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雨潔
長江石的線條美
文/吳雨潔
by Wu Yujie
選長江石與看國畫之間,有很大的相通。所以大畫家陸儼少才通過選石來訓練自己對畫的判斷力;有的畫家也會通過賞石來找靈感,找突破。
美本身是共通的。但難得的是,賞石與賞畫之間,技法也有共通。這意味著你能通過一端來提升另一端,一箭雙雕。
中國畫主要靠筆墨和宣紙這兩個工具顯示形象。一筆下去出現(xiàn)的是線條、皴擦,或者渲染——線條用來塑造造型;渲染營造氣氛,加強感人效果;而皴擦構建肌理,為畫面提供層次感、質感。所以中國畫雖然只依賴于一支毛筆,然而根據宣紙的吸水量,筆墨的含水量,筆與墨在畫面上相互配合、沖撞、糾葛,能出現(xiàn)濃、淡、枯、潤、勾、皴、烘、染等諸多效果。可以說一筆就是一個世界,這也很像東方人的思維:每一件事物中都藏著整個世界的哲理。
回到正題,宣紙和毛筆,提供了西方的油畫與畫布無法達到的效果,令中國畫看起來別具一格。線條、皴擦、暈染,這三種方式也是長江石的畫面的三種元素,并且還常在同一塊石頭中出現(xiàn),無怪乎長江石看起來無限接近于中國畫。
三者的重中之重就是線條。判斷一幅國畫好不好?老練的人必先從線看起。不知道你注意沒有,我們通常認為極品的、近似于國畫的長江石,它的畫面中的重點也一定是線條,并且這線條還要經得起推敲。
什么是好的線條呢?首先,它應該在恰當?shù)奈恢蒙?,這個位置要能掌控整幅畫面,把渲染、皴法按部收編。這樣一來,整個畫面的元素縱使多一點,也能看起來有章法,不喧鬧。
好的線條還要有力量,要精致,它是畫面的“骨頭”,能帶動觀賞的視線,調動情緒的起伏。讓整個畫面立起來。
光靠渲染也有好看的畫面石,但它提供的是一種飄渺的美,而且這種畫面中如果完全沒有“有分量的墨色”,就還是難免小家碧玉感,軟綿綿的。
西方畫發(fā)明了大量的技巧來對畫作進行修改,素描、油畫、乃至版畫,都能無痕跡地修改,以便保證畫面永遠最貼合自己的原始心意。但水墨畫不追求改出來的完美。在水墨畫作畫過程中,筆墨變化迅速多樣,來不及思索控制紙上已成形。雖然說是筆筆經營、深思熟慮,但落到紙上總是帶著那一瞬飛馳而過的靈感。古人用了一個詞——“追”,追就意味著你先天落后于它,也意味著你永遠不能完全控制它。
不確定的、不能再現(xiàn)的,正是東方美感中的“提鮮”。因為在東方人眼里,最符合章法的東西,反倒并不一定美。美是超越,是天生一股生辣勁兒!不是讓你來馴服它,而是你放棄固執(zhí)隨著它走,用感受來代替創(chuàng)造,用體驗來獲得審美。
而觀賞石的道理正與此相同。它的線條的跳脫變化,完全超出了人的思維。不合規(guī)矩,但振奮你。所以長江石的畫面看起來有靈氣,它是天然形成的,沒有什么橫平豎直的線條,永遠在蜿蜒,永遠在上下。像風吹過瑟瑟的漣漪一樣,蜿蜒在那一瞬間仿佛有了情緒,有了生命。
你也許要說,這一點,所有的畫面石都能做得到。那么長江石的真正優(yōu)勢在于,它的線條有骨力。它能形成那種相當穩(wěn)定,但又有點手工痕跡的墨線?;蛟S因為它是砂質巖,致色可以來得很細,很勻稱(有的畫面石石是硅質巖,更容易形成有一定寬度的色片,像多摻了點水,顏色略微暈開的效果)。而長江石的這種精致線條能產生勾勒感,精確、纖細,帶著鮮明的意志來引領你。
但是長江石和國畫也有區(qū)別,區(qū)別在于:一個是審美發(fā)現(xiàn),一個是審美創(chuàng)造。我們之所以認為長江石好,主要是有了審美的眼光。但你不能像繪畫那樣分析出,如何選出一塊最好的長江石。
審美本身是一種本能,它先于思考,先于認識,甚至先于感受而存在。你不需要拆解美,你只需要看到更多的可能,并且在你劃分的同類中進行大量比較。最后觸物映心的就是答案。