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三年級的《思品與社會》課的內(nèi)容是《我愛爸爸媽媽》。上課伊始,我問學生:“誰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舉手者寥寥無幾。我又問:“有誰在家做家務呢?”這回沒有一個人舉手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并不驚訝。雖然農(nóng)村不比城市,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家也都把孩子看得很金貴。家長們寧可自己吃苦,也不讓孩子受累。甚至有些家長直接告訴孩子:只要你把書讀好,剩下的什么也不要管。大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感覺。所以孩子在家不做家務,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就似乎在情理之中了。改變不了家長,能不能改變學生呢?我決定試一試。
接下來,我讓學生們說說自己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大家紛紛舉手回答:“我媽媽在魚棚刷魚池?!薄拔覌寢尯桶职珠_家庭賓館。”“我爸爸在沈陽打工。”……我依次把同學們提供的信息寫在黑板上,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家長都在鄉(xiāng)附近的魚棚打工。我從這個信息開始引導,“爸爸媽媽在魚棚上班,去得早嗎?”學生們幾乎搶著回答:“很早,我媽媽早上三點鐘從家走,我還沒起床呢?!薄袄蠋煟野衷隰~棚打工,每天晚上七八點回來,很累的。”我又繼續(xù)發(fā)問:“你們怎么知道爸爸媽媽工作很累呀?”“有時爸爸回來,累得滿臉淌汗,我都替他擦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坝幸淮螊寢層捎谔郏瑫灥乖隰~棚,是一位阿姨送媽媽回家的?!币粋€小女孩兒站起來說道。
“同學們,咱們的爸爸媽媽掙點兒錢多么不容易!”我感嘆地說。孩子們早已不再平靜,“老師,我媽媽工作這么累,早晨還得起早給我做飯。”“我爸爸也是,不論多困都陪我寫作業(yè)。”學生們用復雜的情感講述著他們的父母,感動、贊美、心疼……或許兼而有之?!按蠹夷荏w會到爸爸媽媽的辛苦與不易,說明你們已經(jīng)長大了。既然都懂事了,就要學會分擔,為父母著想。你們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嗎?”我開始因勢利導。
“老師,我要學洗碗?!薄拔乙獙W拖地?!蓖瑢W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鞍涯阋龅募覄栈顚懺诩垪l上,放在文具盒里,回家后先向爸爸媽媽學如何做,然后再把它承包下來,怎么樣?”同學們聽后高興極了,躍躍欲試?!皬氖裁磿r候開始呢?”我輕輕地問?!皬慕裉扉_始!”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最后一項,是大家拉鉤為誓。就這樣,一場“愛”的行動悄然拉開了序幕。
第二天放學,我照例送學生出校門。三年級王思函的家長突然向我跑過來,“張老師,昨天我閨女吃完晚飯,非要和我一起收拾桌子,洗碗,還說以后她要承包這些活。這樣的話我可省心了?!彼拇笊らT引來了不少家長,“我孩子昨天晚上沒讓我陪她寫作業(yè),說我累,讓我早點歇著,說以后也不用我陪著寫作業(yè)了?!薄拔壹液⒆幼蛱爝€給我和他媽打洗腳水,給我們洗腳,讓我們很感動?!奔议L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臉上洋溢著喜悅。
“這是我們開展的‘愛的行動,就是讓孩子懂得感恩,及時行孝。要鼓勵孩子堅持做下去呀。”我笑著跟家長們解釋。家長們滿意地點著頭,稱贊聲不絕于耳。在校門口,家長們領著自己的孩子,與孩子貼臉的,緊攥孩子手的,互相擁抱的,都開心地笑著……整個畫面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我知道這幸福里有孩子的成長,有家長的開心,更多的是我作為教師的幸福。
“做一名教師真好。”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道。
葫蘆島市海濱鄉(xiāng)九年一貫制學校 張玉英
(責任編輯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