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方園
摘要: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逐步演化成為金融危機,并且蔓延至全球,美國的金融危機給西方發(fā)達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使得美元大幅度貶值,打擊了各國持有美元資產的信心,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利于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促進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降低外匯儲備的風險。本文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在有些方面具備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比如:在政治、經濟、國際交往等方面。而在路徑選擇方面,文章從時間路徑、功能路徑以及空間路徑三個方面展開,分別提出人民幣國際化的方法。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化,條件,路徑
1 引言
貨幣國際化雖然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是,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一個較新的話題,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機之后,更是給這一命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使得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成為可能,如果人民幣能夠國際化,則有利于避免我國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不公待遇,有利于避免和分散匯率風險,取得鑄幣稅收益[1]。有助于提高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有利于開放和擴大中國的金融業(yè)務[2]。但是,它有利有弊,有可能使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影響,使得貨幣政策實施的難度加大,使得人民幣匯率受到沖擊[3]。
2 貨幣國際化的含義及條件
2.1 貨幣國際化的含義
Cohen(1971)最早從貨幣職能的角度進行了界定,他認為,貨幣國際化是貨幣職能由國內向國外擴張,即就是國內職能在國外的擴展,當私人部門或者是官方機構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將貨幣擴展到發(fā)行國以外發(fā)揮貨幣職能時,該國貨幣就達到了國際化的層次[5]。Hartmann(1998)又進一步發(fā)展了Cohen的定義,使得貨幣國際化的定義在貨幣不同職能中具體化。作為支付手段,國際化的貨幣在國際貿易和資本交易中充當媒介,在外匯市場上,官方將其作為調控的工具。作為記帳單位,國際貨幣被用于商品貿易和金融交易的計價,被官方部門用于確定匯率平價。作為價值儲藏手段,用國際化貨幣形成的金融資產構成私人部門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構成官方儲備資產的源泉。
國內學者潘理全(2003)從動態(tài)角度給出了貨幣國際化的解釋,認為是主權國家貨幣走出國門、逐步成為世界普遍接受的國際貨幣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并指出這是該貨幣發(fā)行國綜合國力、對外開放水平、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低地位的重要體現[6]。
盡管貨幣國際化的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是共識:貨幣國際化是貨幣走出國門,被他國或地區(qū)的參與者普遍接受,在一個比較大的國際市場的范圍內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發(fā)揮貨幣的各種職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國際貨幣的過程。
2 人民幣國際化的障礙
一,我國的金融市場發(fā)展不完善
中國的金融市場發(fā)展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1)金融工具形式單一、規(guī)模有限。(2)金融體系存在明顯的二元結構,一是以大城市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為中心的由現代大銀行為代表的現代部門;二是以落后的農村為中心的一些傳統(tǒng)部門(3)金融機構單一,商業(yè)銀行在金融活動中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非銀行金融機構不發(fā)達,金融機構的效率較低。(4)直接融資市場落后,監(jiān)管不完善,企業(yè)的資金來源主要靠自我的積累和向銀行貸款,而中小企業(yè)一般又很少能夠從銀行順利貸到款,資金來源成問題。
二,中國的經濟結構不合理
我國經濟結構失衡表現在三大產業(yè)比例失調與產業(yè)內部失衡并存,我國第三產業(yè)比重為40.1%,不僅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美國的74%水平,與同期俄羅斯63.3%相比,也明顯偏低[14]。在三大產業(yè)比例失調的同時,產業(yè)內部失衡也較為突出,現代農業(yè)發(fā)展還特別落后,基礎薄弱,工業(yè)雖然強大,但是科技含量較低,企業(yè)生產的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
三,尚未形成有效的利率、匯率市場化機制
雖然我國2005年匯率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是實際上還是參考美元的匯率在浮動,而非參考一籃子貨幣。2010年匯率改革強調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增強匯率彈性,使其能夠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我國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關鍵在于經濟結構的轉型,產業(yè)結構的升級以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
利率市場化能夠完善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狀況,提高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增加國內金融市場對資本賬戶可兌換的承受能力,增加貨幣政策調控匯率的能力。第一,我國長期實行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后對于商業(yè)銀行來說風險較大,因為商業(yè)銀行主要靠利差收入為主,盈利模式太過單一。第二,在銀行貸款中國有企業(yè)和地方政府為了公共事業(yè)而貸款所占的比重比較大,而這些項目收益水平一般都比較低,利率市場化勢必會提高他們使用資金的成本,所以,這樣容易造成不良貸款的增加,增加金融風險。所以,利率市場化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障礙。
3 后金融危機時代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
3.1人民幣國際化的時間路徑
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在2008年爆發(fā)了金融危機之后逐漸顯現,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和經濟等各方面的實力,專家和學者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預計人民幣的國際化大概需要30-50年的時間。也就是如果中國的經濟不發(fā)生大的波動,大概在2040-2065年可以實現國際化。最為關鍵的是,人民幣的國際化并不能操之過急,不能照搬別國的經驗,而要依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2 人民幣國際化的功能路徑
首先,人民幣要成為重要的貿易結算貨幣,要不斷擴大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使用范圍。其次,人民幣在國際投資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最后,人民幣在各主權國家的官方儲備中占據一定的比例。根據各經濟體的實際狀況和有關國際社會的期待,人民幣國際儲備份額達到30% ,這一比例可以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準線。
3.3 人民幣國際化的空間路徑
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路徑是周邊化一區(qū)域化一國際化“三步走”[14]。首先,在“大中華”圈內實現在相互貿易、投資和儲備中主要使用人民幣,推進人民在周邊國家中發(fā)揮各種貨幣職能。其次,實現人民幣的區(qū)域化。最后,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在貿易和投資中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4 結束語
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fā),美元、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遭受到了重創(chuàng),國際社會迫切需要改變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人民幣的國際化這個命題也是在此次金融危機之后逐步被專家和學者重視,金融危機的爆發(fā),雖然世界經濟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尤其是西方的發(fā)達國家,但是人民幣的幣值相對比較堅挺,經濟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人民幣的國際化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會帶來很多的收益,當然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借鑒別國的經驗,但是不能照搬西方國家,需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在政策、經濟、政治等方面采取措施,有步驟、有程序、有規(guī)則地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順利地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參考文獻:
[1]黃達.貨幣銀行學.第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59
[2]雷潔,潘冠中.金融危機下人民幣的國際化問題研究-基于成本與收益的角度.云南省第三屆社科學術年會-金融危機與促進經濟增長論文集,昆明:云南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云南財經大學,2012:309~317
[3]張曉旭.國際貨幣體系演變中人民幣國際化意義.時代經貿2011(14):178~179
[4]李翔﹒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和前瞻﹒經濟研究參考,2013(28):1~9
[5]姜波克,張青龍.貨幣國際化的條件與影響的研究綜述.新金融2005(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