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論在法理研究還是在司法實踐上,司法鑒定制度在民事訴訟證據制度中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近幾年來民事案件的復雜多樣性,人們維權意識普遍增強,需要經過鑒定程序的案件數量越來越多,但在具體的訴訟實踐中鑒定人出庭率低是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中的一大詬病,即便2012年新修《民事訴訟法》第78條對鑒定人出庭作證以及拒不出庭作證的處罰措施作出具體規(guī)定,也沒有解決該制度在司法實踐運行中的具體問題。
關鍵詞: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完善
一、司法鑒定人出庭作證現狀
為了提高鑒定意見作為案件證據的科學性,2012年新修民訴法對鑒定人出庭程序以及拒不出庭的處罰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此項細化和改善了鑒定意見證明力不足的因素,既有利于當事人合法訴訟權利的行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同一案件的定性,對鑒定證據的真實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進些年來民商事案件涉及鑒定類別的案件逐年增加,隨著社會發(fā)展,呈現出的民事糾紛較以往不同,不單案情越來越復雜,當事人對證據的采信度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不會因為取證難等原因放棄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一定數量的案件中的專業(yè)性問題依靠著鑒定人的鑒定意見給與解決。自2012年新民訴法實行后,民事案件中涉及鑒定類案件翻倍增長,出庭率卻呈不增反降的態(tài)勢,立法沒有讓實際問題得以緩解,這種情勢下完善鑒定人出庭制度的需要呼之欲出。
二、制約鑒定人出庭作證的因素
之所以鑒定人會面臨如此嚴峻的出庭作證難問題,是因為在立法和實踐中還有很多不規(guī)范之處,法律僅僅大篇幅地對司法鑒定人出庭作證義務作出規(guī)定,而對其權利例如經濟補償、人身保護、拒證權的等的保護少之又少,造成鑒定人權利義務之間嚴重失衡。
1.個人因素
一些司法鑒定人從業(yè)人員認為自己的本職工作在鑒定工作完畢后就已結束,精密的儀器檢測出檢驗結果經鑒定人的專業(yè)知識分析判斷后得出意見結果再經正當程序移交給法庭之后,就沒有必要親自出庭作證,甚至認為出庭只是做給當事人看,若有要求出庭,也會以出行不便或其他事務為由拒絕出庭。
另一方面,司法鑒定人的個人技能水平直接影響證據的證明力,雖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對司法鑒定人資格要求有學歷、鑒定工作經歷、技術職稱和職業(yè)道德的規(guī)定,但鑒定人資格形式化和終身化的問題還現實存在,有些人沒有經過專業(yè)訓練也沒有相關經驗,“資格”僅是由行政化手段取得,只是形式上的資格,或有些人取得鑒定人執(zhí)業(yè)資格之后有懈怠情緒.
2.立法缺陷
司法鑒定人的拒證權在立法上尚為空白,通常來說,拒證權是一項理所當然的權利,我國現行法中在反對自證其罪的方向上作出若干規(guī)定規(guī)制特定主體的拒證權,但此類規(guī)定十分模糊不具體,也沒有提及鑒定人的拒證權一項,保護了鑒定人在特定的不違背法律正當性的情形下可依拒絕出庭作證是一項司法鑒定人應有的權利,可現在立法空白的現狀讓鑒定人有正當理由不出庭時也變成了無據可依的弱勢群體。
3.缺乏鑒定人出庭作證保護措施
人身保護措施的預防能力不足,現階段立法在鑒定人面臨現實危機以及事后補救上有所作為,但欠缺前期的預防。凡事防患于未然為上策,尤其在一些大案,涉及金額大或者生命的案件中應提早對鑒定人和其近親屬的財產、人身安全進行最大范圍上的保護,以防犯罪分子頂風作案阻撓鑒定人工作,給收集證據帶來障礙。
三、完善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的建議
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國家,鑒定人出庭制度的完善都符合程序正義的內在價值,具有現實的司法實踐意義。鑒定意見作為呈堂證據,其是否可以反映案情事實發(fā)揮預期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依靠鑒定人出庭的表現。為了提高訴訟效率,合理啟動鑒定人出庭作證的程序,就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提高鑒定人資格準入門檻
司法鑒定人是否能由不愿意、被動的出庭轉變成自愿、主動出庭作證與鑒定人個人的素質能力有很多關系。首先嚴格控制獲取職業(yè)資格的渠道,很多專家建議表示分學科進行考試不失為一個好方案,對于已經從事司法鑒定工作的人員定期考核,檢驗知識儲備并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
2.添補立法空白
一個案件中鑒定人通常為兩個及兩個以上,新民訴法解釋沒有規(guī)定法院通知鑒定人出庭要求,何種案件需要一個鑒定人何種案件需要兩個及以上鑒定人出庭出現分歧,從避免造成人力資源浪費,節(jié)約訴訟成本角度考慮,一般案件可以只要求一位鑒定人出庭即可,這種情況下應優(yōu)先考慮當事人選擇的鑒定人,但為防止當事人對申請鑒定人出庭權利的濫用,應明確界定當事人提出異議的范圍。
3.健全鑒定人出庭權利保障措施
鑒定人出庭應享受合理的支出補償,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fā)展水平參差,應依具體當地具體經濟水平規(guī)定對鑒定人出庭費用的補償。鑒定人出庭前期往往因準備作證花費時間和精力,出庭期間也會影響到個人工作,因此鑒定人申請誤工費、差旅費、交通費、食宿費以及其他補貼是合情合理的,這也是國際范圍內的普遍做法,但就落實上,應明確規(guī)范各類費用標準和經濟補償的主體,以免發(fā)生“踢足球”的現象,令規(guī)定成為空頭支票無法保障鑒定人的私人利益。
降低鑒定人的執(zhí)業(yè)風險是保障鑒定人出庭的良方,這要求我國法律對出庭的鑒定人人身保障不能僅停留在事后救助,除了鑒定人這一特殊角色,一個普通人都應享有人身權、隱私權,根據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鑒定人有出庭義務,那么他們因出庭面臨的人身、財產威脅都應受到法律保護,保護對象不限于鑒定人本人,還應拓寬到其近親屬,加大對不法分子的制裁力度,提高犯罪成本,達到威懾犯罪行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占善剛.論我國民事訴訟中鑒定人不出庭作證之應有后果.《法學家》2014年第2期
[2]倪俊艷.民事訴訟鑒定人出庭若干問題初探.中國法院網,2013年
作者簡介:
常藝,1992年12月,女,漢族,祖籍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在讀研究生,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政法學院訴訟法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