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道德之理解誤區(qū)

      2017-03-11 14:57:57劉月嶺
      武陵學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感性命令正義

      劉月嶺

      (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贛州 341000)

      □中華德文化研究□

      論道德之理解誤區(qū)

      劉月嶺

      (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贛州 341000)

      當前,很多人對道德的理解存在誤區(qū)。這些誤區(qū)主要有:混淆道德與道德狀況,把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當作道德的標準,陷入道德相對主義泥潭,直接把幸福當作道德,道德實踐僅僅訴諸個人自律,輕視道德的價值等。明確識別這些誤區(qū),既是正確理解道德內(nèi)涵的有效方式,又是提升道德素質的基本路徑。

      道德;理性;理解誤區(qū)

      道德以人的理性為源泉,主要體現(xiàn)為個人意志自由、社會制度正義,是人的一種文明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念與人生境界。當前,許多人對道德的理解存在誤區(qū),秉持著不正確的道德理念,導致了不道德的行為。明確識別這些誤區(qū),既是正確理解道德內(nèi)涵的有效方式,又是提升道德素質的基本路徑。

      正確把握道德的內(nèi)涵,是一個人真正達至道德境界、自覺踐行道德原則的必要條件。道德有沒有確切的內(nèi)涵?可否用一句簡短、明確而又內(nèi)涵深刻的話來概括?答案是肯定的。迄今為止,道德的確切內(nèi)涵可以用卓越的啟蒙思想家康德的“絕對命令”來表達,那就是“要只按照你同時能夠愿意它成為一個普遍法則的那個準則去行動”[1]482。這種“絕對命令”的一種具體形式是:“你要如此行動,即無論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還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時候都同時當做目的,絕不僅僅當做手段來使用。”[1]437簡而言之,就是不要把人僅僅當手段,而要把人當目的。需要說明的是,既不要把別人僅僅當手段,也不要把自己僅僅當手段,都要當目的;可以把人當手段,但同時要把人當目的。這是一種比較抽象的形式化的卻是獲得普遍公認的對道德內(nèi)涵的詮釋??档碌牡赖吕碚摚且云毡?、共同的人性為根基的。不可否認,人性是復雜、多變的。但同樣不可否認,人性也具有共同的屬性。在倫理學視域,人性具有兩種基本屬性,一種是理性,另一種是感性欲望,二者通過人的意志支配人的行為。人的理性向意志發(fā)布命令,人的感性欲望同時也向意志發(fā)出要求。當人的意志按照理性命令來支配行為時,就是意志自由,其行為就是道德行為。當人的感性欲望的要求與理性命令不一致,而意志按感性欲望的要求支配人的行為時,就是意志不自由,其行為就是不道德的行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有理性并按照理性命令采取行動。這是人區(qū)別于其它無理性存在物的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根據(jù)。這里的理性不是認知理性,更不是工具理性,而是實踐理性。當然,道德并不排斥感性欲望的滿足即幸福??档绿岢龅摹敖^對命令”,就是要求人在追求幸福時要遵從理性命令,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良心”,讓個人的主觀的行為準則符合普遍的共同的道德原則。

      對道德的理解,僅僅把握道德的基本內(nèi)涵是不夠的。因為道德內(nèi)涵比較寬泛,人的道德思想與行為又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以致經(jīng)常陷入理解誤區(qū)。識別這些理解誤區(qū),能很好地增進對道德的正確理解,繼而形成正確的道德理念并采取道德的行為。當前,對道德的理解,存在下面幾個常見的誤區(qū)。

      一、混淆道德與道德狀況

      道德與道德狀況不同。道德是以道德原則為依據(jù)的思想與行為,道德狀況是一個人、一個群體或一個階層的道德水平與道德階段。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道德狀況所引發(fā)的思想與行為,有時是不道德的,或者說,是違背道德的。道德與道德狀況的區(qū)別,可以通過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給予明確說明。美國道德認知發(fā)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經(jīng)過長期實證研究與哲學反思之后認為,按照道德判斷的依據(jù),人的道德可以分為三個水平,每個水平又分為兩個基本階段。三個水平從低到高依次是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或原則水平[2]165-167。與三個水平相應,道德發(fā)展的六個基本階段分別是:階段1,他律的道德;階段2,個體主義的工具性道德;階段3,人際規(guī)范的道德;階段4,社會系統(tǒng)的道德;階段5,人權與社會福利的道德;階段6,可普遍性的、可逆的以及規(guī)定的普遍倫理原則的道德[2]602-614。不同的道德水平與階段,就是不同的道德狀況。真正的道德,是指原則水平的道德。當然,道德狀況處在原則水平的人同樣會有不道德的思想與行為,而處在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的人也會有道德的思想與行為。道德水平與階段的高低并不代表道德價值或道德品質的層級,比如階段5并不比階段4更具道德價值。因為,道德水平與階段較高的人盡管對道德的認知與理解比較清楚,其道德判斷的水平較高,在一定情境采取道德行為的概率較大,但由于自律能力往往受到其他事物的強烈影響,未必會采取道德行為。然而,一般而言,道德水平與階段較高的人,尤其是道德狀況處在原則水平的人,其思想修養(yǎng)與精神境界比處在前兩個道德水平的人相對較高。道德發(fā)展是一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維度,奠基于道德基礎上的正義更是一個社會的文明標志。因此,促進一個人的道德水平與階段不斷上升與發(fā)展,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而較低道德水平與階段的人盡管對道德的認知與理解并不十分清楚、確切,道德判斷并不成熟,但他們由于功利目的、道德直覺、責任判斷、社會規(guī)則等原因,也能夠采取道德行為。這種處于較低道德水平與階段的人的道德思想和行為,可以認為是由功利、權威所導致的,或者是道德原則已經(jīng)習俗化、規(guī)則化的結果。因而,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個人的道德自律能力,即人的德性能力。處在不同道德水平與階段的人,或者說,道德狀況不同的人,雖然道德判斷的依據(jù)不同,但是,只要按照符合道德原則的個人準則或社會規(guī)則行事,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道德的人。

      對三個不同水平、不同類型道德依據(jù)的混淆,不僅本身是對道德的一種誤解,而且是導致其他誤解的基本原因。

      二、把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當作道德的標準

      道德不是權威命令,也不是傳統(tǒng)習俗,更不是任何一種社會規(guī)則,而是體現(xiàn)個人自律與社會自由的屬人的一種文明德性。一些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可能融入了道德的要求,其目標也與道德要求相一致,但是,有一些本身卻是違背道德的。譬如,封建社會君主的獨斷專橫,男尊女卑、血緣親疏的社會習俗,等級貴賤的思想傳統(tǒng)與社會規(guī)則;資本主義社會導致貧富分化、社會分裂的經(jīng)濟規(guī)則;等等。因而,許多符合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納粹分子遵從上級命令而屠殺無辜猶太人,就是典型的遵從權威命令卻違背道德的行為。遵從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而同時又是道德行為的前提,是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本身符合道德的要求。也就是說,道德遠遠高于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它是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的原則與依據(jù)。因而,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不僅不是道德的標準,反而要以道德作為衡量自身是否文明與正義的標準。從道德的水平與階段來看,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只是處在前習俗、習俗水平道德狀況的人進行道德判斷的依據(jù),而不是處在后習俗水平即原則水平道德狀況的人進行道德判斷的依據(jù)。把權威命令、社會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當作道德的標準,不是真正的道德自律,而是典型的他律,從而無法體現(xiàn)人之道德的自由本性。實質上,這也是混淆道德與道德狀況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這種混淆由于比較普遍且影響深遠,因而值得單獨進行辨析。當前,一些人只把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規(guī)范當作道德的標準,更有甚者,只把道德與男女關系扯在一起。顯然,道德已被這些人膚淺化、狹窄化、庸俗化了。這種情況,與我國學界的道德理論以及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道德教育僅重視道德傳統(tǒng)、道德準則而忽視道德原則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從學界開始,對道德正本清源,確定道德的真正內(nèi)涵,進而指導學校道德教育,才能使整個社會逐步走出這種道德之理解誤區(qū)。

      三、陷入道德相對主義泥潭

      道德相對主義認為,道德不存在最終、根本的標準與依據(jù),主要理由有三:一是過去被認為道德的思想與行為,現(xiàn)在卻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了。譬如,在歷史上長期存在過的奴隸制,現(xiàn)在受到人們的普遍唾棄。二是不同的道德準則之間在一定情境存在沖突,即所謂“道德困境”。譬如,在著名的海因茲偷藥故事中,海因茲是應該偷藥以挽救病危的妻子,還是應該守法而不顧妻子的生命。有些人對此存在爭議。三是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為道德判斷提供了多樣化的標準。譬如,同性戀在許多人看來是不道德的,而有些人卻對此給予了理解與支持,甚至一些國家,在法律上已承認同性婚姻。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道德自身的內(nèi)涵與原則也是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的。但是,最先進、最文明的道德一經(jīng)被認知、提出,其內(nèi)涵與原則就成為道德的標準與依據(jù)。在最先進、最文明的道德看來,歷史上的一些道德思想與行為,確實是不道德、不文明的。但是,這卻不是道德相對主義拒斥道德具有根本標準與依據(jù)的理由。原因是,像任何事物一樣,道德本身在發(fā)展,道德的標準與依據(jù)在變化,道德的內(nèi)涵與原則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道德作為一種文明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與人類其他文明形式一樣,處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這是其一。其二,在一定情境中,一種行為涉及兩個或多個領域,一些符合道德原則的行為準則之間確實存在沖突,但這些沖突并不是真正的道德困境,而是某一領域的符合道德原則的行為準則被不恰當?shù)貞糜诹硪活I域了。當符合道德原則的行為準則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只有以道德原則行事,才能擺脫所謂“道德困境”。以著名的海因茲偷藥故事為例。海因茲偷藥的故事既涉及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又涉及市場經(jīng)濟領域。無論是海因茲,還是藥劑師,都要在符合道德原則卻相互沖突的行為準則之間進行抉擇,都面臨著“道德困境”。海因茲偷藥行為是一種救死扶傷的行為,顯然是符合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人道主義準則的。而且,他不僅僅把藥劑師當手段,隨后會盡力償還醫(yī)藥費用。但是,偷藥卻違背市場經(jīng)濟領域等價交換準則,而等價交換準則卻是符合道德原則的,因為等價交換準則是道德原則在市場經(jīng)濟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藥劑師不降價賣藥給海因茲,也是符合市場經(jīng)濟領域等價交換準則的。但是,他的行為又是一種醫(yī)治行為,顯然違背了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的人道主義準則,人道主義準則是道德原則在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在此情境,只有按照道德原則行事,才能擺脫“道德困境”。海因茲偷藥雖然違背了市場經(jīng)濟領域等價交換準則,但在,卻是道德行為,因為道德的根據(jù)是以人為目的。藥劑師不賣藥給海因茲,也沒有采取其他救助措施,雖然符合市場經(jīng)濟領域等價交換準則,但是,卻是不道德行為,因為他只把病人當作賺錢的手段,而不同時把病人當目的。總之,普遍適用的是道德原則,適于某一領域的只是一種道德準則。其三,道德原則作為判斷思想與行為之善惡的標準與依據(jù),從不先驗地判斷一種具體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優(yōu)于或劣于其他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一個人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只要不妨礙或危害他人,就是道德的。這是道德原則在社會生活領域里的自由選擇準則的體現(xiàn)。譬如,一個人是喜歡吃辣,還是喜歡吃酸,這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其行為準則符合每個理性人都同意的道德原則。不同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只要符合道德原則,都應當受到平等尊重。當然,道德本身也是一種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它認為,只有符合道德要求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生活。

      四、直接把幸福當作道德

      康德認為,道德的實踐目標是德福一致,是配享幸福,是至善。因而,道德并不拒斥幸福。但是,卻不能直接把幸福當作道德。幸福不是道德,只是感性欲望的滿足。追求與獲得幸福,可能是道德的,也可能是不道德的,這要看幸福是否符合道德原則的要求。道德實踐所要求的,是感性欲望的滿足即幸福必須符合理性命令即道德原則。一個道德的人,能夠自覺抑制甚至能夠超脫不道德的感性欲望。這是一種道德自律能力,也是一種不為感性欲望所束縛的道德自由。寧可放棄生命、愛情等人們所珍視的帶給人們幸福的事物而不去違背道德及奠基其上的正義,最為有力地體現(xiàn)了道德這種令人敬仰的人生境界?!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這般圣人格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種傳頌名句,就是對遵從道德、追求正義的推崇與歌頌。不道德的幸福,是沒有理性的動物式的感性欲望的滿足,是自身感性欲望的奴隸,是一種不自由。不道德的幸福,理性的道德人是感受不到的,甚至只能感受到由它所導致的內(nèi)心自責與痛苦。如果直接把幸福當作道德,實質上就是強調了人的感性欲望而忽視了人的理性,甚至承認人是一種沒有道德理性、只追求感性欲望滿足的動物。那么,屬人的尊嚴與價值就不存在了。為了獲得感性欲望的滿足即幸福,幾乎是引發(fā)所有不道德思想與行為以及導致各種社會不幸與苦難的人性根源。以康德、羅爾斯為代表的義務論思想家們對功利主義的批判,正是基于功利主義把幸福當做比道德與正義更為根本的個人準則與社會原則。因此,直接把幸福當作道德的標準,是對道德的嚴重誤解。道德本身,是不以幸福為條件的。為了追求幸福而違背道德的人,是道德人格不成熟的人,甚至不具有理性的價值與尊嚴,只是無理性的存在物而已。當然,人為剝奪或壓制一個人的符合道德原則的幸福,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違背了每個人平等自由地追求幸福的道德準則,從而違背了道德原則。道德既不是空洞的說教,也不是清規(guī)戒律,它的實踐目標是德福一致的至善。同樣,以道德原則為根基的正義,對人而言具有同樣的意義。如康德所說:“如果公正和正義沉淪,那么人類就再也不值得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盵3]

      五、道德實踐僅僅訴諸個人自律

      對任何人而言,道德實踐不僅僅是個人自律,不僅僅是用理性指導與約束自身的各種感性欲望,而且要通過自己的道德思想與行為影響他人趨向道德,積極凝聚公正文化,努力建構與實施正義的社會制度。最基本的道德實踐是個人自律,但是,對每個人而言,都存在著理性與感性欲望的爭斗,人的道德狀況又千差萬別,道德思想與行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道德思想與行為傾向。從而,道德自律所具有的一定程度的隨意性、偶然性與不確定性,使得道德思想與行為的普遍實現(xiàn),必須借助正義而理性的社會制度加以規(guī)范、引導與保障。社會制度所具有的穩(wěn)定性、繼承性與強制力,社會制度對個人思想與行為的廣泛而深刻影響,能夠有效彌補個人自律之不足。因此,道德實踐不僅要求個人自律,其更有效的方式是依靠正義制度。仍以海因茲偷藥故事為例。如果社會醫(yī)療保險、保障制度健全,海因茲與藥劑師就不會遭遇這種“道德困境”。建構與實施正義的社會制度,成為踐行道德更為有效、合乎理性的一種途徑。

      道德不是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卻也離不開融入了道德要求的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與社會規(guī)則,尤其是正義的社會制度。因而,一個道德的人,不僅會注重修身自律,營造公正文化,而且會主動建構與實施正義的社會制度。理性已經(jīng)成熟、道德高度發(fā)展的人畢竟總是少數(shù),大部分人都是依據(jù)基本的良心即道德直覺以及權威命令、傳統(tǒng)習俗、社會規(guī)則中的道德因子來判斷思想與行為的善惡。由于大部分人的道德狀況處在前習俗、習俗水平,很難達到對道德的真正理解,因而他們的道德直覺不會十分明確,道德情感不會十分強烈,道德意志不會十分堅定。因此,僅僅強調個人自律而忽視制度正義,是沒有很好的理解道德;僅僅強調制度正義而忽視個人自律,是不清楚制度正義的人性根源。同時,正義的社會制度對人的道德發(fā)展是必不可少的外在條件。個人道德能力的培育與提升,不僅要靠自我修身,而且需要平等、自由、民主的社會制度加以引導、養(yǎng)成與保障。

      密爾在《代議制政府》中就曾多次強調政治制度與個人道德發(fā)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在論及民主制度促進人的道德時,他說:“好政府的第一要素既然是組成社會的人們的美德和智慧,所以任何政府形式所能具有的最重要的優(yōu)點就是促進人民本身的美德和智慧。對任何政治制度來說,首要問題就是在任何程度上它們有助于培養(yǎng)社會成員的各種可想望的品質——道德的和智力的,或者可以說(按照邊沁更完善的分類),道德的、智力的和積極的品質?!盵4]22對于專制制度阻礙人的道德發(fā)展,他說:“他們受到妨害的不僅是在知識方面;他們的道德能力也同樣受到妨礙。凡是人們的行動范圍受到人為的限制的地方,他們的感情也就相應地變得狹隘和不健全。”[4]36

      不僅政治制度,而且經(jīng)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作為制度典范的憲法和法律制度,通過賦予并保障每個人平等而自由的各項具體權利與義務,使人們在獲得幸福的同時,有效地踐行道德原則。具有正義原則與理性形式的各類社會制度,是人們追求德福一致的至善所必需依賴的主要路徑。

      六、輕視道德的價值

      有人認為,道德雖然是人的一種文明素質,但道德的作用卻十分有限,德行也是大多數(shù)人都能輕易做到的。當一些言論被當作“道德說教”時,顯然意指這種言論沒有實際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當一些行為被認為沖破了“道德底線”時,顯然意指這種行為已讓人忍無可忍。從而,對某些人而言,道德既無實際用途,德行又能輕松做到。于是,道德被貼上了虛偽、無用的標簽。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道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在理論上,道德哲學是政治哲學、法哲學的學理依據(jù),是一門真正關注人性的人學,是解釋與規(guī)約人的各種思想與行為的最終學理依據(jù)。在實踐上,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文明屬性,是營造公正文化與建構正義制度的力量源泉。道德不僅是一個人自身具有內(nèi)在價值與尊嚴的根本屬性,而且是一個人在對待他人時不論其權力大小、財富多少、地位高低而都加以平等尊重的高貴品格。人的道德,是制度正義的人性根源,制度之自由、平等、民主等正義原則只是道德的外延與擴展。社會制度的屬性,便可見其建立與設計者們的個人德性以及制度規(guī)約下較為普遍的人性狀況。同時,道德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本身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一個基本維度。道德能力不僅標志著一個人的文明狀況,而且是一個人自我實現(xiàn)高級層次人生境界的表征。無論是誰,都應當珍視、保持與發(fā)展這種能力??傊?,道德之價值無比珍貴。對此,康德說道:“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并且,就它自身來看,它自為地就是無比珍貴……如果他竭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仍然還是一無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當然不是個單純的愿望,而是用盡了一切力所能及的辦法),它仍然如一顆寶石一樣,自身就發(fā)射著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內(nèi)就具有價值?!盵5]

      一個輕視道德的人怎能珍視道德從而主動堅守道德與踐行道德呢?怎能用其忽明忽暗、若隱若現(xiàn)的良心考量滿足感性欲望的各種強大誘惑呢?輕視道德,是導致不道德現(xiàn)象泛濫的一個重要的道德文化誤區(qū)。

      一個人踐行道德,并非能夠輕易做到。在時間上,遵從道德不是一時之事,更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個人一生的堅守與追求。人的感性欲望始終處在與理性命令的爭斗中,因而,康德才會懸設“上帝存有”與“靈魂不朽”作為踐行道德的條件;在空間上,不僅在日常生活領域,而且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法律等各領域,都需要融入道德的要求。在方式上,不僅要自律,而且還需要建構與維護正義制度;在內(nèi)容上,從個人的平凡瑣事,以至重要的社會大事,都需要按照道德原則去做。由此看來,正因為道德哲學理想之“高”,所以才讓一些人感覺是在說教;正因為踐行道德領域之“寬”,所以才讓一些人認為存在底線。

      總之,一個人只有明白了道德的真正內(nèi)涵,把握了道德的真正原則,才會更加傾向于堅守道德;只有懂得了道德的真正意義,才會更加主動地踐行道德。

      因此,正確理解道德,識別道德理解的誤區(qū),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1]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心理學:道德階段的本質與確證[M].郭本禹,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沈叔平,譯.林榮遠,校.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1:164.

      [4]密爾.代議制政府[M].汪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責任編輯:張群喜)

      Misunderstandings of Morality

      LIU Yueling
      (College of Marxism,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

      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of morality,including confusing morality and moral status,regarding authoritative commands,traditional customs and social rules as the standard of morality and thus falling into the moral relativism mire,viewing happiness as morality directly,self-discipline being the only way of morality practice,despising the moral values.A clear recognition of these misunderstandings is not only the effective way to understand the moral connotation correctly,but also the basic path of improving moral quality.

      morality;rationality;misunderstandings

      B82-059

      A

      1674-9014(2017)01-0007-05

      2016-11-13

      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制度異化研究”(14ZX0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制度異化研究——以馬克思制度異化思想為基礎”(ZX1401)。

      劉月嶺,男,山東樂陵人,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

      猜你喜歡
      感性命令正義
      只聽主人的命令
      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移防命令下達后
      分析網(wǎng)絡新聞的感性面對及思考
      新聞傳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這是人民的命令
      崇尚感性意味著什么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法律與正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6
      皋兰县| 合作市| 涪陵区| 从江县| 枣阳市| 陕西省| 阿图什市| 渝北区| 兴隆县| 饶河县| 宝山区| 平利县| 广德县| 日土县| 巍山| 应用必备| 江源县| 抚松县| 金华市| 永福县| 呼图壁县| 容城县| 错那县| 广德县| 平山县| 乐安县| 思南县| 城市| 祥云县| 乌拉特后旗| 元阳县| 门头沟区| 全南县| 汕尾市| 滕州市| 龙门县| 襄城县| 邹城市| 习水县| 洛扎县|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