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祥
李泌(722~789),字長源,京兆(今陜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中唐時期著名道家學(xué)者和政治家。歷仕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玄宗朝以神童聲震朝野,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肅宗和代宗朝備受信賴,“權(quán)逾宰相”;德宗朝為宰相。李泌一生,多次應(yīng)詔入朝主政,又多次遭貶被逐出朝堂,游走于山水廟堂之間,從容泰然,舒放自如,又屢建不世之功勛,為亙古所罕見。
一、玄宗朝,忤怒權(quán)貴遭貶蘄春郡
李泌出身于官宦世家,為南北朝時西魏“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杜f唐書·李泌傳》稱贊他:“少聰敏,博涉經(jīng)史,精究《易象》,善屬文,尤工于詩,以王佐自負(fù)?!?/p>
開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召集儒釋道知名學(xué)者在宮中講學(xué)論道,有人推薦了時年剛剛7歲的李泌。一個7歲的童稚能懂什么?玄宗將信將疑,又充滿好奇,遂命召李泌進(jìn)宮。
據(jù)《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李泌應(yīng)召入宮的時候,玄宗正同燕國公、宰相張說觀棋,便示意張說試一試他的才能。張說請李泌以“方圓動靜”為題作一首詩,小李泌凝眉沉思了一會兒說:“我想知道大致的要求。”
張說掃一眼棋枰,隨口吟道:“方如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話音剛落,李泌接口誦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3/28/wshi201703wshi20170321-1-l.jpg" style="">
張說當(dāng)時已年過花甲,是公認(rèn)的開元文壇執(zhí)牛耳者,被時人稱之為“燕許大手筆”,他與李泌的這兩首小詩都是即興之作,相比之下,年僅7歲的李泌作品在立意方面遠(yuǎn)遠(yuǎn)超過張說的作品。
張說祝賀玄宗得到了奇童。
玄宗大為高興?!百n束帛,敕其家曰:‘善視養(yǎng)之。”(《新唐書·李泌傳》)
宰相張九齡打心眼兒里喜愛這個7歲的小神童,閑暇的時候常把他帶在身邊。張九齡與給事中嚴(yán)挺之、右司員外郎蕭誠很要好,嚴(yán)挺之厭惡蕭誠的巧言阿諛,勸張九齡不要與此類阿諛逢迎之徒來往。張九齡偶爾自言自語道:“嚴(yán)挺之品行端正,但過于急躁剛直,蕭誠卻柔順溫和,討人喜歡?!碑?dāng)時,有一個官位空缺,張九齡斟酌再三,“方命左右召蕭,泌在旁,帥爾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軟美者乎?九齡驚,改容謝之,因呼‘小友”。 (《新唐書·李泌傳》)
時光荏苒,李泌漸漸長大,風(fēng)流倜儻,才學(xué)廣博,對《易經(jīng)》的研究尤為精湛,縱情山水,時常游走于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思慕神仙長生不老之術(shù)。
天寶年間,李泌到皇宮進(jìn)獻(xiàn)《復(fù)明堂九鼎議》,玄宗想起他少年時就聰慧異常,便召他講《老子》。李泌講得頭頭是道,贏得一片喝彩,得以待詔翰林院,又任東宮供奉,陪太子李亨讀書,與皇太子諸兄弟非常要好,經(jīng)常在一起讀書論學(xué),寫詩唱和。其間,李泌的一首樂府詩《長歌行》不脛而走——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
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游帝都。
焉能不貴復(fù)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
請君看取百年事,業(yè)就扁舟泛五湖。
這首詩狂放不羈,汪洋恣肆,大有詩仙李太白天馬行空之風(fēng),張九齡讀后不禁為李泌捏了一把汗,告誡李泌說:“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韜晦,斯盡善矣。藏器于身,古人所重,況童子耶!”李泌深為張九齡的關(guān)愛而感動,表示決心改掉張揚放誕的毛病,學(xué)會沉默和收斂。
然而,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當(dāng)時,楊國忠、安祿山等把持朝政,李泌對這幫禍國殃民的權(quán)臣甚為不滿,寫賦極盡譏笑諷刺,引起他們的憎恨。楊國忠奏請玄宗,將李泌貶斥到蘄春郡。李泌“乃潛遁名山,以習(xí)隱自適”。(《舊唐書·李泌傳》)
二、肅宗朝,“權(quán)逾宰相”自請歸衡山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爆發(fā)了安史之亂。次年六月,叛軍兵破長安。在長安城破之前,玄宗率群臣倉皇逃亡蜀中,行至馬嵬驛爆發(fā)兵變,楊貴妃被逼自盡,上演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歷史悲劇。
馬嵬驛兵變后,玄宗繼續(xù)南逃入蜀,太子李亨北進(jìn)朔方,于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在靈武稱帝,史稱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雖貴為天子,君臨天下,李亨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其時,朝廷偏安西北一隅,李亨身邊文臣武將寥寥,叛軍兵鋒正盛,兩京盡失,烽煙遍地,收復(fù)失地,挽救危亡,迫在眉睫而任重道遠(yuǎn)。誰可以輔助朝廷平叛靖亂復(fù)興大唐呢?
唐肅宗首先想到了李泌。
然而,此時兵燹遍地,天下動蕩,到哪里去尋覓李泌呢?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正當(dāng)肅宗派人四處尋訪李泌之際,李泌歷盡艱險,千里奔波找上門來。
肅宗大喜過望。自李泌歸來之日,肅宗和李泌“寢則對榻,出則聯(lián)鑣”,肅宗數(shù)度要授予李泌官職,李泌屢屢堅決辭讓,每當(dāng)李泌隨肅宗出宮,人們都遠(yuǎn)遠(yuǎn)地指指點點說:“那個穿黃衣的是皇帝,穿白衣的是隱士?!币蚨小鞍滓律饺恕钡难欧Q。
肅宗聽到這些議論,誠懇地對李泌說:“您曾經(jīng)侍奉過上皇,后來又是我的老師,今叛軍蜂起,天下瀕危,亟待一柱擎天,請先生屈尊就任廣平王行軍司馬,我們父子三代都借重您的輔佐了?!庇谑牵n李泌金印紫綬,拜為元帥、廣平王李俶(后來的唐代宗李豫)的行軍司馬。行軍司馬是個協(xié)助軍事主官管理軍隊指揮作戰(zhàn)的角色,類似于今天軍隊中的參謀長,肅宗雖任命李泌為行軍司馬,卻并不許他到任履職,而是將他帶在身邊,須臾不離左右,“至于四言文狀、將相遷除,皆與泌參議,權(quán)逾宰相”。( 《舊唐書·李泌傳》)人們只看見郭子儀、李光弼率軍攻城奪隘,收復(fù)失地,勢如破竹,看不見李泌襄助肅宗籌謀策劃,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當(dāng)初,肅宗做太子的時候,李林甫不斷在玄宗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數(shù)度處于尷尬危險的境地,太子之位幾近不保。做了皇帝之后,肅宗依然耿耿于懷,放出狠話要掘其墓、焚其尸,以泄對李林甫的憤恨。李泌苦苦相勸,肅宗大為不滿,質(zhì)問李泌說:“李林甫干了那么多壞事,難道你都忘了嗎?”李泌誠惶誠恐地回答說:“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氣候惡,且春秋高,聞陛下錄故怨,將內(nèi)慚不懌,萬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廣不能安親也?!保ā缎绿茣だ蠲趥鳌罚?
一句話使肅宗大為感動,以致顧不上皇帝的尊嚴(yán),抱著李泌的脖頸失聲哭泣著說:“我怎么就沒有想到這一點??!”
肅宗登基后立嫡長子廣平王李俶為太子,但又以為李俶不堪平叛軍事大任,擬任命英武聰敏的三子建寧王李倓為元帥。李泌怕這樣的人事安排有“后遺癥”,密奏肅宗,一定要由太子擔(dān)任元帥,以使太子將來能夠順利繼位,避免日后可能引起的禍亂。肅宗與李泌爭論了半天,最終還是被李泌說服,聽從了他的意見。
至德二年(757年),唐軍收復(fù)兩京,盡管肅宗十二萬分留戀皇帝的寶座,也不得不假惺惺地做個姿態(tài):迅速安排奉迎太上皇回京,擺出情愿仍回東宮當(dāng)太子的架勢。李泌早就窺破了個中奧秘,巧妙從中周旋,一方面勸說肅宗打消顧慮,繼續(xù)瀟瀟灑灑做皇帝;一方面說服玄宗安于太上皇之位,速速起駕回京,好讓皇上盡人子孝養(yǎng)之道。太上皇開始還擺擺老資格,聲稱哪兒也不去,就在蜀中終養(yǎng)天年,架不住李泌三番五次做工作,最后終于妥協(xié),“喜曰:‘吾方得為天子父!遂下誥戒行?!保ā缎绿茣だ蠲趥鳌罚?/p>
李泌外輔肅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內(nèi)佐肅宗調(diào)解平息“第一家庭”的矛盾紛爭,備受肅宗的信賴和鐘愛。
這引起了中書令崔圓、當(dāng)權(quán)宦官李輔國的嫉妒和恐慌。他們狼狽為奸,又勾結(jié)張皇后,想盡千方百計暗算構(gòu)陷李泌。李泌懼怕夜長夢多,擔(dān)心與狼共舞日久遭來禍殃,遂上表請求歸隱衡山。
于是,肅宗降詔,準(zhǔn)予李泌歸隱衡山,賞三品俸祿,送他一套隱士服,并且為他在衡山修蓋了廬舍。
三、代宗朝,“工作需要”兩度遭貶逐
寶應(yīng)元年(762年),唐肅宗李亨駕崩,太子李豫繼位,是為代宗。
代宗即位伊始,便急召李泌回宮,拜為翰林學(xué)士,安排他住在蓬萊殿書閣。起初,重回朝堂的李泌依然堅守著山野修道的習(xí)慣,他沒有妻室,也不食葷腥,代宗在光福里為他營造了一座宅院,下詔強令他吃魚肉,并為他娶了朔方郡已故留后李暐的外甥女做妻子。結(jié)婚之日, 代宗命北軍陳設(shè)帷帳以供歡宴,婚禮煞是排場熱鬧。
李泌一貫剛正讜直,引起了宰相元載的強烈不滿。元載獨攬朝廷大權(quán),炙手可熱,權(quán)傾朝野,李泌卻總是梗著脖子不肯阿附于他,這使元載大為光火,將他視為眼中釘。元載深知李泌與代宗關(guān)系非同一般,如果捏造罪名奏劾陷害,肯定行不通,便處心積慮,時時尋找將李泌逐出朝堂的機會。
元載覬覦許久,機會總不降臨,迫不及待,便唆使江西觀察使魏少游上書朝廷,請求朝廷派一位助手;又向代宗極力薦舉李泌,說李泌學(xué)富五車,出類拔萃,才氣過人,最適宜赴任此職。
吊詭的是代宗竟聽信元載的蠱惑,派李泌遠(yuǎn)赴江西去當(dāng)判官。
這就叫打擊報復(fù)不若“工作需要”。
大歷十二年(777年)三月,元載罪惡暴露被拘,詔賜獄中自盡。
代宗隨之將李泌又召回朝廷。
重回朝廷的李泌,依舊一身浩然正氣,不肯向任何邪惡勢力妥協(xié),不久,又引起獨攬朝政的宰相常袞的忌恨,他重演元載伎倆,變著法要將李泌逐出朝廷。先是調(diào)李泌出任楚州刺史,李泌堅辭不去,代宗也不忍將剛剛回到身邊的李泌再放外任。又過了些時日,適逢澧州官員出現(xiàn)空缺,常袞再次上奏代宗,極言南方民生凋敝,百姓企盼朝廷派出能吏救民于水火,猶如久旱待甘霖,請皇帝忍痛割愛,派李泌前去一展身手,造福蒼生。
打著“工作需要”旗號的鬧劇再次上演。
于是,代宗降詔,任命李泌為澧、朗、峽三州團練使,后又調(diào)任杭州刺史。李泌二話沒說,旋即走馬上任,在每一任上德風(fēng)、政績都卓然非凡。
四、德宗朝,外放陜虢召回為宰相
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李豫病逝于長安宮中,太子李適繼位,是為唐德宗。
建中四年(783年),爆發(fā)了涇原兵變,叛軍很快攻陷長安,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陜西乾縣)。身陷叛軍圍城之中的德宗,驚魂未定,便遣使急召李泌,李泌急赴奉天,就任左散騎常侍。
平定叛亂之后,在如何處理李懷光的問題上朝廷發(fā)生了分歧。李懷光原為朔方節(jié)度使,前期平叛有功,被擢升為副元帥、中書令,后來竟聯(lián)合朱泚反叛,迫使德宗不得不逃往漢中。有幾位當(dāng)政大臣希望德宗不計前嫌,赦免李懷光,德宗征詢?nèi)撼家庖?,李泌撕破一片桐樹葉交付使者進(jìn)呈德宗,并陳奏道:“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復(fù)合, 如此葉矣?!保ā缎绿茣だ蠲诹袀鳌罚┑伦谟墒遣簧饫顟压?。
貞元元年(785年),李泌轉(zhuǎn)任陜虢觀察使。
貞元三年(787年),李泌又被德宗召回,授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加封鄴縣侯。
郜國公主因犯淫亂罪被囚禁,由于郜國公主是太子妃蕭氏的母親,此事便牽連到太子李誦。德宗怒不可遏,有意廢太子。李泌數(shù)度諍諫,惹怒了德宗,咬牙切齒地訓(xùn)斥李泌道:“你一再違抗我的意愿,就不怕我滅你的族嗎?”李泌不卑不亢地回答說:“臣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使太子廢,它日陛下悔曰:‘我唯一子殺之,泌不吾諫,吾亦殺爾子。則臣絕祀矣。”“執(zhí)爭數(shù)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保ā缎绿茣だ蠲诹袀鳌罚?/p>
這就是李泌!在大是大非面前,決不妥協(xié)退讓半步,即使是盛怒中的德宗以滅族相威脅,依舊大義凜然,毫不退縮,幾十次廷爭面折,誓死將“太子保衛(wèi)戰(zhàn)”進(jìn)行到底。這種威武不屈的精神堪稱千秋圭臬!
貞元五年(789年)三月,李泌與世長辭,終年68歲,追贈太子太傅。
五、品評
讀《新唐書·李泌傳》,我們不由為李泌超人的大胸懷、大智慧、大作為而贊嘆不已。
何謂大胸懷?李泌少年成名,應(yīng)詔入朝,以神童名動天下,一生歷仕四朝,屢次被排擠出朝廷,又屢次應(yīng)詔入朝為官,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yuǎn),也無論是身處順境逆境,都始終做到胸懷博大,包容萬物,氣度恢宏,寵辱不驚,始終保持著一種豁達(dá)恬淡的心態(tài),“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用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描述,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
何謂大智慧?李泌宗奉老莊學(xué)說,有時也癡迷神仙之道,但他又不拘泥于老莊之學(xué),尤其不死守某些信條,不消極避世,更偏重于奉行儒家“當(dāng)受則受,當(dāng)辭則辭”、“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的理念,瀟瀟灑灑游走于山水與廟堂之間。身處波詭云譎的政治漩渦之中,無論擔(dān)任何種職務(wù),李泌都把堅定的原則性與機動的靈活性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面對皇帝殺頭甚或滅族的威脅,他毫不畏懼,鐵骨錚錚,堅定地說“不”;面對權(quán)奸的構(gòu)陷暗算以及各種名目的“工作需要”,則往往從容隱退,委曲求全。立身朝堂,則忠心耿耿輔佐國君治國平天下;主政地方,則盡心竭力勤政為民振興一方;遭遇貶謫,則縱情山水養(yǎng)性修德獨善其身。其豪放曠達(dá),舒放自如,應(yīng)機權(quán)變,可謂千古罕見。
何謂大作為?李泌才高德厚,功勛蓋世,但卻終生不謀官,不謀財,不謀名,不謀利,唯謀天下之安,謀國家之強,謀蒼生之福,這同官場中那些終生唯知汲汲于名利之徒形成了鮮明的反差??v觀李泌的一生,他不僅襄助肅宗、德宗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戡平叛亂,挽狂瀾于既倒,使大唐政權(quán)避免覆滅的厄運,而且一次又一次挺身而出,以超人的智慧化解“第一家庭”的矛盾和紛爭,使得玄宗與肅宗的父子矛盾、肅宗與代宗的父子矛盾、德宗與順宗的父子矛盾,都得以及時化解,從而避免了血腥殘酷的宮廷爭斗可能帶來的嚴(yán)重后果,使風(fēng)雨飄搖中的大唐帝國的航船一次又一次穿越驚濤險灘,安然駛向平靜的彼岸。
李泌的大胸懷、大智慧、大作為,對于今天的人們?nèi)圆皇浣梃b和啟迪意義。
(作者系解放軍西安通信學(xué)院教授)
責(zé)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