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龍
自西伯利亞漂泊至太平洋遠旅而來的寒風,吹過冬日清晨中的北京城時,伴隨著所有人一起跨年的霧霾終于散去??闪钊诉z憾的是這陣風來得有些晚,沒能吹散2016年電影市場的迷霧。好在風不會停,迷霧終將銷霽,2017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太陽也會照常升起。
落差的2016
2015年的440億年度總票房代表著中國電影的歷史性突破,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是中國電影行進線上的一個地標性建筑。但福兮禍所依,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的豐碑高聳也正是導致2016年電影市場疲軟的原因之一。
440億看起來實在太美好,于是乎人們對2016年的票房預估,幾近于不理性的癡醉。500億大關成為了從未發(fā)生過的既定事實;550億成為了人們口中“肯定突破”的小目標;于是乎600億這個數(shù)字,成為了人們對2016中國電影的預設指標。只可惜這次我們沒猜對。
2017年伊始,2016年中國電影交出的成績單就被爭相傳看。2016年,454.9億票房,票房同比增長為3.22%。似乎不錯,起碼沒有下降對嗎?可要知道的是中國電影票房在過去4年里年平均增速為30%。
于是乎裝載著資本和幻想的美好泡泡破裂,皇帝的新衣始終也沒穿上身。
話已至此,我們當然要問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這是個好問題,卻不一定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不過好在眾人提問眾人答,我們也就去粗取精,試著說說中國電影的2016年。
遇冷是何因
說起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遇冷的原因,大概可以分成三大部分,觀眾,內(nèi)容,政策。幾個部分互相作用影響了整個電影市場,也都導致了中國電影票房的滯漲。其實原因中有好也有壞。但無論好壞,它的作用都是讓票房遇冷收縮了。所以不管黑貓白貓,抓不到耗子都不是好貓。
先是觀眾更替了。
我們不妨計算一下,90后們今年多大了?就算是1999年生人,現(xiàn)在也有18歲了。這意味著:90后們終于正式集體走入了成年時段,他們成為了電影觀眾的主力軍。這能說明什么呢?觀眾的口味變了。
90后們展現(xiàn)出了更多與原有主流觀眾不同的特點——他們更在乎內(nèi)容是否有趣;他們并不盲目追尋明星;他們似乎更叛逆所以否定權(quán)威;伴隨著社交媒體長大,所以他們也更擅長在社交媒體上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人成為了電影市場中最主流的觀眾,他們不追星,也不相信昨天的好就代表今天的優(yōu)異,他們追逐內(nèi)容,甚至可以說追逐藝術品質(zhì)。
于是乎發(fā)生了什么呢?發(fā)生了“2016大導集體折戟事件”。縱觀2016年,我們會發(fā)現(xiàn)能真正留下些許痕跡的,都是些極具獨特色彩的影片——《路邊野餐》、《我不是潘金蓮》、《羅曼蒂克消亡史》、《驢得水》……每一部能讓人有所回味的影片,都是這種不循規(guī)蹈矩的銀幕產(chǎn)品。
年輕觀眾的口味發(fā)生了變化,他們不再具有對內(nèi)容之外的更多期盼,也不愿意去盲目認可誰,內(nèi)容是他們的標準,于是乎這些了不起的導演們似乎失去了往日里的神奇魔法,再也收不到那些如同巴別塔一樣高入晴空的票房。
說完了觀眾,再談起來就顯得有些乏味又令人提不起興趣——那就是2016年電影質(zhì)量導致的票房流失。
利益的振臂高呼,自然代表了資本的集體狂歡。于是乎投快錢同時掙快錢,成為了很多人的期待。這樣的情況下發(fā)生了什么呢?電影行業(yè)重蹈鋼鐵行業(yè)覆轍,產(chǎn)能終于過剩。
2016年全年,中國電影共生產(chǎn)故事片772部、動畫片49部、科教片67部、紀錄片32部、特種片24部,總計944部!那么全年上映電影有多少呢?397部影片。也就是說,我們一年中,上映了且票房有據(jù)可查的,僅僅占到全部產(chǎn)出的42%,不到一半。更令人悲傷的是在這397部影片中,過億影片僅84部。
要知道的是,我們開頭說的全年票房是包含了進口片的,那么其中國產(chǎn)片占多少票房比例呢——58.33%,只占一半多一點點。也就是說我們拍了944部,去粗取精上映了397部,卻也只比進口片多出了8.33%的票房。如果這還不能說明我們產(chǎn)能過剩,內(nèi)容又華而不實,那實在沒有更好的證據(jù)了。
說完觀眾和電影本身,那就只剩下政策了。有人說2015年的電影票房是宏觀調(diào)控的產(chǎn)物,事實上也確實有這樣的因素。2016年在政策上遏制了“無票補,不票房”的局面。以往人們通過貓眼電影、大眾點評等網(wǎng)站可以低價看一場電影,但今年票補減少,票價升溫,自然也將一部分本就對電影不是很有需求的消費者拒之門外。
觀眾、電影、政策,三者都影響著2016全年的電影市場。這其中有好的——人們學會對藝術產(chǎn)生需求,對內(nèi)容優(yōu)勝劣汰了;也有壞的——熱錢、快錢導致的秩序混亂。陰陽相對,無可調(diào)和,但正是他們相互作用,才造成了2016的票房遇冷。
歸去與新生
無論如何,2016成為了永遠和我們擦肩而過的昨天,2017對我們來說才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而關于2017,想法很多猜測不少,但看起來真正能被人接受的又沒幾個。筆者也整合了百家之談,加上一些個人見解,全作是當了一次“總纂官”吧。
對于今年,我們也還是按照三個大部分來闡述——觀眾、內(nèi)容、院線。
政策在今年到底會怎樣沒人能預測,但至少院線的動向是可以猜到的。從萬達、華誼相爭一事,我們不難看到院線對不同電影的排片各自有偏重。如萬達影業(yè)制作的電影在萬達院線的排片會占優(yōu)勢地位。2017年,院線排片差異化應該會更加凸顯。
除去排片,自然就是收入。
《大魚海棠》讓人再一次了解了國產(chǎn)片衍生品授權(quán)的可貴和重要性,片方們2017年也會將一部分戰(zhàn)火燃燒到幕后這是眾所周知,那么院線賣品收入能夠占到總收入的多少,其實是所有人都在關注的數(shù)據(jù)。因為它代表了中國衍生品市場的崛起。
院線是前端戰(zhàn)爭,電影本身的改變才是能夠根本扭轉(zhuǎn)市場局面的核心。2017年電影內(nèi)容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呢?首先是大導影片持續(xù)看衰。2017大導們依然在繼續(xù),而從2016年的效果來看,2017年大導們的集體滑鐵盧似乎也在意料之中。那么國產(chǎn)片票房下跌也就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其次是呼喚青春、呼喚愛情的小成本電影不再討巧又討喜了。人們經(jīng)歷了太多次《匆匆那年》,共鳴和感動都消磨殆盡,這樣的影片應該會沉寂一段時間,從而票房走低。
再來就是小鮮肉們走下神壇。人們追夠了小鮮肉,也受夠了《爵跡》這樣的小鮮肉大拼盤,人們開始呼喚內(nèi)容,呼喚顏值之外的東西,呼喚演技,呼喚故事。我們的小鮮肉們看來要進上一些日子的冷宮了。內(nèi)容為王,故事為先,這是大家對2017年電影質(zhì)量的一致標準。我們也希望看到這樣的標準真的能夠幫助我們衡量國產(chǎn)影片的良莠,從而讓中國電影藝術味道更濃一些,更精致一些。
最后自然是觀眾們。
雖然小鎮(zhèn)青年,即越來越具備消費能力的來自三四線城市的年輕觀影者們成為了大家頂禮膜拜的主力軍,但我想2017年,為了從中產(chǎn)階級們的腰包里拿走一部分票房,一定會有片方愿意出產(chǎn)更多適合這些人看的內(nèi)容。接地氣的影片肯定少不了,但也一定有人愿意拍電影給小資文藝青年們看。當然,即使如此,依然不影響接地氣的影片成為主力軍,而且我也相信小鎮(zhèn)青年們依然會有著強大的爆發(fā)力。
當然,最終2017年延續(xù)了什么,改變了多少,我們無從知曉。可我們依然愿意相信,不管2016年如何,2017年的中國電影都會太陽照常升起。新的一年,中國電影人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