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麗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我們曾有著獨(dú)特的長度計量體系,它們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近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使全世界聯(lián)系得越發(fā)緊密。為了更好地展開國際交流,“米”等國際長度計量單位漸漸取代了那些我們曾耳熟能詳?shù)摹俺摺薄按纭薄罢伞钡戎袊鴤鹘y(tǒng)長度計量單位。但這些代表著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計量單位卻并沒有離我們遠(yuǎn)去,它們早已深深地融于我們的語言文字中。永遠(yuǎn)不會被抹去?!暗栏咭怀?、魔高一丈”中“尺”有多長?!罢伞庇钟卸噙h(yuǎn)?“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中尺和寸又是怎么來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我們常說做事要謹(jǐn)慎細(xì)心,因為即使是很小的失誤,都可能會招致巨大的損失,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毫”“厘”“絲”“忽”在我國常用來計量很小長度?!袄濉钡臐h語意思是“極其微小的”,因此,中國古代“厘”不僅用作長度,還常用作面積、質(zhì)量、利息等單位?!昂痢痹跐h語中表示毛發(fā),毛發(fā)的直徑是非常細(xì)小的,我們常用“洞察秋毫”來形容一個人眼光的敏銳,心思的細(xì)膩。比“毫”還小的長度單位是“絲”,“蛛絲馬跡”便是用來指一些常被人忽略的證據(jù)和線索?!昂觥笔潜取敖z”還小的長度單位,已經(jīng)沒有象形的物品能夠比喻這個單位的細(xì)小,只能用意會的“忽”字來表示古人認(rèn)知中難以形容的細(xì)微長度,如成語“倏忽之間”表示那轉(zhuǎn)瞬即逝的時間。1厘在數(shù)值上遠(yuǎn)遠(yuǎn)小于1厘米,1厘米=30厘,而“十毫為一厘、十絲為一毫、十忽為一絲”,那么可想而知“毫”“厘”“忽”“絲”表示的長度有多么微小了。這四個計量單位合在一起也組成了一個成語“毫厘絲忽”,用來表示極其微不足道的事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相傳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墨跡能夠透入木板“三分”,這也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后來我們常用它來比喻分析問題十分深刻?!笆濉睘椤耙环帧保叭帧本褪?厘米。墨跡能深入木板1厘米,可見王羲之的筆力深厚?!按纭币彩俏覀兂S玫膯挝?,“一寸”等于“十分”,相當(dāng)于1/3分米,在攝影小我們用它計量照片的大小。在語言中我們用“鼠目寸光”來形容一個人的眼光狹窄,只顧眼前利益,不計后果;我們用“寸步不離”形容一個人對其他人或事物的照顧和守候。“寸”字的來歷十分有趣,在手腕往下一寸是中醫(yī)診脈的地方。
比“寸”大的長度單位是“尺”,“一尺”等于“十寸”。“尺”這個單位也與人體有關(guān)。它是人手腕到肘的距離,“尺”常和“寸”連用,“尺寸之功”是刈‘自己所立功勛的謙辭。另外還有一個和“尺”相近的字“咫”?!板搿敝傅氖枪糯?女把手掌展開后。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即現(xiàn)在所說的“一柞長”?!板氤咛煅摹薄敖阱氤摺倍甲阌脕硇稳莶⒉贿b遠(yuǎn)的距離。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丈”是中國古代計量大尺度的長度單位。古代以成年男子的身高為“一丈”,所以稱男子為“丈夫”。隨著時間的推移,計量單位也在不斷演變,最終規(guī)定“一丈”等于“十尺”(3.33 m)?!度龂萘x》里說呂布“身長一丈”當(dāng)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罢伞边@個單位常用來形容高和遠(yuǎn)的距離。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寫到“天臺十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一個“丈”字,山就凸顯得格外高大險峻。另外古人有言“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無論樹木長得多高,最終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比喻離開故鄉(xiāng)的時間再長,最終還是要回歸故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在古代用來計量城郭之間的距離就要用到“里”。前面所講到的單位之間都是10的倍數(shù),而“里”比較特殊,1里等于150丈即500 m,2里就等于1km。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1公里。舊上海的南京路由于生活著很多洋人被稱為“洋場”,它由東到西約5 km,是上海最早出現(xiàn)現(xiàn)代都市文明的地方,之后迅速成為上海最繁華的商業(yè)街,蜚聲中外,漸漸,人們便用“十里洋場”來指代繁華的上海。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里”在人們心目中是十分遙遠(yuǎn)的距離,它的前面如果加上了“千”或者“萬”,這就帶有寄托人們心中夢想的意味。千里的遠(yuǎn)行也是從腳下的一步步走出來的,成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表現(xiàn)了堅持不懈對于成功的重要性;年老力衰的馬兒雖臥躺在馬槽邊,卻仍激蕩著馳騁千里的雄心壯志,我們常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個成語比喻那些雖然年老卻還擁有雄心壯志的有識之士。
除了以上這些,如成語“退避三舍”“壁立千仞”中的“舍”“仞”等也是我國古代長度計量單位,它們的背后都有著有趣的故事。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長度計量單位已不再被使用。但是在它們背后所彰顯出的中華人民勤勞、聰明、努力向上的民族精神永垂不朽。
責(zé)任編輯 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