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陳知音++董偉
柴燒是藝術家所追求的自然與人的對話中,最能呼喚心靈回歸的方式之一。而柴燒藝術家本人便是柴燒作品的品牌,制陶工藝師們對于作品的嚴苛,使得每一件柴燒都是獨一無二的造化,彌足珍貴。近幾年,返璞歸真的柴燒茶具備受歡迎。早春時節(jié),花下品茶,看茶水與柴燒杯盞的交相輝映,是一樁可以讓人內(nèi)心感到安寧的事情。
匠人:孫家晨
地點:景德鎮(zhèn)湘湖鎮(zhèn)
購買方式:井·柴燒工作室
井·柴燒工作室于2014年由孫家晨創(chuàng)辦,工作室柴窯依照傳統(tǒng)柴窯結合現(xiàn)代高效無煙柴窯技術建成,以松木和雜木為燃料。每一窯器皿經(jīng)過設計,拉坯(手捏),修坯,精選,裝支釘,裝窯,燒制,降溫,打磨長達兩月之久。工作室始終遵循古法制瓷,燒制過程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對體力和耐力都是極大的考驗。孫家晨所追求的不只是延承柴燒這種古老的制瓷工藝,更是各個器皿的實用性和在生活中帶給人們的美的感受。
從宜茶的角度而言,柴燒是一種個性獨特的茶器。這種個性令柴燒茶器能夠軟化水質(zhì),適合長時間浸泡,并且能夠吸附老茶、陳茶、倉茶經(jīng)常帶有的異味。柴燒茶具比較適合沖泡烏龍茶、紅茶、黑茶等茶類。
中國的制瓷史已經(jīng)有數(shù)千年之久。柴燒是一種古老的陶藝燒制方法,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雖然是陶器,但其燒成溫度遠遠高于普通陶器,普通陶器的燒成溫度通常是700℃~800℃,而柴燒的燒成溫度要達到1200℃甚至更高。
在傳統(tǒng)柴燒中,燒制陶器時要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chǎn)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tǒng)的制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而在現(xiàn)代制瓷、燒制技術極為成熟的條件下,一種與傳統(tǒng)柴燒審美截然不同的現(xiàn)代陶藝創(chuàng)作“燒制觀”正在盛行。
現(xiàn)代柴燒技法所追求的正是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燒制時,不再罩住作品,而是讓木材燃燒所產(chǎn)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nèi),與一般的漂亮釉色不同,窯內(nèi)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烤制下形成光潤溫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陶器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zhì)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的痕跡。這種在歷史上被視為粗糙的燒法,在今天,人們反而從這種原始粗獷的風味中得到更真實恒久的寄托。
好的柴燒作品是人、土、火、柴、窯之間的完美結合。中國臺灣現(xiàn)代陶藝大師江有庭曾說,“燒藝,是能量轉換出來的質(zhì)感,當這個質(zhì)感達到很純粹的時候,不能受干擾?!痹S多陶藝制作者在燒制陶器時都需要絕對的專注與安寧,他們需要通過手指專心感受拉坯時的厚度與形狀,需要用耳朵去傾聽窯的聲音。制作一個陶藝器皿,或許旁人看不出差錯,但好的陶藝師能感受到細微的偏差。如果是在拉坯時發(fā)現(xiàn),他們就會把即將成型的作品捏掉;如果是在出窯后發(fā)現(xiàn)問題,他們不惜將這些精心制作的作品砸碎。
與其說現(xiàn)代柴燒是一種利用“木材燒成陶藝”的方法,不如說是一種新的燒陶和作陶觀念。而前面所提到的這種木灰與火焰的痕跡變化,被稱為“窯變”。柴燒陶器作品擁有渾厚內(nèi)斂的質(zhì)感,其“火痕”與“灰釉”所構成的人工無法達到的自然美妙紋路,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而火痕和落灰會因燒窯的薪柴材質(zhì)不同、坯表在窯內(nèi)的位置不同,以及所受的溫度差異而呈現(xiàn)各異,這也決定了每件柴燒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是驚喜還是失落?在作品出窯之前,充滿懸念,即便是經(jīng)驗豐富的柴燒制作者,也無法預測結果。
劉其弈是7年前開始在景德鎮(zhèn)做柴燒的,是這里最早做柴燒的“景漂”之一。他家里的舊木桌子上擺著自制的柴燒陶碗、杯子。房屋周圍山野環(huán)繞,偶爾,還有男女嘹亮的對歌聲自山中傳來。2008年,還在念大學的劉其弈在樂天陶社做志愿者,親眼看到一個日本人做柴窯的全部過程,“原來柴窯沒那么神秘,可以一個人慢慢地做?!睆哪菚r起,劉其弈心里就開始籌劃著自己建一個窯,自己做陶,自己燒。如今,劉其弈已擁有了固定的客戶群。大概兩個月燒一窯,每次出作品四五百件,但從不接客戶訂單。圖片中的這兩件柴燒作品分別出自2010年和2011年。其中2010年的這件作品底托為南宋時期的老碗底,寓意著傳承和對話的關系。
匠人:張劍偉
地點:重慶歌樂山
購買方式:《中華手工》微店、
《中華手工》編輯部
張劍偉幾年前入駐重慶歌樂山“垚火”空間,研究柴燒泥料配制與燒制,追求古時柴窯的質(zhì)樸之感。這間隱于重慶歌樂山的柴窯,3年開窯7次,每次至少燒制三天三夜。做柴燒,是制陶人張劍偉對藝術的癡迷,也是對傳統(tǒng)的敬畏。追求古樸的原生態(tài),靜待柴灰隨火苗落下而成的釉質(zhì),讓喝茶變成一件自然又溫暖的事。
匠人:九燒
地點:景德鎮(zhèn)
購買方式:手藝網(wǎng)(www.91craft.com)
景德鎮(zhèn)“九燒”柴燒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10月,坐落于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湘湖校區(qū)附近的一個村落,這個村子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槐樹下”。在2012年9月前,他們現(xiàn)在的工作室還是一個荒草叢生,亂石堆積的廢棄院落,沒有水電,沒有人煙。他們除草,清理,平整院子并鋪上老青磚,自己用竹子圍成籬笆墻,撿來路邊的木門、石頭裝飾院子。如同藝術與技術的交叉口,當昂貴的柴燒成為中國陶藝界的流行之后,如何在器型上既保持柴燒原始的魅力又不損失實用性,成了初建品牌的“九燒”的挑戰(zhàn)。“我們的態(tài)度就是要認認真真地做好一件事情,更好地享受生活,不取悅于他人或其他的事情,只做自己喜歡的?!焙捅姸嗄贻p人日益物質(zhì)化的生活不同,九燒選擇了徹頭徹尾地躬下身來,埋下頭來,在田間地頭,悉心研究柴燒之美。
最好的方式是對柴燒的特點以及美感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便能輕松分辨真假柴燒作品。另外,也能通過一些柴燒作品共同的特征來加以辨別。
首先,柴燒作品大部分采取裸燒,釉面以及火痕效果均是自然形成,變化生動且豐富。區(qū)別于人工上釉作品。其次,因窯內(nèi)灰燼滿布,作品需要支燒以防止底部粘連。多采用三點支燒,使用貝殼或自制的支釘。支釘處會形成無釉的素點。再者,柴窯在燒制過程中火焰一般是由窯頭到達煙囪,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因此作品會有迎火面被火面之分,迎火面落灰豐富,較多形成玻璃質(zhì),被火面落灰較少卻容易產(chǎn)生跳動的火痕。落灰效果從迎火面往被火面遞減,覆蓋的效果非常自然。而特殊窯位,拐角處或被大器物阻擋火勢的作品更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變化。世上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柴燒作品,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關于柴燒器皿的養(yǎng)護,以平常之物平常相待就好,無須小心翼翼而不敢使用。經(jīng)常讓器皿和食物直接接觸才是最好的保養(yǎng)方法。器物也通人性,不喜歡被冷落,如果你對它不重視或置之不理,它會表現(xiàn)出黯淡干枯的樣子。
茶器只需要用清水簡單沖洗就好。如果長期不用的話,需要刷洗干凈、晾干,放置在柜子或木盒里。因為柴燒陶器都是經(jīng)過高溫燒制的,所以買到新出窯的器皿也只需要溫水清洗后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白滸窯是典型的民窯。官窯相對于民窯來講雖然尊貴典雅,但卻失去了民窯的生命力與活力。張志剛的白滸窯一直在嘗試燒新民窯。說到這些嘗試,他始終強調(diào)的是出自天性,對器具一直在關注。這三件柴燒作品分別是水盂、公道杯和陶杯,均是2016年的作品。在這三件茶器上,都留有手藝人手作的痕跡,目的是為了讓人感受到陶瓷的柔軟與溫度。在張志剛看來,陶瓷上留下人的痕跡和溫度才是更能打動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