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馬科斯·科斯塔·利馬曹亞雄 劉雨萌 編譯
巴西的歷史、文化和身份認同的反思
[巴西]馬科斯·科斯塔·利馬
曹亞雄 劉雨萌 編譯
通過對巴西殖民地時期、巴西帝國時代以及20世紀等三個階段巴西社會政治經濟的分析,揭示了巴西500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巴西作為一個國家的身份認同,是基于殖民文化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起來的。巴西獨立以后,后殖民理論和文化重構了巴西的國家身份。20世紀巴西社會出現(xiàn)了大變革大發(fā)展,但是后現(xiàn)代文化和理論對巴西依然產生了巨大影響,巴西的未來身份重構依然不明朗。
巴西 歷史 文化 國家身份認同
所有國家都會采取某種方式來體現(xiàn)自己的身份,以區(qū)別于其他民族或國家。這些差異是組成某一文化的基本元素。比如,在人類學家李維·施特勞斯(Lévi-Strauss)看來,巴西的波洛洛*波洛洛人生活在馬托格羅索州中部高原地區(qū),他們從屬于macro-jê語言分支。印第安族將臉涂成五顏六色,能使他們區(qū)別于動物,覺得自己能在身上建立一個動物不可能完成的標志。*Lévi-Strauss,Claude (1996).Tristes Trópicos. S?o Paulo:Editora:Companhia das Letras。
“理想類型”方法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思想的一個方法論,通過一個或幾個現(xiàn)象來構成部分現(xiàn)實,再將具有內在一致性的現(xiàn)實元素構建成一個整體。它是一種有助于分析某種現(xiàn)象的理想結構。韋伯將它視為研究對象初始近似的啟發(fā)手段,一種分類法。*Weber,Marx (1997).Economia e sociedade. Bogotá:Fundo de Cultura econmica.因此,很多學者試圖將巴西人、德國人和法國人進行分類,來構建一種國家特性,形成某種類型學。另一位有關作者,社會學家諾伯特·伊萊亞斯(Norberto Elias),在其著作《德國人》中通過實際證據和理論證據來描繪特定民族的習慣特征、個人特性、社會結構和社會行為。*Elias,Norbert (1996). Os Alem?es. A luta pelo poder e a evolu??o do habitus nos séculos XIX e XX. Rio de Janeiro: Jorge Zahar Editora.伊萊亞斯認為習慣特征意味著“第二特性”,應納入整體社會知識體系中。伊萊亞斯強調“千百年來,一個國家的命運已根植于個體成員的習性中”*Elias,Norbert,op.cit.p.30.?!傲晳T特征”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變化和持續(xù)性間謀求平衡。伊萊亞斯在另一篇文章中說道:“一個國家的命運具體體現(xiàn)在各種體系中,這些體系有責任確保整個民族社會
獲得共同特性,具有同一民族習性。通用語言就是最直觀的例子,當然還有許多其它例子?!?Elias,Norbert,op.cit.p. 29.
另一個理論體系由葛蘭西(Gramsci)提出,經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發(fā)展,對文化唯物主義進行了重要反思,并涉及霸權主義概念。*Williams,Raymond (1979).Marxismo e Literatura. Rio de Janeiro:Zahar Editora.威廉姆斯認為,文化唯物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范疇下,關于物質文化與文學產物特性的理論”*Williams,Raymond,op.cit,p.12.。就是說,將文化看作一種生產性、物質性和社會性的過程,同時包含社會實踐和生產資料的社會用途。文化唯物主義認為文化是社會群體共享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日?;顒?。威廉姆斯將這種反思深化拓展,不僅限于知識生活、藝術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正如維尼修斯·利馬威德·福特(Vinícius Limaverde Forte)強調,如果不考慮每個社會結構的差異而一概而論,他也無法理解真正含義。*Forte,Vinícius Limaverde (2016). Dilemas no Marxismo do Sul:As tens?es eurocêntricas na Interpreta??o do Brasil de Caio prado Jr. Doctoral Thesis presented by december at the Post-Graduation Program in Sociology/ /UFPE. Recife:mimeo,248 págs.相反,威爾士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概念是“假定用不同方式來體驗文化,那么理解文化含義的關鍵在于將其視為差異性再生產的矢量因素”*Forte,Vinícius Limaverde,p. 78.。威廉姆斯批評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充分發(fā)展理論結構,這個結構應體現(xiàn)出物質生產、社會制度、政治文化活動和意識之間緊密聯(lián)系的特性。在某篇論述深刻的文章中,這位劍橋教授提出:“從城堡宮殿到監(jiān)獄、作坊和學校,從發(fā)動戰(zhàn)爭到操控輿論,任何統(tǒng)治階級在方方面面都會構建真正的社會政治秩序。這些活動不屬于上層建筑,它們是必要的物質生產方式,似乎只有在自我存續(xù)的生產方式中才能實現(xiàn)”*Williams,Raymond,ibidem,p.96.。
為了闡明文化的概念,威廉姆斯重析了葛蘭西的理論,該理念強調要區(qū)分“統(tǒng)治”,指行使強制權力,推行文化霸權或壓制。威爾士的文化批評家認為,文化霸權包含并超越了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文化霸權指的是生活方式、實踐經歷以及社會共有的存在感。只有將文化理解為一種社會統(tǒng)一的生活方式,階級統(tǒng)治才能實現(xiàn)。威廉姆斯認為,文化霸權最深刻的含義是 “文化”,這種文化也被視為某些階級間的統(tǒng)治與從屬關系*Williams,Raymond,ibidem,p113 e Forte,Vinícius Limaverde,p. 78.。我們只能動態(tài)理解文化霸權,它由傳統(tǒng)習慣、制度體系和組織結構組成。該文提到了一些對我們研究很有意義的內容,比如說,即使在截然不同的歷史階段內,現(xiàn)有的組織結構和制度體系不僅在過去起統(tǒng)治作用,現(xiàn)在還能以傳統(tǒng)形式發(fā)揮作用。
我們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巴西殖民結構,它對當代巴西仍有意義,可以從巴西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提出的概念“殖民的意義”*Prado Júnior,Caio (1972).Forma??o do Brasil Contemporneo:colnia. S?o Paulo:Brasiliense,12. Edi??o.入手。我們沒有充分條件進行全面反思,尤其對周邊遭受歐洲殖民的國家。本研究最主要的是關于后殖民研究,因為該領域有廣泛的研究基礎,加勒比學者、亞洲學者、阿拉伯學者、非洲學者和拉丁美洲學者*Among Others:Franz Fanon (2005).Black Skin,White Mask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Edward Said (1977).Orientalism. Penguim;James,C.L.R (1963).The Black Jacobins. Vintage;Quijano,Anibal (2000).Colonialidade do Poder,eurocentrismo e América Latina. In:Lander E (Org.) A colonialidade do saber:eurocentrismo e Ciências Sociais. Buenos Aires (1999).Clacso, Ranajit Guha in:Elementary aspects of peasant insurgency in colonial India. Duke University. Parta Chaterjee.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ies. 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都可以進行,他們都能質疑歐洲中心主義和殖民主義*后殖民時代作者對世界兩極論(西方和非西方地區(qū))進行考證的目的在于,消除知識生產過程中的殖民主義偏見,尤其是美國源源不斷產生的歐洲中心論。眾所周知,全球蔓延的霸權話語正試圖構建歐洲和其他區(qū)域永久的不對等,并使之合法化;這種優(yōu)越性不僅具有歷史性,而且牢不可摧,深入本質。后殖民時代學者認為,從認知角度看待兩極化容易陷入誤區(qū),因為不僅難以闡述清楚,還會混淆其應說明的中性現(xiàn)象。有關概念,這些概念包括這些地區(qū)遭遇的種族、劣化和主權從屬問題。葡萄牙社會學家巴文圖拉·德索薩·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za Santos)認為,應從兩個方面研究后殖民主義:第一,殖民地獨立后的發(fā)展階段;第二,解構殖民者主導的有關殖民敘述,并用被殖民者的敘述替換。*Souza Santos,Boaventura (2003).“Entre Próspero e Caliban. Colonialismo,pós-colonialismo e interidentidade”. NOVOS ESTUDOS n. 66,p.23:52但我認為,僅僅還原歷史,追根溯源,甚至重述殖民者主導的歷史還不夠。如德索薩·桑托斯所說,首先,應將后殖民主義轉化為對新興國家建設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研究,例如它們的社會基礎、制度結構、在世界體系中發(fā)揮的作用、與殖民體系藕斷絲連的關系、與前宗主國的關系、新殖民主義問題以及地區(qū)聯(lián)盟現(xiàn)象。*Souza Santos,Boaventura (2003).op.cit p. 23.其次,研究要置于文化、語言和文學背景下,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政治和社會學者會通過尋求經典文本和霸權表象來分析表征系統(tǒng)與身份塑造的過程。因此,后殖民主義帶有批判色彩,本質是超越從屬關系,堅持不同于舊殖民主義而自成一派,間接或直接批判被壓制的研究、歐洲中心主義或被霸權操控的實踐,正如人類學家愛德華多·維維羅·卡斯特羅(Eduardo Viveiro Castro)提出的“永遠的非殖民化思想”。*Lambert,Cleber;Barcellos Larissa (2012).“Entrevista com 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 In:Primeiros Estudos,S?o Paulo,n.2,p.251-267. E.
墨西哥哲學家萊奧波爾多·賽亞(Leopoldo Zea)在其著作《美國良知》中設想:作為一名拉丁美洲籍的哲學家,應如何發(fā)揮思想家的作用。*Costa Lima,Marcos (2013).“Cultura e pós-colonialidade:afinidades intelectuais entre Celso Furtado,Leopoldo Zea e os Subaltern Studies”. Rosa Freira d’Aguiar (Org.) Celso Furtado e a dimens?o cultural do desenvolvimento. Rio de Janeiro:Centro Internacional Celso Furtado/E papers Servi?os Editoriais LTDA,p.191:213.該書對美國的看法和歐洲不同。賽亞認為歐洲人只是總結了黑格爾(Hegel)《哲學史》的論述,強調本國的未來就是美國那樣。如果真如歐洲所想,美國發(fā)展雖潛力無限,但終會成為“沒有歷史”的國家。然而本質上每個人都是歷史存在,否定美國人的歷史性就是否定其人性。巴西人就是巴西的象征,多年來,“未來美國”的稱號完全掩蓋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民的存在。有跡象表明,巴西人口可以追溯到葡萄牙人發(fā)現(xiàn)巴西前的16000年*剛到巴西,葡萄牙人就發(fā)現(xiàn)已有人居住的領地。然而,那些居民不會書寫,沒有留下任何本族的歷史記載?,F(xiàn)有關于16世紀巴西印第安人的歷史記載主要來自歐洲人,特別是那些德國法國人的書籍,他們大概1550年和印第安人一同生活。;20世紀上半葉,巴西一些文學家和社會政治學家認為這是基本問題,有關種族主義的理論和基于自然環(huán)境的社會類型學也認同此觀點*Vianna,Oliveira (1987).Popula??es meridionais do Brasil. Belo Horizonte:Editora Itatiaia.??v觀近現(xiàn)代巴西人類學研究歷程,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達西·里貝羅(Darcy Ribeiro)*Ribeiro,Darcy (1968).O Processo Civilizatório.-Etapas da evolu??o sócio-cultural. Rio de Janeiro:Civiliza??o Brasileira.到當代的維維羅斯·德·卡斯特羅(Viveiros de Castro)*Castro,Eduardo Viveiros de (2006).“No Brasil,todo mundo é índio,exceto quem n?o é” in:Jornal Povos Indígenas no Brasil. In:acessado em 03/01/2017. 20 páginas:https://pib.socioambiental.org/files/file/PIB_institucional/No_Brasil_todo_mundo_%C3%A9_%C3%ADndio.pdf.,都細致地重新查閱和整理了具有巴西民族特征的神話故事集,借此來反駁一種觀點:不能將“印第安人”視作邁向理想“白種人”或“文明人”的一步。
社會學家塞爾吉奧·科斯塔(Sérgio Costa)也認為,為了創(chuàng)造出一種邏輯認知方法以區(qū)別之前科學領域的普遍原理,本土人民創(chuàng)造的知識完全被忽視了。*Costa,Sérgio (2013).“Re-encontrando-se nas redes? As ciências humanas e a nova geopolítica do conhecimento”. In:Julia Almeida;Adélia Miglievitc Riberio;Helena T.Gomes (ORGs.),Crítica Pós-Colonial. Panorama de leituras Contemporneas.Rio de Janeiro:Faperj/7Letras,p.257,271.
簡要介紹理論后,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第一部分,殖民地時期的巴西;第二部分,巴西帝國時期;第三部分,運用綜合法分析20世紀巴西經歷的大變革和歷史意義。
著筆此文,是受政治學家帕爾塔·查特吉(Partha Chaterjee)某篇文章的啟發(fā)。文章提到,通過殖民統(tǒng)治,被殖民國家從歐洲殖民國家輸入現(xiàn)代國家的理念。*Chatterjee,Partha (2011).Lineages of Politcal Society. Studies in Postcolonial Democrac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他說:“歐洲國家征服其他國家后,從未將被征服民族納入本國共同體中,反而驅散他們,有時,甚至消滅美洲和澳洲的當?shù)赝林??!?Chatterjee,Partha (2011).p.97.
因此在巴西,除了逃到森林深處或與白人黑人雜居的印第安人,基本上滅絕了。之后,帶著甘蔗作物的非洲移民,組成了巴西殖民體系;還有居民來自被葡萄牙統(tǒng)治的馬德拉群島,他們成為大宅*地主的房子。主人的奴仆,蝸居在Senzalas*Senzala:奴隸住的房子。里。吉爾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寫過一本關于殖民地巴西的經典著作,該書中的“大宅”結構充分展現(xiàn)了巴西社會政治體系的族長統(tǒng)治模式。*Freyre,Gilberto (1998).Casa Grande e Senzala. Rio de janeiro:Editora Record,34a edi??o.這種結構能將組成殖民地巴西土地所有權的各種要素整合起來。恩熱紐*糖、磨坊和土地的總稱。的主人就是這塊土地的族長,他擁有土地上的一切:奴隸、親屬、孩子、配偶、情人、牧師和政客。
巴西殖民時期有三個軸心:大莊園制、單一栽培和奴隸勞工。這種結構不僅影響其經濟發(fā)展,還影響政治形勢。自16世紀早期引入甘蔗,三大軸心在巴西,尤其是東北地區(qū)一直存在,直到1888年奴隸解放才被打破。但因為種植甘蔗、咖啡和大豆,大莊園制和單一栽培體系一直保留到今天。
巴西最淵博的農村社會學者之一,瑪利亞·伊紹拉·佩雷拉·德·凱羅斯(Maria Isaura Pereira de Queiroz)認為:殖民時期,巴西經濟的三大支柱是甘蔗種植、畜牧業(yè)和小型自給農業(yè)。大農場主沿海建造農場,這有利于對外流動。巴西沿海建農場的特色一直存留至今,所以它的城市,尤其是各州首府都沿海而立。*Queiroz,Maria Isaura Pereira de (1977).“Pecuária e Vida Pastoril:sua evolu??o em duas regi?es brasileiras”. In:Revista do Instituto de estudos Brasileiros,n.19,p.55:78.由于巴西內陸地區(qū)*內陸地區(qū):指遠離城市或海岸中心的地區(qū),文明程度低下。更確切地指巴西東北部半干旱地區(qū)。專注于小農經濟和荒地開發(fā),畜牧業(yè)發(fā)達。但在殖民地時期,奴隸生產出的少量糧食都供給主人和仆人了。
對于上述殖民結構,巴西歷史學家長期爭論不休;巴西是否有過封建制度*Nelson Werneck Sodré (1963).Forma??o Histórica do Brasil,SP:Ed. Brasiliense;Alberto Passos Guimar?es (1977),Quatro Séculos de Latifúndio,Rio de janeiro:Paz e Terra.,我們不多作討論。但隨著殖民地時期巴西被納入世界市場,并為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商品這個認知達成共識,長期爭論也宣告結束。然而,巴西還是具有某些封建制度特征的,比如封建領地制*指葡萄牙帝國的領地管理形式。由于資源有限,皇帝將殖民擴張和開發(fā)的任務分派下去??偠街贫茸钕犬a生于巴西圣若昂島(現(xiàn)為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1504年唐·曼努埃爾一世(1495—1521)下詔分封,總督制度還在馬德拉和佛得角群島發(fā)揮巨大作用。。葡萄牙國王給皇室貴族嘉獎,希望借此推動殖民地經濟發(fā)展。另外,皇帝會授予“國民警衛(wèi)上校”的頭銜給農場主以掌控國家內部政治形勢。畢竟在這樣一個地域遼闊又人煙稀少的領地,皇權不可能將每處都牢牢掌控。某些傳統(tǒng)還保留至今,比如“牛棚選舉”制度體現(xiàn)了對選舉的操控,這樣的形式仍存在于巴西很多地區(qū)。
我們把殖民地時期大致梳理一下:1500年開始到1808年葡萄牙王室來(拿破侖入侵,葡王室逃至巴西),這改變了梅特羅波利斯和科隆的關系;1822年巴西脫離葡萄牙,獲得獨立,建立巴西帝國。
卡約·普拉多·朱尼爾(Caio Prado Junior)的觀點值得關注:18世紀末,殖民地農產品的市場不斷擴大,歐洲人口迅猛增長的意義不可小覷。*See:Leal,Victor Nunes (2012). Coronelismo,Enxada e Voto. Prefácios de José Murilo de Carvalho,Alberto Venncio Filho e Barbosa Lima Sobrinho,7a ed. (S?o Paulo:Companhia das Letras).“除了世界范圍內經貿交流增多,18世紀下半葉產生了新時代的曙光——工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對殖民地影響尤為明顯,市場擴大,產品升值。這段時期,圍繞殖民地貿易進行的戰(zhàn)爭充分體現(xiàn)了它對歐洲列強的重要性。歐洲殖民列強間的所有沖突,例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甚至拿破侖戰(zhàn)爭,都是殖民地矛盾無法調和產生的”*Prado Jr,Caio (2007).Forma??o do Brasil Contemporneo:colnia. S?o Paulo:Brasiliense,p.130.。
巴西帝國時期相對短暫,從1822年獨立到1889年宣布成立共和國。
巴西歷史學家何塞·穆里洛·德·卡瓦略(José Murilo de Carvalho)寫過兩本書,對巴西帝國進行了細致豐富的描述,從上層精英到社會階層結構。*Carvalho,José Murilo (2008).A Constru??o da ordem:a elite Política Imperial;e Teatro de Sombras. A política Imperial. Rio de Janeiro:Editora Civiliza??o Brasileira.他的第一本書《劇院暗影》全面展現(xiàn)了巴西帝國發(fā)展謀劃、革新政策、國王和場主及土地政策的斗爭。這里不作詳細介紹,只理清這個階段的時間線索:由于英格蘭要求廢除巴西奴隸制以促進商品銷量,本國上層階級與葡萄牙上層階級產生沖突;矛盾在巴西上層關于廢奴的爭論中不斷激化;地區(qū)分裂沖突不斷,尤其在東北地區(qū);巴西領土范圍和高度集中的土地所有制一直沿用至今。
據何塞所說,巴西采用的君主制,保留了前殖民地團體,建立了穩(wěn)固的人民政府,兩者皆來源于獨立時的政治領袖和葡萄牙殖民政策。何塞·穆里洛提到對巴西上層階級進行意識形態(tài)同化改造,集中在統(tǒng)治區(qū)域,形成于科英布拉區(qū)。何塞·博尼法西·德·安德雷德(José Bonifácio de Andrade)*Anjos,Jo?o Alfredo dos (2007).José Bonifácio,Primeiro Chanceler do Brasil. Brasiília:Funag.,巴西第一位內閣大臣,就是最突出的代表。
帝國時期,政黨問題不可忽視。巴西政黨一分為三:溫和自由派(俗稱“圓帽黨”),代表東南部農民利益,攝政時期主要掌權,他們擁護強大且集中的君主制度??駸嶙杂膳?俗稱“草帽派”),代表城市中產階級和其他省份地主的利益,他們想要地方全面自治的聯(lián)邦君主制,這個最激進的政黨擁護共和政府。復辟派則呼吁佩德羅一世(Dom Pedro I)重登皇位。其成員有葡萄牙商人、軍人、外籍雇傭兵和佩德羅一世(Dom Pedro I)在位時的政治要人,還有安德雷德(Andrada)家族的兄弟們。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地區(qū)沖突不斷,如“破衫漢”戰(zhàn)爭、厄瓜多爾聯(lián)邦戰(zhàn)爭、巴萊亞達叛亂、海灘革命等,頻繁的暴動說明人民一開始就對帝國皇室不滿。
1840年攝政末期,多虧咖啡這種新出口農作物,巴西經濟開始有復蘇跡象。起初咖啡種植只是為了滿足國內當?shù)叵M。19世紀開始,咖啡已成為巴西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種植咖啡的大型農場*巴西模式讓權力行使和土地所有權的和諧關系得以鞏固。殖民地時期到1832年間,土地制度授予國王摯友的稱號給巴西地主。1850年,土地法取代該土地制度,并留存至今,土地法對巴西土地管理歷史有先導性作用。沿著里約熱內盧省的帕拉伊巴峽谷不斷擴大,延伸到米納斯吉拉斯東南部和圣保羅北部??Х确N植不斷加大,傳統(tǒng)作物棉花和糖產量卻在下降。1837—1838年,咖啡主要出口美國,占巴西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種植咖啡讓東南部的大農場主(咖啡巨頭)獲得了必要的經濟支持來鞏固自己高于其他省份的政治地位??Х确N植者的主導權一直維持到1930年革命,這場革命改變了“拿鐵咖啡政策”的領先地位,還讓米納斯吉拉斯州(畜牧業(yè))和圣保羅州(咖啡種植)的鄉(xiāng)村寡頭成為共同領導者。
1888年奴隸制被廢除,1889年共和宣言發(fā)布,一方面表明鄉(xiāng)村寡頭勢力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則表明巴西的城市變遷。急需人力取代奴隸進行勞動,巴西加快了吸納移民的進程,尤其是歐洲移民;那時已有幾十萬意大利人和德國人來此工作,主要集中在圣保羅內陸地區(qū)的咖啡種植園,還有少量在新興工業(yè)園和國家特區(qū)*據估算,截至1900年,巴西已有超過80萬的意大利和德國移民。。由于移民涌入,圣保羅市人口從1872年的3.1萬人增至1900年的23萬多人。1908年,日本移民也涌入圣保羅西部地區(qū)的咖啡園。雇傭勞動制也隨之建立。
這股移民潮對巴西文化意義重大,尤其是南部、東南部的城市。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不僅影響巴西經濟發(fā)展,更帶來深刻的政治影響。塞爾索·富爾塔多(Celso Furtado)在其經典著作第五章“20世紀工業(yè)體系的經濟轉型”里,記述了當時的經濟發(fā)展進程。*Furtado,Celso (2009).Forma??o Econmica do Brasil. edi??o comemorativa 50 anos. S?o Paulo:Companhia das letras.這位經濟學家說道:“20世紀上半葉,以國內市場為主動力的經濟體制開始發(fā)展?!?Furtado,Celso (2009).op.cit,p.324.以政治視角為背景的研究成果雖多,但是佩德羅·杜特拉·豐塞卡(Pedro Dutra Fonseca)的著作絕對算得上經典之一。*Fonseca,P.C.D (1989).Vargas:o capitalismo em constru??o.S?o Paulo:Brasiliense.
熱圖利奧·瓦加斯(Getúlio Vargas)在位時期是巴西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位政治家生于南里奧格蘭德市,兩次擔任巴西總統(tǒng)(1930—1945年、1951—1954年),在位19年。他既是現(xiàn)代巴西玩弄計謀的高手,也是建立巴西工業(yè)化的國家政客。從治理國家的角度來看,他建立了勞工工商部和教育衛(wèi)生部;1930年設定了最低工資制,以裝食物的“籃子”為基本單位,最低工資必須能夠購買當?shù)?0個基本“食物籃子”;還創(chuàng)立了《勞動法》。因為密切聯(lián)系工人階級,他被稱為“窮人之父”。他創(chuàng)建了大型國有企業(yè),如巴西石油公司、巴西電力公司和巴西國家鋼鐵公司*Costa Lima,Marcos (2013).“A Assessoria Econmica do segundo governo Vargas e a constru??o do Estado brasileiro moderno”. In:Marcos Costa Lima (Org.) Os boêmios cívicos. A assessoria econmico-política de Vargas (1951-54). Rio de Janeiro;E-papers/centro Internacional Celso Furtado de Políticas para o desenvolvimento.。
說瓦加斯是巴西政治發(fā)展的一個分水嶺是因為,雖然他寫下《致巴西人民》*CPDOC,Center for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Brazil (CPDOC),that belongs to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of Funda??o Getulio Vargas http://cpdoc.fgv.br/(acesso em 6/01/2017).的遺囑就自我了斷,但他創(chuàng)立的政治二分法影響深遠:為了國家自治發(fā)展,減少對外依賴,消除巴西社會不平等現(xiàn)象,應該忽視政治進程中的所有分歧。直到多年后的1994年,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當選總統(tǒng),他在參議院公開發(fā)表政治宣言才表明瓦加斯時代的終結。
巴西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都以國家發(fā)展主義為主導。例如,宣稱“5年實現(xiàn)50年發(fā)展”的儒塞利諾·庫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總統(tǒng)在位期間(1956—1961年),巴西利用國際資本大力推動工業(yè)化。直到若昂·古拉特(Jo?o Goulart)擔任總統(tǒng)期間(1961—1964年),發(fā)生軍事政變,軍事政權反對熱圖利奧(Getulio)追隨者主張的政策(進行土地改革*20世紀50年代,鄉(xiāng)村第一個工會支持的農民聯(lián)盟產生了,天主教會和巴西共產黨也積極推動土地改革。農民要求擴大權利,土地改革的呼聲愈演愈烈,1919年由大地主代表組成的巴西鄉(xiāng)村組織成立,開始參與重大決策。如今,大地主人數(shù)在國民大會占很大部分,被稱為“鄉(xiāng)村主義者”。和收繳國際資本帶來的海外利潤)。隨后,巴西處于獨裁排外統(tǒng)治長達21年(1964—1985年),軍事暴政,國會解散,制度形同虛設,都阻礙了民主憲政的發(fā)展。
由于新興派和自由保守派意見不一,巴西重啟民主化進程失敗。自由保守派完全擁護美國主導的冷戰(zhàn)政策,完全依從《華盛頓共識》和新自由主義政策。
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Luis Ignácio Lula da Silva)當選總統(tǒng)(2003—2010年)宣告了國家民主、消除社會不公、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國家工業(yè)發(fā)展理念的回歸。盧拉政府促使迪爾瑪·羅塞夫(Dilma Roussef)當選總統(tǒng)(2011—2016年在位),但羅塞夫蟬聯(lián)總統(tǒng)不久就被彈劾了。2003—2010年間,巴西極貧人口從15.8% 降至 7.27%;2011—2014年間,從6.31% 降至 4.2%。*Costa Lima,Marcos;Silva,Joyce,H. (2016).“The conservative reaction in Brazil. The pendulum has swung to the right in the world scenario”. In:World Affairs - April-June,v. 20,n.2,p.152:168.
在巴西“悠久的歷史”過程中,那些研究者堅持不懈地探索分析1964年軍事政變和迪爾瑪·羅塞夫(Dilma Roussef)政府,這項工作絕不是毫無意義的。臨時政府由極端保守的國會和最高法院把持,實施嚴苛反動的經濟政治措施,如提高退休年齡、削減勞工福利、對巴西石油公司等國有企業(yè)進行非國有化改革,減少有利于縮小社會不公的福利計劃。巴西現(xiàn)在又重蹈經濟調整政策的覆轍,失業(yè)率上升,經濟增速放緩。
巴西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塞爾索·富爾塔多(Celso Furtado)的某些反思值得關注:巴西的民族身份是由上層精英塑造的,而非廣大人民?
1984年,富爾塔多在某次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極其發(fā)人深省的問題:“我們究竟是誰?”*Furtado,Celso (1984).“Que Somos?”. Conferência proferida no Encontro Nacional de Política Cultural. Belo Horizonte.他認為:“如果希望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最大作用以促進未來發(fā)展,巴西目前復興過程的第一件事應是反思我們的民族身份。想要發(fā)展,我們不應執(zhí)著于分辨外界強加給我們的方法是否合理,而應對發(fā)展目標心中有數(shù)。”*Furtado,Celso (1984).“Que Somos?”. Conferência proferida no Encontro Nacional de Política Cultural. Belo Horizonte.
塞爾索·富爾塔多認為,探討巴西未來應首先對巴西文化進行反思。在他所著的另一本書里,富爾塔多強調了巴西精英階層和人民群眾間的距離。他說:“那段時期最突出的文化特色……如果否定人民藝術創(chuàng)造性的意義,他們就會形成負面形象,代表著落后愚昧?!?Furtado,Celso (1984a).Cultura e desenvolvimento em época de crise. Rio de Janeiro:Paz e Terra,p.23.
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沒有論述:巴西亞馬遜地區(qū)因種植大豆使環(huán)境遭到破壞*Soares Domingues,Mariana;Bermann,Célio (2012).“O arco de desflorestamento na Amaznia:da pecuária à soja”. In Ambiente & Sociedade,S?o Paulo v. XV,n. 2,p.1-22 mai.-ago.;宗教問題(國家由天主教徒建立,福音派卻日益壯大);巴西國土占南美洲絕大部分,卻缺少鐵路運輸;貧民窟問題;黑人犯罪隱患;城市交通問題;城市暴力問題;政府高層腐敗問題。沒有國家項目,缺乏立本的根基。
巴西的土地集中程度*Oxfam do Brasil(2016).Terrenos da Desigualdade. Terra,agricultura e desigualdades no Brasil rural. Novembro,Oxfam Brasil (www.oxfam.org.br).相對穩(wěn)定。根據農業(yè)統(tǒng)計局2006年發(fā)布的數(shù)據:1985年基尼系數(shù)為0.856(這是用來衡量貧富差距的指標,0指收入分配完全平等,1指收入分配完全不平等),2006年基尼系數(shù)則為0.872。
濫用農藥的問題*Milanez,Bruno;Firpo de Souza Porto,Marcelo;Castelo Branco,Jeffer;Leroy,Jean-Pierre;Nycs,Zuleica (2008).“Os agrotóxicos e a for?a das multinacionais”. In:Le Monde Diplomatique do Brasil,Ed.14,set.也很嚴重,巴西是世界第二大農藥使用國。2002—2007年,農業(yè)凈銷售額從19億美元增至54億美元,并且所有數(shù)據研究顯示增長還會繼續(xù)。原因在于優(yōu)化了農產品出口模式,它和農業(yè)替代模式不同,不將生物多樣性視為天敵。這些農業(yè)跨國公司的出現(xiàn)說明利潤只掌握在個別企業(yè)手中,以下10家企業(yè)占據了巴西90%的國內市場:拜耳(德國)、先正達(瑞士)、巴斯夫(德國)、孟山都(美國)、陶氏(美國)、Milenia / Makteshim Agan (德國/以色列 )、杜邦(美國)、富美實(美國)、Nortox(巴西)和愛利思達(日本)。
大豆種植面積從1990年的970萬公頃增至現(xiàn)在的2156萬公頃。非政府組織巴西綠色和平組織證實,自2004年,大豆產業(yè)已成為破壞森林的新因素。該組織點名4家跨國企業(yè):阿徹丹尼斯米德蘭公司、邦基公司、路易達孚公司和嘉吉公司。這些企業(yè)幾乎壟斷了歐洲大豆產業(yè),再提供原料給畜牧業(yè)。幾乎整個生產線原料都由它們提供,從種子農藥到港口倉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所以主導了相關產業(yè),當?shù)亟洕驳貌坏桨l(fā)展。它們還支持著巴西60%的大豆產量*Soares Domingues,Mariana;Bermann,Célio (2012).op.cit,p.9.。因此,農業(yè)機械化、化肥使用和基因改良種子讓單一種植大豆的農業(yè)模式逐漸形成,人口隨之遷入城市,大型房地產項目也不斷開發(fā)。
巴西財富也高度集中在部分人手中*Receita Federal (2016).http://idg.receita.fazenda.gov.br/dados/receitadata/estudos-e-tributarios-e-aduaneiros/estudos-e-estatisticas/11-08-2014-grandes-numeros-dirpf/grandes-numeros-dirpf-capa.。巴西國稅局2015年公布的所得稅數(shù)據更有助于我們了解本國收入和財富分配情況,不到1%的納稅人擁有全國30%的財富。盡管2013年金字塔頂端的人數(shù)稍有下降,但稅收數(shù)據顯示近幾年頂端納稅人掌握的財富數(shù)量相對穩(wěn)固。2007年,有6萬6596人月收入比最低工資標準的160倍還多,占國民總收入的15.8%,占國民資產總額的22.2%。
數(shù)據還表明,高收入人群繳納的稅款和其收入不相符。*Instituto Brasileiro de Planejamento e Tributa??o (2015).“71thousands Brazilians concentrate 22% of all the wealth. This elite represents 0,3% of all income tax filers by 2013”. Cf:http:// www.ibpt.com.br/ noticia/2234/71-mil-brasileiros-concentram-22-de-toda-riqueza-veja-dados-da-Receita.2013年,收入超過最低工資160倍的人群,只有35%納了稅;收入為最低工資標準3~5倍的人群,超過90%的人納了稅。
2013年,納稅最多的0.3%人群,收入為2980億雷亞爾,占國民總收入的14%;財富總額為1.2萬億雷亞爾,占國民財富值的21.7% 。這相當于人均收入417萬雷亞爾,人均財富額 1700萬雷亞爾。
當然,雖然巴西的確存在各種問題,但我們也具備利于經濟發(fā)展的有利因素,進行了關乎民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項目。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廣闊的亞馬遜流域(雖然當?shù)厣趾途用裨獾綈毫訉Υ?都是巴西寶貴的財富。除了亞馬遜流域,我們還有加拉尼含水層,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庫。我們有熱情好客的人民,雖然他們曾遭受權貴富人的不公對待。我們還有豐富的文化,自然災害少發(fā)的優(yōu)勢,和鄰國關系和睦。上一次軍事戰(zhàn)爭還是1864年,巴拉圭和三國同盟(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的戰(zhàn)爭,1870年3月戰(zhàn)爭結束,這說明巴西和鄰國和平共處了近150年。
巴西發(fā)展任重而道遠,我們要改變社會不公,保護好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能動性來開辟一條造福全民而不僅是權貴的大道。正如達西·里貝羅(Darcy Ribeiro)所寫:“領頭羊是什么樣的?如何成為領頭羊?——我們要合理規(guī)劃壯大之路并堅持不懈,時刻都能戰(zhàn)勝改革現(xiàn)有社會秩序遇到的任何難關!”*Ribeiro,Darcy (1995).O Povo brasileiro. A forma??o e o sentido do Brasil. S?o Paulo:Companhia das Letras,p.446.
RethinkingofBrazilianHistory,CultureandNationalIdentity
MarcosCostaLima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F(xiàn)ederal University of Pernambuco,Brazil)
Through analyzing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Brazil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the imperial period and 20th century,the paper discloses 500 years of Brazil historic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Brazilian national identity was based on colonial theory and culture,while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culture dominated the independent Brazil national identity. In 20th century,with the grea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Brazil society,by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culture,the trend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Brazil is still unclear.
Brazil;History;Culture;National Identity
張國超,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yè)。
梁新倩,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國家哲學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2CGL125)。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