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承煜
(湘潭大學 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欠缺,接受知識的方式還是被動的[1]。特別是對于工科專業(yè)的教學,如何將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是當前形勢下教學改革的重點[2-3]。而在新形勢下,基于信息化為主導的新時代,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云平臺的構建等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在“互聯網+”的浪潮下[4-5],培養(yǎng)具備德、智、體、專業(yè)技能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當代大學生勢必成為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特征及必然結果[6-7]。高校教師所選取的教學資源類型、教學方式方法、學生學習的手段、師生間交流和互動模式等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8]。
教學計劃制定不完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就目前而言,許多高校為了避免大學生學習的課程過多,排課不當等問題,在科學地制定新的培養(yǎng)計劃,這可緩解由于學生忙于上課而無法對所學知識思索及消化的問題,也就是保證學生對專業(yè)概念等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鞏固[9]。
學生每周都要到同一個教室上課,若是早上第一節(jié),通常情況是學生精神狀態(tài)不佳,導致學習的動力下降,教學質量也隨之受到影響,且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揮。課堂氣氛調動不起來,即使教師設置了一些互動性的交流課題,仍達不到很好的效果。
“填鴨式”等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已明顯跟不上時代的要求[10],教師如仍然采用教授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也就是常說的被動式學習,會極大地影響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沒有完全掌握可以獨立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缺乏自主性及創(chuàng)造性。
基于上述分析,在新形勢下,高等院校應該以發(fā)展的眼光去對待教學改革問題,轉變思路,改變思維和習慣,銳意進取,堅決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束縛,以多目標,多層次和多角度去思考教學改革的問題,努力改掉學生課前不復習,課中不聽講甚至玩手機、睡覺的壞習慣,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力,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關于如何構建新型教學持續(xù)改進模型,見圖1所示。
圖1 新型教學持續(xù)改進模型Fig.1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odel of teaching
新型教學持續(xù)改進模型主要包括:
1)授課前分析:分析學生的基礎(包括以前學生學習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否滿足繼續(xù)學習該門課程的要求,如果不滿足,應補充相應的知識);分析教學——根據教學大綱確定重點、難點和易錯點。
2)課程內容設計:主要包括課程教學內容、結構、環(huán)節(jié)、語言表達方式、PPT中的視頻設計,音頻設計等,可以采用互動式、啟發(fā)式講課。
3)授課方式:主要以PPT講授為主,輔以翻轉課堂、轉動課堂和seminar等多種形式開展。
4)課程對學生要求(這部分為改革的重點內容):通過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微課、慕課以及正在許多高校推廣的世界大學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此外,還要要求學生做到課前自習、預習,課中輔導,課后總結。
5)教學效果評價:對以上四點都應作出合理可行的效果評價,并根據評價的結果,對各個部分進行適當的總結和歸納,也就是持續(xù)的改進。
以上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法中:教學模型的構建是核心,微課等“互聯網+”平臺是載體,翻轉課堂等是實現手段,效果評價以及持續(xù)的改進則是手段。
開展多種教學質量資源設置模式,努力嘗試建設虛擬第二課堂。
目前,全國各高校在精簡許可的大背景下,逐步制定和探索與專業(yè)特色和發(fā)展相適應的培養(yǎng)計劃,在自主課程增加的同時,勢必會縮減專業(yè)課程的課時量,如此產生的弊端就是易使學生的知識面縮窄,導致專業(yè)知識體系不完善等。通過設置多學科教學資源,努力嘗試建設“虛擬第二課堂”的形式來緩解二者之間的矛盾。所謂“虛擬第二課堂”,指的是在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基礎上,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設置課外的網絡課堂,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興趣,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當前較熱的“慕課”等平臺,搜集相關課程資料供學生選擇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微課”的形式錄制教學視頻,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查缺補漏,彌補課堂上為掌握或者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知識。這些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授課優(yōu)勢就在于時間和空間上有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對于教師而言,壓力也有所減輕,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虛擬第二課堂”設置的目標是打破傳統(tǒng)教學形式中“真實課堂過后,學生就將枯燥的專業(yè)課本扔到一邊,直到考試才會復習”的缺點,教師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內置的測評系統(tǒng),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作為考核學生成績的一部分,在平時還是要給學生一些壓力,在“一松一緊”之中,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寬泛,對學生專業(yè)結構的搭建起到輔助作用。
傳統(tǒng)的采礦專業(yè)教學模式偏向于對知識和概念等的講解,使學生對現場三維空間的感受有所欠缺,也對知識的探索和思維的訓練等受到較強的弱化作用。通過構建上述模型,對提高采礦專業(yè)的教學效果,做出有益的嘗試,讓學生在新形勢下,養(yǎng)成主動思索,樂于學習,敢于探索及善于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方法改革期望產生的效果為:
1)激勵學生主動形成地下空間的立體感,也就是在查找資料過程中,結合課本的二維空間與動畫等三維空間,并作出必要的分析、歸納和總結,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易于形成系統(tǒng)的,主動獲取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方法。
2)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聯系,由講授和研討相結合的方式,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廣泛地討論和交流,在樂趣中增進二者之間的關系,學生也會變得更積極、主動,激發(fā)出學生強大的熱情和學習動力。
3)“互聯網+”等新平臺學習平臺,對夸大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大有裨益,師生都可從中查找缺點或不足,查缺補漏,整體上對老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的要求也會水漲船高。
[1] 余文森.關于教學改革的原點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5):3-13.
YU Wensen.An Original Thought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J].Global Education,2015,44(5):3-13.
[2] 王榮華.推進課程共享與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大學教學質量[J].通訊世界,2015(10):218-219.
[3] 李哲學.我國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困境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5(30):209.
[4] 嵩天.大學教學改革中的科研方法與探索——基于青年教師的視角[J].中國大學教學,2015(1):15-18.
[5] 祝明橋,謝獻忠,皇曉東,等.深化土木工程本科專業(yè)教學改革 加強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5(10):56-59.
[6] 秦宣云,李軍英,鄭建梅,等.融入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法的高等數學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5(5):95-96.
[7] 王華琳.互聯網思維下的高校教學改革[J].新聞與寫作,2015(5):102-104.
[8] 黃運平,姜明華,肖乃濤.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02-106.
[9] 周丹,陳麗婷.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基于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5(33):90-92.
[10] 王知源. “慕課”浪潮引發(fā)的高校教學改革思考[J].信息化建設, 2016(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