)在框架敘述中小說中的家庭基本上處于缺失狀態(tài),幾個中篇的主人公幾乎都生活在破碎的家庭里:在《浪跡天涯的癡女》中,美麗的流浪女聲稱自己“獨自一人在這世界上”,她隱姓埋名,不愿意別人詢問她的“祖籍和家庭”;[8](PP.311-312)在《誰是泄密者》中,N教授和他的高級司法官朋友均是以鰥夫的身份分別和自己的獨生子或獨生女生活在一起;無獨有偶,在《五十歲的男人》中,少校和他的姐姐男爵夫人各自都是單親家庭;在《新梅露西娜》中,男女主人公試圖建立家庭,最后以新郎從小人國逃脫而告終;而《不要太過分》講的也是一則婚姻破裂的悲劇故事?;蛟S正是如此,雷納多的移民團里有兩位歌手這樣唱道:

      紐帶已斷裂,

      信任受到傷害;

      我能說,我知曉,

      遇到了什么遭遇。

      我離開,我流浪,

      像孀婦一樣悲哀,

      失掉這一個,找到了另一個,

      走啊走,去向遠方。[8](P.594)

      在這首歌里,“漫游”和“移居”幾乎都被闡釋為一種無奈之舉,被闡釋為“臨出發(fā)之前哀悼自己的命運”之舉。[8](P.595)但這種悲哀情緒顯然是移民組織者們所不能認同的,就像雷納多在發(fā)言中所說的那樣,要用“歡快、激昂的聲調(diào)”品味這種情感,[8](P.595)要把告別傳統(tǒng)家庭的牽絆和告別舊的聯(lián)系(Bindungen)作為漫游和移居他鄉(xiāng)的前提和新生活的開端。

      家庭和婚姻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和精神“聯(lián)系”,漫游需要人們放棄的還有對家園和故土的眷戀。面對雷納多的“移民海外”的動員,紡織作坊的機械師明確地拒絕道,他“在這種環(huán)境中出生,習慣了,遠遠近近都是熟人,到處受到友好接待”。因此他認為,住在這山谷里的人是不會有外遷的想法的,因為“大山會緊緊抓住它的居民的”。[8](P.631)故土雖然難離,但新時代已經(jīng)提出了新的要求,機器時代的到來更是給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tǒng)作坊造成了致命的威脅和打擊。因此,阿貝雷提出要用“對世界的虔誠”來替代“對家庭的虔誠”。[8](P.514)而雷納多更是站在時代的前沿解釋“走”與“留”的區(qū)別。他認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故土與習慣,從父輩那里繼承下來的產(chǎn)業(yè)等等,這些都屬于人所“擁有的”,如果說這些“東西具有重要價值”的話,那么,他努力去獲得的新東西則“具有更重要的價值”。[8](PP.665-666)因此,他號召“充滿生的歡樂的年輕人”順應時代要求,努力完成他們的使命:

      不要死守故土,

      勇敢邁出步伐,

      精神抖擻,

      四海為家;

      陽光普照,

      心緒歡暢:

      大千世界,

      任我闖蕩。[8](P.595)

      君特·薩澤(Sa?e)指出,在19世紀初期,“機動性”(Mobilit?t)[4](P.200)和“績效”(Leistung)皆是符合時代精神的新的價值體系。而“準備漫游吧”[8](P.595)則正是新時代對個體提出的要求:要充滿機動性,不要固步自封和牽絆。從這個意義上講,“斷念”發(fā)揮了擯棄包括家庭和故土等在內(nèi)的所有不利因素的作用,它提倡的是一種主動應對時代挑戰(zhàn)的積極思想、而不是被動和消極的認命觀念。

      二、集體觀念與“斷念”

      擺脫舊的世界、四海為家,如果說這種“變換地點的欲望”[8](P.667)為移民提供了動力的話,那么這種“不安定的生活”究竟能帶來什么呢?或者說,是什么東西值得漫游者們?nèi)绱算裤侥??呂迪亞夫婦和菲利娜道出了其中一個緣由:他們“在歐洲社會里覺得不是很愉快”,因此他們“一談到對大洋彼岸的期望,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愉快心情的外露”。[8](P.726)除此之外,移民團所大力宣傳的發(fā)揮個人才干之好處也是移民們所期盼的:“哪兒過得好,哪兒就是我的祖國”因此被替換為“哪兒能發(fā)揮我的才干,哪兒就是我的祖國”。[8](P.667)也就是說,在雷納多所設想的新世界里,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財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賦予人更多的自由并有助于人們充分實現(xiàn)自我價值。只不過這種個人自由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以融入集體為條件的。

      在《漫游時代》中,“集體”以各種形態(tài)不斷出現(xiàn):從《學習時代》延續(xù)而來的“塔樓兄弟會”的成員如今雖然分散在各地,但作為志同道合的“斷念的人們”,他們?nèi)匀皇且粋€團體;雷納多和奧德亞多所組織的移民團也是團體;作為“目的聯(lián)盟”(Zweckbündnisse)[5](P.107)他們強調(diào)人與人相互之間的合作;作為教育和管理的機構的“教育省”是一種特殊的團體,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招收并培訓女學生的馬卡里亞莊園??梢姡F(xiàn)代社會的“集體化”(Kollektivierung)模式已經(jīng)擴散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換言之,在傳統(tǒng)家庭趨于解體的情況下,取而代之的是作為一種新的社會聯(lián)系(Bindung)形式的團體。在小說中,阿貝、雷納多以及弗里德里希分別用“鏈條”(Kette)、“聯(lián)盟”(Verbindung)和“社團”(Gesellschaft)來指稱他們的團體。與傳統(tǒng)家庭成員之間的等級關系不同,團體成員相互之間是伙伴關系;他們每個人并不是松散的個體、而是一個鏈條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整體運轉(zhuǎn)的時候,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發(fā)揮自己的功能,否則,“一根大的鏈條里只要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斷裂,它就會毀掉整個事業(yè)”。[8](P.674)“單獨的人還完成不了”整個事業(yè),[8](P.692)所以成員之間必須學會協(xié)作,這一點,也是學生們在“教育省”里生活的必修之課。在威廉參觀“教育省”時,接待威廉的“三位長者”專門向他解釋了學生們正在演練的對神明、地靈和同伴的“三種敬仰方式”:第一種敬仰方式是受教育者“相信天上有一個上帝,他的形象就反映和顯現(xiàn)在他的父母、師長和首領身上”,第二種方式則是要求他們敬仰“提供活命的食糧”的大地;[8](P.420)第三種敬仰方式旨在鼓勵學生“振作精神,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伙伴。這時,他筆直地無所畏懼地站在那里,已經(jīng)只顧自己的了,因為只有在團體中他才能與整個世界相抗衡”。[8](P.421)

      評論界歷來對這三種敬仰方式有不同的闡釋。但只要結合歌德本人的世界觀細讀文本即可發(fā)現(xiàn),對神明和地靈的敬仰體現(xiàn)了歌德的自然觀和泛神論的宗教觀,而對同伴的致敬則強調(diào)的是集體意識。引人注目的是,這三種敬仰方式并非是并列的、而是呈現(xiàn)為等級關系;只有在前兩個階段的教育完成之后,人們才能完成對同伴的“敬仰”修行。

      作為貫穿《漫游時代》的核心價值觀,集體觀也與人的行動密切相關。移民團要求每一個想成為“斷念-行動世界聯(lián)盟”的成員的個體擁有一技之長。[3](P.131)這一點,不僅成為雷納多、弗里德里希等人物色及招攬移民團成員的基本要求,也是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弗里德里希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向威廉陳述了未來他對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的思考:“您了解我們聯(lián)盟的基本原則”,“一個人必須精通一個專業(yè)領域,假如他想要成為聯(lián)盟的成員的話”。[8](P.613)他說,他起初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是阿貝幫助了他,讓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記憶力好的長處,現(xiàn)在他覺得自己可以獨自承擔一個秘書處的工作;而他的女友費利娜則會成為“大鏈條上最為有用的一環(huán)”,因為她精通裁縫手藝——“只需給她一塊布料,把男人、女人領到她面前,不用量尺寸,她就能把整片布裁剪好,并知道盡可能地利用好邊料,而且這一切根本不需要用紙打模板?!盵8](P.613)

      君特·薩瑟(Günter Sa?e)指出,小說中的兩個移民項目雖然都強調(diào)集體思想,但相互之間并非沒有差異。比如在雷納多那里,強調(diào)的是效率(Effizienz),而奧多亞德則更注重功能性(Funktionalit?t)。[4](P.228)他們對個體融入整體的必要性的認識都來自手工業(yè)勞動的協(xié)作原則:

      一個人不管是從事和運用什么,單靠個人總是不夠的,于是團體便成了每個誠實人的最高需要。一切有用的人都應該彼此聯(lián)合起來,比方說一個想建筑房屋的人總要物色建筑師,而建筑師則要尋找泥瓦匠和木工。[8](P.393)

      然而要做到這兩點(既有協(xié)作精神又有協(xié)作的能力),個體不僅要甘愿舍棄某些他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而且也要具有理性思考和計劃的能力。為此,人們需要克服無益的“激情”(Leidenschaft)。如果說主人公威廉(在《學習時代》中)曾經(jīng)走過的把戲劇作為使命的路是這種無益的“激情”的一種情形,那么,《漫游時代》用很大篇幅講述的雷納多和“褐姑娘”之間的故事則屬于這種需要加以克服的激情的另一種情形。姑母馬卡利亞評價說,雷納多是一個“從少年起身上就顯露出某種生氣勃勃的技術能力”的人,“他沉湎于此,不斷精益求精”,但這種“天生的、未經(jīng)磨煉的一絲不茍的精神在碰到具體事務的時候會顯現(xiàn)為古怪的弱點;他甚至會給自己臆造出沒有必要承擔的義務和不需要承擔的責任來”。[8](PP.391-392)由于他沒有滿足佃戶女兒的請求——為她那拖欠租金的父親向叔父求情,他背上了一筆良心債。他出門游歷三年未曾回家,游歷結束時卻下不了回家的決心,因為越是臨近家門,他越覺得無法面對那位“褐姑娘”后來可能遭遇的命運。賽德爾稱之為由愧疚升級而來的“道德妄想”。[3](P.131)這一非理性的道德臆想不僅像姑母說的那樣(他必須知道她過得好,“才能釋然”),[8](P.382)而且還成了一種無法逃脫、讓他坐臥不寧的“良心債”。為此,他不惜推遲與家人見面的時間;他曾和威廉踏上尋找那位姑娘的旅途,卻因為記錯了名字失望而歸;他甚至感到自己對那位把一切信任和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姑娘產(chǎn)生了另一種特殊的感情。后來,他獨自到山區(qū)動員紡織工參加移民團時,終于見到了如今叫作蘇珊娜的“褐姑娘”,親自見證了她由一個無助的女孩成長為一個能干的紡織工坊的女主人的過程;她經(jīng)歷了她父親的去世以及愛情后,才真正“克服了情感上糾結”,回歸“計劃理性”。[4](P.159)

      以上分析表明,在歌德的老年作品《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或者斷念的人們》中,“行動”與“斷念”構成了一種既對立又互補的辯證關系,“斷念”既是人們“行動”的前提、也是其“行動”的必由之路。作為主題,它們不僅是敘述的緣由、也構成了敘述的內(nèi)容,從而使作者借此塑造了一批出身不同、形象各異的“斷念-行動者”。[3](P.131)面對新時代帶來的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人只有擯棄已有,才能投身新的生活。這一語境中的“斷念”不是消極放棄、而是主動應對,是走向“行動”的必由之路。在個體層面上,小說的主人公們通過“漫游”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了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在集體層面上,“移民”們通過“漫游”找到了自己在新世界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講,以“漫游”和“遷移”為顯性形式的“行動”體現(xiàn)了某種符合新時代精神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它之所以與“斷念”互為表里,乃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特有的機動性迫使人們建立一種非固定的關系(Bindungslosigkeit)——這一價值觀念實屬必要。為此,盡管我們不能說歌德在新老社會交替時期所作的這些關于人的生活態(tài)度的思考是一把萬能的鑰匙,就像小說中以漫游和移民為載體的社會預想方案并不一定是現(xiàn)代人唯一的選擇那樣,但是作者一貫采用的進取與平衡、張力與收縮的思維模式顯然在這部小說中結出了碩果,它形象地闡釋了“生命應是一個又一個的行動”[8](P.590)——而這些行動皆是以“斷念”為前提的。

      [1]Waltraud Maierhofer. “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undderRomandesNebeneinanders. Bielefeld: Aisthesis,1990.

      [2]Jutta Heinz.NarrativeKulturkonzepte.WielandsAristippundGoethes“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 Heidelberg: Universit?tsverlag winter,2006.

      [3]Christian Hartmut Sch?del.MethamorphoseundErscheinungsformendesMenschseinsin“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n”. Marburg: N.G.Elwert,1969.

      [4]Günter Sa?e.AuswandernindieModerne.TraditionundInnovationinGoethesRoman“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 Berlin: De Gruyter,2010.

      [5]Thomas Degering.DasElendderEntsagung:Goethes“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 Bonn: Bouvier,1992.

      [6]Jeremy Adler. “DieSonnestandnochhoch…”ZuLandschaftundBildungin“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 In: Sonderband aus der Reihe TEXT + KRITIK. München: edition text + kritik, 1982.

      [7]歌德:《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張榮昌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8]Goethe.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 Frankfurt a.M.: Deutscher Klassiker Verlag,1989.

      [9]Richard Meier.GesellschaftlicheModernisierunginGoethesAlterswerken“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und“FaustII”. Freiburg im Breisgau: Rombach,2002.

      (責任編輯:吳 芳)

      Action and Idea-abandoning of Goethe’s Novel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

      FENG Ya-lin

      (The Center for Sino-Foreign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From Goethe’s novel in his senior years,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 action and idea-abandoning represent a pair of opposing and complementary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Idea-abandoning is the premise of action, and the only way of action. As the theme, they are the reason and the content of description, therefore, a batch of idea-abandoning actors from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and diverse images have been created thereafter. Facing with all kinds of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people are supposed to dedicate into their new life business through abandoning old things. In this context, idea-abandoning doesn’t simply mean giving up passively, but means positive reaction and the only way to the action.

      Goethe;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Action; idea-abandoning; rambling

      2016-09-19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大項目“歌德全集翻譯”(14ZDB090)的研究成果。

      馮亞琳,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中心研究員、德語教授,主要從事德語小說、德語文學中的文化記憶研究。

      I106

      A

      1674-2338(2017)04-0107-06

      10.3969/j.issn.1674-2338.2017.04.013

      猜你喜歡
      邁斯特雷納歌德
      一分鐘的財富
      歌德的書
      雷納的大事業(yè)
      新青年(2020年2期)2020-10-09 11:19:10
      緝毒英雄慘死案,35年又生變
      三一引入普茨邁斯特隧道施工利器
      我要歌德的書
      歌德的寬容
      紐約夢起點
      足球周刊(2014年7期)2014-03-26 12:55:10
      朗費羅與歌德文緣關系及其理論意義
      丹东市| 南开区| 永寿县| 云梦县| 长顺县| 平利县| 平顺县| 遵化市| 望奎县| 古丈县| 建宁县| 东辽县| 抚松县| 前郭尔| 宜君县| 蓬溪县| 郸城县| 大兴区| 万年县| 开原市| 绵阳市| 信宜市| 郎溪县| 安新县| 永宁县| 怀化市| 包头市| 泸西县| 罗山县| 牙克石市| 博爱县| 崇礼县| 安阳市| 尉犁县| 绍兴市| 武胜县| 葫芦岛市| 钦州市| 清徐县| 诏安县|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