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櫻
摘 要 不同于紙媒的圖片文字、電視的視頻圖像所帶來的即視感,廣播報道中,不論是抽象音響語言,還是具象音響語言,都只能依托聲音為介質??此茊我坏膫鞑ナ侄?,卻恰恰是廣播的優(yōu)勢,文章旨在通過對《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的淺析,試論廣播報道中,如何發(fā)揮音響的作用,打造屬于聲音的“有聲畫面”。
關鍵詞 廣播報道;音響;有聲畫面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3-0112-02
廣播報道中,一篇好的錄音稿件,除了需要好的線索,扎實的采訪,音響的運用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音響素材恰到好處的選用,所傳遞的豐富信息,甚至勝于文字的堆砌。廣播音響有多種形式,總體來說,可以分為現(xiàn)場音響和資料音響。現(xiàn)場音響,顧名思義,就是現(xiàn)場采集到的聲音,傳遞此時此刻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這種聲音的采制會最大限度的還原現(xiàn)場感和真實感。而資料音響則是指已經(jīng)錄制完成,拿來即可使用的錄音素材,通過這種音響的運用,可以直接通過聲音將受眾帶入當時的情境中。
201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的系列報道《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獲得中國新聞獎廣播系列一等獎,就是充分地發(fā)揮出廣播“聲音”的特色,通過音響的合理運用,彰顯出了廣播獨有的“有聲畫面”。
1 廣播音響在報道中的作用
1.1 音響能增強廣播報道的真實性
作為新聞傳播者,真實性是不可動搖的原則,而在廣播報道中,體現(xiàn)新聞事實性的音響素材運用尤為重要。很多時候,采訪中的人物音響是較為常用的音響,通過現(xiàn)場的對話或者說是采訪對象的自述,來增強新聞真實性。但是在《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中,除了人物的采訪素材,還有豐富的現(xiàn)場音響在報道中穿插使用,不僅沒有弱化報道的真實性,反而讓真實感來的更加強烈。
報道中選擇了“方言”“工匠”“地方戲曲”“古村落”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為題材,而為了體現(xiàn)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報道中大量使用了背景音響、細節(jié)音響、典型音響等豐富的音響資料。比如說,《工匠季》系列報道中《老去的鐵匠》這篇報道,主要采訪了河北滄縣捷地鄉(xiāng)當?shù)匚ㄒ坏囊晃皇止ご蜩F匠戴景波,由于主人公的方言較重,稿件中通過普通話的同期壓混,將原有的音響素材作為背景加以呈現(xiàn),這樣的處理方法在保留人物原聲的同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象,真實感更強。另外,在節(jié)慶風俗系列《六月蒸面羊》這篇報道中,公雞打鳴聲、羊叫聲、和面的聲音等,這些一兩秒的背景音響,不僅通過聲音烘托出現(xiàn)場的氣氛,再現(xiàn)現(xiàn)場采訪的真實感,而且讓受眾從聽覺的感受能夠過渡到一種畫面的想象。這樣的一部聲音記錄片,不僅豐富了報道內(nèi)容本身,而且彌補了聲音不能帶來視覺感受的缺憾,通過這些音響挖掘出廣播的“聲音”特性,對報道本身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讓受眾有如身臨其境一般,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廣播報道的魅力。
1.2 音響的應用增強了報道的說服力
文化印記是承載著文化歷史的,央廣這次推出這個系列報道,也是為了去記錄和傳承這些傳統(tǒng)文化。那么,所選擇的這些內(nèi)容是否具有代表性,所采訪的人物是否具有代表性,能不能引起受眾的共鳴,這都需要有深度、有溫度的音響來支撐。在《方言季》中,選擇的滬、粵、陜、川、皖這五個區(qū)域本身就很有代表性,都是非常適合聲音表現(xiàn)的方言,而且每一篇稿件都通過一種固定模式,把音響發(fā)揮到了極致。從開場方言味十足的童聲民謠,接著在旁白下配上有著地方印記的聲音片段,再通過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采訪,每一段音響看似隨意,卻都是經(jīng)過細心選擇,讓人在腦海構思圖景的同時,恍如有著“就是這樣”的感覺。這種說服力不是采訪幾位專家,以權威人士的口吻來提供觀點和看法加以實現(xiàn),而是借以普通人的講述,引經(jīng)據(jù)典的鋪墊,等等這些音響的應用,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潛移默化中給受眾心理注入一種說服力,并形成自我的一種判斷。
2 如何在廣播中讓音響發(fā)揮最好的效果
2.1 采錄高質量的音響
對于廣播記者來說,音響采集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一篇稿件的成敗,所以,在采訪時,首先要把自己的重要工具“采訪機”做到熟練操作,保持它良好的采訪性能。同時,在采訪過程中,對于室內(nèi)和室外不同的采音環(huán)境,要加以區(qū)分,確保收音效果的完整和清晰。在采集同期聲時,盡可能地保留原始聲音狀態(tài),面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一些表達不清、聲音嘈雜的音響要進行取舍。在廣播報道中,音響的使用不再多而在精,一段段十幾秒的聲音素材,要力求達到最完美的呈現(xiàn)。
當然,為了保證高質量的音響,采制前的提前策劃也十分重要。要清楚知道自己稿件中需要哪些音響?這些音響要起到什么作用?只有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采制的過程中,才會有針對性地錄制出好的音響素材。
2.2 主題音響要明確
音響報道中的主題音響就如同一根主軸,它對于整篇報道主題的烘托,中心思想的體現(xiàn),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中,這種主題音響的使用可見一斑。在聲音記憶系列報道中,《草原上的心靈之約》講述的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呼麥”傳承中的困境,整篇報道的主題音響圍繞著三位呼麥演唱者,通過跟隨式的采訪,將他們對“呼麥”在傳承過程中的迷茫和希望,通過各自的采訪錄音串聯(lián)起來,同時將“呼麥”以背景音響作為另一條線進行穿插,這種精心選擇的典型音響,在稿件中不僅不顯得繁雜突兀,反而更加深化了主題音響的作用。
但是對于主題音響的應用,也要避免出現(xiàn)主次不分的尷尬,要把握住通篇稿件中的音響“主角”和“配角”的地位。主題音響要能撐起整篇報道,要有分量,在與其他音響之間的銜接,要有層次、自然,要有邏輯聯(lián)系。
2.3 音響的選擇要貼切
廣播稿件中,音響就如同一篇稿件的靈魂,賦予稿件生命力和活力。但是在寫作過程中,面對眾多的音響素材,如何去選擇,也是考驗作者對于稿件的拿捏程度。在《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中,不論哪個系列,都將廣播音響使用中的精、巧、神發(fā)揮地淋漓盡致,也充分地展現(xiàn)了原來廣播報道不是只可以用采訪對象的聲音,選擇好不同的音響,同樣可以為稿件添彩。在戲曲季中,有一篇說的是廣西地區(qū)的戲曲劇種之一彩調,開場就選擇了《劉三姐》電影中的原聲片段,一下子就拉近了受眾對影片的回憶,對這段唱腔的回憶,畫面感極強的映射入每一位收聽者的腦海中。而接下來“劉三姐”扮演者黃婉秋講述她和彩調的這種聯(lián)系,再到真正“彩調”的原音在線,這樣的一個對比讓人印象深刻。同時,街采中大家對于“彩調”的陌生,到彩調團團長追憶“彩調”曾經(jīng)的輝煌,這種反差又引人深思。而且,在每一次情緒或者場景的變化中,還選擇了不同的音樂進行轉換,就如同鏡頭的切換一般。
音響內(nèi)容的出彩,也取決于報道者的選擇。鮮明而有個性的音響,因為獨特性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些音響也是其他元素所不能取代的。所以,在一篇報道中,要用心去觀察和選擇一些特定的音響,要把音響的表現(xiàn)力給體現(xiàn)出來,而不是僅僅作為文字的補充或點綴。同一種類型的音響要避免重復出現(xiàn),不要過多地使用同一種音響,同一種音響在不同環(huán)境、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呈現(xiàn),所以在選擇中,要善于表現(xiàn)這些變化,讓音響在稿件中能夠體現(xiàn)出恰到好處的妙用。
3 總結
隨著傳播手段的不斷多元、傳播途徑的不斷延展,廣播報道如何抓住“聲音”,在保留廣播這份特性的同時,精益求精地去用這種看似簡單的傳統(tǒng)手法去打動受眾,讓他們的聽覺為之一振,喚起心靈的認同和共鳴,這也是我在聽到《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組報道后,之所以會對廣播音響有所思考的原因。就如他們自身的一段總結所說,“玩味”聲音藝術,打造“廣播紀錄片”。廣播的聲音不是幾段采訪對象的聲音素材,音樂、音效……只要是聲音它都可以作為廣播音響的素材來使用,而精挑細選的合理布局,甚至可以讓這些聲音的疊加,發(fā)揮出比畫面更能直達心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