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瑜 重慶市合川中學
正本清源話教育之五做有良心的教育
文 / 陳瑜 重慶市合川中學
什么是良心?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良心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xiàn)。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說:“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p>
當今,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良心”都有所缺失。家庭中,有的家長強調(diào)“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學校里,有的老師灌輸“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社會上,一些人潛意識里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種教育導致許多不良后果:學生為人冷漠,一些舉動受到社會的批評;心中只有分數(shù),一團漆黑,沒有情懷;做事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沒有社會。這樣下去誰也不會成為贏家,這一系列違背良心的行為,對國家民族的未來都不利。
教育是喚醒和點燃,從幼兒園開始,就要不斷地為孩子們傳遞良知意識:“尊老愛幼”“謙遜有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憑良心辦事,這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實踐者——校長和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學校管理者是學校的中樞神經(jīng),在喚醒教育者良知上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管理中,不能只靠制度管理,要以人為本,要喚醒員工的良知,要激發(fā)員工工作的原動力。首先,學校在制度管理的同時要注重員工的思想道德建設,讓他們抹掉功利性色彩,回歸教育的本質(zhì)和初衷,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奠基。其次,要幫助員工努力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學校管理者可以通過校本培訓、校外學習等多種方式提高員工的業(yè)務水平。最后,要關心員工的身心和生活。使管理更人文化、智慧化、特色化,讓校園成為環(huán)境優(yōu)美的“自然樂園”,讓學校成為師生關系和諧融洽、人人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家園。事實證明,擁有健康身心和幸福生活的員工,會以一顆更加“良知”的心去感染身邊的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同事。
《教師法》第一章第三條對“教師”一詞進行了全面的科學的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zhì)的使命。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教師卻把自己的角色定義為“知識傳授者”,沒有用心去和學生對話,缺乏靈魂的感染,更有甚者在教育過程中違背了自己的良心。如某些教師在課堂內(nèi)不盡心傳授知識,課下誘導學生參與校外有償補課,為自己謀取利益;一些教師收受家長禮品,為他們的孩子安排好的座位,上課多提問等;更有甚者把學生作為商品進行生源買賣。這對學生成長帶來的傷害難以估量。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他們對孩子的德智體美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影響。面對失控沖過來的汽車,最美教師張麗莉本來可以選擇退避,但她卻用手推開、用身體撞開了身邊的學生,自己遭到碾壓,致使她雙腿高位截肢。她的舉動感動了佳木斯,感動了全中國。廣西“校長爸爸”莫振高心中有夢想,肩上有責任,行動有力量,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完美地詮釋了平凡堅守、愛崗敬業(yè)、甘于奉獻、勇于擔當?shù)某绺咂犯?。教育者要做良心教育,要以良知喚醒良知,只有這樣,“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才能得以弘揚。這樣的教育,才會使學生成為有責任感和有擔當精神的新時代的“接班人”。
學生就像一塊未著色的絲綢,你往他身上潑墨,它就漆黑一團;你用七彩浸染,他們就會綻放整個春天。做有良心的教育是我們每個教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用良心做教育,教育的春天才會綻放在每一個學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