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霞
與傳統(tǒng)的課堂相比,信息技術課堂里除了學生、教師,還多了一個對象,那就是電腦。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會碰到一些問題,學生遇到問題喜歡提問,請求教師的幫助。而面對幾十個學生,當教師應付不過來、無法及時給予幫助時,有些學生就失去信心,無法繼續(xù)探索學習。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操作技能,讓學生在輕松、有趣、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教師要找到每堂課授課內(nèi)容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深入學習,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興趣”促學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碑攲W生對某個知識點,特別是動手能力的知識點產(chǎn)生興趣時,他會主動地探索、求知、實踐,以獲取相關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抓住知識的重難點并找出興趣點,無疑是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如在講解“開博客”時,因為學生前面有過“收發(fā)電子郵件”的經(jīng)驗,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索任務:在學校博客網(wǎng)站上注冊博客,并記錄今天發(fā)生的一件事,以日志形式發(fā)表在個人博客上。學生平常都是在筆記本上寫日志,對于這種專門用于“記日記”的網(wǎng)站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件事中。通過查閱課本上的內(nèi)容,再結(jié)合前面的知識,很快就有學生注冊好了博客,并把這節(jié)課寫進了他們的第一篇日志中。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是一個“學生積極調(diào)動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積極構(gòu)建他們自己的意義”的主動建構(gòu)過程,還有什么比這個更能點燃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呢?
二、“以用”促學
一個人的興趣點被點燃,他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如果沒有獲得相應的知識,他就會有緊張感,而要消除這一緊張感,就要主動去獲取知識,這一傾向就是動機。教師在上課伊始,就先把學生的學習動機點燃,這樣學生學習就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沒有動機,勉強他去學習,那就如俗話所說:“捉老鴉到樹上去做窩,永世不得功了?!毙畔⒓夹g對于21世紀的人們來說已經(jīng)如空氣般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緊抓生活素材,讓枯燥的科學知識回歸生活世界,學生才會覺得信息技術是有用的,學生通過體驗,認識到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主動求知的欲望,形成一種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zhuǎn)變的心理傾向。正所謂:“嗜之越篤,技巧越工。”
如《學文字編輯,編排我的作文》一課中,我從學生最近參與的活動“征文比賽”入手。課堂伊始,我拿出幾篇前一屆征文比賽中學生獲獎的文章,然后向全班學生詢問:“這次又有征文比賽了,還是要交電子稿,你們交了嗎?”學生七嘴八舌起來:“我叫媽媽打。”“我讓我爸打,我又不會打!”“唉,我的文章又要讓我爸看到了?!贝藭r,我抓住時機引導:“學校讓每個同學參加就是想讓每個同學都有展示的機會,老師有一個辦法讓我們班每一個同學都能自己打自己的文章,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完成自己作文的電子稿,有興趣嗎?”隨即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說:“好?!睆哪悄抗庵形易x到了興奮,讀到了熱情,讀到了期待。哪個學生不愿意自己的文章有展示的機會?學習的需要因而也一觸即發(fā),一個強烈心理導向:自己打自己的文章,關注自我的意識,自我的期待意識讓這種學習需要變得迫切。
三、“游戲”促學
莊子言:“游,戲也?!庇螒蚓竦淖谥季褪沁@樣,“自由、自在、自然”。在玩的過程中,游戲給現(xiàn)實進行了一次解放,打破了很多理性的、嚴肅的思維,兒童最大的滿足感就是隨心所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更應該順水推舟,寓教于樂。把游戲請進課堂,開展游戲化教學,讓學生在游戲情境中學習新知,在輕松愉快中掌握技能。如教師在教學鍵盤打字時,在探究學習鍵盤輸入要點后,引入《太空大戰(zhàn)》《拯救蘋果》《青蛙過河》等小游戲,與指法練習相結(jié)合,游戲界面既活潑又簡單,學生通過鍵盤輸入,完成一個個不同難度的關卡,通過有趣的游戲過程,學生鍛煉了鍵盤輸入的速度和準確性,在游戲中提升了學生的操作技能。
四、“合作”促學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嘗試利用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可以分成若干小組,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和協(xié)作,共同來完成任務,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動手動腦的機會,同時在完成任務時,每個成員都有成就感,這樣既能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又能改善課堂學習氣氛,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不管是哪個科目,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差異。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和動手能力比較強,電腦操作能力也比較強,很快就能上手;有些學生較少接觸電腦,操作能力差。而往往這些操作能力差的學生自卑感比較強,遇到自己不懂的,不愿意請教他人;還有些學生看到周圍的學生正忙于自己的任務,即使不懂,也不好意思向他人請教。我采取的做法是:進行分組,遵循“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根據(jù)教室座位進行安排,再由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個人意愿和小組結(jié)構(gòu)進行調(diào)整,大致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這有利于各小組之間在任務學習中的相互競爭,更有利于學生在相互幫助中獲取相關知識,這不僅減輕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工作量,更體現(xiàn)了在課堂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起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豐富、開放、鮮活,具有創(chuàng)造性,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zhàn)。一節(jié)好的課堂猶如一支樂隊在演奏一曲交響樂,教師是指揮,學生是演奏者。教師起主導協(xié)調(diào)的作用,要讓學生發(fā)揮真正的主體性。學生通過游戲、合作快樂學習。教師要深化教學反思,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構(gòu)建真實、多元化的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