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屯堡女子尖頭繡花鞋,除了鞋面上繁復郁麗的花紋為了美觀,極具觀賞價值外,它的出現(xiàn)主要功能還是為了服務于軍事斗爭。不管是穿上它更便于田間勞作,以提供軍需,還是隱藏的匕首可以攻擊來犯之敵,其實都是為了服務于嚴峻的軍事斗爭形勢。
[關鍵詞]屯堡;尖頭繡花鞋;式樣;成因;功能
時至今日,現(xiàn)代化的潮流鋪天蓋地,無論通都大邑,還是鄉(xiāng)野山村,都充斥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流行元素。不僅傳統(tǒng)的漢人,已經(jīng)拋卻了祖?zhèn)鞯姆?,著一身筆挺的西裝;就是一些在現(xiàn)代化面前猶豫遲疑的兄弟民族,因潮流的洶涌,穿著打扮、風俗習慣也風氣漸開,多多少少沾染了現(xiàn)代化的氣息。然而,今天的黔中地區(qū)(以安順為主),卻依然聚居著一支風俗習慣、穿衣打扮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因這群人的來歷,與大明王朝的武力征服有關,且舉家遷徙背井離鄉(xiāng)之后,有秩序地在黔中安營扎寨,聚族而居,“形成軍屯軍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1)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故稱屯堡人。
現(xiàn)在屯堡人的先祖本來生長于鶯歌燕舞、蓮葉田田的江南地區(qū),只因踐行明太祖“調(diào)北征南”的作戰(zhàn)方針,而遠離家鄉(xiāng)。戰(zhàn)爭結束后,又為確保西南地區(qū)的繁榮穩(wěn)定,而就地生根。沒想到,這一住,就再也沒有離開。
因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于當時較為落后的云貴高原,“以特定的身份來到特定的區(qū)域”,(2)又從江南地區(qū)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且時時刻刻有作戰(zhàn)任務在身,他們自成體系,較為封閉,即便今天,也還保留著獨特而鮮明的文化氣息。據(jù)有學者研究得知,這種獨特的“屯堡文化”,隨著歲月的變遷,時空的流轉,非但沒有喪失其原有文化的獨特性,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增加,甚至增強,“這不能不說是漢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3)
今年國慶,長假閑暇,筆者得空遠赴安順,深入屯堡文化村寨,與屯堡人的生活習俗零距離,全身心地感受這一群明代遺民幾百年如一日的文化堅守。在屯堡文化保存較為完整鮮活的云峰屯堡,隨著工作人員細致入微地講解,一幅遺民文化的全貌逐漸清晰。
屯堡文化豐富多彩,在當?shù)芈?,屯堡人的一舉手一投足,皆可作妙不可言的文化解讀。因地制宜的石頭建筑,鬼斧神工。聞名中外的地戲,內(nèi)涵豐富。青、藍色調(diào)的服飾,訴說著夢里水鄉(xiāng),一個遙不可及的江南。屯堡文化的可圈可點,一言難盡。細細品味,用心解讀,任何一個方面均可寫成皇皇巨著。而深入其中,即使皓首窮經(jīng),也難窺其全貌。只是隨著工作人員的介紹,與屯堡人的深入接觸,我突然對屯堡姑娘那雙穿在腳上的“尖頭繡花鞋”興味盎然。(4)
一、式樣
顧名思義,尖頭繡花鞋因其頂端尖細,而特色鮮明,且尖細的頂端與寬大的鞋身和鞋根相映成趣。也正因中部與根部的寬大,而愈見頂端的尖細,對比突出的效果,于此立竿見影。同時,為了美觀,也為了舒適,鞋子頂端微微翹起,形成翹翹的尖角,整體呈倒鉤狀。在大腳備受冷落,“三寸金蓮”為人追捧的古代社會,這一對漂亮的尖角,即使大腳的女子穿上,也頗能迎合時人小巧玲瓏的審美觀感。因為是純手工制作,尖頭繡花鞋的鞋幫和鞋底,均為布料,且為平底。與中國的傳統(tǒng)布鞋千層底,有相似之處。但又與傳統(tǒng)布鞋大多色調(diào)單一的審美,又有所不同。尖頭繡花鞋,又因鞋面上繁復秀麗的花紋和精巧的刺繡,(5)而美妙絕倫。
因江南是刺繡故里,而作為江南遺民的屯堡人,這一點可謂風韻猶存。即使在戎馬生涯,石頭筑屋的黔中腹地,他們也不忘為祖?zhèn)鞯拇汤C絕活,騰出一席之地而精雕細琢。屯堡建筑所不可或缺的“走馬轉角樓”,(6)就是心靈手巧的屯堡女子挑花刺繡的地方。據(jù)說屯堡女子一生要繡出百余件花品,可見平時用功之勤。非但如此,臨出嫁“報日子”的那天,還要收攏起來挑到新郎家去,在眾鄉(xiāng)親面前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而眾鄉(xiāng)親的交口稱贊,無疑是對她們的最高獎賞。也正如一首發(fā)自她們心靈的歌聲所言:“熬更守夜繡枕頭,繡出鴛鴦戲水圖。有朝一日同共枕,好比躺在云里頭?!保?)屯堡女子的勤奮擅繡,于此可見一斑。
尖頭繡花鞋的鞋幫,大多以屯堡人最愛的藍色、青色為底色,另外也有色感較為接近的綠底。鞋幫上的刺繡,多以色彩斑斕的花鳥蟲魚為主,加之高超的繡工,看上去栩栩如生,熠熠生輝。同時,也由于多山的環(huán)境,與戰(zhàn)地的需要,尖頭繡花鞋也與實際用途緊密相連。畢竟此地山高路險,戰(zhàn)亂頻仍,不比柔風細雨的江南。因此鞋幫上總有兩層白布沿口而上,一直延伸到結實有力的小腿肚。穿戴的時候,可以打緊從腳踝就開始打起的綁腿,具有突出的實用性。也正因如此,不論勞作于田間地頭,還是賦閑于飯館茶樓,屯堡女子都會對這樣的鞋子情有獨鐘。
很多史籍的記載,不屑于著眼屯堡女子腳上的那雙尖頭繡花鞋,更別說對鞋子的用途詳盡記述。尖頭繡花鞋,因實際需要,除上述構造以外,還有一個較為隱秘的所在。那就是為隨時隨地的防御性提供一個憑借。據(jù)云峰屯堡講解員的敘述,每一只尖頭繡花鞋的鞋根處,都有一個掩藏極為隱秘的孔洞,口徑不大,僅可容一把尖細的匕首,且直通頂端,保證了匕首的長度。平時利器藏于鞋底,習以為常。一旦非常之時,則乘人不備,奮起一擊。
二、成因
關于屯堡女子尖頭繡花鞋的來源,有一個動人而取巧的傳說,且與大腳馬皇后息息相關。說是太祖定鼎之后,某年元宵佳節(jié),皇城里花燈綻放,熱鬧非凡。馬皇后久居深宮無聊,想去宮外的世界一游,與民同樂。遂喬裝打扮,帶上幾個太監(jiān)、宮女,悄悄出宮。一路上燈火輝煌,猶如白晝,且花樣繁多,吸人眼球。馬皇后目不暇接,游興漸濃?;食抢锶藖砣送?,摩肩接踵;市面上品類繁盛,爭奇斗艷,雖不比皇宮擺放整齊、花里胡哨,但新巧可愛,近年新貨,多所未見。馬皇后徜徉其間,心花怒放,已忘了自己乃國母之尊。不經(jīng)意間,一個喬裝的破綻,露出了她那雙與秀氣無緣的大腳,引得看慣“三寸金蓮”的眾人一陣陣哄堂大笑。馬皇后氣不過,掃興而歸,回宮向太祖訴苦。太祖只笑不語,事后命人做了一雙具有小腳特色的粽子樣大腳鞋贈予馬皇后,以示慰藉。馬皇后穿上后,長裙及地,恰到好處地罩住了大腳,卻獨獨露出一雙翹翹的尖角。自此,尖頭繡花鞋流傳開來,而為遠在他鄉(xiāng)的屯堡女人一代代仿效。
且不說傳說本身真實與否,單就內(nèi)在心理而言,屯堡女子是想為自己的那雙大腳尋找一個有力的說辭。畢竟在那個小腳橫行的時代,她們的大腳總會顯得無比另類,甚至還可能為人嘲諷。盡管她們也嘲笑裹腳婦女的小腳為“羊角錘”,但我相信,這種嘲笑,更多的是對他人嘲諷的一種反擊。因與小腳的傳統(tǒng)有違,她們就想方設法尋找大腳的理由,哪怕是一個強有力的榜樣。而母儀天下的大腳馬皇后,正好滿足了她們的需求。即便現(xiàn)在,筆者詢問屯堡女子不纏足的緣由,她們也還會自豪地說:“我們皇帝娘娘不裹腳,我們也不裹腳”。事實上,她們不懂,當年馬皇后之所以不裹腳,是因為出身不好,條件所限。
當然,細細體察,就不纏足一事,屯堡女子扯出皇后娘娘,“這種說法里面包含了屯堡人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以此來延續(xù)她們作為漢族人的自豪和驕傲,從心里提升自己作為漢民族的優(yōu)越感的心理因素”,(8)應是較為合理的推測。但另一個方面,其不纏足,也是情非得已,甚至與大腳馬皇后當年一樣,緣于條件所限。
“研究各民族服飾的異同,似應聯(lián)系地理環(huán)境的異同來考察。地理環(huán)境的獨特性往往形成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也形成民族服飾的獨特性?!保?)云貴高原獨特的卡斯特地貌,決定著她們的生存環(huán)境,并非一馬平川,而是山高林密溝壑縱橫。而征服者的姿態(tài),又決定著她們的居留環(huán)境多處險要地帶,依山傍水,既為居住,也為防御,且以防御為主。這一相對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使得“三寸金蓮”沒了生存的余地,只有自然生長的大腳,才能于高低不平的山路健步如飛。
而征服者的姿態(tài),又決定著每家每戶的男主人,都肩負著沉重的作戰(zhàn)任務,只要有號召,隨時都有出征的可能。即使平時,防備意識也不能有所松懈。因為據(jù)史料記載,僅從明至清,大大小小的“焚屯”事件,就不下數(shù)十起。(10)所以,對于男人而言,重要的可能不是生產(chǎn),而是防守與作戰(zhàn)。那么,生產(chǎn)的任務,就自然而然由女人承擔。而耕地種田,就更不是弱不禁風的小腳所能勝任了,舍大腳而其誰。
男子作戰(zhàn),女子在家獨當一面,稍有危險,還要能夠保護自己,甚至保護家人。這一點需求,在尖頭繡花鞋的設計上,也體現(xiàn)無遺。那個隱藏至深的小孔,一把尖利的匕首,可算是她們最后一道強而有力的防線。
當年明太祖“調(diào)北征南”時,一紙令下,從中原、湖廣、江南等省強行征調(diào)大批農(nóng)民、工匠、役夫、商賈、犯人各色人等遷來黔中。巫醫(yī)百工,耕種刺繡,內(nèi)地發(fā)達省份的各種技術,隨之而來。時至今日,刺繡仍是屯堡女子的拿手絕活,并成為安順地區(qū)一張響當當?shù)拿?。而這種刺繡技術,操之于愛美之心濃烈的姑娘手上,自然也會毫不吝嗇地運用在那雙心儀的鞋子上。
綜上所述,尖頭繡花鞋的構成,既有隨遷工藝的烙印,傳承刺繡的絕活,也有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里不得已而為之的客觀實在,即生產(chǎn)與防守,不可偏廢其一的現(xiàn)實需要。
三、功能
“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diào)北征南?!⑻幫捅じ鬣l(xiāng),家人隨之至黔?!保ā栋岔樃尽わL俗志》)當年明太祖一紙調(diào)令,這些南下的軍士,就要拖家?guī)Э?,離開世代生活的魚米之鄉(xiāng),來到當時荒蠻落后的黔中腹地。在多山的云貴高原上,平原稀少,石頭遍地,可耕之地不多,這一群視死如歸的軍人及其家屬,初來乍到的首要任務,便是開墾種地,生存下去。據(jù)當?shù)氐摹度~氏家譜》記載:“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亂之后……令屯軍為民,墾田為生。”與歷朝歷代,百姓出資養(yǎng)兵不同,明太祖自認為想出了一個一勞永逸的好辦法,那就是實行軍屯,意圖實現(xiàn)軍用糧草的自給自足。明太祖的這個辦法好壞與否,眾說紛紜,但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形成了鑲嵌于云貴高原的屯堡文化。
屯堡人既以軍人為主,且多為軍士家屬,那么他們的生活就與軍事戰(zhàn)斗息息相關。就連屯堡人的食品也因為軍事需要,而具有長久儲存和收藏的特性。被譽為戲曲的“活化石”,流傳至今的屯堡地戲,雖反映著屯堡人的農(nóng)事生活,但都是以戰(zhàn)爭為主題,以英雄崇拜為特色。史載屯堡人“跳神戲之舉,借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農(nóng)”的初衷。還有屯堡人的住宅,雖是就地取材,以石料為主,但更多的是軍事考慮才如此這般。據(jù)現(xiàn)存屯堡建筑而言,村寨內(nèi)部的巷子縱橫相連,錯落有致,而各個巷子又直通街道,形成點、線、面結合的防御體系,具有鮮明的軍事色彩。
既然屯堡人的生活離不開軍事斗爭,且很多生活習俗的形成,都有服務軍旅的特征,那么屯堡女子尖頭繡花鞋的出現(xiàn),也應該具有服務軍旅生活的功能。
如前所述,屯堡女子的放足,絕非刻意為之,而是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所致。因為是軍人家屬,作戰(zhàn)自然是主要任務,男子在外拼命廝殺,無暇顧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那么生產(chǎn)的重擔就毫無疑問地落在留守的女眷身上。而艱苦的勞作,只能使裹小腳的企求化為泡影。這也就決定了尖頭繡花鞋的尺寸,大過時人稱道的“三寸金蓮”,而為屯堡女子所特有。
男子作戰(zhàn)在外,在家留守的無非就是老弱婦孺。雖然是結寨而居,聚族而住,并且住處易守難攻,石頭建筑牢不可破,軍事色彩鮮明,但青壯年勞動力的缺失,畢竟會降低她們心中的安全感。而從明至清為數(shù)眾多的焚寨事件,就足以說明這種擔心不是杞人憂天。更何況,凡事也要有個以防萬一。所以,屯堡女子尖頭繡花鞋,有個隱藏匕首的孔徑,就再好理解不過。無非就是為了非常之時的非常之需,關鍵時刻給來犯之敵以致命一擊,從而保衛(wèi)家園。
所以,我認為屯堡女子尖頭繡花鞋,除了鞋面上繁復郁麗的花紋為了美觀,極具觀賞價值外,它的出現(xiàn)主要功能還是為了服務于軍事斗爭。不管是穿上它更便于田間勞作,以提供軍需,還是隱藏的匕首可以攻擊來犯之敵,為了使前方作戰(zhàn)的男人能夠義無反顧地痛擊強敵,并盡快地凱旋而歸,其實都是軍事斗爭使然。
參考文獻:
[1]王子鵬、馬晶瓊:《淺析安順屯堡建筑》,《華中建筑》2008年6月第26卷,第172頁。
[2]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69頁。
[3]王芙蓉、王玲、張志春:《屯堡女子“鳳頭鞋”與“天足”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第41-42頁。
[4]方堃堃:《安順市儒林路保護與更新設計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15頁。
[5]帥學劍:《屯堡人之前世今生》,《中國西部》2005年第4期,第18-20、29頁。
[6]戴平:《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頁。
注釋:
(1)王子鵬、馬晶瓊:《淺析安順屯堡建筑》,《華中建筑》2008年6月第26卷,第172頁。
(2)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69頁。
(3)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69頁。
(4)按,“尖頭繡花鞋”一說出自當?shù)貙в沃冢蠊P者查閱相關研究資料,發(fā)現(xiàn)此說有異,但經(jīng)導游再三確認此說無誤,且較為形象通俗,故采用此說。一般,學者在研究中,將此鞋稱之為“鳳頭鞋”的居多。見王芙蓉、王玲、張志春:《屯堡女子“鳳頭鞋”與“天足”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第41-43頁。極少有稱為“尖頭繡花鞋”的,見帥學劍:《屯堡人之前世今生》,《中國西部》2005年第4期,第29頁。
(5)王芙蓉、王玲、張志春:《屯堡女子“鳳頭鞋”與“天足”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第41-42頁。
(6)方堃堃:《安順市儒林路保護與更新設計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15頁。
(7)帥學劍:《屯堡人之前世今生》,《中國西部》2005年第4期,第29頁。
(8)王芙蓉、王玲、張志春:《屯堡女子“鳳頭鞋”與“天足”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第42頁。
(9)戴平:《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頁。
(10)帥學劍:《屯堡人之前世今生》,《中國西部》2005年第4期,第18-20頁。
作者簡介:雷銘(1982、1—),男,漢族,河南信陽人,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史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秦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