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古人說:三歲看老。這是中國幾千年家庭教育的經(jīng)典格言。弗洛伊德認為:盡管早期經(jīng)驗(人之初)無法被回想起來,但這些經(jīng)驗對人格的發(fā)展卻可能具有決定性意義。
古今中外的教育實踐反復證明,漫長人生的狀態(tài),除了不可左右的際遇外,決定他命運軌跡的內(nèi)因,都可在三歲前的信息中找到原始符號。
60歲的楊恩芳說,在兒子的幼年期,她忙于事業(yè)學業(yè)而無暇精細觀察,經(jīng)過一個甲子的人生周期后,再來反觀人之初,發(fā)現(xiàn)諸多兒時朦朧老來頓悟。人生秘訣原本天成:人生命運節(jié)點的內(nèi)驅(qū)力,原本都隱藏在幼年的生長信息之中;老年追尋的人生境界,竟是童年的天性與快樂,即老還小。
“老了才知,讀懂人之初,也就破解了人性密碼而讀懂了人生?!睏疃鞣颊f。
在2016年6月27日孫子小叮當降生那天,她萌生出用三年時間零距離地跟蹤觀察小叮當?shù)摹暗谝淮巍钡拇蛩悖簭慕瞪鷷r的第一聲啼哭,睜眼的第一次張望,吃奶的第一次吮吸,到第一次使用手,第一次抬頭,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說話,第一次邁步……
她意圖通過此舉,幫助年輕父母破解人性的初始密碼,探索早教的可行路徑。
與其說胎懷母腹中,不如說躺在母心中。自兩個多月有了胎心音,他就和母親的心協(xié)律共振,心心相印。母子間的心靈感應,原本始于胎中。
我想,大多孩子,都聽得清母親心聲,懂得母親心意,然而,能順母親之意行動的,或許不多。小叮當?shù)亩马槕路鹋c生俱來。
預產(chǎn)期到了,爸爸好不容易請到假,姥姥百忙中抽身一起抵達香港。小叮當居然賴在媽媽肚子里,無半點出來的動靜。媽媽決定入院催產(chǎn)。一切準備就緒,約定6月27日(農(nóng)歷5月23日)早上7點注射催生針。
6點50分,小叮當“睡醒了”,第一個呵欠推動第一次陣痛,他告訴媽媽:“別催了,我自己出來?!?/p>
我曾告訴兒媳小瑞,頭胎生育,按慣例,至少要疼上一天,得拼盡吃奶的力氣。小瑞是一個天生理性的乖乖女,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忍耐著一陣陣加劇的陣痛,囑夫君弄點吃的來補充能量,拼力催生,為孩兒付出所有的偉大母愛浸透靈魂。
7點半鐘,金牌醫(yī)生休完假,匆匆到崗。排山倒海的巨浪推動撕心裂肺的劇痛?!翱匆婎^了!”醫(yī)生喊道。小瑞憋足全身的氣,用生命的全部力量,終于把那嶄新的生命帶進了這美好的世界。一聲響亮的啼哭劃開淡淡的晨霧,爸爸剪斷臍帶,一滴鮮紅的血,把初升的朝陽染得彤紅。時鐘指向8點50分。
我驚奇,中國傳統(tǒng)的胎夢文化真的那么靈驗?四年前,我夢見老家背后的平頂山圣泉俯沖出一條青龍,鉆進我屋,不見出來。小瑞的第一胎流產(chǎn)了。三年后,兒子兒媳去意大利度假,我夢見屋里的青龍昂著火紅的龍冠,從屋里沖出,向山前大江奔去,仿佛感覺到我注視的目光,突然回頭沖我而來。兩個月后,兒媳告知喜訊,又懷孕了。傳說夢龍必是男兒,這孩子前世真是條龍?怎在猴年馬月的庚辰龍時降生?世間解夢的哲人天書無數(shù),現(xiàn)代科學何時能溯清夢的源頭?
小叮當手舞足蹈,對著太陽高聲吶喊,宣示著一個男子漢的陽剛大氣!昭示這世界從此多了一份精彩!父母與兒子相見的第一面,是何等的忐忑!“那圓圓的臉、那烏黑的卷發(fā),濃濃的眉毛像我?我出生時是這模樣?”爸爸掩飾不住喜悅。
仿佛感應爸爸的審視,小叮當睜開了眼睛。奇怪的是,他看世界的第一個聚焦點,翻越抱他的護士,穿越最最關切他的姥姥,直接落到了爸爸臉上。“我爸爸是這模樣??!”
“那眼線好長,瞳仁好亮!棱角分明的嘴唇,微微翹起的下巴,尤其那神態(tài),淡定沉穩(wěn),好像我們小瑞!”姥姥自豪道:“胎中透視,說人家嘴唇太厚,你看,人家嘴唇長得最好看?!?/p>
胎中透視時,我還遺憾,怎么遺傳了我兒子的弱點?可能被他聽見,馬上改正缺點,把嘴唇修正得這么漂亮!“這孩子太順長輩意了!”我在電話里感嘆。
百忙中的姥爺花了一天功夫,查遍辭海字典,給小叮當取了大名——博元。取其孕育在媽媽攻讀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博士期間之意。
十多天后,我來到深圳月子中心。漂亮的小護士麗秋抱他出來,我迎上去叫他,他朝我凝視片刻,又望著麗秋姐姐,仿佛在問:這是誰呀?有點面熟……
“小叮當很文靜。”我夸贊我的乖孫子?!翱奁饋砟悴胖浪膮柡Γ 眱鹤踊卮??!澳恰医裢硭弥鴨幔繗W洲歸來時差倒不回來,已幾天失眠了……”我不安地上床,隨時準備應對他那驚天動地的啼哭。怎么也沒想到,小叮當居然一夜安睡,一聲不吭!讓我睡了一夜安穩(wěn)覺。
我問麗秋:“小叮當沒吃奶?”
“喂過兩次。他餓了,翹著小嘴找奶喝,居然不像往日那樣哭鬧!”
“小叮當好懂事!居然體恤我失眠!”
“他哪里能懂?”
“但他知道順應。這可是一代名流曾國藩讀透易經(jīng)才悟出的人生哲理呀!”
“媽,那只是你對小叮當?shù)淖T?!?/p>
“那倒是。我希望他懂得順應。你看他的人之初,就知他不但會順應人生際遇,而且善于抓住人生機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