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比老一輩父母開明,知道把快樂作為對孩子的最大期望,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再嚴格要求??扇绱耍⒆泳涂鞓妨藛??
孤獨感強,現(xiàn)實感弱
從1993年以后,孩子們就開始不一樣了。1993年,中國取締了糧票,這意味著中國人再也不愁吃飯了。當一個民族不再愁吃,需求就變得不一樣了。人對人的需要、家長對孩子的需要、社會對人的需要、人對社會的需要,都統(tǒng)統(tǒng)變得不一樣了。
現(xiàn)在的孩子,是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們一出生就被電子產(chǎn)品包裹,幾個月就知道盯著電視看動畫片,一歲就知道玩手機游戲,三四歲就已是各種電子產(chǎn)品的專家。從表面看,如今的教育資源豐富,孩子比以前更聰明了,可事實上,他們的現(xiàn)實感很弱,內(nèi)心更孤獨了。
才三四歲的孩子,就會經(jīng)常喊著“無聊”,坐在沙發(fā)上發(fā)呆。家長不能理解?!霸谖页砷L的那個年代,三四歲哪兒知道發(fā)呆、無聊,整日在院子里和伙伴們瘋玩,盡管吃不飽、穿不暖。”
后來,家長才明白,孩子出生時,家里從四合院搬到了小區(qū),從熟人社會搬到了陌生人社會。以前的孩子是放養(yǎng),現(xiàn)在的孩子卻被關在“籠子”里,陪伴他的,只有電視、手機和iPad。大人不愿出門,又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出門,于是就一起宅在家里看電視、玩手機、打游戲。
孩子內(nèi)心的這種孤獨感,好比買回來的一只小雞,好吃好喝地養(yǎng)著它,但一般兩個禮拜以后,小雞就死了。因為小雞也會孤獨。孤獨會促進人的思考,所以孩子會發(fā)呆、無聊。有的孩子,才五六歲,就有抑郁傾向了,因為他們不能像過去的孩子那樣,只是得到一個棒棒糖,看一只螞蟻過街,看樹葉被風吹落,就會感到快樂。
在成長的過程中,當孤獨感加強,現(xiàn)實感就會變?nèi)?,進而會在虛擬的世界體驗真實感。比如,現(xiàn)在的孩子都喜歡玩游戲,玩接近現(xiàn)實的游戲,會在游戲里當英雄,在游戲里戀愛,在游戲里完美自己的形象,或是在游戲里釋放邪惡的一面變成壞人……
很多初高中的孩子,通過網(wǎng)絡游戲里的角色交流,看起來十分健談。但往往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交流時卻詞不達意,或是寡言少語。
父母不愿或沒有時間陪孩子玩,孩子又不能出去跟別的孩子玩,這是他們孤獨的原因。
獨寵,也意味著過重的情感負擔
過去,大部分人生活在多子女家庭,難以得到父母的獨寵。兄弟姐妹多,也意味著不需要獨自承擔贍養(yǎng)父母的壓力。
而現(xiàn)在,一家就那么一兩個孩子。家里4個老人加上父母,6個大人寵愛一個孩子。我們認為,孩子是幸福的。然而,當孩子漸漸長大,變得懂事,他內(nèi)心的苦悶,我們卻難以體會:家里人對自己這么好,不是沒有期望,我要是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不能順他們的意結(jié)婚生子,就難以向他們交代,而我好像無論怎么努力都做不到……
大人將自己的幸福都賭在孩子身上,以致給孩子造成過重的情感負擔。
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三學生來找我咨詢,他們所有的癥狀都是一樣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看小說。你問他想不想考大學?他回答,想,還要考好的。那為什么不投入呢?因為他們焦慮不堪。
我只要說一句話他們就會淌眼淚。那句話就是:“你可能考不到你覺得理想的大學,然后你會覺得實在對不起你的家長。他們對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們一聽,眼淚就淌了下來。
孩子們太可憐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對另一個人的幸福負責。
有一個媽媽,她培育了一個博士兒子,這個博士后來做了外交官,誰都羨慕這個媽媽,但是我們看她在干嗎?天天在吃抗抑郁癥的藥;還有一個媽媽,她的兒子只不過是個普通工人,但是我們看到這個媽媽天天在樂呵呵地搓麻將。所以,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而是自己的主觀體驗。
作為父母,如果真想讓孩子快樂,應該記?。汉⒆硬皇菫榱四銇淼竭@個世界的。他是被你帶來的,但是他沒有選擇,他只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此,他才能輕裝上陣,擁有快樂。
孩子身邊,焦慮的人無處不在
現(xiàn)在的人不愁吃穿,按理說生活壓力應該很小。然而,那只是意味著需求升級了。有了房子,想要車;有了車,又想要換大房子;有了大房子,又想要換豪車;有了豪車,又想要住別墅……
欲望遞增,焦慮也隨之遞增,每天都生活得疲憊不堪,情緒焦躁。
父母情緒如此,孩子有再好的生活條件,也難以有良好的情緒,因為他身邊圍著這樣一群焦慮的人:在學校,老師不斷強調(diào)考試、學習;回到家,父母也強調(diào)考試、學習,順便還要訴苦:爸媽這么辛苦,你就考這么點分?
孩子無論在哪兒都難以放松情緒。久而久之,像一根被拉緊的皮筋,隨時都處在崩潰的邊緣。
現(xiàn)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籠子”里的。有這樣一個籠子,讓一只老鼠在籠子里,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個門,門打開以后有食物會進來,這個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老鼠會怎么做呢?會一直踩。第二個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么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只籠子”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里面糾結(jié)死。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家長對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時給他壓力,就像電擊,孩子們?nèi)缤诘谌齻€籠子的老鼠。每個家庭都渴望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說,心里是這樣想的。各行各業(yè),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個共性:這些人一定是輸?shù)闷鸬娜?,輸了再來,最后就贏了。
而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只讓他成功,不讓他輸。孩子回家后,家長問的第一句話是:“寶寶,你今天得幾個五角星啊?”“一個?!薄靶∶鞯昧藥讉€???”“兩個?!薄澳忝魈煲^他,要得三個?!?/p>
現(xiàn)在的孩子肯輸嗎?十個有九個孩子是不肯輸?shù)?。下象棋,孩子輸了就急,還會拿象棋砸媽媽的頭。怎么會這樣?因為家長想要讓他成功,卻不讓他有成功的品質(zhì)。一開始不培養(yǎng)這種品質(zhì),孩子不就是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