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網絡上產生海量的社交信息,喧囂不止,但是也有一些信息在寂靜消失。那些被發(fā)布者主動刪除的微博和朋友圈是發(fā)布者的真實記錄和記憶碎片,為什么有人會有秒刪行為,還有人一夜刪掉所有記錄?從心理到行為,源自社交恐懼、激情表達、印象管理、公關修復和自我否定等因素。
01/社交恐懼癥與私密空間的拉鋸
部分存在社交恐懼癥的人,不喜歡通過任何社交媒體與人交往,甚至討厭社交,懼怕微信語音、微信視頻電話等功能。但是他們又不想與社會脫節(jié),因此,偶爾會發(fā)一些記錄生活事跡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會引發(fā)朋友的關注、評論與點贊,亦或者沒有引發(fā)任何的波瀾。
社交場所提供了一種表演的場景,而發(fā)布者對鏡頭存在天生恐懼,會擔憂這些日常信息再次暴露自己,也讓別人更加了解了自己,而這是他們不想要的,因此,便將發(fā)布的信息再盡數刪除。
如知友“韓抖抖”表示,“我上一條朋友圈是2月24日發(fā)的,最新的朋友圈是3月21日發(fā)的,其實這之間我也發(fā)了不少,但陸陸續(xù)續(xù)基本都被我刪了,我非常喜歡刪朋友圈,潛意識會默默控制朋友圈數量,類似強迫癥。我的朋友圈更多是記錄日常生活狀態(tài),不重復不啰嗦不矯情不雞湯,可我還是不滿意,既希望別人了解我的生活,但又怕別人過多了解我的生活?!?/p>
02/激情表達后的理性回歸
人人都會情緒化,尤其是在情緒高峰時期,最喜歡胡思亂想,發(fā)一些與心情相關的動態(tài),期待得到他人的關注與安慰。
而一旦過了心情保鮮期,再次回頭看的時候,便發(fā)現大多動態(tài)都是無病呻吟,當初那些小情緒、小感慨甚至會顯得矯情可笑。如知友“楊浩”表示,“我只保留最近發(fā)的一條朋友圈,因為覺得時間久了那些都是過去式了。不論是突然的小情緒或者感慨亦或是所見所聞,過去就過去了,記得活在當下?!蔽⒉┚W友@犀利話:“因為這一秒高傲冷漠的自己,討厭上一秒愚昧矯情的自己?!?/p>
也有人認為,處于情緒高峰時的朋友圈或微博動態(tài),大多只是在發(fā)泄某種情感,發(fā)泄完了相關的信息也就可以刪了。知友“四月”:“有時候只是想發(fā)泄一下,發(fā)泄完情緒過去就可以刪了?!?/p>
此外,喜歡刪除微博及朋友圈動態(tài),還有一個原因,即信息過了時效期。如5月份轉發(fā)的活動鏈接或幫朋友客戶轉發(fā)的廣告、投票等,到了10月份,自然就過了時效性,此時清空相關信息,就像丟垃圾一樣,手機還省出不少內存呢。
03/印象管理和公關修復的必要手段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社交環(huán)境里,人們會通過調整自己的言行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稱之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可以通過自我表現和自我行動兩種形式實現,自我表現即美化自我,增加個人魅力,自我行動則是投入所好,拉近與他人的距離。
基于印象管理刪微博、朋友圈經常發(fā)生于結識新朋友或進入新環(huán)境前后。一是想通過社交網絡塑造一種不完全真實的形象來滿足新朋友的審美或交友標準,二是修剪自己不滿意的社交發(fā)布記錄建立全新的社交形象,比如成熟、高雅、低調等優(yōu)質人格。微博網民@喜歡殺生丸的小花癡稱:“為了我看起來成熟,把朋友圈里的很多珍貴東西刪了。”
還有一種與形象有關的刪除動機源自公關修復。部分網民曾經發(fā)布或轉發(fā)的信息被證實為虛假信息、詐騙信息,可能或已經遭到大量圍攻謾罵,通常都會選擇刪除了之。尤其是公眾人物或意見領袖,網絡影響力大,信息輻射面廣,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fā)眾怒,且網絡輿論直接關系個人事業(yè)發(fā)展,對不利于個人公關形象的微博只能選擇刪除。
@孫楊微博透露真人秀都靠演,之后迅速刪除微博;張靚穎結婚風波末尾,@張靚穎發(fā)布暗諷網民博文之后秒刪;演員文章@文章同學在微博發(fā)布多條微博炮轟宋喆,稱其逮誰咬誰,隨后不久刪除了所有相關微博。
04/否定過去和自我審視的社交儀式
記錄是微博、朋友圈的主要功能之一,記錄自己當下的小心思,記錄一年一度的旅游假期,記錄與親愛的人走過的每條街道、說過的每句蜜語,吃過的每道美食。對很多人來說,微博、朋友圈像一個可以公開或半公開的日記本,里面是回憶的碎片,是友情、愛情的鐵證。
然而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故人既已不再,那些惹人心傷的光影、只言片語又有何意義?因此,當一段較為重要的關系結束后,部分網民就會選擇刪除與之相關的微博和朋友圈。一是作為一種結束的儀式,象征你我再無瓜葛,既沒有照片書信也沒有任何電子記錄;二是勉勵自己抬頭向前,莫要留戀過往。
很多情況下,刪除與某人相關的微博、朋友圈會被猜忌是關系的破裂。11月初,王楠老公@親見郭斌將微博中有關王寶強的內容全部刪除,有網友稱,現在只要在其微博里評論王寶強的事,立馬被拉黑。對此,部分網友猜測“難道兩個人關系掰了?”
時過境遷的除了外界還有自我,人的成長在時間維度上可能是一夜之間,在方向性上發(fā)生了180度大轉彎。不少人回看幾年前甚至是幾個月前發(fā)的微博、朋友圈,不自覺會認為“too young too naive”,也可能認為曾經的自己價值觀偏誤,在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中,呈現出對一種自我否定的進步。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社交現象,知友“Lachesis”表示,“向某個時間點的自己告別——因為那時候說的話,很愚蠢。雖然刪微博并不能改變這種愚蠢,但至少可以證明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種愚蠢。”但也有人對刪除的記憶表示惋惜,微博網民@海嘯soler-:“不管怎樣,不會再刪微博、朋友圈了,想尋記憶都沒機會了。QQ空間早已清空,本以為刪除了的是幼稚,才發(fā)現消失的是記憶。”
摘自民意與傳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