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于非闇的藝術中,能看到20世紀上半葉藝術思潮的每一次振蕩,看見社會時代的角角落落。于非闇經歷了這樣一個中國畫由衰至興的特殊歷史時代他在中國近現代工筆花鳥畫派中的地位與作用,影響了一個時代。
【關鍵詞】于非闇;工筆花鳥畫;風格;成因
一、于非闇生平簡介
于非闇生于光緒五年,卒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三日。原名于魁照,字非廣,別署非闇,又號閑人、聞人、老非,山東蓬萊人。其祖四輩都居住于北京,于非闇兄弟姊妹無人,其排行老大,祖輩三代都是清朝舉人,均以教書為生,家中藏有法帖、書畫,印譜,拓片,緙絲等舊藏。于非闇自幼在祖父和父親的指導下研習書畫,同時對筆,墨,紙、硯,顏色等進行收藏與研究。幼年即進私塾學習,曾做過貢生,受家庭影響,愛好廣泛,詩文、書畫、栽種花草、釣魚養(yǎng)鳥都是他喜好的內容。1908年入滿蒙高等學堂,1912年入北京師范學校學習。1913年隨民間畫家王潤暄學習繪畫,制顏色。后任職于《晨報》文藝副刊,以非廠閑人和“非暗漫墨”之名,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報刊上發(fā)表或連載文章,是當時知名的專欄作家。后又先后任教于北京市第二小學,市立師范學校,私立華北大學美術系、私立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北平國立藝術??茖W校。1931年曾從師齊白石習山水與篆刻。后聽從張大千建議,于1935年起專攻工筆花鳥。1936年在中山公園舉辦首次個人畫展。1937年受聘擔任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審閱委員,并于同年起任故宮古物陳列所附設的國畫研究室導師至1945年。1946年至1948年專心研究宋人畫風并精心臨摹創(chuàng)作了一批宋人風格的優(yōu)秀作品。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北京市新國畫研究會會員、常務理事,副會長,1952年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畫《和平鴿》。1954年起,任北京市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文聯常務理事,北京中國畫院(后改名為北京畫院)副院長等職。代表作有《玉蘭黃鸝圖》、《紅杏山鷓圖》、《和平鴿圖》、《果實來禽圖》等。著《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中國畫顏色的研究》、《都門養(yǎng)鴿記》、《都門藝菊記》、《于非暗工筆花鳥畫選》等。
二、于非闇的工筆花鳥畫
于非闇先生在工筆花鳥畫學習創(chuàng)作過程中經過的不同里程,在繼承、見解傳統(tǒng)和師法自然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上進行重點分析,從而促進自己對工筆花鳥畫的進一步學習和創(chuàng)作。筆者將于非闇先生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學習初期(抗戰(zhàn)時期)1935年—1938年,這一時期主要從臨摹古人作品為主,創(chuàng)作也采用古人造型,是臨摹變體時期。第二、創(chuàng)作早期(抗戰(zhàn)時期)1938年—1945年左右,這一階段開始寫生并在故宮古物陳列所下設的“國畫研究所”擔任導師,創(chuàng)作以自己寫生素材與傳統(tǒng)畫譜相結合為主。第三、創(chuàng)作中期(解放前期)1945年—1949年,這一時期寫生好創(chuàng)作已能很好的結合,創(chuàng)作風格以淡雅為主。第四、創(chuàng)作后期(新中國時期)1949年—1959年,風格成熟期,也是創(chuàng)作高峰期,創(chuàng)作風格從淡雅到明艷、富貴,力圖做到“雅俗共賞”。
于非闇個人的藝術成長與20世紀工筆花鳥畫的發(fā)展幾乎是同步的,因此對于非闇個人及其藝術成就的探索與研究,能夠讓我們得以看見工筆花鳥畫如何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再次活躍到中國畫的舞臺之上。于非闇早年曾從事寫意花鳥和山水的創(chuàng)作,1935年后致力于工筆花鳥畫。于非闇的繪畫作品線條挺拔,用筆上以書入畫,表現出形象的氣骨。接觸宋體院畫,他開始著意研究宋徽宗趙佶手法,學習其線條的嚴謹勁挺,設色的清麗典雅,所以其早年的作品線條兼工帶寫,筆跡勁力,設色淡雅??偟膩碇v,于非闇先生的工筆花鳥畫作品,30年代用色追求清逸、冷艷、高古、研雅;40年代中后期則趨向平實、淡雅,從民間繪畫中借鑒設色技法;解放后則追求的是富麗、濃艷、瑰麗的色彩效果,追求一種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既真實又具大膽提煉加工、概括夸張的表現形式。他說萬紫千紅,爭奇斗艷,才足以配合新社會的新氣象。
三、結語
于非闇先生的工筆花鳥畫,繼承了兩宋院體工筆花鳥畫的精華,他從臨摹到寫生,再到創(chuàng)作,復興了工筆花鳥畫寫生的傳統(tǒng),挖掘工筆花鳥畫的表現技法;他研究中國畫顏色的研漂和使用,總結了古代的經驗,在工筆花鳥畫色彩的運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同時,他還能借鑒其他藝術的特色,將工藝刺繡與民間美術中的精華融入到他的花鳥畫作中,他善于從古代和同時代的花鳥畫家那借鑒一長處和優(yōu)點,所以他的作品在繼承中有開拓,在借鑒中能出新,學古能化,借古開今,熔鑄今古。
他在談到自己的審美觀時講到:“我追求了這‘雅追求了多少年,似乎始終還沒有追著”僅僅由使用墨與色彩當中,被人折中的稱作“雅俗共賞”。
【參考文獻】
[1] 于非闇先生, 著. 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M].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社, 1957.
[2] 于非閣先生, 著. 中國畫顏色的研究[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3.
[3] 謝稚柳, 著. 中國古代書畫研究十論[M].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4] 俞致貞, 撰稿. 工筆花卉畫技法[M].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1.
[5] 老 舍. 悼于非闇先生畫師[N]. 人民日報, 1959-07-07.
【作者簡介】
彭喬喬,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工筆花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