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及引導策略

      2017-03-12 03:19:48唐莉莉王宇翔
      關鍵詞:媒介社交大學生

      唐莉莉,王宇翔

      (南京工業(yè)大學1.人才資源部2.社會科學處,南京 211816)

      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及引導策略

      唐莉莉1,王宇翔2

      (南京工業(yè)大學1.人才資源部2.社會科學處,南京 211816)

      以網絡技術的完善為依托的社交媒介已完成從多終端設備向手機終端聚集的過程,通過手機終端接入互聯網的新型社交媒體已經深度滲透到社會生活中。文章對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使用習慣進行研究,關注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引導策略,期望通過多種渠道共同發(fā)力,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huán)境。

      新型社交媒體;社交依賴;媒介素養(yǎng);大學生

      社交媒體的概念最早是由Antony Mayfiled 2006年在其電子書 《什么是社會化媒體》(What is Social Media)中提出的。社交媒體是一系列新型在線媒體,具有參與、公開、交流、對話、社區(qū)化和連通性的特點。典型的社交媒體類型有:社交網站(如Facebook)、博客、維基百科、視頻或音頻網站(如Apple ITunes)、論壇、內容社區(qū)(如YouTube)、微博(Microblogging)。依托于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社交媒體作為一種給人們日常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化的新型媒介,也成為各個學科的研究熱點。有學者對社交媒體的概念、發(fā)展歷程和特征進行了梳理和研究,指出“社交媒體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特別是web2.0基礎之上的互動社區(qū),它最大的特點是賦予每個人創(chuàng)造并傳播內容的能力”[1]。

      一、新型社交媒體的發(fā)展對受眾網絡行為的塑造

      在國內,社交媒體作為一種媒介形態(tài)并非新興事物,從早期的QQ、博客、BBS、校內網(原人人網)、開心網,到后來用戶數井噴式增長的豆瓣、微博、微信、陌陌、知乎等,中國國內社交媒體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2009年1月,3G牌照的發(fā)放標志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同年8月,新浪微博開始內測,并在隨后兩三年的時間內迅速完成了用戶積累。如果說從2G網絡到3G網絡是從語音向數據時代的轉變,那么2013年12月,4G牌照的發(fā)放則將中國帶入了移動終端的時代。隨著4G網絡技術的完善,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通信資費的降低,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接入互聯網,完成信息獲取、交流互動、自我表達等行為。鑒于社交媒體的發(fā)展過程,本文中的新型社交媒體主要指通過手機終端接入互聯網的各類社交媒體。

      這個發(fā)展過程背后的驅動力在于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移動設備的日益普及。媒介環(huán)境學派大師麥克盧漢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媒介即訊息。這個觀點的核心是,在各個社會發(fā)展階段,真正有意義的并不是媒介傳播的具體內容,而是當時的主流傳播媒介或傳播工具?!懊浇槭巧鐣l(fā)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都開創(chuàng)了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1月發(fā)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88億,中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6.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該報告關于個人應用特點部分提到,網民個人上網設備進一步向手機端集中,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的使用率均出現下降,手機不斷擠占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是帶動網民規(guī)模增長的主要設備。于是,手機成為各類社交媒體爭奪用戶的最佳導入渠道,各類手機應用程序不斷涌現。

      二、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及存在的問題

      各類新型社交媒體的蓬勃發(fā)展再一次顯示了受眾在媒介使用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傳播學研究中,第一次將受眾置于信息傳播過程中心地位的是“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ㄆ澰?974年發(fā)表的《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文中,將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 “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提出了“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2],這一理論將研究的視線聚焦到人們通過媒介使用行為及習慣來表達什么。

      大學生群體具有文化水平較高、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等特點,無疑也是社交媒體的重要用戶群體,同時他們也成為互聯網公司中最具潛力的用戶群。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2015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顯示,從社交用戶的年齡結果來看,以40歲以下用戶為主,占82.5%,其中20~29歲年齡段社交用戶占32.9%。因此,大學生的新型社交媒體使用行為成為各類社交媒體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參考,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突破與革新,社交媒體也對大學生的生活社交行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

      1.獲取信息與資源共享

      媒體存在的意義就在于人類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事物變化的信息需求。社交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媒體存在,其“新”在于用戶接觸媒體的方式以及媒體與受眾之間關系的變化上,其作為信息提供者的媒介的根本屬性依然是其存在的核心意義。

      現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以及各類媒體二十四小時即時的新聞更新方式所營造出來的緊張的社會氛圍勢必會滲透到大學校園。大學生有著強烈的社會參與需求,為了保持與整個社會節(jié)奏的對接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大學生對外界信息的獲取需求被大大激發(fā)了。“一個月不看電視到底有什么意義?”尼爾波茲曼曾頗有自問自答意味地寫道,“充其量這是一種苦行?!蹦敲慈绻粋€月不上論壇、不登QQ、不刷微博呢?網友們直呼“如同面臨一場災難”[3]。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學習環(huán)境是大學校園,通過對部分大學生以及大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的訪談了解到,以手機為載體的新型社交媒體憑借其操作的便捷性、及時性的特點,已成為大學生及時了解國內外時事、校園熱點、學院動態(tài)的主要渠道,也是輔導員和任課教師與學生溝通的重要紐帶。

      在新型社交網絡的使用圖景中,每一個用戶都是一個節(jié)點,他們既是各類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通過社交媒體便捷的消息發(fā)布模式而成為消息的發(fā)布者。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看到的重大或有趣的信息都可以通過轉發(fā)或者分享鏈接的方式傳播給其他用戶,大學生通過新型社交媒體建立起來的社交圈使得這種資源分享的功能更加自然和便捷,同時這種資源的分享可以激發(fā)志同道合者的深層互動,又可以反過來塑造社交關系。百度貼吧的模式在這方面特征非常明顯。貼吧用戶根據各自的興趣不同自發(fā)地形成相應的興趣小組,興趣相投的人可以通過貼吧就自己關注的興趣點進行交流溝通并分享各自的資源。對于大學生來講,這種線上的社交方式更容易影響到自己線下的社交圈。

      2.人際交往與自我表達

      社交媒介,與傳統媒介以提供信息為主要功能的定位不同,其與傳統媒介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超強的社交性,這一特點也是不斷增強大學生群體使用黏性的重要保障。搭載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上的新型社交媒體,通過網絡即可與他人互聯互通,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大大降低了人際交往成本,拓寬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范圍。大學生作為富有激情、文化程度較高、注重自我、獨立思考能力較強的一個群體,對自我表達的需求尤為突出。他們通過新型社交媒體可以隨時隨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塑造自己的社交形象,形成鮮明的個性特征。

      現實中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范圍主要是依托于親人、同學、朋友等熟人關系建立起來的人際網絡,新型的社交媒體基本上都可以實現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多種傳播方式的融合,因此社交媒體在人際交往方面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實現“六度分割理論”,即任何兩位素不相識的人之間,通過一定的聯系方式,總能夠產生必然聯系或關系[4]。通過使用社交網絡,不僅可以加深與熟人圈子的交往程度,而且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找到興趣相投的陌生人進行交流互動。這一點對于剛剛邁入社交生活的大學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同時也有著強烈的自我表達的需求。新型社交媒體既可以作為獲取信息的渠道,也為使用者提供了人際交往的紐帶,同時還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塑造自我形象、展示自我的平臺。新型社交媒介中,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看做一個消息來源,近幾年的一些重大社會性事件中,消息往往都是最先由社交媒體用戶披露出來的,如天津港爆炸事故、魏則西事件等。新型社交媒體這種“去議程設置”的特點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隨時隨地發(fā)表自己觀點并與他人進行交流碰撞的渠道,在發(fā)表對事件的看法、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使用者的自我形象也被一步步地塑造出來。大學生群體更是如此,他們思維活躍、角度新穎,這種自我表達的訴求與意愿則更加明顯。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國內的社交媒體基本形成了QQ、微信、微博三足鼎立的格局,這三種產品的市場份額也遠遠超過了其他同類社交產品。在這種形勢下,QQ空間作為QQ的一個附加功能,反而保持著極高的用戶粘性,尤其是在“90后”群體中。用戶可以通過QQ空間的主頁設置、版塊模式以及發(fā)布照片、發(fā)表說說的形式塑造自我形象,更準確地說是自我想像中的媒體形象。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大學生對自我表達的強烈需求。

      (二)大學生新型社交媒體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1.社交媒體成為網絡犯罪的新工具

      社交媒體的及時性、便捷性在方便了大學生學習交流的同時,它龐大的用戶群體及超強的發(fā)散性也成為網絡犯罪事件滋生的土壤。一方面,大學生相對比較單純,警惕性較弱,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如2016年大學開學期間發(fā)生的南京郵電大學新生徐玉玉被騙致死事件,實在令人心痛。徐玉玉事件曝光后,又有多起針對在校大學生的網絡詐騙事件被媒體報道。除此之外,以網絡兼職、網絡購物、網絡游戲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詐騙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

      2.社交媒體依賴癥

      社交媒體依賴現象主要表現為沒有隨身攜帶手機便十分焦慮,與手機一刻不能分離,日常生活中只能通過社交媒體才能與他人順暢交流。搭載在手機終端上的新型社交媒體滿足了大學生隨時隨地查看信息、與他人互動的需求,這使得大學生每天花費在使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大大增加,一旦身邊沒有手機無法與外界保持聯絡就會變得十分焦慮。這種需要隨時隨地與外界保持暢通的狀態(tài)不僅會給大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對大學生學習專注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一大障礙。另一方面,習慣只通過手機社交媒體與他人進行在線互動的大學生,很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社交恐懼。同學聚餐時讓手機先“吃”,發(fā)朋友圈發(fā)微博,然后相互在朋友圈點贊評論,看起來非常和諧熱鬧。但事實上聚餐現場更常見的場景是每個人都低頭專心地看著自己的手機,“低頭族”比比皆是,仿佛只有通過社交媒體才能交流,真正的更加有效的面對面人際交往的能力卻削弱了。

      3.新型社交媒體的碎片化生存

      新型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傳播更新速度快,以圖片、符號、視頻等表征性符號為主,這種信息傳播方式給大學生帶來的是簡單、直接、快速接收并快速遺忘的快餐式閱讀,在這種閱讀狀態(tài)下,大學生逐漸失去了對信息進行思考和思辨的主動性。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社交媒體文化造就了大批的‘知道分子’,他們僅僅滿足‘知道了’,而毫無親自參與政治與社會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5]。人們的生活被一個又一個網絡熱點分割成了一點一點的碎片,群體狂歡后大眾不再關注,一切仿佛都不曾發(fā)生過一般。試問一下,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2016年年初時的網絡熱點?這點在大學生的生活中表現也非常明顯。大學生喜歡追尋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的網絡熱詞總是最先在大學生中流行起來。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來看,大學生的生活是被一個個網絡熱點事件串聯起來的。從微觀上來看,哪怕是一個晚自修的時間,很多大學生都會數次拿起自己手機查看是否有新的社交信息的出現。

      三、大學生新型社交媒體行為的引導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傳播行為

      社交媒體雖然已經深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追溯其發(fā)展過程來看,也不過是近二十年間的事情,在國家制度和社會規(guī)范層面仍是一種新興事物。由于網絡技術更新換代速度較快的特性,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違法犯罪分子的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關于網絡信息犯罪的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關于社交媒體信息傳播的法律法規(guī)仍存在很多空白和盲點。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從信息發(fā)布者、發(fā)布媒介、媒介運營主體再到廣大受眾的整個信息傳播鏈條都要納入法律的框架內,從法律層面規(guī)范網絡信息傳播過程,給大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

      (二)培養(yǎng)甄別能力,提高媒介素養(yǎng)

      媒介素養(yǎng)主要指人們在接收、分析、傳播各種媒介訊息時所應該具有的對信息的思辨能力,“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產和傳遞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和技術的諸多力量的強制作用”[6]。新型社交媒體的普及將大學生帶到了網絡信息的海洋之中,同時也使得網絡信息傳播的碎片化特征日益凸顯。通過多元的信息渠道,大學生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觀點和聲音,既有積極向上的正面觀點,也有消極頹廢的負面看法。大學生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的青年群體,很容易受到不同看法的影響。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培養(yǎng)大學生對各種信息的理解甄別能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應當在目前大學生的通識教育中增加信息傳播方面的課程。大學生通過對信息在社會化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屬性及傳播者與被傳播者之間關系的學習,了解現代社會中信息的生產及傳播過程,從而不斷培養(yǎng)并提高自己的信息甄別能力。隨著信息甄別能力的提高,大學生面對新信息時就能主動地進行分析與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觀點,而非人云亦云。社交媒體用戶的信息甄別能力越強,面對蜂擁而至的媒介信息就會越理性。

      (三)豐富大學校園文化,拓展現實社交能力

      新型社交媒體一方面拓寬了大學生的社交范圍,可以幫助大學生更方便地結識新的朋友,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社交媒體依賴及碎片化生存方式,大學生在線下的社交能力大大減弱。為了幫助大學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社交媒體,發(fā)揮社交媒體在大學生活中的積極作用,避免大學生被新型社交媒體異化,高校作為大學教育的主體,應當結合現代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自己、展現自我的舞臺,提高大學生的實際社會交往能力,將大學生的視線從各類電子屏幕拉回到現實生活中,讓社交媒體回歸其作為社會生活工具的本質。

      [1]曹博林.社交媒體:概念、發(fā)展歷程、特征與未來:兼談當下對社交媒體認識的模糊之處[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65-69.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聶鶯.媒介環(huán)境學視野下的社交媒體依賴現象[J].東岳論叢,2015(2):189.

      [4]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富勒,大連接: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M].簡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李彪,杜顯涵.反向馴化:社交媒體使用與依賴對拖延行為影響機制研究:以北京地區(qū)高校大學生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6(3):30.

      [6]臧海群.傳播學教育新方向:從媒介研究到媒介素養(yǎng)[J].現代傳播,2003(6):90.

      (編輯:張雪梅)

      University Students’Behavioral Habits on Social Media vs.Guidance Strategies

      TANG Li-li1,WANG Yu-xiang2
      (1.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2.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816,China)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social media,formerly integrated with multiple terminal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 one terminal,a mobile phone.New social media on the terminal of mobile phone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net are exerting influence on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life.This paper does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behavioral habits on the new social media,concerns relevant problem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guidance strategies,for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harmonious,effective,inclusive and open environments of network with the effort of all people concerned.

      new social media;social media indulgence;media literacy;university student

      G 641

      A

      1671-4806(2017)02-0088-04

      2016-11-28

      南京工業(yè)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及引導策略研究”(SZ20160409)

      唐莉莉(1987—),女,河南汝南人,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與高等教育管理;王宇翔(1985—),男,河南汝南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媒介社交大學生
      社交之城
      英語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社交距離
      第一財經(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临桂县| 上犹县| 兖州市| 山西省| 丽江市| 绥化市| 凤冈县| 岳阳市| 嘉祥县| 许昌市| 蒙自县| 宁晋县| 怀宁县| 宝丰县| 江口县| 女性| 新疆| 莱西市| 东兴市| 陕西省| 道真| 馆陶县| 平定县| 永济市| 河东区| 沧州市| 循化| 苗栗县| 广河县| 清水县| 日土县| 中江县| 博罗县| 胶南市| 青神县| 东阿县| 临洮县| 罗定市| 江山市| 安多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