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的人生可以說是“出沒風波里”,波折不斷的他卻能坦然地活到101歲,不能不說是個長壽奇跡。
寬恕了蔣介石,寬容了劉乙光,張學良的心態(tài)讓他獲得了長壽的資本,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借鑒。
“明天就是槍斃我,今夜也能睡得香!”
1989年張學良在臺灣接見作家郭冠英時說:“我為什么長壽?就是睡覺睡得好,我就是這個樣子。無論什么時候,我要睡覺,就躺在那兒睡覺。沒關系,就是有人在那里干什么,我都照樣睡覺。我長壽的最大原因,我這個人真不知道,只是不知道愁。真的不是我說笑話?!揖褪且X。我這一生,就真的可以說不怕死,不愛錢。連死都不怕,當然能睡好覺?!?/p>
1930年張學良進關駐守北平時期,他的神經衰弱導致睡眠不足的情況隨著身染傷寒病而變得愈加沉重了。他在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醫(yī)治傷寒病時,睡眠不良狀態(tài)雖然有所改善,但因他每天臥床休息,睡眠狀況反而不及戰(zhàn)爭時期。
張學良睡眠不佳狀況一直持續(xù)到1933年他卸職下野,前往歐洲旅行才有所好轉。因為在意大利旅行時,曾有一位著名醫(yī)生為張學良醫(yī)治好了多年困擾不休的失眠癥。1936年張學良因發(fā)動西安事變失去自由后,在浙江、湖南等地被秘密幽禁過程中,失眠情況才得到了真正的好轉。
1991年3月張學良在臺北機場曾經對《中國時報》記者這樣說:“我是軍人,生死看得很開,尤其我是基督徒,腦子里根本就沒有生死,不過是腦袋搬搬家,換一個地方而已。明天就是要槍斃我,我今天晚上也一定會睡得香?!?/p>
張學良保證睡眠質量的經驗
睡覺時不開窗子。因為這樣可以防止過敏物質對睡眠的影響,同時也可以隔斷室外的噪聲。
睡覺穿襯衫和襪子。這是張學良戰(zhàn)爭年代形成的睡眠習慣,最初是為著戰(zhàn)時睡覺萬一發(fā)生意外可以隨時起床上前線。后來他覺得穿襯衫睡覺可以防止秋冬兩季起床時感冒,而穿襪子則可在入睡時保證足部的溫暖。
睡覺時身邊一定要放一盆蘭花。特別是到臺北居住以后,張學良在入睡前一定要趙四小姐把蘭花搬到他床前來,其原因是臥室閉窗入睡時氧氣有限,在這時如果蘭花釋放出香氣,可以起到吸收房間不良空氣的作用。
張學良的養(yǎng)生“六法”
善于排遣心理壓力
善于調整紛繁的心態(tài),是他早在貴州幽禁時就已形成的習慣。如若沒有這場巨大的政治災難,張學良煩躁的性格、從不屈服任何強人的耿介和東北王公子的倨傲,也許要招來意想不到的災禍。
張學良在貴州修文陽明洞內苦苦研究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唯心主義哲學,最后得到的益處,讓他學會了面對錯綜復雜惡劣環(huán)境時善于給自己心理減壓的良好方法。
善于婉謝應酬
1991年3月張學良首次來美時,曾選擇性地接受一些中外記者的采訪,雖然他從心里不喜歡夸夸其談或者回顧逝去往事,但他畢竟恢復了人身自由,所以有些積蓄心中的話,很想告訴世人。1993年當張學良第二次從臺灣來到美國,并要長期定居在夏威夷以后,就開始回避和謝絕來訪的記者和客人。
有些人為和張學良見上一面,不得不選在每年6月上旬,張學良生日那天去夏威夷華人教會禮拜堂出席《圣經》演講會,借此機會,才可與張學良見一面。晚年張學良少對來訪者談話,不是他沒有表達能力,而是他不想多說沒意義的話,更不想翻歷史的舊賬。
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涂
在長期幽禁和后來旅美生活,他面臨的處境始終是無邊的寂寞。子女不在身邊不僅給老人帶來離愁,也在生活上留下許多不便。
大小困難也會像普通人一樣經常遇到,這種時候張學良往往不計較不周到的小事,他承認世上沒有至善至美的事,也能面對一些暫時無法解決的難題。面對困難,他大多泰然處之,他深信世間任何難事都有解決的一日。
善于以靜克煩
張學良也難免遭遇人生大喜大悲。1995年8月下旬他應邀赴北京參加抗日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紀念活動,行前,張學森曾來告別。讓張學良做夢也沒想到的是,不幸的事情竟然發(fā)生了,9月5日夜11時,客廳電話突然響起,五弟學森在北京參會期間猝然病逝。
張學良一連幾天憂郁痛苦得吃不下飯,后來,他就是靠減壓法迫使自己漸漸接受五弟病亡的現(xiàn)實,漸漸讓自己痛苦的心境恢復了平靜。他勸慰趙一荻說:“學森他當年就是從北京離開的,現(xiàn)在他又病逝在那里,恰好是落葉歸根、功德圓滿。這也是天意??!……”
隔天,張學良痛苦的心境終于平復,他以靜克煩,以靜制愁,發(fā)出了唁電,并親自在雪白的挽聯(lián)飄帶上提筆寫下:“五弟安息!兄學良、嫂趙一荻敬挽?!?000年,當與他在苦難監(jiān)禁中相伴五十多個春秋的夫人趙四小姐猝然撒手人寰時,張學良再一次陷入無邊的痛苦中。每天夜里醒來都會手摸著身邊的空床淚流不止,白天一人獨居,更是寂寞無邊,心情難免煩躁。
當他清醒地認識到死者已逝,不能再有復生,也就開始平靜面對現(xiàn)實了。
善于讀書報排遣寂寞
他到美國以后,多數(shù)時間只有困居在面積不大的租用房間里。讀書看報,是他剛來美國初期的減壓方式,1996年以后張學良因視力降低,只能由身邊護士代讀。
在美期間張學良尤喜了解祖國大陸,特別是東北故鄉(xiāng)發(fā)生的變化。由家庭護士讀報得來的知識,給老人心中帶來極大的愉悅,這也是張學良晚年減除心理壓力的有效方法。
清心寡欲
張學良研讀古代醫(yī)家孫思邈醫(yī)書中四句箴言時,對“清心寡欲”理解更深刻。“人的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币簿褪侨酥挥行睦锇察o,才不會百病纏身,才會遠離塵世的煩惱憂愁。
張學良曾說:“我自己發(fā)現(xiàn)一件事:我自己的事情,只到了36歲,以后就沒有了?!?/p>
他所指的當然是政治仕途,36歲那年他發(fā)動西安事變,政治生涯基本上結束了。
沒有了官場中的權欲角逐,更沒有了明爭暗斗的爾虞我詐,當然也就沒有了讓張學良煩躁不安的焦灼。
一位馬來西亞記者向輪椅上的老人詢問長壽之謎時,張學良說:“我這個人真沒有什么長壽之道,就是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