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是一個龐大的概念和行為規(guī)范的價值體系,它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受到自然地理條件、血緣宗教關系和傳統(tǒng)文化氛圍等因素的影響。價值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對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引導和定向作用。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受特定的文化氛圍所熏陶,因而不同的社會文化孵育了不同的價值觀。漢族文化以儒家倫理中心主義為出發(fā)點,形成了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傳統(tǒng)價值觀。而對藏族文化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宗教,因此,宗教價值觀成為藏族社會價值觀的主體部分。
隨著社會發(fā)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在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處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漢文化不斷地沖擊著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少數民族的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甚至價值觀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漢族地學校學習的少數民族學生,他們使用漢語,學習漢文化,與漢族同伴交流,受到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他們的價值觀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因此,了解藏、漢兩族青少年的傳統(tǒng)價值觀現(xiàn)狀,對加強學校價值觀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大意義。
一、對象與方法
1.被試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向成都市四所中學、兩所大學共發(fā)放問卷8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765份,有效率95.63%。漢族390人,藏族375人。男生295人(漢134人,藏161人),女生470人(漢256人,藏214人)。
2.研究工具
采用楊國樞等編寫的傳統(tǒng)價值觀量表,共40個題目,包括家族主義、謙讓守分、面子關系、團結和諧和克難刻苦五個維度。采用里克特5級計分法。本研究量表的α 系數為0.90,各維度α 系數在0.65~0.80之間。
3.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進行數據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1.描述統(tǒng)計比較
藏、漢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總體得分均在4.00分左右,說明兩族青少年都有較高水平的傳統(tǒng)價值觀繼承性。各維度得分均值差在0.04~0.11之間,除團結和諧外,其余維度均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兩族青少年對傳統(tǒng)價值觀各維度的重視程度不一致。
性別方面,男性得分均值差在0.05~ 0.21間,漢族的總分、家族主義、謙讓守分、團結和諧得分高于藏族,而面子關系、克難刻苦得分低于藏族。藏、漢族男生的家族主義、謙讓守分、面子關系方面存在民族差異。女性得分均值差在0.04~0.29間,漢族的總分、面子關系、團結和諧、克難刻苦得分低于藏族,而家族主義、謙讓守分得分高于藏族。兩族女生的總體、面子關系、團結和諧、克難刻苦方面存在民族差異。
2.結構比較
(1)藏、漢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總體結構比較。通過多重比較檢驗傳統(tǒng)價值觀的結構,漢族:家族主義>謙讓守 分>團結和諧>克難刻苦>面子關系;藏族:家族主義>克難刻苦>團結和諧>謙讓守分>面子關系。
(2)不同性別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結構比較。比較男性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結構,漢族:家族主義>謙讓守分>團結和諧>克難刻苦>面子關系;藏族:家族主義>克難刻苦>團結和諧>謙讓守分 >面子關系。
比較女性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結構,漢族:家族主義>謙讓守分>團結和諧>克難刻苦>面子關系;藏族:家族主義>團結和諧>謙讓守分>克難刻苦>面子關系。
三、討論
1.藏、漢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描述統(tǒng)計的比較
從整體來看,藏、漢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差異不顯著,說明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兩族青少年在繼承傳統(tǒng)價值觀時沒有明顯的差別,都從先輩身上傳承了較高水平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兩族青少年在家族主義、謙讓守分、面子關系及克難刻苦上存在明顯差異,漢族青少年更重視家族主義和謙讓守分觀念,藏族青少年則偏重面子關系和克難刻苦觀念,這可能與漢族崇尚儒家思想、藏族受宗教文化影響有關。
儒家思想倡導集體主義,遵循以國家、社會、集體為重的價值準則,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位是家族,個體都歸屬某一家庭,其責任、安全、信念等由家庭決定,每個成員均以家族利益為重,并且對家庭有著情感依賴。這種家族主義的觀念,使得漢族青少年養(yǎng)成從小以家族生活為核心的習慣,根植于家族傳承精神之中,身負家族的榮辱與責任。另外,儒家思想強調人心之中本有向善的可能和傾向,人們在維護本心的過程中抑惡揚善,形成了中國文化重個體修養(yǎng)、重德治的價值觀念。在“義”與“利”之間主張以“義”優(yōu)先的價值取向,即見利思義、以義制利、重義輕利、舍身取義等。因此,漢族青少年的家族主義、謙讓守分觀念比藏族青少年更為強烈。
而藏傳佛教則相反,認為人生的價值就在于覺悟人生,超度他人,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人”,從而把成佛、成菩薩當作人生的最高目標。佛教價值觀要求人們輕現(xiàn)實而重來世,與世無爭,忍辱負重,無視一切現(xiàn)實壓迫與痛苦,主張個體在現(xiàn)世中忍耐、克己、順從、受難,才能頓出“苦海”。藏族人普遍崇尚佛教,注重施舍,為尋求解脫,能忍受現(xiàn)實的苦難而無怨言,培養(yǎng)出了罕見的吃苦精神。自小受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繼承這種刻苦受難的價值觀念,因而藏族青少年較漢族青少年更看重克難刻苦觀念。藏傳佛教的人生是在虛幻力量主宰之下的人生,具有極大的壓抑性,它否定現(xiàn)實生活的價值,限制人的欲望,要求人們把奮斗目標寄托于來世。在這種宗教人生觀念支配下,藏民族在精神上追求超現(xiàn)實的目標,即使在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面前,也能夠忍受嚴酷的生存條件,小心謹慎地生活。受這種宗教文化的影響,藏族青少年更加重視自我,看重尊嚴。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青少年的傳統(tǒng)價值觀有明顯的民族差異。兩族男性在家族主義、謙讓守分、面子關系上有差異,漢族偏向家族主義、謙讓守分觀念,藏族重視面子關系,與總體情況較為一致。女性在面子關系、團結和諧、克難刻苦上有差異,藏族比漢族更看重面子關系、團結和諧及克難刻苦觀念,與總體情況完全不同。兩族青少年在不同性別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價值取向差異,可能是由社會因素造成的。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明顯的性別角色要求,男性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他們所接受的民族文化教育和形成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都與各自社會傳承的價值觀念極為接近,這與社會對男性角色要求有關。自封建父權制社會以來,我國社會傳統(tǒng)就賦予男性更廣泛的社會角色和活動,往往要求男性具備獨立、自信、進取等特征,社會對男性寄予統(tǒng)治、權力的期望,作為民族的統(tǒng)領者,各民族男性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更為接近該社會的價值觀念。藏族篤信宗教思想,佛教的女性主義文化影響著藏族女性角色地位的建構,使藏族女性相對享有了較高的家庭地位。在傳統(tǒng)藏族家庭中,女性是不可或缺的勞動力,承擔了家庭中絕大多數的事務,包括支配經濟、生產生活、傳授技能和教育子女。受藏區(qū)嚴酷的自然條件限制,在惡劣的條件下勞動,藏族女性形成了團結互助、堅韌不拔、克難刻苦的優(yōu)秀品質。本研究也反映出藏族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克難刻苦、團結和諧觀念。
2.藏、漢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結構的比較
總體上,雖然兩族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的結構都有三層,但每一層的具體內容不同。漢族依次為家族主義、謙讓守分、團結和諧、克難刻苦、面子關系;藏族依次為家族主義、克難刻苦、團結和諧、謙讓守分、面子關系,這與本課題另一研究“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調查研究”結果一致: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有三層結構,家族主義位于最高層,面子關系位于最低層。說明無論漢族還是藏族青少年,都與我國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保持一致,注重傳統(tǒng)家庭主義而輕視面子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集體、家族利益,認為個體與家族一體并被包含在其中,“家”不僅提供容身的物質空間,更重要的是心理情感上的依托、支持,這使得當代青少年依然具有強烈的家族觀念。青少年文化中的“面子事情”涉及讀什么學校、學習成績比較、物質攀比、注重外在形象和行為舉止、在意他人的看法等,而面子大小往往是比較出來的,個體在爭取面子時,把自己不如人的部分隱藏起來,而刻意將好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在成都地區(qū)學習的藏族學生,由于語言障礙的影響,學習成績普遍低于漢族學生,因此,為了優(yōu)于他人,藏族學生可能會表現(xiàn)為好勝、好面子。
藏、漢族青少年傳統(tǒng)價值觀結構呈現(xiàn)性別差異。男性結構有兩層,面子關系位于最低層,其余維度在最高層(排序不同),與總體結構差異很大;女性結構共三層,最高層是家族主義,最低層為面子關系,其余維度居中(排序不同),與總體結構保持一致。最突出的差異是女性的家族主義單獨位于最高層,而男性的家族主義與謙讓守分等三個維度同在一層,原因可能與傳統(tǒng)文化主導的社會角色期待不同有關。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性別角色有不同的期望,要求男性“獨立、自信、控制、競爭”,要求女性“教養(yǎng)、被動、謙遜、溫順”。在社會分工上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觀念,以致對性別角色產生了刻板印象,即男子多做家庭以外的大事, 而女子側重家庭內部養(yǎng)育子女。當今 社會,許多從事社會工作的職業(yè)女性, 即便能力再強,也要為家庭作更多貢獻,他們撫養(yǎng)教育子女、做家務所耗費的體力和時間遠多于男性,因此可以看出女性的家庭觀念比男性更強烈。本研究也反映出女性青少年較強的家族主義觀念。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張蜀林.562個人格特質形容詞的好惡度、意義度和熟悉度的測定[J].心理科學,1992(5).
[2]雍 琳,萬明剛.影響藏族大學生藏、漢文化認同的因素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3): 181-185.
[3]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楊宜音.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一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5]陳國典,黃開艷.藏族中學生社會贊許性與自尊的關系:成就動機的中介效應[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4):76-80.
[6]丁莉霞.藏傳佛教中的女性主義文化內涵探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38-45.
[7]張 靜,顏 冰.儒家傳統(tǒng)價值觀對本土化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啟示[J].學術交流,2012(4):14-17.
[8]張松群,陸衛(wèi)群.男女性別角色差異的社會學分析[J].新西部(理論版), 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