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波
文化因包容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發(fā)展
——“語言傳播與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王宇波
2017年6月28—29日,武漢大學與牛津大學、利茲大學共同成功舉辦了“語言傳播與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和學者圍繞中國文化研究、文化比較研究、語言及語言傳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達成了諸多共識,認為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語言傳播 文明對話 中國文化 文化市場 國際傳播
2017年6月28—29日,語言傳播與文明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英國牛津大學舉行。會議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軟實力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英國利茲大學語言文化社會學院主辦,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牛津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國際漢語教學研究生指導協(xié)會承辦。來自中國、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加拿大等十多個主要國家的一流大學及相關機構的40多位知名專家出席了會議,共同研討中華文化、不同文化比較、語言傳播與文化融合、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的理論與方法、文化市場發(fā)展等重要學術話題,以推動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思想碰撞和文明互鑒。
開幕式上,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王永利先生致辭,高度贊賞武漢大學在推進海外中國研究方面的開創(chuàng)和示范意義,并期望武漢大學繼續(xù)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中外文明對話方面發(fā)揮引領作用。牛津大學國際戰(zhàn)略辦公室東亞區(qū)域負責人Ed Nash先生,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長沈壯海教授,利茲大學中文學部主任David Pattinson博士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一致充分肯定這次會議的重要意義,表示對會議的支持和祝愿。
在閉幕式上,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Rana Mitter教授致閉幕詞,他指出,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專家對語言傳播和文化對話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有不少新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他贊揚武漢大學學術積淀深厚,會議組織周密而高效,舉辦得非常成功。
來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圣彼得堡大學、羅馬大學、麥吉爾大學、大阪大學等20多所世界著名大學的40多位知名專家緊緊圍繞“語言傳播與文明對話”這一主題,集中于幾個重要話題開展了深入而且熱烈的討論。
在中國文化研究方面,武漢大學沈壯海教授提出了認識中國文化的五個維度,即:生動的文化建設實踐、核心價值觀、傳統(tǒng)文化、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開放;認為由此可以深刻地領略一個有根基、有靈魂、有持守、有創(chuàng)新、有氣度的國家文化形象。德國特利爾大學Karl-Heinz Pohl教授闡述了中國儒家“以人為本”“和諧”“天下為公”“小康”等思想資源,比較了中西政治理念的一些異同,提出了借鑒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以解決現(xiàn)實世界問題的可能性。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涂險峰教授分析了想象域、象征域和真實域里的“中華文化主體性”,認為在想象域、象征域和真實域三者之中,每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影響了第三者的存在并驅動其間的動態(tài)變化,這種拉康(Lacanian)式的三元拓撲結構可為理解中國當代學術話語中的“中華文化主體性”問題提供一個參考視角。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趙世舉教授認為,當今人類面臨著新的困擾和威脅,重新審視中華文化中凸顯人的社會性和存在方式及生命價值的“我”的豐富內涵,如嚴以律己、愛人及物的德行,舍己為人、和諧利群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命運共同體意識,天下大同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等,具有深刻的世界性現(xiàn)實意義。中央音樂學院常平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美學觀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精神內涵,以及如何傳承發(fā)展和向外傳播中國音樂等問題。
在文化比較研究方面,意大利羅馬大學教授、《明清研究》雜志主編Paolo Santangelo比較了古代中國晚期與歐洲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對愛人形象建構的異同,分析了其相似現(xiàn)象背后的不同因素的影響。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歐洲漢語教學學會會長、法國國民教育部原漢語總督學Jo?l Bellassen從歷史、政治、意識形態(tài)、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方面,辯證地分析了中法文化的許多相似點和不同之處,探討了語言與民族特征之間的關系。國際漢語教學研究生指導學會主席、英國利茲大學楊嵐博士從與西方文學和西方音樂相比較的角度,考察了中國文學和中國音樂的國際意義,討論了西方文學和音樂對中國文學和音樂的影響,以及中國文學和中國音樂在中外文化對話中傳播的意義和實踐。
在語言及語言傳播方面,全美中文教師學會原會長、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儲誠志教授認為,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態(tài)度可區(qū)分為“通、容、融、同” 四個層次。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遵循現(xiàn)實性原則,服務于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的實用交際能力和適切的觀念認知,以幫助學生達成與目的語社群的“文化融通”為主要目標。全美東亞語文資源中心主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Galal Walker教授和簡小濱教授提出,要通過“體演文化”營造一個有助于“自我”與“他者”溝通、了解、理解與共處的“第三空間”。牛津大學漢語中心主任干曉允介紹了牛津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和做法,重點探討了漢學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問題。日本中國語教育學會會長、大阪大學教授古川裕,法國巴黎七大副教授齊沖則從漢語漢字本體的特點和文化內涵角度,研究了漢語理解和教學中的重要問題。挪威卑爾根大學趙守輝教授從新加坡語言政策與語言實踐的不一致性,探討了華人社區(qū)漢語保持的重要問題。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Elisabeth HSu通過對一個多元文化環(huán)境的診所語言使用情況的個案分析,深入探討了跨文化交際和文化交融的若干重要問題。日本神戶學院大學教授、亞太漢語教學研究會主席胡士云以日本漢語學習者為例,深入剖析了語言學習中的文化問題。
文化傳播與交流方面,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文化軟實力研究》雜志主編駱郁廷認為,在不同國家語言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傳播,不僅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存在和共生性發(fā)展,極大地增強了跨文化傳播中的“軟實力”,而且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和氛圍,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不同國家的合作共贏和“硬實力”的提升。武漢大學媒體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單波教授梳理了中國的“謙虛”價值觀念在西方心理學領域被發(fā)現(xiàn)、被爭論、被理解又被誤解的過程,認為由于跨越傳統(tǒng)、跨越語際之難,那些文化心理學家也仍然停留在遠方的眺望,而未能達到“視界的融合”。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原主任Wilt L. Idema教授介紹了晚清時期北京俗文學的收集、整理、翻譯和再創(chuàng)作的有關情況,探究了這些作品所具有的極高文化價值。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研究員Lena Springer探討了歐洲的漢語教育與科技文獻及醫(yī)藥術語的翻譯問題,認為不斷加強科學和文化學習,對提高中文學習能力非常重要。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馬義德副教授通過對該校東方系圖書館收藏的中國清代畫冊的研究,探討了中國文化作品對外傳播的問題。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華教授、利茲大學Frances Weightman教授等也從各自角度深入探討了文化著作翻譯中的重要問題。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英國卡迪夫大學馬海麗等深入探討了國家文化政策、文化市場、文化產業(yè)等方面的新課題。加拿大中文教師學會主席、麥吉爾大學王仁忠教授,以中加兩國交往與文化交流中的兩個關鍵人物為例,探討了國際文化交流中個人的重要作用。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王宇波博士認為,新媒體為我國對外文化傳播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和方式,改變了傳播形式單一、吸引力缺乏等難題。
與會學者認為,應該共同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通過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大家一致高度肯定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和取得的成效,深信此次會議必將在深化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增進相互了解、促進文化包容和文明互鑒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CultureFlourishesviaToleranceandCivilizationIntegratesviaMutualLearning—Summary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LanguageCommunicationandCivilizationDialogue
WangYubo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Civilization Dialogue” was held successfully at Oxford University on June 28-29,2017.Such issues as Chinese culture study,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language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were discussed widely and deeply by experts and scholars,and reached much consensus. They believe that we should furtherance mutual respect and harmony between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so that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 can be a bridge to promote the friendship among people of all countries,a motive force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and a link to maintain the world peace.
Language Communication;Civilization Dialogue;Chinese Culture;Culture Market;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王紹霞,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建設項目“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報告”(11JBG011)。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