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
我至今逢過兩地的雨,一是黔地的雨,再便是浙地的雨了。雖說都是雨,卻也不全相同。
第一次去浙地是幾年前的夏天,連著幾日高溫,出門的念頭全打消了。一天,太陽早上還很是張揚,生怕別人不認(rèn)識它,把自己高高的掛起炫耀一番。剛過中午,太陽突然藏起來了,接著就來了一場驟雨,這全然是意外的事。不過也還是有幾分欣喜,因為不用再裝扮大家閨秀守房了。
撐著一把雨傘就出去了。雨自從來時便是淅淅瀝瀝的,本以為過一會便會消停了,但雨一直下著,走在街上,人們被雨淋襲著,卻出奇的平常,只不過是地上多了幾處積水,行人的手中多了一把雨傘而已。公路上的貨車仍是川流不息,商店的生意更火了,推車賣小吃的還停在路邊。這場淅瀝的小雨對他們的生活似乎沒任何影響,還是與平日里一樣。
閑逛到了一處國際知名批發(fā)市場。剛進(jìn)不久,便看見一個挑著擔(dān)子賣水果的婦女與一個買她水果的店家爭吵不休,周圍還有商家與客戶為了點滴利益而吵得烏煙瘴氣。我索性找一條捷徑出來了。雨終于停了。
黔地的雨就不一樣了,這里的雨是友好的,它來之前會先有暗示。如果天空陰沉下來,風(fēng)吹得樹枝搖曳起來,山間小路上的農(nóng)民便會加快回家的腳步。有時候在路邊聽見歌聲,多半是他們在回家路上的作品了。若是有幾人同行,那有說有笑的,就更有趣了。在河邊玩水的小孩也跑回了家,即使離家遠(yuǎn)的,至少會張望周圍,找一處避雨之所,然后靜待雨來。這里的雨就是如此和善,它要讓人們準(zhǔn)備好了才來。
這里的雨與朱自清描述的春雨有些相似,“像牛毛,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笨晌矣X得更像漫天飛舞的棉絮,靜靜地,柔柔地飄下來,浮在頭發(fā)上,衣上,大地表層,稍作片刻,斜看去,像是西王母特別賞賜的白紗呢!披上白紗也該回家了,因為這雨會悄悄地大起來。就算回不了家,至少找一處地方避雨的時間還是足夠的,十里八村的,誰家都可以作為避雨之所。有的農(nóng)民在路邊找一戶人家就進(jìn)去了,與主人什么都談、什么都說。還有的農(nóng)民在自家呆不住,硬是頂著雨去別家,和幾個人坐在一起閑談。婦女們坐在一起談?wù)撜l家莊稼長的好,男人們則是把他們近期知道的大事說出來閑談一番。
過了約一個鐘頭,山間小路上的雨水和著山泥匯成了一股細(xì)流,偶爾看見人家戶邊有小孩正高興的游戲著呢!他們身披雨衣,折好的紙船放在細(xì)流上,載著遠(yuǎn)行,小孩一路跟著自己的紙船跑著,這倒讓我想起了,指揮千萬艘船下西洋的鄭和了。鄉(xiāng)間的小路坎坷不平,有的小孩剛學(xué)會走路,也跟著稍微大幾歲的小孩跑著,跑起來搖搖擺擺的,看上去囂張得很。不過也有栽跟頭的時候,這時只會趴在泥水里哭爹喊娘了,不覺有些好笑。
這就是兩地的雨,雖說都是雨,卻大不相同。浙地的雨冰冷淅瀝,黔地的雨更多的是柔和,像江南的女子偎依身旁,覺得一股柔氣浸入心脾,暖暖的,柔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