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欣欣
在全球的植被圖上,整條北回歸帶上的陸地,幾乎全是黃色,大部分被沙漠所覆蓋,故有北回歸沙漠帶之稱。唯獨廣東肇慶的鼎湖山,避開了氣候的侵襲,躲過了人為的破壞,至今尚保存著具有四百年以上歷史的森林,被稱為北回歸沙漠帶上的綠色明珠。
鼎湖山分為天溪、天湖景區(qū)以及云溪自然保護區(qū),以亞熱帶天然森林、溪流飛瀑、深山古寺見長,更有含百萬負離子的無菌空氣。盛夏時,城市里苦熱難耐,鼎湖山中仍濃蔭蔽日,山幽,林茂,水碧,景美,氣清,深吸一口氣,通體沁涼。
沿路而上,移步換景,遠處林壑幽深,滿眼深深淺淺的綠,身旁飛瀑直瀉,滿耳潸潸淙淙的泉聲。沿著游人最多的溪澗旁走,麻石小徑,溪水清澈,林木婆娑。偶然見到一方石刻,上書“沐足”,大人小孩鞋襪皆脫,挽起褲腳,下水踏涼,一時間歡聲笑語。下水戲耍者,岸上圍觀者,年幼者,年長者紛紛受到感染,也變得活潑起來,仿佛尋回童稚時因物喜因物悲的簡單心態(tài)。一方“沐足”的石刻,成為了游人撒歡“有理”的最佳證明。所謂游山玩水,大概就是這樣了。
順勢上山,在天溪景區(qū)的山腰處,就是落差高達40米的飛水潭。只見山石嶙峋,瀑布從40多米高的崖頂飛瀉而下,白練懸空,水聲大作,下落處是一泓碧水。據(jù)說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偕夫人宋慶齡游覽鼎湖山時,曾在此游泳?,F(xiàn)在崖壁上仍刻有宋慶齡手書的“孫中山游泳處”6個大字。飛水潭四周鐫刻著許多贊美飛水潭的摩崖大字和方寸小楷,頗有歷史的印跡。不少游人在飛水潭駐足,或打坐,或觀瀑,或游泳,蕓蕓眾生相在此潭前交織成一幅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景象。
據(jù)說自唐代開始,鼎湖山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圣地。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禪師在鼎湖山西南之頂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這里,環(huán)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來朝拜的香客、游人越來越多。明崇禎年間,即公元1633年,和尚在蓮花峰建起蓮花庵,第二年又迎來高僧棲壑和尚入山奉為主持,重建山門,改蓮花庵為慶云寺,到了清代,慶云寺規(guī)模越來越大,成為嶺南四大名剎之首。
慶云寺位于山頂,沒有平路可走,非得以人力逐級攀登。慶云寺依山勢多層構(gòu)筑,光緒年間寺僧多達800余人。寺內(nèi)現(xiàn)存千人鑊、大銅鐘以及有300年歷史的白茶花樹?,F(xiàn)在的慶云寺安靜祥和,麻石地板,青磚綠瓦,塑金題字,質(zhì)樸而寬宏,莊嚴而典雅,雄偉而肅穆,樁樁件件都在映照著往日的輝煌。時至今日,仍有許多香客慕名而來。到慶云寺,除了朝佛以外,游人還能品嘗到鼎湖山給予的大自然的味道。不可不嘗的有山水豆腐花和雞蛋花茶,煮豆腐花的水來自鼎湖山,雞蛋花茶也來自鼎湖山,熱熱的茶水熨貼著每一位來訪者的身心,來程的勞累、疲憊、匆忙,所有情緒隨白煙升起,再一一消散在慶云寺的上空。
拐過慶云寺,再往前走,就是上世紀90年代新開發(fā)的天湖景區(qū),即蝴蝶谷。在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滿山的花木和飛舞的蝴蝶是鼎湖山中常見的景象。即便在沒有蝴蝶的季節(jié),這里的景色也是美得令人心醉。景色清幽,湖水清澈,水深時卻極綠,隨游船漂蕩湖上,波紋圈圈蕩開,仿佛人在畫中,畫在人旁。
鼎湖山中亭臺樓閣、崖壁石刻、山林溪澗也多為哲理之語,其中不乏“寒翠橋”“深枕”“眠綠亭”等雅致的名字。鼎湖山還存活著不少在國內(nèi)外快要絕跡或遺缺的寶貴植物,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保護區(qū)網(wǎng),成為“人與生物圈”生態(tài)系統(tǒng)定位研究站。有人說,去的山多了,走在哪都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感覺自己是不是以前來過。但在鼎湖山穿行間,恍如置身世外桃源,人也成為了鼎湖山中一景,與湖、山、林一同演繹著“天人和諧”的美好愿景。這一愿景,從古至今,一脈相承,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