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榮,李敦東,楊小惠
?
論瞿秋白語言文字改革思想的蘇聯(lián)淵源
薛 榮,李敦東,楊小惠
瞿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位重要的語言理論家、文字改革先驅及實踐者。瞿秋白語言文字改革思想深受當時蘇聯(lián)語言文字改革的影響,帶有濃重的蘇聯(lián)色彩,與蘇聯(lián)語言學家馬爾的語言上層建筑論和語言進化論,以及蘇聯(lián)語言政策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瞿秋白;馬爾;文字改革;拉丁字母
瞿秋白(1899—1935年),又名瞿霜,瞿爽,江蘇常州人,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對中國革命一系列基本問題的探索造就了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作為學者型革命家,瞿秋白還是我國現(xiàn)代史上一位重要的語言理論家、文字改革先驅及實踐者。瞿秋白的文字革命思想是其語言文字思想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推動了拉丁化新文字在國內的研究,把中國語文改革運動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其文字改革思想也為新中國成立后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普通話推廣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在瞿秋白第一次赴俄時,蘇俄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拉丁化改革已經(jīng)在官方層面大范圍展開。1921年,阿塞拜疆和北高加索地區(qū)創(chuàng)立拉丁字母。1923年12月20日,阿塞拜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以法令的形式確定經(jīng)過拉丁化改造的“新突厥字母為國家字母”。一年后,阿塞拜疆宣布新字母為唯一國家字母。1923年到1924年間,韃靼、烏茲別克、巴什基里亞等講突厥語的民族或部族都制定了拉丁語字母。[1]48-61
1929年8月7日,在瞿秋白第二次停留蘇聯(lián)期間,蘇聯(lián)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發(fā)布“關于蘇聯(lián)使用阿拉伯文字的各民族的新拉丁字母”的法令,規(guī)定在全國范圍內使用拉丁字母來拼寫突厥韃靼語[2]。蘇聯(lián)新突厥字母委員會的工作并不僅限于突厥語系,它還改造舊文字、半舊文字,同時還承擔著為沒有文字的幾十個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造新的拉丁化字母的任務。
蘇聯(lián)的“語言建設”首先是新政權民族政策的體現(xiàn)。到十月革命前,瘋狂對外擴張的沙皇俄國己成地跨歐亞、統(tǒng)治100多個少數(shù)民族的大帝國。在這個奉行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大帝國里,民族矛盾非常尖銳。在十月革命過程中,爭取這些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支持對于革命非常重要。因此,列寧給予這些民族地區(qū)高度自治權,并且十分強調民族語言問題的重要性。
早在1913年,列寧就強調新的國家制度應該“可保證一切民族和語言的完全平等、義務國語取消,并可保證居民在學校里用一切地方語言授課”。十月革命剛剛勝利,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就發(fā)表《俄羅斯各族人民權利宣言》,宣布以各民族完全平等為核心的俄羅斯民族問題四原則,專門成立了民族事務人民委員部。1921年3月15日,在決定國家日后民族政策方向的《蘇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決議》中明確規(guī)定,俄國共產黨的當前任務是“幫助非大俄羅斯各族勞動群眾趕上走在前面的俄國中部,幫助他們以民族語言、民族教育、民族習俗等民族化、本地化形式參與地方政權建設,促進當?shù)厣鐣l(fā)展”[1]49。
瞿秋白的《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的主體部分是在蘇聯(lián)設計完成的?!按蟾锩笔『螅那锇子?928年5月第二次來到蘇聯(lián),任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從這時起,他和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就在蘇聯(lián)漢學家的幫助下開始了漢字拉丁化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最終在1929年以《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的小冊子在莫斯科出版。[3]
1931年,瞿秋白的《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在經(jīng)過蘇聯(lián)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的討論和研究后,被納入到蘇聯(lián)官方的文字改革體系中。上述這一歷史背景,已經(jīng)成為瞿秋白研究者和現(xiàn)代語言學史家的基本共識,但它對瞿秋白語言學思想的深層影響卻往往為人們所忽略。事實上,瞿秋白的語言學研究與這一蘇聯(lián)背景之間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它既體現(xiàn)為“蘇聯(lián)經(jīng)驗”在技術層面對瞿秋白的具體影響,也表現(xiàn)為瞿秋白對“蘇聯(lián)經(jīng)驗”的豐富與推動?!疤K聯(lián)經(jīng)驗”既在深層次上影響了瞿秋白“拉丁化中國字”改造的總體架構,同時也凸顯出瞿秋白獨特的“中國問題”關切。[4]
蘇聯(lián)“語言建設”的大背景影響了瞿秋白,啟發(fā)他用拉丁化方案來改造漢字。在1921年的《共產主義之人間化》一文中,瞿秋白就把“民族問題”放在開篇之首,并且轉述了《蘇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決議》中的民族政策四原則,這是中國知識界對此問題的最早介紹。[5]
在1924年的《十月革命與弱小民族》一文中,瞿秋白更加詳細介紹了蘇聯(lián)的民族政策,并且引述了蘇聯(lián)1924年對于民族問題的決議案。在1926年1月所撰寫的上海大學講義《現(xiàn)代民族問題》中,瞿秋白進一步系統(tǒng)論述了列寧、斯大林的國家理論,特別是其中關于少數(shù)民族自治、保障其發(fā)展民族語言權利的思想。他設專題講述了“蘇聯(lián)之民族政策”,贊揚“蘇聯(lián)應當是世界各民族蘇維埃共和國的大聯(lián)盟之典范”[6]816-817。他還特別引述1898年俄國共產黨“民族自決直至分立國家”的四原則和旨在消除民族間經(jīng)濟文化差距的五條政策,包括建立獨立國家,民族文字法定化,消滅宗法制度,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教育各民族的國家機關、審判廳要使用自己的言語文字、用自己的人員以及各民族用自己的文字發(fā)展報紙、劇院、學校、俱樂部[6]1059-1061。
“蘇聯(lián)經(jīng)驗”對瞿秋白的影響絕不僅限于當時的時代語境,比這更為重要和深刻的則是蘇聯(lián)文字拉丁化改造的理論基礎給予其文字革命思想的基調性影響。
“蘇聯(lián)經(jīng)驗”對瞿秋白的語言文字改革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蘇聯(lián)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拉丁化改造運動是一個政治事件,同時也是一個語言學事件,自然離不開語言學理論的指導。其中,馬爾的語言學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末逐漸成為主導[1]50。
馬爾(1865—1934年),蘇聯(lián)最著名的東方學家和語言學家,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在高加索語、高加索歷史、考古學、民族學等方面均有著述,其核心理論是“雅弗語言理論”(又稱“語言新學說”)。20世紀20年代末,馬爾得到斯大林青睞,成為蘇聯(lián)語言學界的唯一權威。但在1950年,斯大林在《真理報》上領導發(fā)動了馬爾理論大批判,其批判之結晶就是后來躋身于馬、恩、列、斯十大經(jīng)典著作之列的《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在瞿秋白第二次停留蘇聯(lián)期間,馬爾的“語言新學說”已經(jīng)成為唯一的官方指導理論。馬爾的“雅弗語言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關于雅弗語言及其性質和起源的學說,二是關于普通語言學的學說。關于前者,馬爾認為世界上一切語言都有同一個起源,并且由此排定語言的發(fā)展階段。他認為處于最低級發(fā)展階段的是漢語和遠古非洲諸語言,處于最高階段的是閃族語系和印度語、希臘語、拉丁語。馬爾認為語言并不是透明的交流工具,而是具有階級性的上層建筑[7]。關于語言的發(fā)展,他認為語言會隨著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而發(fā)生突變,在一種文化取代另一種文化的過程中,一種語言系統(tǒng)就變成了另一種語言系統(tǒng)。馬爾的上述理論,特別是其中的語言階段論、語言階級論和語言突變論,對瞿秋白的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刻影響。
為了踐行自己的觀點,瞿秋白在艱苦的革命過程中堅持探索,與吳玉章、林伯渠和蕭三等人共同研究文字改革問題,幾經(jīng)中斷后,終于在1928年擬定出《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同年修訂、定名為《中國拉丁化的字母》。1931年9月,在海參崴召開的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便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為基礎展開討論,制定了新的文字方案。[7]
如果把瞿秋白的“拉丁化中國字”改造比作一場戲劇,那么其“蘇聯(lián)經(jīng)驗”就是巨大的舞臺背景,它渲染了戲劇的蘇聯(lián)風情,但舞臺上演出的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故事。瞿秋白與“蘇聯(lián)經(jīng)驗”的互動突出體現(xiàn)在他對蘇聯(lián)“語文建設”的推動上。他不僅豐富了“蘇聯(lián)經(jīng)驗”,其研究本身就成為“蘇聯(lián)經(jīng)驗”的有機構成。1929年,瞿秋白的《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在莫斯科出版,這是蘇聯(lián)大規(guī)模研究漢字拉丁化運動的開端[8]。此前的蘇聯(lián)漢字拉丁化僅為局限在學院內部的小規(guī)模研究。瞿秋白的漢字拉丁化研究掀起了蘇聯(lián)漢字拉丁化研究的熱潮,它引起了蘇聯(lián)科學院東方語言學家A.A.龍果夫的重視。A.A.龍果夫在1930年5月專門邀請瞿秋白等人參加關于漢字拉丁化的學術會議。A.A.龍果夫在會上做了考察瞿秋白方案的報告。會上還成立了由瞿秋白、A.A.龍果夫和郭質生三人組成的漢字拉丁化研究委員會,具體負責這一工作。之后,瞿秋白回國,林伯渠、吳玉章赴海參崴,這一研究轉由當時正在共產主義學院中國問題研究所工作的蕭三具體負責。緊接著,這一工作由蘇聯(lián)科學院列寧格勒東方學研究所和共產主義學院中國問題研究所聯(lián)手推進,并成立了B.M.阿列克謝也夫院士掛帥的漢字拉丁化委員會[9]。
1931年1月,瞿秋白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提交全蘇新字母中央委員會討論,并在5月19日的第一次擴大會議上作為基礎方案被通過。由此可見,瞿秋白的漢字拉丁化研究為蘇聯(lián)的“語文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瞿秋白實際上擔當了蘇聯(lián)“語文建設”中的“外國專家”。這首先體現(xiàn)在其漢字拉丁化方案的技術設計上。在全蘇新字母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上,蘇聯(lián)專家堅持把漢字拉丁化方案納入蘇聯(lián)整體的“語言建設”。具體而言,就是不同意瞿秋白方案中特殊的雙聲字母設計,主張用帶尾巴的拉丁字母來代替雙聲字母,以此實現(xiàn)與蘇聯(lián)現(xiàn)有拉丁化方案的統(tǒng)一。但是,瞿秋白、吳玉章等人堅持了當初瞿秋白的設想,強調這一方案針對的不僅是蘇聯(lián)華僑,而是更廣大的中國人民,保留雙聲字母更符合漢語發(fā)聲規(guī)律,并且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中國現(xiàn)有的拉丁字母打印機。最終,瞿秋白方案中的“中國特性”有保留地被科學會議接受。[10]
瞿秋白與蘇聯(lián)專家之間的方案之爭,不過是瞿秋白“中國問題”意識的一個表現(xiàn)而己。在瞿秋白第二次赴蘇之前,中國內地的國語運動已經(jīng)發(fā)展得如火如荼。1928年,趙元任主持設計的羅馬字方案有“多方實驗,期于善美”之時譽,已被當時“中華民國大學院”通過,正式成為“國音第二式”。瞿秋白的研究參考了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的設計,并與之展開對話。因而,他始終是帶著自己的“中國問題”意識來借鑒“蘇聯(lián)經(jīng)驗”[11]。
蘇聯(lián)的拉丁化文字改革是在政府主導下進行,是國家民族政策和文化革命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治、經(jīng)濟、技術、人員等各方面都有著強大的國家保障,而瞿秋白的漢字拉丁化沒有任何官方支持,在相當長時期內被指認非法。更為深層的差別則在于,蘇聯(lián)的“語言建設”本質上是一種國家標準語建設,而瞿秋白的“文字革命”則是一種旨在反抗現(xiàn)政權的“文化革命”,需要通過漢字拉丁化來發(fā)動群眾。蘇聯(lián)的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文字都是表音文字,文字改革對于他們來說,不過是用一種新的拉丁字母取代舊的表音字母(如阿拉伯字母),這一改變的接受難度比漢字拉丁化改造的接受難度小得多。蘇聯(lián)少數(shù)民族的表音文字只要識字就能理解,而漢字的書面語(文言)與口語嚴重分離,文言壟斷了精英文化。更為關鍵的是,漢字不比蘇聯(lián)突厥語族使用的外來文字,當然更不能與那些無文字民族的口語相提并論。漢字造就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文明,甚至連漢字本體研究“小學”也已成為中國文化經(jīng)典[12]。因此,瞿秋白感慨,文字革命“在所謂五千年持續(xù)不斷的文化古國,是多么嚴重艱苦的革命斗爭。進而言之,漢字由‘士大夫’階層壟斷,他們有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支持,有科舉考試的制度保障,有根深蒂固的‘道統(tǒng)’‘學統(tǒng)’的滋養(yǎng),因此構成了最強大的文化壟斷力量”[1]61。新式的“士大夫”仍是文化壟斷者,而且披上了科學、民主、進步的華麗外套,而這正是“蘇聯(lián)經(jīng)驗”所缺乏的。蘇聯(lián)的少數(shù)民族缺少如中國士大夫那般強大的階層,他們舊有的文化精英大多是僧侶,其宗教文化的影響在蘇聯(lián)這樣的無神論國家很快被壓制下去。這其實是瞿秋白所遭遇的最獨特的文化狀況,也是其漢字拉丁化改造不得不面對的嚴峻挑戰(zhàn)[13]。
瞿秋白的語言文字改革思想深受當時蘇聯(lián)語言文字改革的影響,帶有濃重的蘇聯(lián)色彩,與蘇聯(lián)語言學家馬爾的語言上層建筑論和語言進化論,以及蘇聯(lián)的國體選擇與國語策略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首先,瞿秋白的拉丁化中國字研究是“蘇聯(lián)經(jīng)驗”與“中國問題”的結合體。瞿秋白的研究計劃一開始就是在莫斯科中國問題研究所、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大學等單位漢學家的協(xié)助下開展的,其中包括與瞿秋白交往很深的郭質生。其次,瞿秋白的研究后來成為蘇聯(lián)新文字改革整體建設的一部分。
瞿秋白等人在蘇聯(lián)所從事的漢字拉丁化研究,是中國學者當時革命任務的一部分。在與“蘇聯(lián)經(jīng)驗”的互動過程中,瞿秋白的“中國問題”意識得以凸顯。瞿秋白認識到中國的“拉丁化中國字”改造具有超越蘇聯(lián)“語言建設”的文化獨特性。
我們研究瞿秋白在中國語言文字改革方面所做的貢獻,并不是說瞿秋白的文字改革思想十全十美、毫無缺點。由于受當時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限制,瞿秋白的文字改革理論和實踐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馬爾“語言新學說”的機械唯物論的影響,某些觀點不夠全面,有些提法不夠科學,甚至太偏激。他過分地強調了方塊漢字的缺點,而低估了漢字在歷史上的作用。他把語言分為“新興階級的普通話”“農民的原始言語”“紳士等級的言語”,使人誤認為語言是有階級性的。他主張拉丁化新文字不標聲調,在主觀愿望上是為了簡單易學,但卻忽視了聲調是漢字的重要因素這個漢語的特點[14]。他在拉丁化拼音實踐中,提出除了拼寫北方話之外,各地區(qū)另訂方案,拼寫方言。這跟馬爾所說的語言從最初的無限分歧到最后統(tǒng)一的觀點是相似的。但是,瞿秋白在文字改革的理論和創(chuàng)新實踐中的不足之處,并不會影響瞿秋白對中國文字改革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瞿秋白不僅為中國革命事業(yè)嘔心瀝血,還積極倡導“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他制定的《新中國文草案》,是一份較為詳盡的、以服務人民群眾為目的的文字改革方案,盡管他所提出的“徹底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觀點過于絕對,但他是創(chuàng)制拉丁化新文字的先驅之一,是中國文字改革事業(yè)的先行者。他所提出的文字改革思路及《新中國文草案》,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楊慧.思想的行走:瞿秋白“文化革命”思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楊慧.“普通”的微言大義——“文化革命”視域下的瞿秋白“普通話”思想 [J].社會科學輯刊,2009(3):192-197.
[3]薛榮.瞿秋白的語言文字學思想初探[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4):77-80.
[4]李亞楠,周小兵. 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發(fā)展與對外漢語教學 [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13(6):30-37.
[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192-194.
[6]瞿秋白.瞿秋白論文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7]郅友昌,趙國棟.蘇聯(lián)語言學史上的馬爾及其語言新學說[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6(3):29-32.
[8]鐘嘉陵.瞿秋白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基本觀點[J]. 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82(3):40-45.
[9]楊慧.“口語”烏托邦與國家想象——論瞿秋白的漢字批判與國語批判[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91-97.
[10]史萍青.關于中國新文字歷史的一章:下[J]. 吳友根,譯.杜松壽,校.文字改革,1962(10):19-21.
[11]薛榮,王丹.近現(xiàn)代常州籍語言學家對漢語注音系統(tǒng)的貢獻[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6(5):103-105.
[12]瞿秋白.瞿秋白文集: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598.
[13]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學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169.
[14]王志方.瞿秋白漢字改革的思想與實踐[J].上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2):141-143.
On the Soviet Origin of Qu Qiubai’s Ideas of Language Reform
Xue Rong,Li Dundong,Yang Xiaohui
Qu Qiubai, one of the major leader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not only a great Marxist,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 theorist, propagandist, but also an important language theorist, language reform pioneer and practitioner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Qu Qiubai’s ideas of language reform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Soviet language reform and tinted with a strong color of the Soviet Union. Qu Qiubai’s ideas of language reform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oviet linguist N. Marr and his theories of language superstructure and evolution as well as Soviet Union’s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Qu Qiubai; Marr; language reform; Latin letters
薛榮,文學博士,常州大學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李敦東,常州大學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講師;楊小惠,常州大學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瞿秋白的語言文字學思想研究”(15YYB007)。
K825.5;H125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7.04.012
2017-05-25;責任編輯:陳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