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異
離重慶主城約150千米的梁平縣,古稱梁山,是有名的“竹鄉(xiāng)”,雨量充沛,盛產(chǎn)慈竹。慈竹,可藥用止血,更因纖維長、韌性強,成為竹編工藝品材料。
與其他地區(qū)竹編多以竹片為原料不同,梁平人將慈竹刮青去簧,劈成竹片后再篾成直徑只有0.3毫米到1毫米的細絲,然后以織布機的方式腳踏手捻進行編織,蠶絲做經(jīng),竹絲做緯,制成長長的竹簾。一天8小時能織1米長。而竹簾寬度,則取決于竹節(jié)的長短,從20多厘米到約60厘米不等。
這項“織竹”技藝,起源于宋代,到清代開始運用國畫技法在細絲竹簾上畫山水、花鳥、人物,或是寫以書法。掛在窗戶上既通風透氣,又能觀室外,而在外面,卻不能看見室內(nèi)活動。2008年,梁平竹簾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民間美術(shù)類名錄。精湛、令人叫絕的竹簾制作技藝,卻被忽略了。
如今的“竹鄉(xiāng)”,制作竹簾的僅4家作坊,均以銷售竹簾畫為主營項目,牡丹、老虎、仕女……苦守著百年來的傳統(tǒng),令人尊敬卻顯得無奈。沒有市場,就沒有生產(chǎn),“織竹”技藝,幾乎淪為表演類項目??上Я恕读浩娇h志》所載:“竹,栩毛之屬,必他處所無及,征諸宋史,則嘗貢錦?!?/p>
《中華手工》,與73歲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牟秉衡合作,首次嘗試以無畫的素竹簾做茶席,透氣、輕便,可卷折,易晾曬,重新還原“貢錦”之生活所用。望這有著“薄如蟬翼淡如煙”美譽的竹簾,重新走入今人視野。
竹與茶,自相配。
織竹,似知足,是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