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虎原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按習(xí)俗,從除夕開始,每天宜做什么、忌做什么、該吃什么……都有說道,直到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鬧紅火,相傳源于漢朝,一說出于神話,一說來自宮廷。演變至今,其張燈結(jié)彩、普天同慶的熱鬧始終沒變。
正月十五,戶外喜慶活動達到高潮。如果遇上降雪,雖不利于出行,但雪花紛紛揚揚散落在頭飾、衣服、花燈上,別有一番詩意。
兒時,生我養(yǎng)我的那個村落,正月十五總是要唱幾臺戲的,為的是夜晚敲鑼打鼓挨門逐戶“查燈”,老鄉(xiāng)說銅器進院響一響避邪。記得長長的場套隊列前后,高挑火把,照亮了夜幕下的一景一物。我們小孩子跌跌撞撞相隨其中,不住地獻殷勤,希望允許做點什么,哪怕摸一摸“三綹”(演員戴的假胡子)、背一會兒大鼓,也是非常高興的。不管走進誰家的場院,積雪早已清掃,接著柴草旺火燃起來,鞭炮響起來。梁山泊裝束的“好漢”一隊隊一列列,排成陣勢,踩著鼓點:武生拳打腳踢、吹胡子瞪眼;小旦袖帶飄揚、款款起舞。乘著鑼鼓喧天的熱鬧,主人虔誠地焚香、敬表、磕頭,祈禱“天地”之神降喜賜福,除禍免災(zāi)——這是一家的拜托、一年的心愿。
改革開放以后我到了縣城,“轟十五”顯然比農(nóng)村更氣派,也更時尚。各個單位、各個店鋪門前的喜慶燈籠,彰顯著各自的文化品位:駿馬燈表明農(nóng)歷庚午年,玉米燈顯然是掛在農(nóng)業(yè)局的大門口,鯉魚燈表達人們對“年年有余”的企盼……這些或靜默,或眨眼,或轉(zhuǎn)動,或閃爍的新潮設(shè)計,構(gòu)思奇特、美不勝收。天剛擦黑,遍布街頭巷尾的炭旺火熊熊燃燒起來。由各大單位組成的數(shù)十家表演團隊競顯風(fēng)采:秧歌、腰鼓、高蹺、大頭娃娃、威風(fēng)鑼鼓、舞龍舞獅子、二人臺……依次繞著旺火獻藝?;ɑňG綠的服裝、惟妙惟肖的臉譜、真真假假的道具,把獨出心裁的構(gòu)思夸張到極限。圍看的人群里三層外三層,張三扶著李四的肩,田五托著馬六的背,誰都不嫌棄誰。暗戀中的姑娘和小伙,趁機他捏捏她的手,她拉拉他的胳膊,傳遞著彼此心中的信號。
去年,我來到首府青城居住,鬧元宵又是一番景象。只見大街兩旁整齊的路燈桿上,增掛了串串碩大的宮燈,滿城“中國紅”的濃艷,彰顯著節(jié)日的氣氛;盤走在高樓大廈棱角的霓虹,似流星、如閃電,讓不同的建筑風(fēng)格凸顯;披掛于樹冠上的彩燈,魔幻般地變換著色調(diào),美不勝收……整個城市五彩繽紛、流光燦爛,讓人仿佛置身于天宮瑤池。夜景下的大召廣場、塞上老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多年不見的傳統(tǒng)藝人紛至沓來,賣糖人的扯著粗獷的嗓門,拉洋片的拖出尖細的京腔。約摸人定時分,頭頂飄起了大片大片的雪花,但絲毫沒有影響小黑河兩岸看焰火的人群。
正月十五鬧紅火,是我人生經(jīng)歷的折射,是時代發(fā)展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