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飛
(1.東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0096;2.中共南京市委黨校 哲學與文化教研部,南京 210046)
斯蒂文森倫理學思想的二元特點
孟 飛1,2
(1.東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0096;2.中共南京市委黨校 哲學與文化教研部,南京 210046)
情感主義是西方元倫理學的重要流派,它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元倫理學興盛的第二階段,自20世紀30年代起流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英國人斯蒂文森是西方元倫理學情感主義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學界公認的情感主義的總結者,也是現(xiàn)代語言分析倫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斯蒂文森不同于艾耶爾等先來者,他對激進的情感主義進行了全面修正,他的倫理學思想帶有明顯的折中主義傾向,其經典著作《倫理學與語言》全面展示了他在倫理學研究中的二元化特點。
斯蒂文森;倫理學;情感主義;二元特點
斯蒂文森(C. L. Stevenson)是西方元倫理學情感主義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論創(chuàng)見形成于直覺主義流派落寞之后,正值元倫理學鼎盛時期。情感主義流派在理論上強調非認識主義與認識主義的對立,其主要特征是參與探討倫理判斷的功能問題,即倫理判斷在祈使和勸導等方面的實際功用。在斯蒂文森經典著作《倫理學與語言》一書中,他明確指出了倫理學研究的兩大目的:一是澄清諸如“善”“正當”“公正”“應當”等倫理術語的意義;二是描述能夠證明或論證道德判斷的一般方法。圍繞這一思路,他從語言學的語用層面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爭論進行情感主義分析。然而,他不同于艾耶爾等先來者,對激進的情感主義進行了全面修正,他的倫理學思想帶有明顯的折衷主義傾向。斯蒂文森認為,元倫理學與規(guī)范倫理學不是截然對立,而是互補共進的。因此,他的理論二元化色彩是建立在對情感主義者和規(guī)范主義者尖銳矛盾的調和之上的,“溫和的”斯蒂文森在倫理學界獲得了國際性聲譽。
斯蒂文森認為,倫理學中的判斷與科學中的判斷是存在巨大差異的。那么,道德問題究竟是如何與科學問題相區(qū)分的呢?斯蒂文森深入分析了倫理學中道德問題的分歧。他指出,道德問題的分歧可以分為兩類:“信念的分歧”和“態(tài)度的分歧”。所謂“信念的分歧”,斯蒂文森的解釋是:兩個人持有不相容的命題時,在討論過程中,他們都會為自己的觀點提出某種方式的論據。在提到“態(tài)度的分歧”時,他認為,“它們包含著一種對立面,或是短暫、緩和的,或是持久、激烈的。它們是態(tài)度的范疇,而非信念,即是表明了兩者持有相反的意圖、需要、愿望、偏愛、欲望等?!盵1]4可見,信念上的對立涉及怎樣描述和解釋事物的問題,對立雙方不可能同真;態(tài)度的對立涉及贊成或不贊成以及怎樣通過人的努力形成或阻止某事的問題,對立的雙方不可能都滿意。[2]528
我們知道,發(fā)軔于孔德的實證主義傳統(tǒng)是西方現(xiàn)代科學哲學的主流??椎碌膶W說是以能否被經驗、實驗所證實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具體來說,凡能被經驗、實驗所證實的知識,就是實證的、科學的;如果不能,那么就是非實證的、非科學的。他的觀點影響了之后的持有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觀的“維也納學派”,只不過他們的“可證實”是原則上、邏輯上的可證實。艾耶爾用經驗證實原則作為劃分事實陳述與非事實陳述的標準,斯蒂文森發(fā)展了他的理論,斯蒂文森認為,態(tài)度分歧才是道德問題的本質,是倫理論爭的主要特征,是區(qū)別科學與倫理學的根本。態(tài)度不僅決定了倫理討論中哪些信念是相關的,并且無論信念分歧存不存在,態(tài)度問題一直是倫理論爭的焦點。不難看出,正是斯蒂文森重點考察的“情感分歧”把倫理問題與科學問題區(qū)分開來。
以往的倫理學總認為倫理分歧是信念分歧,如自然主義者就把倫理判斷等同于某種類型的科學陳述,從而將規(guī)范倫理學歸入科學的某個分支,如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等。即使像休謨這樣強調情感、興趣對倫理學的重要性的理論家,實質上強調的也僅僅是關于態(tài)度的信念,因此也未能揭示出道德分歧的實質。“一切關于倫理問題的論爭,它們所引起的分歧都是二元性的?!盵1]19即這種分歧既涉及信念,又涉及態(tài)度。倫理分析要全面地把握倫理學就必須仔細地分析這兩個方面,既不能僅強調前者以排斥后者,也不能只強調后者以排斥前者。傳統(tǒng)倫理學的錯誤不在于強調了信念分歧,而在于忽視了態(tài)度分歧。因為,正是態(tài)度分歧才形成倫理爭論的顯著特征,才確立倫理問題區(qū)別于科學問題的根本標志。倫理學論述的性質正是科學所努力加以避免的,前者研究主觀態(tài)度,后者探討客觀聯(lián)系,道德家的目的是更改人們的態(tài)度,是一種行動而不是一種知識,科學家要揭示事物的因果聯(lián)系,是知識而不是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斯蒂文森在高揚態(tài)度分歧的同時,并不否認倫理問題中信念分歧的重要性。信仰與態(tài)度的這種劃分是斯蒂文森分析的基礎,但他認為這種劃分實際是一種抽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信仰和態(tài)度在整體上是統(tǒng)一的。斯蒂文森主張修正傳統(tǒng)倫理學中對態(tài)度分歧的無視,但他更強調信念是態(tài)度的指導?!叭绻覀兿胍疾靷惱淼幕拘再|,并簡便地解決倫理問題,就必須敏銳地把握到倫理分歧的二元本質——態(tài)度和信念,它們各自發(fā)揮作用,我們的研究也應在二者的相互關系中衍生?!盵1]19我們發(fā)現(xiàn),斯蒂文森對二元本質的敘述很重視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他們的相互作用在解決倫理問題時共同發(fā)揮作用。倫理學的中心問題就是詳細地研究信念與態(tài)度如何發(fā)生關系。信念與態(tài)度不僅相互聯(lián)系,而且相互影響。當我們改變了對事物性質的信念之后,我們就可能改變對它的態(tài)度和贊成方式。抓住這一點,對于理解斯蒂文森至關重要,這是他的情感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勸導性定義”得以成立的基礎。
在發(fā)表于《心靈》雜志的文章《勸導性定義》(1938)中,斯蒂文森提出了“勸導性定義”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無疑是情感主義乃至全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標志,當然也是其情感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之一。所謂“勸導性定義”,是一種賦予日常詞語新的概念意義,以達到自覺不自覺地改變人們興趣的目的。構成這種定義的大多數,都是有一種相對模糊的意義,同時也具有極為豐富的情感意義。他的“勸導性定義”在其之后的名作《倫理學與語言》中得到深化。
分析哲學家的研究核心就是語言的分析,他們堅持,解決全部哲學問題的具體方法只能是對語言的分析方法。在倫理學研究中,英美的元倫理學也被稱為分析倫理學,實際上也可以看作分析哲學族群的一個支線,比如斯蒂文森情感主義倫理學的地基就是對語言問題的論證。斯蒂文森規(guī)定了道德語言的兩種用法:“描述的用法”和“能動的用法”。描述的用法是,使用語言是為了記錄、澄清或交流信息,其目的是讓聽者相信或接受語言所陳述的信息,科學的表述大約都屬于這樣的語言運用。能動的用法主要是用來發(fā)泄感情(如在感嘆句中),激起情緒(如在詩中),或使人們行動或采取某種態(tài)度(如在煽動性演講中),倫理語言的使用就屬于這一類。所以倫理命題和祈使句大致相似,主要是用來鼓動、改變或糾正人們的目標和行為,而不是用來描述事實。斯蒂文森認為,如果把言語的意義僅僅規(guī)定為它所指的對象,就不得不承認語詞只有在描述的用法中才有意義,但這個結論是不符合常識的。因為人們在能動地使用語詞時,也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起到溝通情感的作用。[2]531-532
在斯蒂文森看來,道德語言的功能與它的意義是密切相關的:既然道德概念的主要意義是情感上的,那么當我們用這些術語、概念構成道德判斷時,就絕非僅用它們描述/記錄或揭示現(xiàn)象及其相互聯(lián)系,而是通過它們表達我們的態(tài)度和感情。所以,道德判斷的主要用途不是指出事實,而是創(chuàng)造影響。道德判斷就是向人們推崇某種東西,要人們對該東西持贊成或不贊成的態(tài)度。道德判斷不僅具有表達判斷者感情的功能,而且其有引起、改變接受判斷者的情感、態(tài)度的功能。對后一功能的特別研究,是斯蒂文森不同于其他情感主義者的一個特點。斯蒂文森之所以重視這種研究,與他深受杜威倫理思想的影響不無關聯(lián)。斯蒂文森認為,道德判斷的表達功能與“激發(fā)”功能原本密不可分。它們都是通過道德語言的描述意義與情感意義的結合和分離而得以發(fā)揮的。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道德語言的兩種用法與其倫理術語意義的二元分法有密切聯(lián)系。
英美的元倫理學主張通過倫理語言的意義分析來解決倫理問題。斯蒂文森繼承了羅素、維特根斯坦以及艾耶爾的傳統(tǒng),把邏輯與語言分析方法運用到倫理學的研究中。不過,他對艾耶爾為代表的極端情感主義者的改良使得情感主義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改良的中心標志是他提出了倫理術語的兩種意義:“描述意義”和“情感意義”。斯蒂文森說明:“一種符號的描述意義是它影響認識的意向,假如這種意向的產生是由于在交談中有該符號用法的復雜條件而引起的?!盵1]70而另一方面,“一個詞的情感意義就是一種由于這個詞在情感領域的歷程中,需要激發(fā)思想的內涵,或者藉由坦率表達觀點的內涵?!盵1]33可見,情感意義與描述或表明態(tài)度的表達明顯不同。
在極端情感主義者那里,道德術語不陳述任何事實內容,不存在描述意義。事實無從確證,只是人的情感和情緒的表達而已,甚至僅僅是“一聲尖叫”或“情感的噴射”。艾耶爾指出,“一個倫理符號出現(xiàn)在一個命題中,對這個命題的事實內容不增加什么?!盵3]所以,卡爾納普、艾耶爾等人認為這種道德判斷沒有爭論的價值,道德概念統(tǒng)統(tǒng)歸結為“假概念(妄概念)”,道德判斷亦然。而斯蒂文森在肯定了倫理術語的情感意義的同時也不否認描述意義的存在。比如,“那是一套很棒的音響器材?!痹谌粘I钪?,它顯然具備了描述意義,它稱指的是這套音響的CD機、功放、線材和揚聲器等都很出色,并且搭配合理,達到了很好的高保真效果等。這是一種符號影響認識的傾向,是聽者的認知反應。同時,它也具有情感意義,即這句話是說話者對這套音響器材的溢美之詞,它試圖喚起聽者的情感體驗,也就是希望聽者也會對音響有正面的評價。這是一種符號在情境中使用獲得喚起或直接表達態(tài)度的能力,是聽者的情感反應?!八沟傥纳摹秱惱韺W與語言》的最大貢獻是表明了規(guī)范倫理判斷既有描述的因素,又有情感的因素,而且情感意義是根本點?!盵4]14在關于語言的情感用法的討論中,斯蒂文森與艾耶爾的觀點之間有一種相當微妙的但卻十分重要的差異。艾耶爾認為,情感語言由于語言的描述性用法而混淆了我們的思想。斯蒂文森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情感語言是我們心理特質的一種內在需要,這種二元的倫理術語思想使他超越了同時代的西方元倫理學研究者。
值得注意的是,斯蒂文森的理論源于后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維氏把語言看作各種游戲,人們使用語言是在規(guī)則范圍內進行游戲。“游戲是一種工具,它的各種概念是各種工具?!盵5]“意義即使用”,強調在具體語境中聯(lián)系訴說者和語言效果來確定詞語的意義。斯蒂文森受到很大啟發(fā),他特別重視語言的靈活性和復雜性。他把所謂“半依賴”的情感意義界定為倫理術語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說,大多數的語用層面的詞語是不依賴于它本質的確切含義而僅僅是在特定語境中的運用,依賴于人們認知上的聯(lián)想。
斯蒂文森通過對態(tài)度在道德問題分歧中占主導地位的考察區(qū)別了倫理學問題與科學問題。斯蒂文森以倫理分歧為理論的入口,以消除現(xiàn)實情境中的倫理分歧為目的,沿著理性與情感二元規(guī)律,把倫理分歧二元化為信念分歧和態(tài)度分歧。信念是關于事實的記錄,與真假相關;態(tài)度是關于人的心理傾向,與贊成和反對相關。信念與態(tài)度相互作用,互為因果。態(tài)度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念基礎上,倫理學的目的是改變態(tài)度,而不是區(qū)分真?zhèn)巍?/p>
進而,斯蒂文森指出道德判斷的意義二元性,那么就倫理學如何改變人的態(tài)度的方法上他也進行了論證,結論大體上應該稱為理性的方法和非理性的方法。斯蒂文森在區(qū)別倫理學的分析方法時強調倫理學沒有絕對的和終極的方法,規(guī)范倫理學試圖找到所謂“絕對方法”是徒勞無益的,只能導致一種“理論上的行而上學”。在《倫理學與語言》一書中,斯蒂文森把他的研究概括成三個重要結論:第一,倫理分歧的性質是態(tài)度分歧;第二,信念和態(tài)度的關系是因果關系;第三,合理的方法只能通過改變信念來影響態(tài)度。
斯蒂文森指出,理性方法或科學方法是不夠的,他具體解釋道:科學方法其實是以經驗事實為依據,以邏輯推理為方法,我們稱之為理性的方法,也就是我們用鋪陳經驗事實來讓傾聽者改變態(tài)度,或者是進行嚴密的邏輯推演達到這樣的效果。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這些使用理由的方法往往達不到改變態(tài)度的目的。兩個人在對同一事物各執(zhí)己見的時候可以拿出同樣多的事實根據或者無邏輯錯誤的推演來維護自己的觀點,從而駁倒他人。理性方法的局限恰恰在于此,規(guī)范倫理學的局限也在于此。于是,我們寄希望于非理性的方法?!八行睦憩F(xiàn)象的作用機制是類同的,信念在決定態(tài)度諸多因素組中只是一方面,其他因素參與到控制論爭方向的進程中來,所以也可能幫助改變一個人的態(tài)度。由此得出結論,就像事實中被使用的過程一樣,所有的因素結合在一起被用以達到倫理一致的目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倫理學的‘非理性’方法?!盵1]139這里他談到的因素很多,諸如:物質獎勵、懲罰以及公開示威抗議、要挾等。但是他認為最重要和最有效用的方法是所謂“勸導方法”。勸導方法要依賴語言的使用和直接的情感影響,包括情感意義、修辭語調、恰當的比喻、高聲的刺激、懇求的音調、戲劇性的姿勢、謹慎地建立與聽者或觀眾的和睦關系等。這些非理性的方法是元倫理學方法的根本特色。當然斯蒂文森對勸導方法的推崇并不是不分場合的濫用,他承認在某些時候必須要把非理性的方法結合理性的方法,原因在于上文提到的道德術語的兩種意義。
斯蒂文森在西方元倫理學史乃至整個20世紀倫理學發(fā)展中的突出地位是被學界所公認的,其主要討論域和方法論對當代倫理學具有轉折性意義。他的情感主義研究特點突出、觀點鮮明,呈現(xiàn)出從極端到溫和的轉變,具有較為完整的倫理學二元色彩。就元倫理學而言,斯蒂文森表現(xiàn)出從一元轉向二元、從純粹語義分析轉向語用分析、從概念描述轉向情感意義的解釋、從邏輯分析轉向心理分析、從經驗主義轉向實用主義等特點。
斯蒂文森對現(xiàn)當代倫理學的推進或改良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史蒂文森認為,有效的倫理研究的基礎應該是人們如何運用道德的語言,只有以這樣的方法,倫理學問題的意義才能被厘清,道德的推理才能被檢驗。其次,他反駁了邏輯實證主義認定為無意義的語言價值的情感意義,肯定了這一功能在道德生活和道德推理中的意義,進一步證實了道德話語的非認知特征。這不僅奠定了元倫理學中非認知倫理學的發(fā)展基礎,也幫助了西方道德哲學家從摩爾所代表的非自然主義中掙脫出來。最后,他闡明了以非認知主義的路徑來解決道德分歧,進而道德論證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艾耶爾激進的情感主義學說難以解釋和解決道德分歧的缺陷,為進一步說明具有非認知性質的道德論證如何可能奠定了基礎[6]。
雖然斯蒂文森是元倫理學最重要的著述者,他也明確提出:道德問題最主要方面剛剛展露的地方,卻是我們研究必須中止的地方。但我們必須澄清,他的研究不是拒斥現(xiàn)實的純粹哲學思辨,而是對現(xiàn)實的有效觀照。利他主義的種種理想并不是由神秘的力量強加于人性之上的,它們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若想把它們變成人性中更加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必須為之奮斗。我們要為人類正義、至善等理想發(fā)聲,否則凝聚大眾態(tài)度的武器就會旁落。必須用思路清晰的理由去支持這些理想,否則“這些理想所維護的事業(yè)會受到蒙昧主義的蔑視”[1]10。斯蒂文森承認他以清理語言為基礎的研究是恭謙的,也許不能直接帶來革命式的顛覆,但是在元倫理學清理任務完成后,人們就應該立場堅定、毫不猶豫地放棄犬儒態(tài)度,參與到斗爭當中。
斯蒂文森的倫理學在當代引發(fā)了相當多思想家的回應,有許多哲學家支持斯蒂文森的觀點,即道德語言的確具有一種描述性關系,但他們反對他把情感因素作為道德語言最值得注意的特性。在斯蒂文森的倡導下,當代哲學家們已經開始注意研究人們具體使用道德語言的方式,并且用比“情感”更加精確的詞來討論這種使用方式。另外,斯蒂文森對勸導性定義的論述幾乎已經成為當代哲學討論的核心領域,因為他的分析在許多情況下曾有助于人們注意到利用某些顯然毫無危害的定義為某個觀點進行辯護[4]110。斯蒂文森的二元倫理體系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當代世界的交流、融合日益廣泛和深入,人們處在多元的倫理情境中,其中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論證自己的判斷,在諸多說服別人的論據中,我們應當選取最簡便可行的方式,獲得最大的效果。
結合以上對斯蒂文森情感主義倫理學的分析,我們可以做出如下判斷:斯蒂文森倫理學的二元性質和方法,無論對國家還是個人,都可以作為行之有效的工具,增進溝通的實效。斯蒂文森堅信,社會穩(wěn)定的根基是人們一定量的共同態(tài)度,而這正是元倫理學登場的恰當場合,人們可以從道德規(guī)勸為手段來逐步化解態(tài)度分歧,最終達到社會的和諧。
[1]Stevenson C. L. Ethics and language[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4.
[2]唐凱麟.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123.
[4]賓克萊.二十世紀倫理學[M].孫彤,孫南樺,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5]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湯潮,范光棣,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124.
[6]陳真.事實與價值之間——論史蒂文森的情感表達主義[J].哲學研究,2011,(6):106.
編輯:鄒蕊
OverviewofDualizationCharacteristicofStevenson’sEthicsThought
MENG Fei1,2
(1.College of Marxism,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6,China;2.Faculty of Philosophy & Culture,Nanji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School,Nanjing Jiangsu 210046,China)
Emotion principle is one of western meta-ethics’ important school. It has been popular the very long times from the 1930s beginning. Its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re the meta-ethics prosperous second stage. Stevenson is one of the main person which is ranged under Western meta-ethics emotion principle school. He is the world recognition emotion principle summarist, and also the modern language analysis ethics pathfinder. He is different with Ayer, He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sion to the radical emotion principle, his ethics thought had the obvious eclecticism tendency. His classic “Ethics And Language” was for the purpose of expounding his thought du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Stevenson;ethics;Emotion principle;du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B82-066
A
1672-0539(2017)06-0049-05
10.3969/j.issn.1672-0539.2017.06.010
2017-01-30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9批面上資助項目(2016M591751)階段性成果
孟飛(1983-),男,江蘇南京人,哲學博士,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中共南京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