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械效率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內(nèi)容,本文通過對一道滑輪題的分析,探討了拉力沿豎直方向使用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變化問題.
關(guān)鍵詞:動滑輪;機械效率
作者簡介:袁志彬(1981-),男,鎮(zhèn)江,本科,中學一級,主要研究物理實驗教學.《簡單機械和功》是蘇科版九年級第十一章的內(nèi)容,其中機械效率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筆者聽了一節(jié)中考復(fù)習課,教師講解了一道習題,引起了筆者的思考.題目如下:
例1如圖1,某同學用重為10N的動滑輪勻速提升重為40N的物體.不計摩擦和繩重,則該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A.小于80%
B.等于80%
C.大于80%
D.無法確定
教師分析:當F豎直向上勻速拉動時,
η=W有W總×100%=G物·hF·2h×100%=G物2F×100%=40N50N×100%=80%,該題中沿圖示方向勻速拉動動滑輪,F(xiàn)會變大,根據(jù)公式η=W有W總×100%=G物·h2F·h×100%=G物2F×100%可知,機械效率會變小.由于是老師的講解,大多數(shù)同學表示同意,這時一位女生站了起來,說如果不計摩擦和繩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就是物重和繩重,這兩個物理量沒變,有用功和額外功沒變,機械效率不變.兩種思路聽起來都有道理,學生們頓時也開始議論起來.教師備課時沒有考慮到這一問題,沒有給出最終的答案,將這一問題的討論留到了下一節(jié)課.
課外,老師們交流,得出了較為一致的答案:斜向上勻速拉動滑輪的過程中,F(xiàn)變大,但繩端通過的距離s變小了,此時W總≠F·2h,所以要判斷機械效率的變化,只能根據(jù)G物和G輪沒有變,判斷出機械效率不變.但F變大,s變小,總功就一定不變嗎?顯然,解決該題的過程還不是很讓人信服.
下面對該題做較為深入的探討,類似題最早是出現(xiàn)在2010年蘇州物理中考試卷選擇題第12題,題目如下:
例2如圖2所示,某同學用重為10N的動滑輪勻速提升重為50N的物體.不計摩擦,則該同學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
A.20NB.25N
C.30ND.35N
課題錯誤率較高,很多學生錯選C,究其原因,學生沒有弄清動滑輪的實質(zhì),動滑輪是一個變形杠,使用動滑輪省一半的力的限定條件是要豎直向上勻速拉動,而且豎直向上勻速拉動是最省力的情況,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D.
例1是在例2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研究機械效率的變化情況,要判斷機械效率的變化情況,我們首先要判斷有用功和總功的變化情況,有用功不變,就看總功也就是F和s的乘積如何變化.根據(jù)功的定義,功是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有了力的大小和在力的方向上距離的大小,我們就可以求出功.我們建立模型,如圖3沿著水平方向建立直角坐標系,滑輪受到自身重力和物體給它向下的一個拉力,我們稱為G總,受到兩個大小相等的拉力F的作用,在這4個力的作用下,滑輪勻速運動.設(shè)F與縱向的夾角角為a,將F進行分解,則在縱軸方向上2Fcosα=G總,所以F=G總2cosα.當α=0°,也就是豎直向上勻速拉動時,F(xiàn)′=G總2.當a≠0°時,由于cosα≤1,因此F>F′.
如圖4設(shè)物體上升的高度h,沿F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標系,對h進行分解:
在力的方向上的距離s=hcosα,由于有兩段繩子,所以通過的總距離為2hcosα,根據(jù)功的公式可知,總功W總=Fs=G總2cosα×2hcosα==G總h.當物重和輪重都不變時,總功沒變,機械效率也不變.
初中物理更多停留在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過程的學習,且常常與日常生活現(xiàn)象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大多屬于生動的自然現(xiàn)象和直觀實驗為依據(jù)的具體的形象思維,很少要求應(yīng)用科學概念和原理進行邏輯思維等抽象思維方式.但作為教師,一定要重視透過物理現(xiàn)象看到物理問題本質(zhì)的能力,要加強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才知其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wù)教育物理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劉炳晟,李容.義務(wù)教育教科書[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2.
[3]袁志彬.二輪專題復(fù)習《力學實驗復(fù)習》一課的設(shè)計[J].物理教學探討,2014(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