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林
(懷化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言說方式與身份建構
——安琪與娜夜詩歌話語的對比分析
潘桂林
(懷化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將安琪和娜夜置于性別文化與語言哲學視野中對比研究,可以彰顯詩語與主體身份建構的內在關聯(lián)。二人都有強烈的語言意識,但詩風迥異,安琪尖銳多變,娜夜平靜圓融。一個是當下詩歌場域中的行動者,一個是自我體悟的言說者。不同的詩寫方式體現(xiàn)了不同的語言稟賦,映射出各自的遭際、識見、胸襟、氣度和隱秘的生命之流,與不同的生產(chǎn)環(huán)境、地理人文影響有關,也體現(xiàn)了在面對存在境遇時,她們感受生命、言說自我和建構身份的姿態(tài)有異。
安琪;娜夜;詩歌話語;言說方式;身份建構
詩人借助語言留駐回憶,言說存在并構建自我身份。此處以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娜夜和安琪為例,分析語言實踐與身份建構的內在關聯(lián)。安琪本名黃江嬪(1969—),“中間代”詩歌概念提出者,第四屆柔剛詩歌獎得主,著有《極地之境》等八部詩集。娜夜(1965—),獲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有詩集《娜夜詩選》等多部。兩位詩人都有強烈的語言意識,借助詩語呈現(xiàn)女性生命境遇,留存自我精神軌跡。娜夜說:“一個作家的意義就在于他提供了某種語言。語言是表達者的精神氣象和精神質量?!盵1]安琪甚至反復聲稱,“沒有文字記載的一生不值得過”。但兩人的詩寫氣質和總體風貌迥異,安琪尖銳陡峭,娜夜平靜圓融。安琪喜變,娜夜樂定。一個是當下詩歌場域中的行動者,積極介入并成為重大詩歌事件的倡導者;一個是自我體悟的言說者,有洞若觀火的眼神,靜靜抒寫深沉的愛。不同的話語實踐體現(xiàn)了不同的語言稟賦,立體多維地映射出詩人存在的全部真實,包括遭際、識見、胸襟、氣度,隱秘的生命之流、潛意識能量等等,與各自具體的生存環(huán)境和地理人文影響有關,并內在地體現(xiàn)了在面對存在境遇時,她們感受生命、言說自我和建構身份的姿態(tài)有異。
安琪是文字的歷險者,她在詩中解碼和編碼生命,借助詩歌確證并呈現(xiàn)荒謬、混亂、焦慮等存在感,建構一個熾熱、尖銳的女性主義者形象。但她的言說方式有明顯變化,并與其生存狀態(tài)形成了巧妙的同構性。20世紀90年代,她傾心于長詩寫作,期待“被詩神命中,成為一首融中西方神話、個人與他人現(xiàn)實經(jīng)驗、日常閱讀體認、超現(xiàn)實想象為一體的長詩的作者”[2]。此時的她在意象與隱喻間穿行,詩歌疼痛而焦灼。2003年,安琪離開福建,開始北漂,轉向短詩寫作。雖然“女性主義者”的身份自覺一直沒有遠離,但發(fā)聲方式已更見成熟女性的睿智。2013年出版的《極地之境》第一首詩選的是寫于2003年的《雍和宮》,入眼清朗:
這是一個明媚的午后我來到雍和宮/ 看見書上的渡母:藍渡母/ 綠渡母/ 腰那么細,臀 那么豐/這雍和宮的渡母// ……// 這是一個橙色籠罩的午后我來到/ 雍和宮,我看見/ 我被看見// 看見和被看見都不會靜止不動/ 看見不會使靈魂安寧/ 被看見不會使生命真實
在唐卡彩繪和佛像的光照里,詩人引領讀者還原生命敬畏,尋找靈魂安寧。以渡母開啟畫面,將母性慈悲和生殖神圣悄然植入詩境。然而詩歌并未落入祥和的生命虛構,而是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帶出安琪式的困境領悟,揭示主體“看”與“被看”相互輪轉的雙重境遇,對靈魂不安和生命不真實的言說打破了讀者的審美期待,使詩意從感性畫面向存在焦慮延伸。詩歌淡去了早年的火焰,存在之思靜靜滲出。但她始終堅持言說欲望的釋放和撕裂常態(tài)的反思,保持著陡峭尖銳的詩歌風格。
表達言說欲望是對女性緘默身份的有意識沖擊,是女性確證自我主體性的策略。在男權文化規(guī)約中,女人從屬、被動、自我欲求被男性意志淹沒,成為話語權旁落、主體缺席的“第二性”。在??潞桶秃战鸬热丝磥恚捳Z除了能表情達意、傳遞信息之外,還具有關涉權力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是存在者主體身份得以言說和認證的標志。女性主義者往往用“失語”來概括男權意識鉗制下的女性境遇,并將認同男權文化的女性表達亦歸于失語之列。因此女性身份建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話語意識的自覺。安琪的長詩飛揚著灼熱的自我言說欲求。
首先,她制造了一種主體突顯的詩語。你、我、他、她等人稱代詞頻頻出現(xiàn),“你”和“她”經(jīng)常被轉移置換為第一人稱的替身,滲透著強烈的主體精神,形成立體多維的女性境遇反思和主體價值建構。在作者隱退的后現(xiàn)代語境中,安琪仍然堅持率性表達,挑明女性乃至于存在者失語、分裂、無助的境遇,并執(zhí)拗地在詩歌中擦亮晦暗的女性主體,讓生命在文字中綻放,延續(xù),并獲得脫胎換骨的幸福感:“安,安,我這樣稱呼自己,和許多人一樣/ 你制造混亂而得到寬容/ ……//我從不相信過去,每一個/嶄新日子都是脫胎換骨”(《失語》,1999)。安琪寫作具有自覺的存在主義和現(xiàn)代語言哲學意識,意欲借助語言與自我走失的靈魂相遇,并建構“存在的家”。她用主體性強烈的詩語打開女性生命通道,借以對抗肉身在時光中衰朽、群體在文化中失語的存在焦慮。
其次,安琪讓主體介入詩歌,在詩歌文本內置的不同角色之間、同一角色不同意念之間,以及詩人與角色、詩人與讀者之間形成多重對話,表達了尋找靈魂尋找完整自我的努力。長詩《任性》起句就問:“嘿,你的靈魂歸隊了嗎?”她深感“靈魂空得無法填補”,深知詩歌誕生于自我與靈魂的對視、爭吵和擁抱,并以“回答若干不死的靈魂”作為長詩《出場》的題引。而早期作品《干螞蟻》(1994)開始就“提心而出/ 像是要抓住遠遁的幻影”?!案晌浵仭笔潜辉娙岁P照的對象,也是懸掛的空洞的女性生命象征。詩人借助這一意象沖撞奔突,與文化命名的宿命抗衡,寫出女性渴望改變被掏空被風干被懸掛的存在境遇,重獲完整豐盈的愛。
對靈魂之空的體認是追問自我完整性的結果。女性主義者的“空”是雙重的,既有形而上之空,也有肉身之痛,是血肉中的火焰和冰雪,也是文化枷鎖磨出的血繭。她多次寫到血光之災和分娩時碎裂般的身體記憶。而更深的痛來自女性作為男性肋骨幻化物的文化陰影,“神還說:那人獨居不好/ 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來幫助他”(《龐德,或詩的肋骨》),這種女性起源和歸屬感的指派剝奪了生命個體的主體性、自足性。安琪一直在借助詩歌敞開女性群體的身份焦慮,漳州時期的她焦灼不安,北漂之后則力圖探索一條冷靜卻又潛藏女性力量的詩語通道。
同樣是言說女性生命的失語、匱乏和不完整感,娜夜盡量避免主體的反抗性介入?!对谶@蒼茫的人世上》寫道:“寒冷點燃什么/ 什么就是篝火/ / 脆弱抓住什么/ 什么就破碎// 女人寬恕什么/ 什么就是孩子//……我愛什么——在這蒼茫的人世啊/什么就是我的寶貝”。語調平和、堅忍,感知到生命的疼痛但并不迷茫和憤恨,她只有接納和熱愛。詩歌總體顯得寧靜圓融,但寒冷與篝火、脆弱與破碎的對峙彰顯了生命的嚴酷和悲苦,“就是”一詞化開了對峙并啟示讀者,自身生命的火光和堅韌才是構建自我和獲得幸福的根源。安琪用一束強光照亮了男權社會逼仄的甬道,喊出女性主體的痛??赡纫共缓埃皇翘蛱騻?,伸出雙手,擁抱世界。
寫作是對話,主體在與他者對話的基礎上確立自我。保羅·策蘭說:“詩歌想要走向一個他者,它需要這個他者……它尋找他,它向他訴說自己。”[3]安琪和娜夜都在通過詩歌挑戰(zhàn)“他者”,即男權秩序和文化想象。安琪用利刃裂開現(xiàn)實,言說身份認證的不平等,突顯女性的生命激情與理性自覺、個人強力與人類關懷,突破文化慣例對女人沉默、被動、缺乏理性與胸襟等群體品格的粗暴強加。娜夜看似很少正面表達女性心理焦慮,卻于無聲處撼動男性秩序的女性命名。她在《云南的黃昏》中寫道:
兩個女人
都不是母親
我們談論星空和康德
特蕾莎修女和心臟內科
談論無神論者迷信的晚年
一些事物的美在于它的陰影
另一個角度:沒有孩子使我們得以完整
兩個女人一反私人苦難和感性話題傾訴,談論宇宙、哲學、宗教、科學等廣闊而理性的領域,是對女性私人化和非理性存在狀態(tài)的反駁,結尾句對女性生命完整性的理解,揭示了父權制社會中的母親身份割裂女性生命這一被遮蔽的事實。顛覆是致命的,話語方式卻平靜圓融。
娜夜一面反思母職對生命完整性的剝奪和割裂,一面又深情地吟誦著生命的虧欠:“我看見墓碑上的一句話——‘我還欠自己一個稱謂:母親’”。在《西藏:羅布林卡》一詩中,她撇開自然美景和宗教神性,將鏡頭牢牢鎖定寶貝園林羅布林卡,將激情凝縮為三行詩:“它是我來世起給女兒的名字:羅布林卡/它是我來世起給女兒和兒子的名字:羅布林卡/它是我來世想起今生時的兩行淚:羅布……林卡”。母親稱謂的欠缺就是女性生理、心理乃至身份完整性體驗虧欠的表現(xiàn),這欠缺刻進詩行、墓碑,甚至成為高于信仰的疼痛。在對照中,《云南的黃昏》獲得了性別文化視域中的反叛意味,即不想被母職約束和閹割的意愿。但對母親身份既渴求又逃避的悖論式情感,又將女性身份困境推向了極致:無論做還是不做母親,女性都是不完整的,都是被割裂的。
安琪詩歌立足生活現(xiàn)場,從肉身感覺出發(fā),點燃靈魂的火,透出詭異神秘的色彩。長詩《在劫難逃》起句就是“我在停頓中檢查一生債務/ 左眼為綠,右眼化灰”,隨后以“母親的血光之災倒流”等場景帶領讀者進入末世自戀者的寂寞、現(xiàn)實中的事故、生命中的陷阱,甚至民政局預告的離婚手續(xù)和凌晨的祭品、唱禱。
相反,娜夜似乎很少言說肉身困境,體現(xiàn)出從容通達的生命態(tài)度?!镀痫L了》是典型的娜夜詩語:“起風了 我愛你 蘆葦/野茫茫的一片/順著風// 在這遙遠的地方 不需要/思想/只需要蘆葦/順著風//野茫茫的一片/像我們的愛 沒有內容”。愛蘆葦,卻不是愛蘆葦負載的思想光輝,而是愛其順著風,詩歌從“有”進入“無”的境界:最高的智慧是去智,順自然;最高的愛沒有內容,無負載、無目的;“無”是最高的“有”,是人生至境。簡潔的言語、蒼茫的畫面、空無的生命領悟營構了凈朗空靈的藝術空間。但娜夜的詩圓融而不圓滑,簡潔而不簡單,空靈而不空洞。且看《睡前書》:
我舍不得睡去
我舍不得這音樂 這搖椅 這蕩漾的天光
佛教的藍
我舍不得一個理想主義者
為之傾身的:虛無
這一陣一陣的微風 并不切實的
吹拂 仿佛杭州
仿佛入夜的阿姆斯特丹 這一陣一陣的
恍惚
空
事實上
或者假設的:手——
第二個扣子解成需要 過來人
都懂
不懂的 解不開
音樂、搖椅、天光構成了自在逍遙的私人化場景,但佛教的藍將安于自然與心靈修為融匯,將日常引向理想主義傾心的虛無,在多重空間中穿行:物理空間從搖椅到天光,從杭州到阿姆斯特丹;生命空間從當下享受抵達信仰,又轉向虛無,轉向空。但轉換并未停止,它借助“事實上或者假設的:手——”和“第二個扣子”將想象帶入無止境的游移中,你不知道那是指向心,還是乳房,是指向情感還是欲望,是真實吁求還是虛構假設。它們都在那里,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娜夜的筆停住了,但一個女性生命的復雜性、立體性、沖突性被展開。女性主體的確立變得需要讀者想象,而不是被詩人點明。
她的詩歌就像北方大地,疏朗遼遠,余味無窮。而在南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安琪,文辭恣意,情思豐茂,理性與情感沖撞糾纏,猶如南方植物。斯達爾夫人提出了“北方文學”和“南方文學”的概念,論述了“清新的空氣、濃密的叢林、清澈的溪流”對南方人浪漫情操的影響[4]。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分別用“瑰詭而惠巧”“耀艷而深華”與“辭約而旨豐”“事信而不誕”描述南北代表作品《楚辭》與《詩經(jīng)》的審美風格。他們深刻認識到地域文化對作者生命氣質的深層影響。安琪詩歌彌散著一股南方神巫氣息。長詩《事故·密語》寫道,“蛇的形體使你饑渴難忍”,“它跳躍著,似乎一棍子就能/把我打成女巫/我祈求風,‘風啊風啊快來啊/快來吹我臭妹妹的臭米糊……’”咒語般的童謠和躍動的敘述為詩歌增添了巫性迷狂。即使后期清朗的短詩,仍有巫性思維痕跡。譬如,“我的心臟先我一步交出了未來,它在鏡子中/照了又照,破裂的地方傲慢,卻干凈,像/憂傷,剔除了骨頭,結一層薄薄的膜”(《我試圖說出這些往事》),細膩詭異的戲劇化場景,寫出了身心剝離的憂傷。
安琪生長于福建漳州,歸屬于神巫文化系列的媽祖信仰根深蒂固。李小紅搜集了南宋人廖鵬飛的《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和多種相關典籍,發(fā)現(xiàn)媽祖原本神巫:“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州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于本嶼”[5]。神巫文化的最大特點是萬物有靈、主客互滲、神秘詭異。安琪作品中“我偶爾會和占卜的女巫說:我非你,你非我;我亦你,你亦我”(《各各他》)之類的怪異描述,體現(xiàn)出神巫思維的根基。而迷狂將人帶入本我與靈魂、個我生命與他者世界構成的既統(tǒng)一又緊張的關系之中。這是一種由玄想和虛幻回歸現(xiàn)實境遇的文字探索。
娜夜成長于甘肅,轉經(jīng)筒和大悲咒彌散在靈魂里。在《佛光山之夜》《從西藏回來的朋友》《青海》《寺》等篇目中,她將慈悲花、經(jīng)書、圣水、塔爾寺等直接關涉信仰的文化符號植入詩歌,清空遼遠。即使日常書寫,也讓人了悟空無的智慧。娜夜許多詩歌源于對游歷之地的觸動,卻因獨異的視角劃開了現(xiàn)世與靈境的距離,卻又蘊含思考、判斷甚至不動聲色的選擇和批判。譬如,面對座落于臺灣南部投埔里桃米生態(tài)村的“紙教堂”,她略去了一切客觀景物呈現(xiàn)和主觀感受鋪陳,寫下十八個字:“我喜歡這三個字 勝過:/我愛你/宣傳部/檢察院”(《紙教堂》)。省儉的筆墨將世界的無限性帶入了詩歌想象界:標題直接提示我進入信仰解讀,既指教堂代表的宗教信仰,也借“紙”這一語義素延伸到文字信仰,它們勝過塵世的愛,勝過對政治的狂熱和對法律的敬畏;然而促成這信仰產(chǎn)生的原初力量卻于無字之處滲出——靜幽、純粹,不變質、不狂熱、無約束的自然之美。詩歌就是歸真之旅。娜夜回歸了生命初始的“無”,而安琪在巫性迷狂中點亮了隱秘本我的“有”。
娜夜和安琪在當下詩歌界都頗具影響力。安琪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活躍詩壇,起初只是以筆寫心,呈現(xiàn)“一個女性詩人在路上”的狀態(tài),到了新世紀,她完全將詩歌當成了事業(yè)、信仰和活著的方式,以詩人、詩評者和詩歌活動家等多重身份,站在詩歌核心場域甚至風口浪尖,以文本實驗和理論倡導等方式介入詩歌生活,建構了一個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影響漢詩發(fā)展的公共知識分子形象。2012年12月開始,她在《海峽瞭望》開設臺灣詩人推介專欄,架設兩岸溝通橋梁,引起良好反響。2014年7月,承擔中國作家網(wǎng)“作家訪談”板塊的工作,采訪了西川、歐陽江河、吳思敬等幾十位詩人、評論家,為當代詩界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知識分子”作為一個公共角色加以命名,并非泛指有知識的人,其具體行為方式因歷史語境而異,但都擁有社會責任感和獨立性,批判意識和捍衛(wèi)真理的品質。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應該是站立在俗世之中挑戰(zhàn)規(guī)約的人群,擁有“堅定獨立的靈魂”[6]。其起點源自個體生命,深層根基則是群體,是民族、國家、種族或性別。作為女性主義者,安琪的痛來自比肉身更深邃的性屬焦慮。長詩《越界》充滿怪誕的隱喻,“那些起源不明的泥土服下祖先”,“滑稽的想象隱居在莊重里頭,其中有安和誰?/寺廟暗藏玄機,那女人跳了下去:/‘現(xiàn)在,你所要的拯救無疾而終’?!眰€體生命“安”與不定代詞“誰”并置,形成了集體性書寫,一個女人的自我拯救與女性群體拯救貫通,“無疾而終”恰恰宣告了女性主義者行動效能的有限,強化了文化秩序的根深蒂固和個人解放、性別解放的難以奏效。而《五月五:靈魂烹煮者的實驗儀式》原標題為《屈原作為我自己》,將個體生命、性別解放與民族精神等多重焦慮融為一詩,形成了空間跳躍、詩意延展的多重詩寫。
公共知識分子的使命意識不僅對安琪詭異峭拔的詩語風格有重要影響,也使她密切關注并力圖介入詩歌發(fā)展總體態(tài)勢。2001年,一本名為《詩歌與人:中國大陸中間代詩人詩選》橫空出世,“中間代”詩歌命名從夾縫中沖出,主要用以指涉那些“介于第三代和70后之間,承上啟下,兼具兩代人的詩寫優(yōu)勢和實驗意志,在文本上和行動上為推動漢語詩歌的發(fā)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實質性成果的一批詩人[7]。安琪就是命名的提出者。然而這一命名除了受到淡漠、質疑之外,還被一篇題為《中間代:一個策劃的詩歌偽命題》的論文推上了審判臺,認為它缺乏明確的詩學理念,體現(xiàn)出雜糅多種風格和邊界不明等問題,是功利主義的話劇,一個炒作的“偽命題”[8]。安琪和“中間代”一起承受著非議和孤獨,直到羅振亞、邵波等人的關注和肯定才擦除了“中間代”的詬垢:“這批目前幾乎支撐當代詩壇半壁江山的詩人,比‘第三代’和‘70后’詩人更具深厚的文化品味和理論資本,然而,他們卻一再地被詩壇疏忽、漠視或有意遮蔽,不能不說是詩壇的一件很不公平的文化現(xiàn)象”[9]。而洪子誠在《中國當代新詩史》中對此命名的意義做出了推測和肯定:讓一代詩人對自身詩歌寫作做現(xiàn)身說法與自我證明,并以運動的方式表達對新詩永無休止的“運動”的厭倦,力圖讓一些未被卷入“運動”而被屏蔽在人們視野之外的優(yōu)秀詩人的創(chuàng)造得以彰顯[10]。從心理學角度看,這起詩歌事件是安琪身份危機在詩學領域的延伸,是對被遮蔽的詩人群體身份的大膽確證。
反叛是詩人的使命,也是安琪的生命氣質。這不僅是她命名“中間代”強調“包容、個性、多元”的精神之源,也是她在寫作中不斷革新和自我顛覆的原因。從《干螞蟻》(1994)的意象隱喻,到《龐德,或詩的肋骨》(1999)的互文詩寫,《輪回碑》(2000)的文體拼接實驗,到2010年左右開始的生活場景小詩,她一直在用文本實驗對抗詩歌美學傳統(tǒng)。她肯定了語言在文學中的重要性,但并不認可語言歷險是詩歌的最終目的。她認為,“最終決定質量的應該還是靈魂,或感動與震撼的力量。眾多人造景觀又怎能和實物相比呢,語言就是人造景觀,靈魂是實物?!盵11]對語言的看重使她注重陌生化和審美震驚,但對靈魂震撼的自覺又給了她書寫的深度、力度、廣度和神秘性氣質,甚至讓她有勇氣背離寫作習慣,接納并投身到曾一度回避的口語寫作中去。2016年6月,她第三次參與伊沙的“新世紀詩典”詩歌活動,這次首爾之行使她腦洞大開,隨時詩思如泉,成為她詩歌寫作的轉折點。她博客中最新貼出的組詩《尼斯恐怖襲擊之后》(19首)體現(xiàn)出驚人的彈性,小到一個摁滅煙頭的動作,大到國際恐怖事件,她都能在戲劇化的場景中平實卻跳脫地刷新讀者認知。何光順評價她的《那就寫現(xiàn)實主義的》一詩時指出,“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慣有的抒情和意象寫作陷入沉默”,安琪拋棄了古典主義和女性主義寫作,走向口語,“拋棄技法、藝術、審美、詩意,遺忘詩人的清高、孤傲,進入人群”,去看“權力如何從內部腐朽?文明如何從巔峰處潰爛?民眾如何從謊言中麻木?”[12]從而使詩歌寫作直接進入生活現(xiàn)場,進入生命潰爛的根部。這種詩歌話語的轉變也是她直接進入詩歌場域,不斷顛覆詩寫傳統(tǒng)的結果。
與安琪積極介入詩歌場域不同,娜夜只是安靜的寫作者。她說:“我的寫作只順應內心的感受,如果它正好契合了什么,那就是天意?!盵1]無論是寫凡俗人生中小小的幸福還是遼闊的悲哀,她都顯得那么淡定。她寫自己和母親在黃昏的路途相遇,就像“雨水中最親密的兩滴”,母女之愛表現(xiàn)得有些隔膜或不忍表達,凝縮為一把放進我籃中的青菜,于極淡極靜極日常中寫出親情的張力,以及個體存在狀態(tài)的相似與無法逃避的“目送”姿態(tài),溫暖中的疼痛只能和柔軟之心相遇。在她最輕的落筆里有著醇厚的幸福:“你什么都知道/我什么都不說//在你的左邊/風踩著又一年的落葉/有一種腳步 與別的/不同//我喜歡這一切/就像喜歡你突然轉過身來/為我撫好風中的一縷亂發(fā)”(《幸福不過如此》)?!岸贾馈薄岸疾徽f”,心有靈犀卻毋須言語,撥弄靈魂的指尖輕輕一點,就點破了隱藏的生命內核。
娜夜在小與大、實與虛、肉與靈、重與輕之間隨意轉換,完成了一個女性的自我言說?!洞蟊洹窐祟}很大,卻將書寫落點在愛情上,“這些窗子里已經(jīng)沒有愛情/關了燈/也沒有愛情// ——為什么? 為什么上帝和神一律高過我們頭頂?”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是肉體還是精神,都成了無核的空殼,而這“窗子”是可以通往愛情、信仰、道德、倫理,它們的缺席突顯出空洞悲哀的現(xiàn)實。第二節(jié)則用反問語氣呈現(xiàn):上帝和神已經(jīng)離場,無法拯救淪陷的世人?!按蟊洹痹诋斚卢F(xiàn)實中已經(jīng)不再是濟世度人的秘訣,而是無法救贖的咒語。一股大悲哀彌散開來。
以上比較顯示,即便娜夜和安琪有著類似的身份困惑,但由于在選擇生活、體驗生命和主動建構自我身份時堅持了不同的方向,甚至也因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致使她們的詩歌風格迥異。但無論選擇了什么話語方式,她們都在努力顛覆女性失聲的命運,在用自己的聲音向讀者向世界言說,以確立女性自我的文化主體身份。安琪的詩如雷如電,跳躍奔突,有撕裂的痛感。娜夜的詩則像秋月,圓融、透明,需要靜靜品讀才能見出澄澈中的世相,寧靜中的律動,即便叛逆都頗顯隱忍。她在《西方》一詩中寫道,“很好 上帝的教堂有著車站的形狀/ 但不會比這更好:我的內心始終住著一個叛徒”,在循環(huán)式的否定中,儲存著隱性的內暴力。
[1]娜夜.與詩有關[J].草堂,2017(1):6-7.
[2]安琪.長詩寫作筆記[M].山花,2013(12).
[3]李雙志.語言、身份與寫作——試論卡夫卡、策蘭和赫塔·穆勒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J].當代外國文學,2010(2):53.
[4]伍蠡甫,胡經(jīng)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從社會制度與文旭的關系論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4-15.
[5]李小紅.媽祖由巫到神的嬗變及其成因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2009(4):56.
[6][美]薩義德.知識分子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63.
[7]安琪.詩歌與人:中國大陸中間代詩人詩選[M].海峽文藝出版社,2001:3.
[8]梁艷萍.中間代:一個策劃的詩歌偽命題[J].文藝爭鳴,2002(6):18.
[9]邵波,曹亭.沉潛的靈魂在路上——論“中間代”詩歌的藝術向度[M].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2):26-30.
[10]郭海軍.“中間代”:一種集合性的詩歌命名[J].詩歌月刊(下半月),2007(7-8).
[11]羅小鳳.安琪的詞語實驗[M].詩刊(上半月),2009(11):65.
[12]安琪.尼斯恐怖襲擊之后[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wpr3.html.
Utterance Mod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Poetry Discourse Between Angel and Naye
PANGui-lin
(DepartmentofChineseLiteratureandJournalismCommunication,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1,China)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ic langu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can be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Angel and Naye on the topic of gender culture and language philosophy. Both of them have a strong sense of discourse, but their poetic style differ sharply-Angel's style is sharp-pointed and changeable, while Naye's is quiet and integrative harmony. One is an actor in current poetry, the other is a speaker of self-awareness. Different discourse practice reflects their different language genius, mapping out the poets' life circumstance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idth of mind, tolerance, as well as hidden life steam, which result from various productive environm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and humanities, and which reflects the different posture to experience life, to utter themselves, and to construct identity in the face of existent circumstances.
Angel; Naye; poetic utterance; utterance mode; identity construction
2017-04-05
湖南省“十三五”重點建設學科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學科批號050106)階段性成果
潘桂林(1972-),女,湖南麻陽人,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文學理論與當代文學研究。
I207.25
A
1672-934X(2017)03-0068-07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