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娟
“精養(yǎng)”O(jiān) R“粗養(yǎng)”,你怎么選?
文/謝娟
孩子不吃飯,家長變著花樣哄孩子吃飯;孩子要睡覺,家長要保持環(huán)境絕對安靜;天氣轉涼,家長給孩子捂上厚厚的衣服……“精養(yǎng)”,家長有錯嗎?
孩子不吃飯,餓著了怎么辦?讓孩子自己玩,摔著了怎么辦?讓孩子自己上學,出了危險怎么辦?……“粗養(yǎng)”,家長該怎么養(yǎng)?
鏈接:“精養(yǎng)”是對孩子的養(yǎng)育采取“精細”的態(tài)度,以孩子為中心,充分考慮孩子的生活需要;“粗養(yǎng)”是對孩子的養(yǎng)育采取“粗枝大葉”的態(tài)度,適當放手,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熬B(yǎng)”和“粗養(yǎng)”包括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和教育兩個方面。本文側重生活照顧方面。
“精養(yǎng)”是一種過度保護。
#家長劉先生#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工作節(jié)奏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yǎng)。由于老人對孩子更為呵護,養(yǎng)得更為精細,“精養(yǎng)”是不可避免的。為了讓孩子多吃點,很多老人會不辭辛勞地跟在孩子后面窮追不舍,用別出心裁的方法讓孩子吃得好、睡得香。雖然父母會適當改變—下方式,但是孩子一回到老人身邊,又變回原樣了。
#中學陳老師#
中學生背后也有不少“精養(yǎng)”的父母。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學習,使孩子能考上重點大學。在我們學校,每天都有很多家長給孩子送飯,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孩子吃飯?zhí)籼薜牧晳T,導致孩子吃不慣食堂的飯。父母認為把孩子的生活照顧好了,為孩子提供了健康的身體,也就為他們的學習免除了后顧之憂了,豈不知這樣的細致入微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害孩子。
#小學王老師#
“精養(yǎng)”的目的是保護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安全是孩子的最基本需要。作為父母,有責任保護孩子的安全,使孩子免受身體上的傷害。因此,在家長的感性認識中,“精養(yǎng)”是對孩子的關愛和保護,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熬B(yǎng)”常常被合理化,被認為是一種合理的養(yǎng)育孩子的方法。比如,到了冬天,由于天冷,家長就不讓孩子出去玩,以防感冒。他們不會想到,這樣反而會降低孩子的身體抵抗力。由于家長過分關注“精養(yǎng)”在保障安全方面的正面作用,容易忽視其負面作用。
#心理學王博士#
家長對孩子“精養(yǎng)”,也是迫于社會現(xiàn)實。我們知道,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中還存在一些危險因素,比如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校園安全、社會治安、水和空氣質量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不免增加了家長對孩子的“擔憂”情緒,使得家長有必要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
#中學陳老師#
“精養(yǎng)”的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的要求比較苛刻,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較差。比如,吃飯?zhí)籼薜暮⒆?,會吃不慣食堂的飯;睡覺對環(huán)境要求高的孩子,其神經比較敏感,宿舍一有動靜就睡不著覺。一般而言,理想的環(huán)境是不存在的。環(huán)境中總有一些粗糙的地方,因此需要打磨孩子的習性,讓孩子適當“吃點苦”,以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
#小學王老師#
“精養(yǎng)”的孩子吃苦精神差,意志力薄弱。由于父母人為地把孩子的生活條件提高了,孩子遇到艱苦條件時,就很難適應。不能吃苦的孩子,往往在學習上也缺乏毅力。一旦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就很容易放棄,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心理學博士張苗#
“精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生存能力,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因此,家長要讓孩子面臨自然環(huán)境,讓孩子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而不是人為地改變環(huán)境,去滿足和適應孩子。“精養(yǎng)”的家長讓孩子面臨的不是自然環(huán)境,而是人為環(huán)境。孩子的成長需要面臨環(huán)境中的各種困難,需要接受各種鍛煉,以提高應對環(huán)境的能力。家長創(chuàng)設的人為環(huán)境中沒有這樣的鍛煉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機會。
另一方面,“精養(yǎng)”還有可能導致孩子的性格問題。將來孩子一旦遇到阻礙,不適應環(huán)境,就會認為是環(huán)境不合理,而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會要求別人為他而改變。久而久之,不僅無法適應社會,還會總覺得社會跟他作對,產生沮喪、挫敗的心理,甚至會仇視社會,影響他們將來的發(fā)展。
在今天的中國家長身上,我們看到的通常是管得太緊,而不是太松,養(yǎng)得太精,而不是太粗。對很多家長來說,現(xiàn)在是放開手,變得粗糙一點的時候了。
#家長李先生#
一個孩子只有一次童年,每一個負責任的家長都不愿意錯過這唯一的機會。因此,他們對孩子的養(yǎng)育也是寧多勿少,寧精勿粗。但養(yǎng)育孩子正如世界上很多別的事情一樣,重要的是掌握分寸。在松與緊,粗與精之間,每一個家長都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
#心理學博士章釗#
“粗養(yǎng)”不代表家長不管孩子,而是要把管孩子放在心里。不管怎么養(yǎng)育孩子,都應該遵循“尊重”“信任”和“尺度”的原則。“尊重”就是尊重孩子的認識和能力水平,盡量給孩子鍛煉和學習的機會;“信任”就是相信孩子獨立應對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尺度”就是把握好程度,在傷害、挫敗與成長之間尋找平衡。因此,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孩子的能力,判斷什么時候、哪些事情、在什么程度上可以“粗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